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1084-1085
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4年5月收治的58例后牙缺失拟行种植修复患者。58例患者均存在牙周炎,其中28例合并吸烟,即观察组,30例为非吸烟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6颗种植体存留率83.33%(30/36),对照组40颗种植体存留率为100.00%(40/40),观察组患者平均边缘骨吸收量为1.05±0.13mm,对照组为0.79±0.11mm,两组的存留率及骨吸收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载1年后,观察组m PLI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m SBI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牙周炎合并吸烟的患者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明显,且更易发生牙周探针出血,因此,对于患有牙周炎并进行种植修复的吸烟患者,为了种植体的更好修复,应及早戒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手术治疗中龈下菌斑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8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收治的选择种植体修复治疗的牙缺失患者84例,根据是否存在慢性牙周炎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存在慢性牙周炎) 44例种植49颗牙,对照组(不存在慢性牙周炎) 40例种植53颗牙,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m 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 SBI)与种植体周围的骨吸收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种植体稳定性较强,未出现脱落情况,影像学检查显示种植体附近牙槽骨没有低密度阴影。观察组49颗牙术前m PLI为(2. 51±0. 19)分,相比对照组的(1. 34±0. 15)分明显升高(P 0. 05);术后m PLI为(0. 82±0. 12)分,明显低于术前(P 0. 05),与对照组的(0. 83±0. 11)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前mSBI为(2. 05±0. 24)分,术后为(1. 71±0. 23)分;对照组术前mSBI为(2. 01±0. 21)分,术后mSBI为(1. 24±0. 22)分。两组患者术前m S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两组患者m SBI均明显降低(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m SBI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前种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76±0. 22) mm,术后为(1. 42±0. 25) mm,近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78±0. 29) mm,术后为(1. 23±0. 14) mm;对照组术前种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81±0. 26) mm,术后为(1. 25±0. 21) mm,近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76±0. 24) mm,术后为(1. 38±0. 19) mm。两组患者术前远中与近中边缘骨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两组患者远中与近中边缘骨吸收量均明显降低(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远中边缘骨吸收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近中边缘骨吸收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相比无牙周炎患者明显增多,对种植体附近边缘骨吸收存在明显的影响,在常规牙周治疗后能够提高种植体边缘骨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对种植体周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到2016年1月进行种植体修复的后牙缺失患者72例,其中健康对照组40例患者中共植入种植体50颗,而牙周炎组32例共植入种植体40颗。两组都进行常规种植体修复,牙周炎组同时在术前行牙周基础治疗。观察与记录种植前与种植后3个月的龈下菌斑、种植体周骨吸收与龈沟出血情况。结果修复前,牙周炎组的龈下菌斑指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修复后两组的龈下菌斑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前的近中与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之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完成后,两组种植体周骨吸收量均有明显减少(P0.05),且牙周炎组近中边缘骨吸收量降低更明显,远中边缘骨吸收量降低不如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修复后的龈沟出血指数都明显低于修复前((P0.05),且修复后牙周炎组的龈沟出血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比较多见,能影响种植体周骨吸收情况,牙周基础治疗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稳定性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牙周炎患者行牙种植修复后一年内的临床效果及IL-1水平的变化,探讨慢性牙周炎和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性,为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随机选择15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28颗种植牙为A组,11例牙周健康者的20颗种植牙为B组,对A、B两组种植牙修复后1、3、6、12个月检测种植牙的改良菌斑指数(m 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 BI)、种植体探诊深度(PPD)及边缘骨吸收(MBL)量,采用ELISA法检测龈沟液中IL-1β的含量。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样本中种植牙修复后1个月和3个月,A、B两组各项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0.05);6个月和12个月,两组的m BI、PPD、MBL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差异(P0.05),m PLI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和种植体周围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慢性牙周炎种植修复的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评价轻度骨量不足上颌后牙区应用短种植体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的患者8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种植位点骨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轻度骨量不足(8 mm≤剩余牙槽骨高度10 mm)患者46例,短种植体56颗,种植体长度为8 mm;对照组骨量充足剩余牙槽骨高度≥10 mm患者34例,常规种植体43颗,种植体长度为10~13 mm。