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鞍底带蒂粘膜骨瓣复位联合鼻中隔粘膜瓣进行鞍底重建在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11月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36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鞍底带蒂粘膜骨瓣复位联合鼻中隔粘膜瓣重建鞍底。结果 36例完成鞍底带蒂粘膜骨瓣制作、复位,其中10例切除肿瘤过程中鞍隔破裂,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结合鼻中隔粘膜瓣完成鞍底重建。肿瘤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5例;肿瘤全切除率为86.1%(31/36)。术后无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术后随访3~12个月,无鞍底粘膜骨瓣移位,无迟发性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结论 鞍底带蒂粘膜骨瓣复位联合鼻中隔粘膜瓣重建鞍底,方法简单,可有效预防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切除术后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水密缝合修补技术进行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鞍结节脑膜瘤切除后颅底重建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采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14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 颅底重建时采用阔筋膜对鞍底硬脑膜缺损进行水密缝合修补, 修补后鞍底再覆盖一层较大的阔筋膜加固, 均未应用鼻中隔黏膜瓣。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14例患者的肿瘤均获得影像学全切除;术中经Valsalva通气试验证实, 要达到水密缝合状态, 至少需要缝合12针。14例患者中, 13例获得了水密缝合状态, 均未发生脑脊液漏;1例因术中鞍底硬脑膜受肿瘤侵犯而切除较多, 未达到水密缝合状态, 术后出现短暂性脑脊液漏, 卧床2周后脑脊液漏消失。11例视力视野损害患者中, 9例明显改善, 2例无改善。14例患者术后随访(26.8±8.4)个月(范围5~53个月), 均未发现肿瘤复发, 均无脑脊液漏发生;2例视力视野无改善患者截至末次随访时视力视野仍无明显改善。结论采用阔筋膜对鞍底硬脑膜缺损行水密缝合修补的方式进行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鞍结节脑膜瘤切除后颅底重建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游离鼻粘膜瓣在垂体腺瘤经鼻入路神经内镜手术鞍底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经鼻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80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游离鼻粘膜瓣进行鞍底重建。结果 肿瘤全切除63例,近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6例。出院后随访6~32个月,无脑脊液漏。结论 垂体腺瘤经鼻入路神经内镜切除术中,应用游离鼻粘膜瓣进行鞍底重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手术的鞍底重建策略。方法回顾分析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病例165例,总结鞍底重建修补的手术技术及手术策略。术中依据鞍膈损伤程度,采用分类修补方案:(1)术中鞍膈保护完整,颅底缺损较小,无需鞍底重建,仅用明胶海绵填塞,若颅底缺损较大,伴有鞍膈塌陷,可用自体脂肪填塞,人工硬脑膜修复;(2)术中鞍膈局部小破口,需鞍底重建修补,取预留脂肪填塞,人工硬脑膜修复,带蒂粘膜瓣鞍底贴覆;(3)术中鞍膈大破口,可行Gasket seal技术封闭鞍底,人工硬脑膜修复,带蒂粘膜瓣鞍底贴覆,生物蛋白胶固定,膨胀海绵填塞鼻腔。结果 114例(69.1%)鞍膈保护完整,采用1类修补方法,49例(29.7%)术中鞍膈小破口,采用2类修补方法,2例(1.2%)术中鞍膈大破口,采用3类修补方法。术后短暂性脑脊液鼻漏5例,经保守治疗治愈4例,1例患者再次内镜下经鼻入路行颅底重建得以修复,术后随访6个月~5年,有1例患者脑脊液漏复发,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术前评估鞍膈厚度,术中评估脑脊液漏程度,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采用鞍底重建分类修补手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鞍区及鞍旁区多层技术重建颅底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鞍区及鞍旁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咽管瘤4例,鞍区脑膜瘤3例,巨大垂体腺瘤5例;均行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肿瘤切除术,并采用多层技术进行颅底重建。结果所有病例肿瘤均达全切除,颅底重建均1次修补成功。术后部分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3~6个月,均未出现脑脊液漏、细菌性脑膜炎和张力性气颅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术中多层技术重建颅底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鞍内囊肿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及鞍底重建的方法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鞍内囊肿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及鞍底重建的12例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患者术前症状消失2例,症状缓解10例,均为部分切除,保留部分囊壁。术中出现短暂脑脊液漏4例,经鞍底修复重建后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结论鞍内囊肿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术前症状。对于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的病例,及时有效的鞍底修复重建,尽可能做到鞍底解剖还原,能够有效避免术后脑脊液漏及鞍底结构破坏导致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游离中鼻甲粘膜瓣在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垂体腺瘤鞍底重建中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 2018年6月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45例直径1~2.5 cm的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经单鼻孔手术25例(单鼻孔组),双鼻孔手术20例(双鼻孔组)。术中均采用游离中鼻甲粘膜瓣重建鞍底。结果 肿瘤均全切除。术后随访 6个月,两组均未出现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均无鼻腔干燥、异味等鼻部并发症;单鼻孔组术后嗅觉障碍发生率(16.0%,4/25)明显低于双鼻孔组(90.00%,18/20;P<0.05)。结论 对于直径1~2.5 cm的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中鞍底缺损直径约2 cm,采用游离中鼻甲粘膜瓣进行鞍底重建,可有效预防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单鼻孔组术后嗅觉障碍发生率较双鼻孔组低。  相似文献   

8.
