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糖尿病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新发脑梗死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空腹血糖≥7.0 mmol/L或<7.0 mmol/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8 306例糖尿人群作为观察队列,随访(48.01 ±3.14)个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一次新发脑梗死事件情况.分析糖尿病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新发脑梗死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1)随访结束时,随着基线空腹血糖水平的增高,研究对象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水平逐渐增高[总胆固醇:(4.93±1.15,510±1.20,5.15± 1.28,5.33±1.35) mmol/L,甘油三酯:(1.70±1.26,1.83± 1.29,2.18±1.76,2.41±2.08) mmol/L,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的水平也增高(P<0.05).(2) 7.0 mmol/L≤空腹血糖<9.0mmol/L组累积发生脑梗死事件率最低(2.1%,P<0.01).校正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重指数、吸烟、糖尿病病程及降糖治疗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相对于7.0 mmol/L≤空腹血糖<9.0 mmoL/L组,6.1 mmol/L≤空腹血糖<7.0mmol/L组和空腹血糖≥9 mmol/L两组发生脑梗死事件的相对危险(RR)各分别增加1.85倍(95%CI 1.09~3.15,P<0.05)、1.54倍(95%CI 1.16~2.05,P<0.01).结论 糖尿病人群空腹血糖控制在7.0 ~9.0 mmol/L水平者似新发生脑梗死事件率最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空腹血糖(FPG)水平与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和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关系,为论证FPG受损(IFG)诊断标准提供相关心血管终点事件的依据.方法 选取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成功接受PCI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共269例,按照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分为4组(组1:FPG<5.6mmol/L;组2:5.6 mmol/L≤FPG<6.1 mmol/L;组3:6.1 mmol/L≤FPG<7.0 mmoL/L;组4:FPG≥7.0mmol/L),随访时间为5年,进行PCI术后再狭窄、复发性心脏事件、生存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 5年随访结束后5.6 mmol/L≤FPG<6.1 mmol/L人群总心脏事件发生率、再次血运重建率、心绞痛复发率以及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FPG<5.6 mmol/L的人群(P均<0.05),而与6.1 mmol/L≤FPG<7.0 mmol/L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随访结束组2、3、4的无心脏事件的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组1(P均<0.05),组2、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显示,水平是PCI术后再狭窄、心脏事件发生、全因死亡、心绞痛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FPG 5.6 mmol/L以上的老年冠心病人群PCI术后5年冠状动脉再狭窄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已开始显著升高,无心脏事件累积生存率显著降低.因此从改善心血管预后角度看,将IFG的下限调整到5.6 mmol/L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及 2 0 0 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标准诊断的空腹血糖受损 (IFG)与糖尿病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 ,从而探讨中国人IFG切点下调的合理性。方法 对 1999年上海华阳社区 40岁以上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 )的横断面调查人群在 2 0 0 2~ 2 0 0 4年进行随访。随访对象接受了 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并检测血糖、血脂、胰岛素、血压、体重指数、腰围与腰臀比等。调查了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基线资料中无糖尿病人群共170 4例 ,完成随访 12 92例。 3年糖尿病累积发生率为 4.64 % ,年发病率 1.5 5 %。 (2 )正常糖调节及糖调节受损人群的糖尿病年发病率分别为 0 .97%及 6.97%。 (3 )随访空腹血糖 (FPG) 5 .6~ 6.0mmol/L、6.1~ 6.9mmol/L而餐后 2h血糖 (2hPG) <7.8mmol/L的人群见到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增加 3 .71及 2 8.12倍 (P <0 .0 0 1) ,但未见到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4 )在FPG <5 .6mmol/L且 2hPG 7.8~ 11.0mmol/L人群中 ,发生糖尿病及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对风险分别显著增加 4.3 1及 3 .40倍 (P <0 .0 0 1)。结论 FPG 5 .6~ 6.0mmol/L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将空腹血糖受损的下限调整至 5 .  相似文献   

4.