随访5年,分别观察短种植体和常规种植体的成功率和存留率、颈部边缘骨吸收量和修复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短种植体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种植体成功率(98. 2%)和存留率(100%)与对照组(100%,1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两组患者修复后3个月、6个月,1年、3年及5年复查颈部边缘骨吸收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中均未出现修复基台及中央螺丝松动、折断;修复牙冠崩瓷、松动、脱落;种植体颈部黏膜红肿、种植体周围骨破坏等情况。结论轻度骨量不足上颌后牙区应用短种植体与骨量充足患者应用常规种植体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短种植体更有利于降低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难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氧化锆全瓷固定桥对后牙种植修复患者并发症和种植体存留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后牙种植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取氧化锆全瓷固定桥修复,记录种植体失败数量、存活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成功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年以上,平均随访时间(18.2±2.6)月,共修复体35个,种植体87个。三单位固定桥22个,四单位桥12个,五单位桥1个。随访病例中,4个修复体崩瓷,3个修复体出现牙龈肿胀,修复体保留率100%。种植体中,5颗诊断为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种植体保留率100%。崩瓷修复体边缘骨吸收量(0.15±0.04)mm显著低于未崩瓷(0.28±0.12)mm(P0.05),前磨牙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0.27±0.25)mm与磨牙(0.25±0.19)mm差异无显著性(P0.05),下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0.20±0.15)mm显著低于上颌(0.31±0.28)mm(P0.05),不同牙类型边缘骨吸收量差异不明显(P0.05)。不同对牙类型和固定桥位置崩瓷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后牙种植牙采用氧化锆全瓷固定桥修复可行性高,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4):3244-3245
选取我院重度牙周炎患者10位,拔除2~3度松动牙,完善的牙周治疗后共植入98颗种植体,术后3w活动义齿过渡修复,术后3~6个月完成最终种植固定义齿的修复,修复完成后3年内复诊随访。检测患者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软组织健康状况及各种机械并发症。结果患者在观察期内无种植体丧失,修复完成1年后与植入时相比,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为(0.65±0.16)mm,随访期内所有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良好,无机械并发症。复杂牙列缺损的牙周炎患者行种植固定义齿修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完善的治疗计划和良好的牙周维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慢性牙周炎与牙周健康者牙种植修复后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我院接受牙种植的62例(71枚)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进行牙种植的牙周健康者60例(68枚)作为参考对象,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近远期疗效与远期牙槽骨吸收量。结果对照组短期种植成功率略高于观察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年与5年的远期种植率分别为70.42%、64.79%,对照组分别为85.29%、83.8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负载3年与5年后的吸收量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慢性牙周炎与牙周健康者进行牙种植修复后的近期疗效差异不大,但牙周健康者远期疗效明显更为理想,这与慢性牙周炎会增大患者骨吸收量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Osstem MS一段式种植体修复下前牙小间隙的效果。方法下前牙区单颗或多颗牙缺失86例,均采用Osstem MS一段式种植体种植修复,其中直径3mm种植体68枚(直径3mm组),直径2.5mm种植体68枚(直径2.5mm组),观察种植体种植成功率;术后随访1a,观察种植体边缘骨水平变化、软组织健康状况、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评分、存留率等。结果 86例中136枚一段式种植体存留率100%,其中1例(2枚种植体)在冠修复软组织出现种植体周围炎,其余种植体均获成功,临床成功率98.5%;2组术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均健康,未发生种植体相关软组织并发症,修复后6、12个月时,直径2.5 mm组探诊深度(probe depth,PD)[(2.02±0.36)、(2.02±0.23)mm]、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odified gingival sulcus bleeding index,mBI)[(0.95±0.56)%、(1.26±0.26)%]、Furhauser软组织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11.32±0.34)、(12.20±0.29)分]与直径3 mm组[PD(2.03±0.29)、(2.04±0.25)mm,mBI(0.96±0.14)%、(1.25±0.31)%,PES评分(11.25±0.33)、(12.22±0.33)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时,直径3mm组近中、远中边缘牙槽骨变化值[(0.095±0.016)、(0.108±0.025)mm,(0.096±0.032)、(0.106±0.017)mm]小于直径2.5mm组[(0.339±0.104)、(0.361±0.087)mm,(0.289±0.073)、(0.850±0.082)mm](P0.05);术后6个月,直径3mm组种植体ISQ评分(68.3±6.6)明显高于直径2.5mm组(66.1±6.1)(P0.05)。结论 Osstem MS一段式种植体修复缺牙间隙6 mm的下前牙疗效确切,1a内,直径2.5、3mm种植体对软组织均无影响,3mm直径种植体的近、远中边缘骨吸收程度较2.5mm直径种植体小。  相似文献   

10.