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术后颅底重建(附2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术后的颅底重建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术后的颅底重建经验。其中鞍结节脑膜瘤7例,颅咽管瘤3例,垂体腺瘤10例。在切除肿瘤后均采用人工硬脑膜-明胶海绵和生物胶-人工硬脑膜的"三明治"式方法,同时辅以球囊支持修补材料和持续腰池引流。结果1次手术修补成功15例,短暂性脑脊液鼻漏经保守治疗治愈3例,2例2次内镜下经鼻入路行颅底重建得以修复。术后随访6个月~4年,疗效满意。结论"三明治"式修补方法加球囊支撑和持续性腰池引流,可显著降低术后脑脊液鼻漏的发生,是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术后颅底重建的可靠技术。  相似文献   

9.
经蝶窦显微手术治疗蝶窦性脑脊液鼻漏(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蝶窦显微手术治疗蝶窦性脑脊液鼻漏的手术技巧及经验.方法7例蝶窦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经4周保守治疗无效后,行经蝶窦入路颅外显微修补术.结果显微镜下凿开鞍底充分暴露硬膜漏口,向硬膜漏口内填塞肌肉块,无脑脊液流出后,用渍ZT胶的明胶海绵填塞于硬膜漏口的内、外侧和蝶窦腔.术后无一例复发.结论这种颅外修补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的优点,并可同时处理鞍内病变,是修补蝶窦性脑脊液鼻漏的最佳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神经内镜扩大经鞍结节-蝶骨平台入路中应用原位骨瓣(In Situ Bone Flap)进行颅底骨性重建的优势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鞍结节-蝶骨平台入路治疗的89例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原位骨瓣进行颅底骨性重建;统计术后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并结合文献分析使用原位骨瓣进行颅底骨性重建的应用。结果 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患者4例(4. 5%),经给予严格卧床、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后治愈,均未行手术修补;颅内感染患者3例(3. 4%)。术后随访患者2~48个月,随访期间无发生迟发性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者。术后复查颅底CT三维重建示,原位骨瓣经历了“骨质吸收-骨痂形成-鞍底重塑”的愈合过程。结论 使用“原位骨瓣”技术对内镜下扩大经鞍结节-蝶骨平台入路进行颅底骨性重建,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较低,且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颅入路联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防治侧颅底脑膜瘤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经颅入路联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20例侧颅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未延伸至海绵窦或眶上裂的肿瘤实现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为减少术后眼神经损伤的风险、有小块肿瘤残留在海绵窦或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手术中应用游离带蒂鼻中隔黏膜瓣修复颅底缺损的可行性以及黏膜瓣的覆盖范围。方法 应用5个尸体头颅标本(共10侧鼻腔),通过Draf Ⅲ入路暴露颅前窝底,从鼻腔外侧壁显露蝶腭动脉出蝶腭孔的部位,采用传统方法获得黏膜瓣,暴露颅颈交界区。标记黏膜瓣覆盖颅前窝底和颅颈交界区的范围,然后切除腭骨蝶突和眶突,游离黏膜瓣蒂部,再标记将游离蒂部的鼻中隔黏膜瓣覆盖颅前窝底和颅颈交界区的范围。结果 术中均成功制作游离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左右侧颅前窝底区域的覆盖长度分别增加了(1.10±0.16)cm、(1.12± 0.16)cm,左右侧颅颈交界区的覆盖长度分别增加了(1.12±0.08)cm、(1.16± 0.18)cm。结论 经鼻内镜手术中制作游离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是可行的,扩大游离蒂部的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能增加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13.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与鞍底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及鞍底重建的方法。方法52例垂体腺瘤患者,在内镜控制下,经单鼻孔进入,直接自蝶窦开口打开蝶窦前壁,经鞍底切除垂体腺瘤,术中有脑脊液漏者,使用多层修补法修补鞍底。结果术中颈内动脉损伤1例。39例垂体瘤全部切除,13例垂体瘤次切除。术后随访3个月。术前39例有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者,术后一个月内均改善。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率为1.9%。12例术后发生暂时性尿崩症。6例术前激素水平增高的患者术后下降到正常水平。无颅内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是一种能有效切除垂体瘤的微侵袭手术方法;鞍底多层修补能安全有效预防脑脊液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制作可解剖复位的鞍底带蒂粘膜骨瓣的手术方法。初步探讨其使用范围及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11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鞍底带蒂粘膜骨瓣进行鞍底解剖复位的病例38例。术中暴露鞍底后仔细辨认双侧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隆起及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在上述解剖结构内侧马蹄形切开鞍底粘膜,磨开鞍底骨质并向下翻开,形成鞍底带蒂粘膜骨瓣。肿瘤切除以后,复位鞍底粘膜骨瓣并用生物蛋白胶固定,实现鞍底的解剖复位。结果 32例患者完成鞍底解剖复位。9例术中脑脊液漏患者,无一发展为术后脑脊液漏。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发生粘膜骨瓣相关并发症。结论鞍底带蒂粘膜骨瓣是一项安全、有效的鞍底解剖复位方法。  相似文献   

15.
