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86例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并与传统翼点入路手术进行比较,评价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4—2016-10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6例前循环动脉瘤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病例,与采用传统翼点入路手术病例进行对比,分析两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显露情况,以及术后近期恢复情况。结果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30~5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少200~4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显露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近期恢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手术眶上外侧入路的临床应用,并与常规翼点入路相比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手术74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2组: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组38例,经翼点入路手术组36例,总结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组38例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平均(9.2±1.5) cm,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均成功夹闭破裂及未破裂动脉瘤,手术时间平均(142±32) min,住院时间平均(11.9±4.3)d,出院2个月GCS评分,恢复良好33例(86.8%),轻度残疾5例(13.2%),无重度残疾病例,无植物生存病例,出院2月后未发现颞肌萎缩的病例.和翼点入路病例组比较,术中动脉瘤夹闭成功率及术后恢复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治疗方法中,眶上外侧入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入路,技术难度要求相对较小,更适合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Hunt-Hess分级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81例,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43例(观察组),翼点入路夹闭38例(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52.7±19.1)min]、手术切口长度[(9.1±0.9)cm]、住院时间[(12.3±3.6)d]较对照组[分别为(182.4±26.6)min、(15.1±1.1)cm、(15.3±2.8)d]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治疗Hunt-Hess分级低级别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与经典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4年5月收治74例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37例(眶上外侧组),采用经典翼点入路37例(翼点组)。结果 眶上外侧组手术时间[(138.9±15.9)min]、切口长度[(9.4±1.6)cm]、术中出血量[(52.6±5.9)ml]较翼点组均明显减少[分别为(174.8±22.6)min、(15.7±2.6)cm、(236.8±25.8)ml;P<0.05]。眶上外侧组术中动脉瘤破裂率(16.2%,6/37)和翼点组(18.9%,7/37)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相比经典翼点入路,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9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分为眶上外侧入路组(即观察组)和经典翼点入路组(即对照组),比较两组开颅、关颅平均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GOS评分。结果 观察组开颅、关颅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随访,GOS评分显示预后良好患者例数多于对照组,预后不良患者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可有助于减少手术损伤,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根据个体化原则,通过术前评估,选取不同手术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46例共48个颅内前循环动脉瘤,通过术前评估,选取三种手术入路:筋膜下分离翼点入路,骨膜下分离翼点入路,眶上外侧入路。结果 27例采用筋膜下分离翼点入路,15例骨膜下分离翼点入路,4例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夹闭48个,使用动脉瘤夹54个。术后出现肢体瘫痪1例,术后再出血1例,颅内感染1例,面神经颞支损伤1例,皮下积液2例。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术后恢复良好(GOS 4~5分)44例(95.6%),一般(GOS 3分)1例(2.2%),死亡(GOS 1分)1例(2.2%)。结论个体化手术入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临床安全、可行,并且显著降低面神经损伤、颞肌萎缩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应用翼点入路及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113例,分别采用翼点入路及眶上外侧入路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开关颅时间、出血、骨窗大小、骨质缺损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术前按照Hunt-Hess分级1-3级患者作为入选标准。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夹闭动脉瘤成功率100%,两组患者在切口长度(t=2.38,P=0.03)、开关颅所需时间(t=2.21,P=0.04)、开关颅出血量(t=2.86,P=0.006)、颞浅动脉损伤(χ2=80.1,P=0.008)、骨窗范围(t=2.72,P=0.009)、骨质缺损(t=2.77,P=0.008)、颞肌萎缩(χ2=75.2,P=0.03)、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χ2=70.6,P=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具有快速、有效和微创的优点,适合在低分级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收集我科20例应用眶上外侧入路行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前按照Hunt-Hess分级Ⅰ~Ⅲ级以及改良CT Fisher分级Ⅱ~Ⅲ级作为入选标准,术后以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20个动脉瘤均一次夹闭成功。根据GOS评估标准,恢复良好者18例,轻残2例。所有病例无术后感染、面神经损伤、出血及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适宜在低分级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和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中紧急处理的手术经验。方法分析应用眶上外侧入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70例(74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对可能的预见因素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术后以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C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14例发生术中再破裂(IOR),发生率为20.0%,经相应处理后都夹闭成功。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的位置、高改良CT Fisher分级、低年限手术者年是发生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结论根据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特点,合理预见、正确处置动脉瘤术中破裂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7月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70例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152.5±15.6)min,开颅时间20~30 min,切口长度(9.3±0.9)cm,住院时间(12.1±3.7)d。所有动脉瘤均一次手术完成夹闭,其中1例夹闭后予以肌肉包裹。术后随访3~6个月,按GOS评分评价,恢复良好66例,中残3例,重残1例。2例出现局灶性脑梗死,4例术后早期脑积水。出院前均复查3D-CTA或DSA,无瘤颈残余,术后半年再次复查无复发。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对于前循环动脉瘤兼顾手术暴露及微创的特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的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鞍区脑膜瘤120例,采用翼点入路手术治疗68例(翼点组),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52例(眶上外侧组)。