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梗阻性黄疸的治疗包括手术引流、经皮及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和内镜治疗,近年来,随着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技术的日臻完善,现多采用内镜治疗。我院自2004-07以来急诊行ERCP诊治梗阻性黄疸4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4-07~2006-09共对4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急诊ERCP检查和治疗,40例在内镜下治疗,1例仅完成检查,2例失败。其中男17例,女26例,年龄31~88岁,平均年龄59.5岁。胆管结石31例,乳头狭窄及功能异常4例,壶腹部癌1例,胰头癌3例,胆管癌2例,肝门胆管癌1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损伤1…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胆囊癌合并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9月该院收治的20例胆囊癌合并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ERCP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以及病理组织情况。结果 ERCP治疗前后TBil[(230.61±100.73)和(110.10±55.02)μmol/L]和DBil[(190.93±99.72)和(88.13±38.30)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采用活检钳和细胞刷联合活检的阳性率高于单项活检(P=0.019,P=0.008)。结论 ERCP对于晚期胆囊癌合并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有较好的退黄效果,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可在患者无外科手术指征时取活检确诊胆囊癌,为进一步综合治疗提供病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经内镜置支架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该科2003年6月~2011年6月292例经内镜置支架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对其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和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操作成功率96.23%(281/292),术后1周复查血清生化指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均下降明显(P<0.05).并发症主要是感染、出血、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7.88%(23/292),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没有操作相关的死亡发生,全组生存期为(7.21±4.6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7.3个月.结论 经内镜置支架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改良法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优越性.方法 6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先通过EKCP放置胆道支架,ERCP不成功则通过改良法PTCD窦道放置.观察其操作成功率、退黄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支架通畅期及患者生存期.结果 68例患者中58例通过ERCP成功置入内支架,8例行PTCD经窦道放入金属支架,2例均未能成功,成功率97.1%;所有患者术后瘙瘁、腹痛及发热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各项转氨酶指标及胆红素水平迅速下降;7例患者支架再次阻塞,1例患者反复发作胆管炎,并发症发生率为11.8%;塑料支架通畅期平均为112 d;金属支架通畅期平均为212 d;患者生存期最短为68d,最长为540d,平均为238d.结论 ERCP及改良法PTCD创伤小,疗效好,可作为无法手术切除或不愿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5.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当前协助诊断胆道、胰腺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并随着消化内镜性能的不断改进和插管造影技术的提高,可在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其它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B),内镜下胆总管结石取石碎石术,胆总管蛔虫取出术等治疗。内镜下ERCP EST治疗可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2年10月共有75例病人进行此检查和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支架置入在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所收治的97例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47例。研究组采用ERCP胆管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胆管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治疗,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肝功能变化情况、免疫功能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成功率96.00%(48/50)略高于对照组96.31%(44/4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4.00%(4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85%(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2周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转移酶(GGT)均显著改善[TBIL(110.24±60.05)μmol/L,DBIL(82.43±46.19)μmol/L,ALT(86.79±39.30)IU/L,AST(53.65±35.81)IU/L,ALP(216.83±127.74)IU/L,GGT(196.52±100.64)I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CD3+、CD4+和CD4+/CD8+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提高[CD3+(70.24±5.62)%,CD4+(37.74±3.85)%,CD4+/CD8+(1.35±0.12)],而CD8+的水平则明显降低[CD8+(27.96±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8.00%(4/50),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ERCP支架置入对于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明显,以及对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改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是一种诊断和治疗胰胆疾病的有效方法。随着内镜的改进、插管技术及造影成功率的提高,对胆胰疾病及十二指肠疾病的良恶性狭窄、炎症及结石的正确诊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种应用广泛、对病人创伤小的高科技诊断治疗措施。我院内镜中心2004年5月开展了这一新技术,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支架植入术与实时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梗阻性黄疸患者96例,其中ERCP组52例,PTCD组44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临床有效率、术后5 d相关生化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ERCP组的手术成功率80. 77%,显著低于PTCD组95. 45%(P 0. 05)。ERCP组高位梗阻手术成功率75. 86%,显著低于PTCD组高位梗阻手术成功率96. 00%(P 0. 05)。ERCP组低位梗阻临床有效率100. 00%,显著高于PTCD组77. 78%(P 0. 05)。ERCP组高位梗阻临床有效率72. 73%,显著低于PTCD组95. 83%(P 0. 05)。2组术后5 d相关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 0. 05)。ERCP组急性胰腺炎发生率、胆道感染发生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PTCD组(P 0. 05)。结论 PTCD与ERCP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建议根据梗阻部位、引流目的和胆道引流的经验水平,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PTCD或ERCP。  相似文献   

9.