非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11例非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先天性脑膜脑膨出、鼻腔上皮瘤、颅中窝胆脂瘤、侵犯中颅底的巨大蝶窦囊肿及鞍内颅咽管瘤各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及空蝶鞍综合征各2例,垂体腺瘤术后2例。均行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其中3例采用手术显微镜,8例采用鼻内镜手术,经鼻颅联合入路、单纯鼻内入路、鼻锥体外翻及翼点入路各1例。1次成功修补者8例,2次修补成功者1例,3次修补成功者2例。结论非外伤性脑脊液鼻漏采用适宜的外科手术方法,治疗效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手术切除鞍上区肿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用10具灌注固定的正查尸头,模拟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内镜下观察鞍上区解剖结构,应用神经导航获取并分析解剖数据.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上区肿瘤12例,并以人工硬脑膜、明胶海绵和生物胶"三明治"式A结构重建颅底.结果 视神经一颈内动脉隐窝是丙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中恒定且关键的解剖标志.剪开硬脑膜后,可显露视交叉下间隙和上间隙,其中视交叉下间隙可见两侧颈内动脉、两侧垂体上动脉、垂体上部、垂体柄、视神经和视交叉,视交叉上间隙内可见大脑前动脉A1和A2段、前交通动脉以及直回.12例鞍上区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2例;随访12例,时间6~62个月,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1例,再次行内镜下修补术后恢复.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上区肿瘤是可行和安全的,熟练的内镜技术和可靠的颅底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研究背景垂体柄占位性病变病因广泛,诊断相对困难,鞍上垂体柄占位性病变活检术的临床意义至今仍存争议。目的探讨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行垂体柄占位性病变活检术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采用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采集2011-2017年共16例鞍上垂体柄占位性病变患者病灶组织标本,以脂肪"浴缸塞"式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鞍底重建。术后病理学证实生殖细胞瘤10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3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2例和颅咽管瘤1例。术后除2例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一例出现新发腺垂体功能减退、视力视野损害、脑脊液鼻漏、非计划再次手术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行鞍上垂体柄占位性病变活检术安全可靠,对明确诊断、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模态技术下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颅底病变后的颅底重建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中线颅底占位病例资料,观察病人术前的影像融合图像,术中脑脊液流量大小,鞍膈缺损程度,手术重建方式和术后脑脊液漏等。结果术后脑脊液漏8例,7例经过腰大池引流后控制,1例再次行经鼻入路修补手术。术后颅内感染10例,8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1例发生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死亡。病人均随访6个月,无迟发性脑脊液漏发生。结论术前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神经导航可快速定位肿瘤,确定颅底骨窗与周围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术中根据鞍膈缺损程度和脑脊液漏的流量,采用不同方式重建颅底,可有效减少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鞍区Rathke囊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 至2013年8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23例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消失。术中发生2例脑脊液漏。23例术后均未行辅助放疗,随访3个月到2年,复查CT或MRI仅有1例复发。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是治疗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术中脑脊液鼻漏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术中脑脊液鼻漏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术中发生脑脊液鼻漏的临床资料。鞍结节脑膜瘤1例,脊索瘤1例,垂体腺瘤19例。在切除肿瘤后均采用人工硬脑膜-明胶海绵-蛋白生物胶方法重建颅底硬膜,并辅以碘仿纱条填塞蝶窦腔。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年,无脑脊液鼻漏发生20例,发生可疑脑脊液鼻漏1例,保守治疗康复。结论即使手术导致颅底骨质、硬膜缺损明显,重建颅底硬膜辅以碘仿纱条填塞蝶窦腔,仍可有效预防术后脑脊液鼻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