王峥  周军  伍晓 《全科护理》2020,18(17):2129-2131
[目的]了解口腔种植病人在病情会诊评估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护理对其病情转归的促进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8年11月在深圳北大医院进行上颌前部单牙种植修复的122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试验组(病情会诊评估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护理),各61例。比较两组病人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临床恢复指标(牙龈厚度、颈部骨吸收量、乳头指数、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的差异,比较两组病人护理后种植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3个月后,两组病人牙龈厚度和乳头指数明显低于护理前,两组病人种植体颈部骨吸收量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明显高于护理前(P0.01)。护理后,试验组病人牙龈厚度(1.03±0.10)mm,低于对照组的(1.15±0.12)mm;试验组病人颈部骨吸收量(1.99±0.42)mm,高于对照组的(1.49±0.33)mm;试验组病人乳头指数(1.15±0.26),低于对照组的(1.81±0.55);试验组病人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15.99±3.11)mm,高于对照组的(11.05±2.0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人种植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口腔种植病人在病情会诊评估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护理有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同时病人临床康复效果及外观美观性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11.
以我院在2010年12月~2013年12收治的172例前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行前牙区人工即刻种植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使用牙列缺损传统种植术进行止血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种植体留存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种植体留存率为75.58%;观察组患者骨吸收量0.85±0.06mm,种植体的周探诊深度平均值为2.43±0.17mm,对照组患者平均骨吸收量为0.34±0.04mm,种植体的周探诊深度平均值为1.26±0.17mm。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上述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传统的种植方法,对前牙列缺损患者实行前牙区人工即刻种植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前庭沟加深术联合游离结缔组织移植术在下颌前牙区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在该院治疗的下颌前牙区软组织量不足患者70例(70牙)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给予改良前庭沟加深术联合游离结缔组织移植术,对照组给予传统移植术,比较两组种植术后3、6、12个月种植体边缘骨骨吸收量,术前及术后6、12个月唇侧牙槽嵴高度,术后6、12个月单牙红色美学评分标准(PES)评分、术后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3、6、12个月种植体边缘骨骨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12个月唇侧牙槽嵴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PES评分为(10.12±1.8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1.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前庭沟加深术联合游离结缔组织移植术在下颌前牙区种植术中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牙种植修复技术在有牙缺失的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从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有牙缺失等需种植牙的牙周炎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进行牙种植修复治疗的牙周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的牙种植修复技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患者种植修复后半年、1年、3年的种植成功率.分别记录比较其种植体周围龈沟液量(PISF)、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探诊深度(PPD)及附着丧失(AL)等治疗.[结果]观察组半年、1年的成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但3年后观察组留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种植体PISF、mSBI、PPD、AL明显高于对照组;mPL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牙种植修复技术的短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则欠佳,可能与慢性牙周炎与种植体周围炎具有关联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即刻种植牙与常规种植牙在前后牙永久性修复拆除后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口腔门诊收治的进行前后牙永久性修复拆除后治疗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种植牙治疗,观察组给予即刻种植牙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种植后种植体稳定系数、牙颈部骨吸收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1、3、6个月种植体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的牙颈部骨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牙颈部骨吸收量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周组织红肿、组织溢脓、牙齿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刻种植牙与常规种植牙在前后牙永久性修复拆除后治疗中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保持有效的种植体稳定性,但即刻种植牙治疗可减少牙颈部骨量吸收,降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综合优势更佳。  相似文献   

15.