从心血管危险因素看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在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下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情况,探讨我国成人空腹血糖受损(IFG)切点下调的合理性.方法对1994年全国25岁以上22.4万人群糖尿病普查中15 564例经口服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的人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将人群按空腹血糖(FPG)0.56 mmol/L间隔分组,BMI≥25 kg/m2、高甘油三酯、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的比率随FPG逐渐上升,FPG 5.0~5.6 mmol/L组超重比率出现明显升高(P=0.001),FPG 5.6~6.1 mmol/L组其余各组分及代谢综合征比率均有明显升高(P<0.001).(2) 餐后2 h血糖<7.8 mmol/L时,FPG 5.6~6.1 mmol/L组与FPG<5.6 mmol/L组比较,BMI≥25 kg/m2、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分别升高25%,15%,46%;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率增高.(3) 按照1999年WHO诊断分型标准及2003年ADA专家委员会建议将非糖尿病人群分为正常糖耐量(NGT),单纯IFG,单纯糖耐量受损(IGT)及IFG合并IGT(IFG+IGT)组.IFG诊断切点下调至5.6 mmol/L后,糖调节受损各组仍具有FPG 6.1 mmol/L为切点时临床特点.IFG+IGT组代谢异常较单纯IFG及单纯IGT为重.单纯IFG与单纯IGT组比较IFG组年轻、糖尿病家族史阳性多,相对肥胖,总代谢综合征比率高;IGT组收缩压、甘油三酯、餐后胰岛素水平高,女性比例高.结论 (1)糖尿病前心血管危险因素已开始随空腹血糖水平增高而增加,自FPG 5.6 mmol/L组以上代谢综合征及单组分比率均有显著升高.(2)以FPG≥5.6mmol/L为切点划分的新IFG人群表现为年轻,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率高,代谢综合征比率高于NGT及单纯IGT人群.FPG可能对年轻者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区男性空腹血糖(FPG)变异性对髋部骨折的影响。方法为前瞻性研究, 纳入2006年度、2008年度及2010年度连续3次在开滦总医院及其下属医院共计11家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公司在职或离退休男性员工作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度健康体检作为随访起点, 新发髋部骨折作为终点事件, 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根据FPG标准差(FPG-SD)三分位将观察对象分为3组, 分别为T1组(FPG-SD<0.33 mmol/L)、T2组(FPG-SD为0.33~0.59 mmol/L)和T3组(FPG-SD≥0.60 mmol/L)。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发生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病率,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水平FPG-SD对髋部骨折的影响。结果最终纳入43 969例研究对象, 在中位随访11.02(10.60, 11.33)年期间, 共发生177例髋部骨折。T1、T2、T3组髋部骨折发病率分别为0.27%(40/14 630)、0.39%(57/14 695)和0.55%(80/14 644)。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与T1组相比, T2组和T3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不同空腹血糖截断点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科在2007年8~12月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辽宁地区≥18岁的男性1218人,女性2213人。分成FPG≤5.6、5.6、≥6.1、≥7.0mmol/L四组,调查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变化。结果 (1)FPG≤5.6mmol/L组,已经看到血压、血脂、腹围等危险因素有不同程度升高;(2)≥5.6mmol/L组,男性PPG、WC呈有意义升高(P0.05));女性≥7.8mmol/L、≥11.1mmol/L组PPG、SBP、TG、TC、WC呈有意义升高;(3)≥6.1mmol/L后,几乎全部危险因素呈有意义升高(P0.05、0.01)。ECG异常率随FPG升高而增多,女性高于男性。结论 FPG≤5.6mmol/L人群应定为低危的血糖水平,FPG同样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群中糖尿病发病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基线值的相关性,并分析影响其检测结果的个体因素。方法在2009年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在上海地区调查了3219名≥50岁的上海常住居民。对空腹血糖受损(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但调查前未被各级医疗机构诊断为糖尿病的调查对象,于2011年通过电话开展糖尿病发病率调查,并检测随访应答对象2009年所留血液样本HbA1c。结果基线人群自报糖尿病发病率为8.6%(278/3219)。2938名非糖尿病人中,空腹血糖受损病例为11%(313/2938)。对其中240名留有电话信息的调查对象于2011年开展电话随访,随访应答率为45%(108/240)。15%(16/108)在2年中新诊断为糖尿病。HbA1c≥6.5%的对象中有50%(6/12)发展为糖尿病,而HbA1c<6.5%的对象中仅有14%(10/72)(OR=6.4,95%CI:1.45~29.06)。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HbA1c水平和三酰甘油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176,P=0.026)。结论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糖尿病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基线HbA1c≥6.5%和新发糖尿病显著相关。空腹血糖受损人群应要求检测HbA1c以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针对沈阳市一个社区的常住人口,采取多层随机、横断面现场调查479人,采用调查表法搜集年龄、性别、生活习惯、身高、体重、臀围、腰围、BMI、WHR,并检测空腹血糖.