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采用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82例于2014-06—2015-06许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栓塞组(n=42)和夹闭组(n=40),栓塞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夹闭组采用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夹闭组良好率与栓塞组基本一致(P0.05);栓塞组住院时间短于夹闭组(P0.05),同时,栓塞组生活质量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24个月,栓塞组的mRS评分显著高于夹闭组(P0.05),并发症、ADL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栓塞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夹闭组(P0.05)。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采取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二者疗效相当,但后者手术创伤小,出院时短期预后优于前者,而远期随访患者致残率、复发率高于开颅夹闭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术和显微外科夹闭术对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预后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0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夹闭组(52例)和栓塞组(52例),分别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术和腔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水平、术后GOS分级、mRS评分、生活质量、手术前后炎症相关指标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栓塞组术后总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夹闭组(P<0.05); 栓塞组住院总费用显著多于夹闭组(P<0.05); 栓塞组术后6个月GOS分级、术后6个月mRS评分、出院时SF-36评分及术后6个月BI评分显著优于夹闭组(P<0.05); 栓塞组术后7 d炎症相关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前(P<0.05); 同时2组瘤体破裂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夹闭组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低于栓塞组(P<0.05); 栓塞组颅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夹闭组(P<0.05)。结论 腔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可显著加快术后康复进程,减轻病变严重程度,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并有助于避免颅内感染出现,而显微外科夹闭术应用则能够减少医疗费用,预防血管痉挛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与对比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动脉瘤夹闭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共26个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13例(15个动脉瘤)和开颅动脉瘤夹闭10例(11个动脉瘤)两组,对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风险、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中动脉瘤均出现1例破裂,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及GOS评分均尚可,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动脉瘤夹闭术均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应加强随访观察,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与成本.方法 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251例,其中170例(174个动脉瘤)行显微手术夹闭(夹闭组),181例(185个动脉瘤)行血管栓塞术(栓塞组),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血管闭塞率、术中破裂率、院内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3个月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的疗效并进行成本分析.结果 栓塞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术中破裂率低于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mR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本和敏感度分析均显示夹闭组患者的单位成本效果比较低.结论 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疗效相当,各有优缺点,但显微手术夹闭更具成本效益,比较经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栓塞组),43例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夹闭组)。结果 术后4周,栓塞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2例,1分6例,2分5例,3分4例,4分2例,5分3例;夹闭组mRS评分0分20例,1分7例,2分5例,3分4例,4分3例,5分2例。栓塞组恢复良好率(76.7%,33/43)与夹闭组(74.4%,32/43)无统计学差异(P>0.05)。栓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2%,7/43)明显低于夹闭组(37.2%,16/43;P<0.05)。结论 血管内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均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疗效基本相同,但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夹闭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和手术夹闭方案对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确诊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28例,随机分为血管内栓塞组(64例)和手术夹闭组(64例),评价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总费用、手术前后脑组织损伤指标[S-100B蛋白(S-100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白细胞介素-6(IL-6)],术后神经功能预后[Glasgow预后分级(GO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生活质量[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手术夹闭组相比,血管内栓塞组患者住院时间短(t=4.712,P=0.000),S-100B(F=4.276,P=0.000)、MMP-9(F=3.576,P=0.000)及IL-6(F=3.897,P=0.000)水平降低;而且SF-36(t=4.673,P=0.000)和ADL(t=3.816,P=0.000)评分、术后6个月时GOS分级(χ~2=4.726,P=0.019)和mRS评分(t=3.816,P=0.000)均优于手术夹闭组,但治疗总费用高于手术夹闭组(t=5.046,P=0.000)。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提示,血管内栓塞组感染发生率较低(χ~2=9.195,P=0.002)。结论血管内栓塞方案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具有住院时间短、远期预后良好等优点,同时可下调S-100B、MMP-9和IL-6水平,有助于预防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手术夹闭方案则在降低经济负担风险等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研究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术期脑氧代谢的影响以及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术颅内动脉瘤患者36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动脉瘤显微夹闭组(A组)与介入动脉瘤栓塞组(B组),各18例。