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8):1399-140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硝酸甘油片结合治疗急性心绞痛效果分析。方法将2012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10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硝酸甘油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硝酸甘油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绞痛各指标变化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心绞痛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硝酸甘油片结合治疗急性心绞痛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降低血液粘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88例非心源性CI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研究组44例接受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44例接受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73%,高于对照组的70.45%;治疗后,研究组全血低切黏度(15.72±1.76) mPa·s、血小板聚集率(52.76±4.20)%、血浆黏度(1.55±0.30) mPa·s、NIHSS评分(6.71±1.06)分、复发率2.27%均比对照组(20.65±2.14) mPa·s、(63.39±5.13)%、(2.14±0.41) mPa·s、(17.20±1.53)分、18.18%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CIS患者,可改善患者神经缺损,降低疾病复发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功能指标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3月12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氯吡格雷,64例)与观察组(麝香保心丸+氯吡格雷,64例),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前体(Pro-BNP)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与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治疗后28 d,观察组LVEF值高于对照组,Pro-BNP、LVEDD、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与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利于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且该药物可在患者急性发作时临时含化,以快速缓解症状,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4):2580-2582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血小板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将126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观察组同时口服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参数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粘附率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沉、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脑血栓患者血小板和血流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取通心络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对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入组病例为我院2016年3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6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3例),对照组给予服用曲美他嗪,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心络,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心功能[心输出量(CO)、心博出量(SV)、射血分数(LVEF)]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O、SV、LVEF均高于对照组,而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取通心络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择取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疗程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01);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促进血液流变学的改善,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通心络胶囊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为79.3%,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试验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高于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采用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铁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2例)和对照组(148例),治疗组予通心络胶囊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清铁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铁蛋白浓度,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及甘露消渴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择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抗冠心病与常规降血糖等西药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心络胶囊及甘露消渴胶囊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服用量、血液流变学指标、心电图疗效及血糖控制状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服用量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服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比黏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比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心电图疗效有效率(88.00%)显著高于对照组(63.00%)(P0.05);干预组血糖控制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79.00%)(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及甘露消渴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应用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能明显改善糖脂代谢异常导致的心血管损害,且能明显降低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改善微循环,使心绞痛持续时间、次数及用药量得以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观察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方法常规组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研究组则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再予以通心络胶囊,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比较和分析患者治疗有效率,常规组患者为73.2%,研究组患者为92.8%,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共同治疗,有效的稳定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对患者预后级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7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予以调脂、扩张血管、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阿司匹林抵抗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估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并随访半年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平均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性死亡、卒中发生率).方法:选取临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阿司匹林抵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平均年龄为(56±8)岁;女14例,平均年龄(58±7)岁.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使用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每晚1次+常规治疗;对照组为阿司匹林100mg,每晚1次+常规治疗.结果: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加用氯吡格雷后均可显著降低花生四烯酸、二磷酸酰酐诱导的血小板率(P<0.01);随访6个月心血管病事件情况显示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可以明显减少阿司匹林抵抗组患者平均心绞痛发作的次数(144±21vs96±17,P<0.01),急性心肌梗死(20%vs5%,P<0.01)和卒中的发生率(25%vs5%,P<0.05).结论: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防止血栓形成.进而减少伴有阿司匹林抵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3.
杜国良 《临床医学》2016,(12):126-126
目的分析通心络胶囊辅助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91例UA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每搏输出量(SV)和射血分数(EF)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V及EF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辅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心脏射血功能并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联合组各40例。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氯吡格雷组口服氯吡格雷治疗,联合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的变化和临床疗效,并随访半年,记录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率、出血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后,3组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P0.05);治疗后,3组NIHSS评分、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ADL评分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P0.05);联合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的70.00%、75.00%(P0.05);在随访过程中显示,3组出血、死亡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氯吡格雷组、联合组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率为5.00%、2.50%,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的25.00%(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预后,临床用药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口服。疗程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心电图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平均发作持续时间上无差异,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平均发作持续时间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心电图有改善者占87.5%,与对照组(6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0)和观察组(n=80)。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反映神经功能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液流变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血细胞比容明显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与对照组5.0%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可靠,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不良反应轻微,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氯吡格雷。两组疗程均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疼痛时间缩短,心电图缺血性ST段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未发现有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奥扎格雷钠、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治疗采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qd;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0.4~0.6 mL皮下注射,q12 h。强化治疗组6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 mg,qd。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硝酸甘油日用量、静息心电图变化,并以难治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为观察终点。结果:治疗1周后,强化治疗组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为(1.8±5.0)次/周,对照组为(3.7±6.7)次/周;强化治疗组硝酸甘油日用量为(0.2±0.6)mg/d,对照组为(1.8±3.9)mg/d;强化治疗组心电图改善42例(62.7%),对照组心电图改善26例(4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可降低难治性心绞痛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112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联合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通心络胶囊治疗,联合组给予通心络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对比两组总有效率、血液流变学水平(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总有效率达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治疗前,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血清hs-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心绞痛,可有效改善血液黏稠状态,减少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保护心功能,疗效显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脑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脑血栓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高于对照组的7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7、14 d,研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血浆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和血小板黏附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以上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92%,对照组为13.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应用于脑血栓的临床治疗中,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