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总结食管颗粒细胞瘤(GCT)的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的食管GCT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ESD治疗食管GCT安全、可靠,可完整切除病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护理方法,总结ESD治疗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所有患者于术前给予心理护理、术前评估及术前饮食准备;治疗中完善手术操作器械准备及做好术中技术配合;术后给予一般护理、饮食护理、舒适护理、并发症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 78例患者接受内镜下ESD治疗中,1例(1.2%)患者在术中出现穿孔并发症,后转入外科治愈;3例(3.8%)患者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74例(95%)患者于术后1个月胃镜随访提示手术部位已愈合。结论充分的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是手术顺利与否的关键,是提高治疗质量、减少并发症的保证;术后护理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单发早期胃癌(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2月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单发EG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n=50)和青中年组(65岁,n=7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并发症等围术期状况及随访结果。结果老年组的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糖尿病史、病灶形态、大小、病理结果和浸润深度等其余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ESD术,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均未出现肿瘤转移及死亡,共有3例出现复发,老年组与青中年组的复发率分别为2.0%与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单发EGC患者而言,ESD术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与青中年患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胃癌前病变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俏莉 《护理与康复》2009,8(5):380-381
总结10例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患者的护理。认为术前要完善全身脏器功能检查,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卫生宣教,做好用物准备;术后采取针对性饮食控制,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出院指导,可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何修玲  刘燕 《大医生》2022,(2):62-64
目的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济南市钢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早期胃癌患者,选例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ESD治疗,将手术过程中及结束时未出现活动性出血,在术后48 h观察期出现黑便、呕血、便血症状的患者分为术后出血组(...  相似文献   

7.
<正>2011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调查结果[1]显示,我国食管癌发病率为20.85/10万,居恶性肿瘤发病的第6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一种新技术,是在内镜下对消化道黏膜病变包括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逐步剥离,从而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免除了传统外科手术对病变部位的大范围切除,其针对范围包括食管、胃及大肠,具有创伤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雷娜  周少群  杨小莉 《华西医学》2012,(12):1886-1887
目的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12月20例接受ESD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要点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20例患者均术后康复出院,其中1例术中发生穿孔,予钛夹夹闭,后经保守疗法痊愈。1例术后病理示:上皮内瘤变及黏膜内癌,追加外科手术。本组患者2个月后随访,内镜复查无l例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护理行ESD早期胃癌患者,需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并采用周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早期胃癌治疗的护理。方法对20例在我科行ESD治疗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21处病灶,其中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5.2%(20/21);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90.5%(19/21);术后中上腹痛发生率为76.2%(16/21);急性少量出血率为4.8%(1/21);狭窄发生率为4.8%(1/21);未发生急性大量出血、消化道穿孔或术后延迟出血。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安全、有效,对ESD的患者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监测及康复指导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28例,EMR)和试验组(28例,ESD)。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中穿孔率、≤20 mm病灶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试验组的轻度疼痛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两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嗜铬粒蛋白A(CgA)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MR和ESD均在上消化道早期癌治疗中有一定效果,但后者效果更显著,能减轻患者疼痛,降低VE...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老年人与中青年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老年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6年9月在外院及该院检查发现,并在该院拟行ESD的LST患者,其中老年组(≥60岁)53例,中青年组(30~59岁)37例,比较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性别、病变形态分型、病变部位、病理类型、手术方法、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病变形态分型,老年人以结节混合型(LST-G-M)为主,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青年组以平坦隆起型(LST-NG-F)为主,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pit pattern分型,老年人以Ⅲ_L型、Ⅳ型为主,青年组以Ⅱ型、Ⅲ_L型为主,Ⅱ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病变好发于直肠,尤其以老年组明显,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次是升结肠,其余均少见,左半结肠的发病率高于右半结肠;病理情况,老年组以管状绒毛状腺瘤为主,容易伴局部癌变,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人LST是大肠癌发病的高危人群,若老年人检查发现LST,排除手术禁忌后应及时行内镜下切除;ESD是治疗大肠LST的重要手段,尤其适合老年人LST的治疗,值得临床运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老年直径 ≥ 30 mm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下表现,并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94例在该院行ESD治疗的直径 ≥ 30 mm结直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老年组( ≥ 60岁)49例,中青年组(30~59岁)45例。记录LST形态、部位、大小、ESD术后并发症、标本切除完整性、术后切缘情况和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整块切除手术。