经颈内静脉逆行置管后,分别于麻醉置管后即刻(T1)、动脉瘤处理前(T2)、动脉瘤处理后即刻(T3)及术毕(T4)4个时间点采取外周动脉血和横窦静脉血做血气分析,监测并比较两组脑氧代谢结果,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B组内与T1比较,T4的横窦静脉血氧饱和度(SsvO2)明显下降,动脉血乳酸浓度(aLAC)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A组比较,B组T2所对应的动静脉氧含量差(Da-svO2)、脑氧摄取率(CERO2)增加,术后是否入重症监护室(ICU)、术后住院时间以及相关有创操作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出院6个月内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 与显微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比较,介入栓塞术中对脑氧供需平衡影响较大,但患者短期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显微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0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显微夹闭术治疗20例(夹闭组),血管内栓塞治疗20例(栓塞组)。结果 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33例(GOS评分4~5分),预后差6例(GOS评分2~3分),死亡1例。夹闭组预后良好17例,术后发生脑缺血3例、颅神经麻痹5例,动脉瘤瘤颈残留1例。栓塞组预后良好16例,术后发生脑缺血2例、颅神经麻痹1例,动脉瘤瘤颈残留9例。夹闭组动脉瘤瘤颈残留发生率(5.0%,1/20)明显低于栓塞组(45.0%,9/20;P<0.05),而两组预后良好率、术后脑缺血发生率、颅神经麻痹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需要显微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协同,权衡每种治疗方式的优缺点,以获得期望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对照组),30例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观察组GOS评分5分11例,4分10例,3分7例,2分2例;对照组GOS评分5分10例,4分12例,3分5例,2分2例,1分1例;两组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脑积水2例(6.7%)、动脉瘤残留1例(3.3%)、再出血1例(3.3%)、脑血管痉挛9例(30.0%);对照组术后发生脑积水8例(26.7%)、动脉瘤残留8例(26.7%)、再出血2例(6.7%)、脑血管痉挛1例(3.3%)。观察组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脑积水发生率、动脉瘤残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动脉瘤复发率(3.3%,1/30)明显低于对照组(26.7%,8/30;P<0.05)。结论 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能减轻机体损伤,而开颅瘤闭术后并发症较少、复发风险较低,因此临床可根据病人具体病情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颅内破裂动脉瘤5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4例,单纯弹簧圈栓塞12例;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术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术前、术后1、3 d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外周血IgG、IgM、IgA等免疫功能指标。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GOS评分5分17例,4分5例,3分3例,2分1例,1分0例;对照组分别为9、8、6、2、1例;观察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1、3 d外周血IgA、IgG、IgM等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1 d外周血IgA、IgG、IgM等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是术后3 d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观察组术后1、3 d外周血IgA、IgG、IgM等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近期疗效显著,对围术期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夹闭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AA)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破裂PCoAA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夹闭组32例和栓塞组90例,其中栓塞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弹簧圈组46例、支架组44例。分析术后相关并发症,术后1、6个月mRS评分及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栓塞组与夹闭组术中、术后症状性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1、6个月的预后良好率亦无显著差异(P0.05)。动脉瘤复发率比较:夹闭组与栓塞组、夹闭组与弹簧圈组、支架组与弹簧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夹闭组与支架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栓塞与夹闭治疗Hunt-HessⅠ~Ⅲ级破裂PCoAA预后相当,支架组和夹闭组动脉瘤复发率明显低于弹簧圈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自2009年1~9月,连续入选在我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发病72小时内明确诊断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开颅动脉瘤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和病死率,采用改良的Ranking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评定两组患者术后30 d预后不良率。结果 研究中共入选86例患者,其中开颅动脉瘤夹闭术51例,血管内栓塞治疗术35例。两组术后7 dNIHSS评分、GCS评分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颅动脉瘤夹闭组治疗30 d不良预后率(mRS>2分)高于血管内栓塞治疗组(35.3% vs 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1)。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的短期预后优于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介入栓塞与开颅瘤颈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前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颅夹闭组及介入栓塞组各60例;记录术前相关影响因素及术后恢复情况,分析比较性别、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动脉瘤长轴与颈宽比(AR)、高血压及高血糖等术前影响因素对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的影响。结果年龄是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60岁以上患者预后明显差于60岁以下患者(P0.05);Fisher分级中Ⅰ、Ⅱ级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Ⅲ、Ⅳ级患者(P0.05);Hunt-Hess分级越高,预后效果越差,但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动脉瘤的部位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0.05),动脉瘤长颈和瘤颈比值(AR)对介入栓塞术组影响较大(P0.05),随着AR值增大采用介入栓塞术的疗效明显好转(P0.05);高血压及高血糖对介入栓塞术治疗的影响较小(P0.05);不同年龄对临时阻断载瘤动脉时间的耐受能力不同,导致其预后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是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夹闭术和血管介入栓塞术术后疗效的共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开颅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的早期疗效。