内窥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通过十二指肠镜将造影剂从导管注入胰管和胆管使其显影。主要用于原因不明的梗阻性黄疸、良恶性胆管狭窄和畸形、肝胆胰腺肿瘤、疑有胆石症、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胆源性胰腺炎和疑难性腹痛等患者的诊断及进一步的治疗。我科自2001年起开展此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ERCP术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无任何并发症,并发高淀粉酶血症7例,急性胰腺炎3例,乳头切开创面出血1例,均痊愈出院.结论:ERCP是一项创伤小、风险低、恢复快、治疗费用低的手术,充分细致的术前准备及完善的术后护理是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该研究是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CT)的一项Meta分析,系统评价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两种不同姑息性引流方式应用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机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19年4月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MEDLINE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ERCP与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RCT。连续性变量及二分类变量分别采用均数差(MD)及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使用RevMan 5.3计算它们的合并值及95%可信区间(95%CI)。比较两种方法在手术前后总胆红素(TBil)差值、谷丙转氨酶(ALT)差值、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该次研究共纳入5项RCT,共282例。其中,ERCP 145例,PTCD 137例。两组手术前后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0,95%CI:-18.90~19.11,P=0.990),手术前后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7.27,95%CI:-5.25~19.80,P=0.260);PTCD组手术成功率高于ERCP组(OR=0.33,95%CI:0.12~0.90,P=0.030),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高于ERCP组(OR=0.33,95%CI:0.15~0.75,P=0.008)。结论ERCP、PTCD两种姑息性引流方式均能有效解除恶性病变引起的胆道梗阻,从恢复肝功能、改善黄疸这两方面的临床疗效来看,ERCP组与PTCD组无明显差异。因此,对于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ERCP和PTCD这两种姑息性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PTCD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较ERCP组,但术后却更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华丽芬 《护理学报》2005,12(10):33-34
笔者报道9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经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中行胆道支架置入术术后并发症护理.针对90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有高淀粉酶血症、继发性急性胰腺炎、胆管感染、胆道再狭窄或闭塞,采取相对护理措施.强调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及有效护理是关系到患者术后能否顺利恢复、能否有效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梗阻性黄疸的CT和ERCP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分析梗阻性黄疸的CT和ERCP表现,总结出有意义的征象,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的ERCP(68例)及CT(45例)表现。结果 良性梗阻性黄疸一般表现为胆总管扩张较轻,肝内胆管呈枯枝状,胆总管由上至下逐渐变细;恶性者则一般表现为胆管中-重度扩张,肝内胆管如软藤状,扩张的胆管由上至下突然中断。结论 CT和ERCP均能对梗阻性黄疸作出较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但互有长短,疑胆总管下端梗阻时联合运用两种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的胆汁引流对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消化内科及肝胆外科2008年-2013年9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7例患者中57例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引流术(ERCP)术(A组),成功率94.7%(54/57),40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胆囊引流术(PTCD/PTGD)术(B组),成功率95.0%(38/40)。术后患者腹痛、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明显缓解。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水平术后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人均手术次数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A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ERCP术和PTCD/PTGD术均为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但ERCP术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考虑内镜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故ERCP术是失去手术机会或不愿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置入胆管支架治疗老年患者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7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老年患者实施ERCP术置入胆管支架,观察插管成功率、肝功能变化、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68例患者成功置入胆管支架,成功率为95.8%。其中41例置入金属支架,27例置入塑料支架。术后患者黄疸、纳差、乏力及皮肤瘙痒等症状减轻或消失。术后1周,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并发症4例,并发症发生率5.88%。随访患者3个月、6个月、1 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4.12%、70.59%、39.71%。金属支架患者3个月、6个月支架阻塞率明显低于塑料支架患者(P0.01)。结论 ERCP胆管支架置入治疗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引流效果好,可作为姑息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B超,ERCP,CT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B超、ERCP、CT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0例梗阻性黄疸的B超、ERCP、CT检查对比分析,讨论各检查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结果:B超检查对胆管梗阻病变的定位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但定性诊断的准确性较低;CT检查的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但定性诊断的准确性比ERCP低;ERCP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病因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性优于B超和CT检查,特别是对发生在胆管下段梗阻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并可通过直视及活检确诊乳头癌。结论:梗阻性黄疸病人应首选B超检查,将其作为筛选病例的首选方法;B超检查难以确诊的则选用CT、ERCP检查,其中以ERCP检查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为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和CBM,搜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经ERCP途径或PTCD途径治疗MOJ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研究(CCT),检索时限从建库起到2018年5月。由两名评价员按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后,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研究,其中2个RCT,7个CCT,共计99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手术成功率:ERCP组治疗低位MOJ手术成功率高于PTCD组(OR^=2.52,95%CI:1.26~5.04,P=0.009),而治疗高位MOJ手术成功率低于PTCD组(OR^=0.17,95%CI:0.07~0.41,P=0.000),两组总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8,95%CI:0.52~1.49,P=0.631);②临床疗效:ERCP组治疗低位MOJ临床疗效高于PTCD组(O^R=5.80,95%CI:3.06~11.00,P=0.000),而治疗高位MOJ临床疗效低于PTCD组(OR^=0.13,95%CI:0.07~0.24,P=0.000),两组临床总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0,95%CI:0.75~1.62,P=0.609);③并发症发生率:ERCP组治疗低位MOJ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TCD组(OR^=0.14,95%CI:0.06~0.32,P=0.000),而两组在高位MOJ并发症发生率(O^R=1.35,95%CI:0.66~2.78,P=0.414)和总并发症发生率(OR^=0.78,95%CI:0.39~1.57,P=0.489)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ERCP途径和经PTCD途径治疗MOJ均可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对于低位梗阻患者ERCP途径更有优势,对于高位梗阻患者而言,PTCD途径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接术治疗梗阻性黄疸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总结其临床护理特点。方法采用围手术期的护理程序对行ERCP失败后,实施PTBD与ERCP对接胆道支架植入术的17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护理总结。结果本调查中17例PTBD与ERCP对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均获得成功,无护理并发症出现。结论PTBD与ERCP对接术是治疗ERCP失败的梗阻性黄疸的一种新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总结该项技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对于协助此类患者平稳过渡手术时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腺肽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感染并发症的防治作用。方法将2005年5月~2010年7月本院收治的1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69例),治疗组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治疗,疗程为7 d,观察2组患者血液淋巴细胞变化以及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发生感染并发症13例,发生率20.6%(13/63),对照组发生感染并发症24例,发生率34.8%(24/69)。2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5、7、14天血淋巴细胞计数对照组明显低于治疗组(P<0.01)。结论 胸腺肽可有效降低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