老年组结直肠LST的平均大小为(43.10±18.49)mm,中青年组LST的平均大小为(43.27±21.43)mm,两组病灶均以直肠多见,镜下类型以结节混合型(LST-G-NM)多发,两组病灶平均大小、LST分布及形态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老年组7例术中穿孔(14.3%),3例术后并发出血(6.1%),中青年组1例术中穿孔(2.2%),2例术后并发出血(4.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病理均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多见,老年组中1例切缘阳性(2.0%),中青年组5例切缘阳性(11.1%),两组术后病理及切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94例患者中86例完成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无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 老年结直肠大面积LST的内镜下表现与中青年患者相似,ESD治疗老年结直肠大面积LST安全、有效,且中远期效果与中青年患者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68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或全层切除术(EFR),手术操作分为标记、抬起、切缘、剥离和(或)切除及创面处理5步,评价操作成功率、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40例起源于黏膜下层胃黏膜下肿瘤行ESD术,均完整剥离病变,病灶直径为1.2~3.0 cm,平均手术时间为(25.0±3.5)min(15~60)。病理诊断为间质瘤86例、平滑肌瘤45例、脂肪瘤4例和神经鞘瘤5例。术后无出血及穿孔发生。2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及固有肌层与浆膜紧密粘连的胃黏膜下肿瘤,行EFR术成功切除包括浆膜在内的所有病变,平均手术时间为(75.0±10.5)min(45~140),切除肿瘤直径1.8~4.0 cm,病理诊断为间质瘤16例、异位胰腺4例、平滑肌瘤7例和神经鞘瘤1例。术后无胃肠道出血,1例术后2周因夹闭创面钛夹脱落出现腹膜炎体征,行内镜下修补夹闭创面,3 d后症状消失。所有病例均未行外科手术治疗,平均住院天数(5.0±2.0)d(3~10)。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无复发。结论 ESD及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可替代外科手术,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类弹性蛋白多肽(ELP)作为一种黏膜下注射液应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8)。第一组观察不同注射液分离组织的有效性。根据注射不同的注射剂随机分为3个亚组(n=6),暴露胃后壁分别黏膜下注射ELP、透明质酸钠(SH)和生理盐水(NS)0.2mL,观察并记录药物注射后0、5、10、30及60min局部黏膜隆起厚度及黏膜表面的改变;第2组观察注射不同注射液后30min黏膜隆起的组织学表现(n=6);第3组观察黏膜下剥离时不同注射液对出血的影响。根据注射不同注射剂随机分为3个亚组(n=6)。给予上述注射剂处理后,用无菌手术刀片完整切除黏膜下注射后形成的隆起部位,测定黏膜切除20min内的出血量。结果注射药物后60min内黏膜隆起厚度比较:ELP组分别与SH和NS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即ELP维持黏膜隆起厚度明显大于SH和NS;SH与NS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即SH维持黏膜隆起厚度大于NS。组织学观察ELP注射部位的周围组织中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及坏死。黏膜切除时的出血量:ELP组、SH组、NS组分别为(854.0±98.9)、(726.3±104.8)和(1144.0±112.4)mg,ELP、SH组分别与NS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应用ELP与SH较NS可明显减少出血量。结论黏膜下注射ELP后,ELP在黏膜下组织中的弥散明显延缓,在黏膜下形成较持久的液体垫维持黏膜厚度,有利于黏膜组织的剥离切除,并可以减少出血量,因此ELP有可能作为ESD中较为理想的黏膜下注射剂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石蕴 《全科护理》2013,(25):2307-2308
[目的]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对21例消化道病变病人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加强术前评估及准备、术中医护配合、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出院指导等。[结果]胃肠间质瘤、无蒂息肉切除率100%,术后出血2例,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治愈出院。[结论]加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对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的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5~55min;术中创面出现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一种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s a useful alternative to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and surgery for en bloc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tumors. However, the technique is considered to be difficult, and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include perfo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bleeding. In this case report, we present a case of a 63-year-old woman who developed pneumothorax afte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f a rectal tumor.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确诊为食管平滑肌瘤患者行ESD治疗,观察病灶切除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0例患者的病灶直径为1.5~2.5 cm(平均2.0 cm),均经ESD一次性完整切除。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60 min)。术中少量出血均经电凝及热活检钳止血,3例出血较多,术后内镜下金属夹止血。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6月无复发。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该院2009年6月~2011年12月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腺瘤、癌前病变及黏膜膜下肿瘤等病变40例(食管10例,胃25例,直肠5例),术后进行1个月~2.5年的随访,对术后病理、并发症、疗效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平均切除病变大小(2.2±0.81)(1.2 ~ 6.0)cm,平均切除时间(77±28)(20~ 150)min,切除成功率92.5%(37/40),整片完整切除率83.8%(31/37),术后病理诊断早期食管癌4例,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直肠侧向生长型腺瘤5例,食管及胃平滑肌瘤5例,胃窦异位胰腺2例,其余18例均为食管及胃黏膜平坦隆起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术中1例大出血、2例黏膜下侵犯内镜难以切除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食管平滑肌瘤术中穿孔由内镜钛夹成功封闭,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经内科保守疗法治愈,随访至术后3个月创面均基本愈合,随访期内均未见肿瘤残留与复发.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安全、有效、可行,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初学者应加强相关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巨大扁平病变的护理配合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1年12月该科肠镜检查发现的25例直径>2 cm的直肠扁平病变进行ESD切除治疗的病例资料,总结ESD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方法.结果 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切除治疗,2例术后当晚出现便血,予经内镜对症处理后血止.随访期(1~24个月)内除1例手术创面出现增生肉芽肿外,其余全部瘢痕愈合,无1例复发.所随访的患者术后复查肠镜示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结论 随着ESD的不断开展及治疗器械和设备的不断改进,直肠巨大扁平病变可以得到1次、完整切除,充分体现“微创治疗”的优越性.护士在ESD过程中需要掌握各种配件的性能及熟练的操作,与医生配合默契,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