结果①空腹血糖≥7mmol/L者74例占15.45%;空腹血糖减损(IFG)者71例占14.44%;≥5.6~<6.1mmol/L者69例占14.44%;②血糖与年龄关系≥7mmol/L组、IFG组、≥5.6~<6.1mmol/L三组高峰年龄均在55岁以后;③血糖以≥5.6mmol/L起就与BMI呈正相关,而BMI与腰围、腰臀间比无统计学差异;④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随血糖升高而升高,显示≥5.6mmol/L起已经构成与肥胖、高血压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与住院时间、疾病复发及死亡的关系.方法 对1996年2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974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参试者于入院次日晨测定空腹血糖、血脂及血压水平,记录住院天数,电话随访脑梗死复发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卡方检验及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脑梗死复发次数、住院天数及病死率与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呈正相关.空腹血糖≥11.1 mmol/L 且低密度脂蚩白胆固醇≥3.5 mmol/L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死率较高(50.00%).空腹血糖≥11.1 mmol/L且舒张压≤8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100 mm Hg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死率亦较高(分别为33.33%和30.00%).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空腹血糖水平与其住院天数、复发及死亡密切相关,入院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可加重血脂和血压变化对脑血管的损伤.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早期进行血糖监测并及时给予干预治疗,可减少脑梗死复发风险,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对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我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尿激酶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并再通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2例,均于入院第二天检测静脉空腹血糖(FPG).按照FPG< 5.6 mmol/L(n=72)、5.6 mmol/L≤FPG <7.0 mmol/L(n=52)、FPG ≥7.0 mmol/L(n=58)分为三组,多因素分析三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随着FPG水平增高,心律失常、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均增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FPG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FPG增高是非糖尿病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FPG增高,住院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高,应将FPG控制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糖正常人群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2000年2月,在我院门诊健康体检人群中共招募到2 675例受试者(空腹血糖6.1 mmol/L,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7.8 mmol/L),将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空腹血糖者1 239例纳入A组,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空腹血糖者1 436例纳入B组。对两组受试者随访至2006年1月,观察其冠心病发病情况,同时记录其年龄、体质指数、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血清空腹胰岛素及总胆固醇水平、吸烟及高血压情况等。结果随访结束时,2 675例受试者共发生冠心病103例,其中男73例,女30例,冠心病年平均发病率6.4‰,男性受试者冠心病发病率高于女性(P0.05)。根据性别进行亚组分析:A组中男701例,女538例;B组中男824例,女612例。A组男性受试者体质指数、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血清空腹胰岛素水平、高血压发病率低于B组,空腹血糖、吸烟率高于B组(P0.05);A组女性受试者年龄、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血清空腹胰岛素水平、高血压发病率低于B组,空腹血糖、吸烟率高于B组(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潜在影响因素后,B组受试者冠心病发病风险高于A组〔校正HR=1.17,95%CI(0.96,1.43)〕,其中B组男性受试者高于A组〔校正HR=1.26,95%CI(0.92,1.45)〕,B组女性受试者高于A组〔校正HR=1.37,95%CI(0.85,2.21)〕(P0.05)。结论血糖正常人群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空腹血糖会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空腹血糖水平(FBG)对中老年人踝臂指数(ABI)的影响。方法 在2006年~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510例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及血液生化检查,符合入选标准的为5440例。于2010年~2011年进行第三次健康体检并测量ABI,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效数据为5189例。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按FBG将研究人群分成三组:理想血糖组(FBG<5.6 mmol/L)、空腹血糖受损(IFG)组(5.6 mmol/L≤FBG<7.0 mmol/L)、糖尿病组(FBG≥7.0 mmol/L或糖尿病患者)。