方法对我科收治的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1例)予开颅夹闭术,B组(17例)予血管内栓塞术;比较两组的早期疗效。结果两组术前Hunt-Hess分级、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住院时间、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一月改良Rankin评分差异显著(P0.05)。A组无死亡病例;B组1例血管内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死亡,1例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结论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早期患者的症状改善状况优于血管内栓塞术,考虑原因为开颅夹闭术清除了动脉瘤周围的血肿,持续外引流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及血性脑脊液。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选取8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单双分成2组,对照组41例予介入治疗,观察组41例予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mRS评分、即刻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不完全闭塞、复发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PF、RP、RE均有提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PF、RP、RE改善幅度明显占优(P0.05);2组治疗后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脑水肿、脑梗死、颅内出血、脑积水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而脑神经损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夹闭术治疗的10例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个。结果 10例动脉瘤夹闭完全,其中5个动脉瘤内弹簧圈术中全部或部分去除,5个动脉瘤内弹簧圈予以保留。术后CTA或DSA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10例出院时GOS评分5分8例,4分1例,3分1例。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GOS评分5分9例,4分1例(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造成脑梗死);随访期间无动脉瘤复发。结论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手术难度,夹闭术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3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微弹簧圈栓塞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22例)和动脉瘤夹闭术(15例)治疗效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微弹簧圈栓塞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动脉瘤夹闭术组、病残率低于动脉瘤夹闭术组。提示微弹簧圈栓塞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早期处理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与动脉瘤夹闭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迅速、住院时间短,以及疗效及安全性高之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6—2016-06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依据建档顺序分为2组各32例。2组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研究组采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对比不同时间段[麻醉前(T1)、麻醉后(T2)、手术开始时(T3)、术后6 h(T4)]2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清MMP-9、NSE、S100β水平,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T1时期2组HR、M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期2组HR、MAP水平均有所变化,但研究组HR、MAP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期2组MMP-9、NSE及S100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期研究组MMP-9、NSE及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1%(4/32),低于对照组的34.39%(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可降低血清MMP-9、NSE及S100β水平,发挥脑保护作用,且术中血流动力学水平稳定,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60岁以上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手术治疗情况,为提高患者手术疗效和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岁进行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的2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显微开颅夹闭术组113例,血管介入栓塞术组113例。分别观察2组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显微开颅夹闭术组手术时间(79.45±16.43)min,血管介入栓塞术组手术时间为(83.12±14.61)min,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开颅夹闭术组术后住院时间(35.35±8.24)d,血管介入栓塞术组术后住院时间(27.16±9.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随访结果,显微开颅夹闭术组动脉瘤消失者占78.8%,残余稳定15.0%,复发/扩增6.2%。血管介入栓塞术组动脉瘤消失者占75.2%,残余稳定16.8%,复发/扩增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显微开颅夹闭术组预后评分中5分占65.5%,3~4占23.0%,1~2分占11.5%。血管介入栓塞术组预后评分5分占76.1%,3~4分占16.8%,1~2分占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开颅夹闭术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均取得确切疗效,可有效控制病情。但血管介入栓塞术住院时间较短,在患者恢复和预后方面略优于显微开颅夹闭术,较适合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组)26例,开颅手术夹闭(开颅夹闭组)20例;总结动脉瘤影像学特征,分析手术方式对治疗结果、临床预后、手术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的影响。结果血管内治疗组:完全栓塞20例,近全栓塞6例,出院时GOS评分4~5分23例,1~3分3例;发生手术并发症14例。开颅夹闭组:完全夹闭18例,近全夹闭2例;出院时GOS评分4~5分16例,1~3分4例;发生手术并发症11例。36例随访6~24个月,均行DSA复查,动脉瘤复发3例(8.3%),均行二次栓塞并获得完全栓塞。与开颅夹闭组比较,血管内治疗组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弹簧圈栓塞为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动脉瘤偏小的宽颈动脉瘤可球囊辅助栓塞,偏大型动脉瘤趋向选择开颅夹闭术。新型solitaire-AB型支架可用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大型或宽颈动脉瘤的支架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