结果鞍上型脑膜瘤垂体受损、视力降低、视神经或视交叉受压、视野受损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鞍旁型脑膜瘤(P0.05)。翼点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眶上外侧组(P0.05)。翼点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5.6%)与眶上外侧组(32.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鞍上型脑膜瘤对视野、视力、垂体的影响程度高于鞍旁型,易压迫视神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比,能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翼点入路与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对比。 方法选取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0例,其中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为研究组(25例),经翼点入路手术为对照组(25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手术前后血清脑损伤因子NSE与S100β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及GOS评分。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切口长度小,手术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窗范围小且骨窗缺损度低,患者住院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的NSE与S100β水平较低,各临床指标改善显著,GOS评分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眶上外侧入路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经翼点锁孔入路和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16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8例,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分叉动脉瘤各1例患者则均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手术在发病后1~3d进行,均以直径2cm×(3~4)cm的微骨窗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结果 16例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其中2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无手术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6例全部恢复良好。结论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安全、微创、有效;完善的个体化术前设计、精湛的手术技巧及良好的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牵开器技术在经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眉弓锁孔入路夹闭的前循环动脉瘤病例资料,其中无牵开器组27例,对照组24例。比较两组病人术中情况,术后7 d内CT和MRI明确的脑牵拉损伤表现,术后1个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与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中动脉瘤破裂方面,无牵开器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脑牵拉损伤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42)。术后1个月的ADL和mRS,无牵开器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7,P=0.033)。结论在经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手术中,无牵开器技术可代替固定牵开器,不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动脉瘤破裂风险,并能减少脑牵拉损伤,有助于保护病人神经功能和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终板造瘘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动脉瘤夹闭术加术中终板造瘘(夹闭造瘘组),112例行单纯动脉瘤夹闭术(单纯夹闭组)。统计分析术中造瘘的影响因素以及终板造瘘对脑积水的影响。结果两组在术前颈项强直与否、Fisher分级、脑室血肿程度及术前脑积水等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合并5例急性脑积水,均行术中终板造瘘,术后明显缓解。46例合并脑室出血病人,夹闭造瘘组相对单纯夹闭组术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9);未合并脑室出血病人,两组术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683)。结论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动脉瘤术中终板造瘘对缓解术中脑室内压及术后脑积水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伴脑内血肿的疗效。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显微手术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伴脑内血肿26例,均发病后3 d内手术,采用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23例,经额纵裂入路3例。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GOS评分5分11例,4分9例,3分4例,2分1例,1分1例;术后DSA或CTA复查动脉瘤夹闭满意,载瘤血管通畅。结论 对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伴脑内血肿,早期显微手术清除血肿并夹闭动脉瘤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评价前上指向前交通动脉瘤采用A2平面开放侧与闭合侧翼点入路治疗的手术难度、安全性与疗效,指导翼点入路的侧别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采用手术夹闭的前上指向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分为A2平面开放侧翼点入路组22例及A2平面闭合侧翼点入路组(对照组)20例。对比分析两组的直回切除率,同侧A2移位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夹闭效果,术后6个月认知障碍发生率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等。结果直回切除及同侧A2移位率A2平面开放侧翼点入路组(4/22)较对照组(11/20)低(χ2=6.185,P0.05),术后6个月认知障碍发生率A2平面开放侧翼点入路组(4/22)较对照组(10/20)低(χ2=4.773,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A2平面开放侧翼点入路组(1/22)也较对照组(7/20)低(χ2=4.481,P0.05)。术后夹闭效果和术后6个月GOS等两组间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上指向前交通动脉瘤采用A2平面开放侧翼点入路可降低手术难度、利于瘤颈保护和预防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技术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锁孔入路对85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实施手术治疗,其中75例行经翼点锁孔手术入路,10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骨瓣大小4 cm×3 cm。结果85例动脉瘤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1例出现手术后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1-3月复诊,恢复良好82例(96%),轻残3例(4%)。结论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眶上入路结合脑室外引流术在治疗前循环动脉瘤中的优势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共89个前循环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位置适度调整微骨窗,采用改良眶上入路实施夹闭手术并结合脑室外引流术,其中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68例(70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9例(19个)。2例病人动脉瘤术中再次破裂,夹闭后行去骨瓣减压术。结果成功夹闭89个动脉瘤。术后病人均行头部CTA证实动脉瘤无残留。随访6~12个月,GOS评分:5分66例,4分16例,3分3例;失访2例。结论改良眶上入路结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安全可行、高效微创、实用性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锁孔入路治疗破裂的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技术和治疗效果。方法通过眉弓眶上和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36例,包括前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7例。手术均为发病后1~3d进行。结果术中动脉瘤显露良好,36例均成功夹闭,其中2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29例恢复良好,6例轻残,1例死亡。结论锁孔入路可显著减小手术损伤及手术并发症。完善的术前准备和设计,熟练的手术操作技术,良好的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