对影响ABI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理想血糖组、IFG组、糖尿病组ABI分别为1.10±0.09、1.09±0.11、1.08±0.13(P<0.05),ABI≤0.9的检出率分别为2.97%、4.74%、8.8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为ABI≤0.9的危险因素,其OR值为1.97(95% CI为1.32~2.96);在女性人群中,IFG、糖尿病均为ABI≤0.9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26(95% CI为1.25~4.07)、2.37(95% CI为1.06~5.26)。结论空腹血糖是影响中老年人群AB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女性人群中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前期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布。方法收集年龄≥60岁、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且入院空腹血糖(FPG)<7.0mmol/L的高血压患者388例,以空腹血糖受损(IFG)诊断标准为FPG≥5.6mmol/L,分为A组260例(FPG<5.6mmol/L)、B组65例(5.6mmol/L≤FPG<6.1mmol/L)及C组63例(6.1mmol/L≤FPG<7mmol/L),比较3组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布的差异。结果 338例患者中,IFG患病率33.0%。与A组比较,B组和C组高血压≥2级或高血压高危、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颈动脉增厚比例等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尽管未发现IFG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但糖代谢异常在此类患者中的影响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与新发脑梗死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512例,进行定期随访,记录新发脑梗死事件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院时各组生化检查空腹血糖水平越高,LDL-C、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就越高;随访结束统计,空腹血糖水平越高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则越高;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14.9%,正常组发生率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与新发脑梗死事件关系密切,空腹血糖水平越高出现脑梗死事件率则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前期诊断中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数值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1040名21~27岁年龄段的人群进行体检,分别测量他们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数值,进而调研5年中发展成糖尿病的概率。结果1 040名测试者当中,分别以空腹血糖5.6~6.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5.7%~6.4%、二者联合作为衡量标准,第一次诊断中糖尿病前期患者数分别为192、78名和34名,5年后发展成为糖尿病前期的人数分别是22、6名和12名。结论以空腹血糖5.6~6.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5.7%~6.4%作为标准做出的诊断都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在诊断糖尿病前期的应用中应该以将二者联合作为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66例T2DM并发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66例nDM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的空腹血糖(FPG)(3.41±2.39)mmol/L,血脂(1.02±0.55)mmol/L,观察组分别为(5.27±3.06)mmol/L、(1.58±0.76) mmol/L,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观察组空腹血糖、血脂均高于非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观察组为75.76%,非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两组在空腹血糖、血脂、治疗效果等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比较常见的是多灶性梗死和腔隙性梗死,由于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水平的控制上比较困难,因此,治疗效果上,非糖尿病患者疗效更佳,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族(维族)、汉族≥50岁人群血糖水平现状,了解其是否存在民族差异,为血糖异常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居住在新疆有常住户口、年龄≥50岁的维族居民4779人(男性2347人,女性2432人)和汉族居民3603人(男性1590人,女性2013人),共计8382人行血糖水平现况调查。结果:(1)新疆维、汉两民族抽样人群血糖均值为(5.67±2.01)mmol/L,空腹血糖受损(IFG)患病率为25.9%,糖尿病(DM)患病率为10.2%。(2)民族差异:①维族组血糖均值为(5.61±2.00)mmol/L明显低于汉族组(5.69±2.02)mmol/L(P0.05);②维族IFG患病率(27.5%)显著高于汉族(24.0%),汉族DM患病率(11.2%)显著高于维族(9.39%),P均0.05;(3)年龄差异:新疆维、汉两民族各自各年龄组的血糖水平,IFG、DM患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4)性别差异:新疆维、汉两民族抽样人群平均血糖水平女性为(5.67±2.01)mmol/L,男性为(5.62±2.01)mmol/L,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IFG及DM患病率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亦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新疆维、汉两民族≥50岁人群的空腹血糖水平及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血糖水平和血糖异常患病率存在着民族间差异,但在各年龄组、性别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祝恒山  方汉军  漆秦  席晓 《心脏杂志》2016,28(3):302-304