背景:随着口腔种植修复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适应证的不断扩大,角度基台的应用逐渐增多,后牙区作为口腔咬合的负重区,种植体承载的颌力大,对后牙区角度基台的评价具有更现实的临床指导意义。 目的:评价角度基台在后牙区种植义齿的短期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来诊接受后牙区种植的114例患者,共植入175颗ITI种植体并完成单冠修复。根据基台的应用分为角度基台组与直基台组。测量两组修复后6个月、2年种植义齿牙周探诊深度、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与种植体周围年均骨吸收量,采用寿命表法计算两组种植义齿的5年累积存留率。 结果与结论:直基台与角度基台的种植义齿在牙周探诊深度、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种植体周围年均骨吸收量差异也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15°与20°角度基台的5年累积存留率为95.6%,直基台的5年累积存留率为96.4%。结果显示种植义齿的基台角度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及骨吸收程度无相关性,15°与20°的角度基台在后牙区种植义齿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修复效果,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水压式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的安全性和提升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绵阳口腔医院种植科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患者120例,分为水压法和冲顶法两组,组内又分为植骨和未植骨两组,比较两组舒适度、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种植体存留率。结果两种上颌窦底提升方式共植入种植体147枚,均完成修复,观察6~54个月,存留率为100%。术后即刻及术后6月,水压法植骨组与未植骨组的提升高度均分别显著高于冲顶法植骨组与未植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水压组患者舒适度显著高于冲顶组(P 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水压式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效果好,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即刻负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比格犬5只,将每只犬左右两侧下颌第四前磨牙牙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拔除后立即植入柱状螺纹纯钛种植体并即刻负重,观察组采用PRF填充,对照组不填任何填充物。采用X线测量颊侧骨量增加高度、缺损面积、骨性结合率和新骨生成率;采用能谱分析两组种植体-新骨界面Ca2+含量,HE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态。结果观察组种植术后3个月种植体部位骨表面Ca2+含量为(43.20±7.1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颊侧骨量增加高度、骨性结合率和新骨生成率分别为(3.25±0.60)mm、(80.11±6.43)%和(74.46±5.5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缺损面积为(1.42±0.54)mm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种植体颊侧骨组织切片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骨小梁致密粗大,对照组新生骨质及成骨细胞数少于观察组。结论即刻负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应用PRF可以有效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285-5287
目的观察前牙区牙种植即刻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于我院接受前牙区牙种植体修复的80例(120颗患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微创拔牙3个月后延期种植修复方案,观察组则采用即刻种植体修复方案,2组均随访1年,比较其整体修复效果。结果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牙周探针深度分别为(1.42±0.30)mm、(1.58±0.26)mm、(1.44±0.35)mm,均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观察口腔美学评分分别为(58.73±2.62)分、(61.67±5.24)分、(64.67±4.97)分,均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修复成功率为97.5%;对照组修复成功率为92.5%,2组12个月后修复成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牙区牙种植修复中,采用即刻植入方案,整体修复效果好,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海奥口腔修复膜与钛膜对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患者骨厚度及修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佛山市禅城区口腔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90例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钛膜作为修护膜进行引导骨再生,观察组采取海奥口腔修护膜进行引导骨再生,比较两组术后骨厚度、植骨厚度,两组修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植骨厚度(2.376±0.366)mm、骨厚度(2.611±0.134)mm大于对照组(2.137±0.327)mm、(2.137±0.32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修复成功率91.1%,高于对照组(8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8.9%,低于对照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奥口腔修复膜对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患者手术效果好,成功率高,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超声骨刀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在严重骨量不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上颌后牙缺失,需行牙种植术的7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通过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扫描(CBCT)测量上颌窦底垂直高度(RBH),根据测量情况分为两组,其中上颌后牙区严重骨量不足(RBH2~3mm)的32例患者(44颗种植体)为观察组,采用超声骨刀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牙种植术,并植入人工骨粉+自体骨混合物行骨再生术,RBH4~5mm的4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46颗种植体),采用上颌窦提升术。种植体植入6个月后行永久修复,患者均随访24个月,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前RBH高度为2.71±0.18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3±0.35mm,观察组术后6个月RBH提升高度为8.22±0.85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1±0.7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6个月RBH高度、种植前ISQ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种植成功率97.73%,黏膜破损等并发症发生率12.50%;对照组种植成功率为95.65%,并发症发生率为7.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骨量不足的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用超声骨刀上颌窦侧壁开窗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