目的 观察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糖水平对临床疗效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来咸阳医院就诊的12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按患者血糖水平,将其分为3组:非糖尿病组〔空腹血糖(FPG)<7.0 mmol/L,n=30〕、糖尿病低血糖组(8.0 mmol/L>FPG≥7.0 mmol/L,n=50)和糖尿病高血糖组(FPG≥8.0 mmol/L,n=40)。记录临床资料以及分析生化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水平、三酰甘油(TG)、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尿酸(UA)水平〕,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糖尿病高血糖组TC、LDL-C、载脂蛋白、左室舒张末内径水平分别为(4.9±1.4)mmol/L、(3.3±0.9)mmol/L、(1.6±0.5)mmol/L和(55±7)mm,显著高于糖尿病低血糖组的(4.1±0.8)mmol/L、(2.7±0.5)mmol/L、(1.1±0.4)mmol/L、(51±8)mm (均P<0.05),糖尿病低血糖组相应指标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3.7±1.2)mmol/L、(2.2±0.6)mmol/L、(0.7±0.1)mmol/L和(44±7)mm(均P<0.05)。3组TG、Fib以及U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非糖尿病组患者术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AMI并发心衰以及病死率分别为:13%、10%、10%和3%;糖尿病低血糖组为:24%、26%、24%和8%。糖尿病高血糖组为30%、32%、30%和12%。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低血糖组和糖尿病高血糖组相应指标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且糖尿病高血糖组指标水平较糖尿病低血糖组高(均P<0.05)。经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血糖的OR值(95%CI)为4.6(0.8~21.7),P<0.05,结果显示血糖水平是独立的预测因素。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对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空腹血糖(FPG)水平下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探讨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911例高度怀疑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不同FPG水平下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病变支数和冠状动脉积分表示)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等影响因素后,与FPG<5.6mmol/L组比较,FPG 5.6~6.0mmol/L组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FPG 6.1~6.9mmol/L组无论在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还是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支数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2)按FPG间隔分组,结果显示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比率均随着FPG升高逐步上升;除血脂紊乱比率自5.0~5.6mmol/L组开始明显升高外,肥胖、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的比率均自5.6~6.0mmol/L组开始显著上升(P<0.05);FPG≥5.6mmoL/L时心血管危险因素开始明显聚集.结论 (1)冠心病高危人群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即使在糖尿病前期已随着FPG升高逐步加重,FPG 5.6mmol/L以上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风险已开始增加,6.1mmol/L以上更为明显.(2)心血管危险因素在糖尿病前期已开始随FPG增高而逐步上升,自FPG 5.6mmol/L以上开始出现明显聚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既往1年内空腹血糖检查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7 mmol/L)患者直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代谢异常发生率及安全性等。方法年龄≥40岁、近1年体检空腹血糖7 mmol/L且无糖尿病症状的患者301例直接进行OGTT,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血糖、血脂等。根据OGTT结果分为:血糖正常、糖调节受损组、糖尿病3组。分析糖调节受损、糖尿病发生率,分析3组年龄、血压、血糖、血脂等差异。结果血糖正常比例为47.18%,糖调节受损比例为34.88%,糖尿病比例为17.94%。血糖正常组年龄最小,糖尿病组高血压比例最高,糖调节受损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显著比血糖正常组高(均P0.05)。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3组比较: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糖尿病组(均P0.05)。空腹血糖5.6 mmol/L患者OGTT筛查餐后2 h血糖204例,其中糖耐量异常21.57%,糖尿病6.37%。3组直接行OGTT均未出现糖尿病酮症、糖尿病高渗状态等需紧急降糖处理病例,也未发现恶心、反酸、胃灼痛等消化道症状。结论年龄≥40岁、近1年体检空腹血糖7 mmol/L且无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的患者直接进行OGTT检查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及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