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颅脑损伤后垂体前叶激素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垂体前叶激素水平的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9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酶联免疫定量分析法动态检测伤后第1、3、5、7、14、30d血清催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组,损伤程度采用GCS评分评估,预后采用GOS评分评估。结果观察组血清PRL、FSH、LH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TSH较对照组略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PRL、FSH、LH水平伤后升高(72h内尤为明显),后逐渐降低,血清TSH的水平伤后略降低,后逐渐回升;GCS评分较低者垂体前叶激素变化幅度较大;预后恶劣的颅脑损伤患者垂体前叶激素变化幅度较大。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垂体前叶激素PRL、FSH及LH水平明显升高,变化程度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颅脑损伤病人垂体前叶激素和甲状腺素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病人垂体前叶激素,甲状腺激素与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97例急性颅脑损伤得血清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T3、TT4、FT3、FT4)水平,60例正常人作对照,伤情及预后分别采用GCS和GOS评分评估,对激素水平的变化与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颅脑损伤急性期PRL、FSH显增高,TT3、FT3显降低,损伤越严重,上述指标变化越明显,预后越差,上述指标变化亦越明显,结论:颅脑损伤病人PRL,FSH、TT3、FT3水平的变化可用来判断伤情的严重程度,观察预后。  相似文献   

3.
急性颅脑损伤后垂体激素变化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垂体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与颅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6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损伤程度采用GCS评分评估),15例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后1、3、7、30d血清催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结果观察组伤后血清PRL、FSH、LH显著升高(P<0.05),TSH略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PRL、FSH、LH水平早期升高明显(72h内尤为明显),后逐渐降低。颅脑损伤越重,PRL、FSH、LH值早期越高。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垂体激素PRL、FSH及LH水平于伤后早期明显升高,TSH稍降低,变化程度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外伤垂体前叶激素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外伤垂体前叶激素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李杰孙克华张中书刘承基谭启富孙康建高敏我们在临床随机地对24例开颅手术的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垂体功能作了动态观察,分析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对照组:男女各5名,年龄17~37岁,平均28岁,均为健康者。外伤组: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垂体前叶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82例TBI患者,于伤后~3 d采取静脉血,检测垂体激素水平,与正常值作对照;同时将对垂体激素分泌有影响的14项可能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入选的TBI患者中,82.93%发生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紊乱,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CS评分3~8分和中线结构移位≥0.5 cmTBI患者伤后前垂体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BI后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紊乱发生率极高,脑损伤程度和中线结构位是发生TBI后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紊乱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急性颅脑损伤后脑脊液中部分激素含量变化及意义(摘要)梁瑞奇,李云辉,王育敏,罗晓阳,朱蓉,张桂萍一、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6~68岁,平均为28.8岁,均为伤后12小时内入院。入院时GCS≤8分14例,GCS>8分20例。经CT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αⅡ血影蛋白裂解产物(SBDPs,包括SBDP140和SBDP120)浓度与颅脑损伤的程度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颅脑损伤组),伤后6h、12h、24h、1d、2d、3d、4d、5d.6d.7d取脑脊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BDP140和SBDP120浓度;选择24例脑积水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不同时间点颅脑损伤组脑脊液SBDP145和SBDP120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BDP145在伤后6h就达最高峰,而SBDP120直到到伤后5d才达峰值。不同时间点伤后3个月死亡的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的SBDP145和SBDP120浓度明显高于生存的患者(p〈0.05)。入院时GCS评分6—8分患者脑脊液离脊液SBDP145的浓度明显低于入院时GCS评分3-5的患者(P〈0.05),而SBDP120的浓度两者之间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SBDPs与颅脑损伤的严重性和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抑制性氨基酸的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将7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时GCS评分分为9~15分组(37例)和3~8分组(34例),伤后1、3、7 d采集脑脊液标本;以28例正常脑脊液标本作对照组。采用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吸收检测法定量分析脑脊液标本中γ-氨基丁酸(GABA)、牛磺酸(Tau)和丙氨酸(Ala)浓度。结果颅脑损伤后脑脊液GABA、Tau浓度均高于对照组,GCS 3~8分组Tau浓度均明显高于GCS 9~15分组(P〈0.05)。颅脑损伤后1、7d,GCS 3~8分组GABA浓度高于GCS 9~15分组(P〈0.05),伤后3 d时两组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颅脑损伤后Ala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脑脊液GABA、Tau在颅脑损伤后反应性增高提示其可能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脑脊液Ala浓度在颅脑损伤后下降提示颅脑损伤后部分脑保护机制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病人并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10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结果 110例中,40例(36.36%)并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25例(22.72%),性腺功能减退8例(7.27%),生长激素缺乏7例(6.36%),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缺乏5例(4.54%),且5例(4.54%)并发两种激素缺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压增高、入院GCS评分≤8分、颅底骨折及弥漫性脑水肿是颅脑损伤病人并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早期评估病情、有效治疗干预、及时降颅内压治疗可能是降低颅脑损伤病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病人并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10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结果110例中,40例(36.36%)并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25例(22.72%),性腺功能减退8例(7.27%),生长激素缺乏7例(6.36%),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缺乏5例(4.54%),且5例(4.54%)并发两种激素缺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压增高、入院GCS评分≤8分、颅底骨折及弥漫性脑水肿是颅脑损伤病人并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期评估病情、有效治疗干预、及时降颅内压治疗可能是降低颅脑损伤病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急性颅脑损伤后脑脊液中递质类氨基酸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从临床角度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脑脊液中递质类氨基酸的变化与损伤程度的临床关系。方法 急性脑外伤患者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中型组(35例)和重型组(33例),分别于伤后入院第1d、第3d、第7d采集脑脊液标本,同时取正常脑脊液样本作对照组,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其中6种递质氨基酸即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牛磺酸(Tau)、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和丙氨酸(Ala)的含量变化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重型组脑脊液中Asp、Glu、Gly、GABA、Tau和轻、中型组脑脊液中Asp、GABA、Tau3次取样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轻、中型组脑脊液中Glu浓度第1d和第3d高于对照组,第7d下降至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而该组Gly始终与对照组不存在差异。重型组Asp、Glu、Gly、Tau3次取样浓度均高于轻、中型组。GABA重型组第1d高于轻、中型组,第3d与轻、中型组浓度无显著性差异,第7d再次显著高于轻、中型组。Ala3次取样两患病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轻、中型组均较对照组降低,重型组除第7d低于对照组外,前两次取样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兴奋性氨基酸的增高和其神经毒性作用与颅脑损伤程度以及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抑制类氨基酸在颅脑损伤后的反应性改变可能起到脑保护作用,其机制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急性颅脑损伤后的神经生化改变是影响神经细胞恢复和转归的重要因素。目前对颅脑损伤后氨基酸的变化,尤其是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细胞的兴奋毒性作用已引起广泛重视。本文报告30例颅脑损伤后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对其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与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7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损伤程度分组(轻、中、重及特重型组),检测血清及脑脊液中IL-1β及IL-6水平,并对比了不同程度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上述因子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轻型、中型、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IL-6水平均显著增加,而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两种因子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患者,死亡患者IL-1β及IL-6水平高于其他所有患者。结论血清及脑脊液中IL-1β及IL-6水平与颅脑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能够作为临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后脑脊液气体变化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80年开始我们用脑脊液气体分析,观察颅脑损伤的伤情演变中,有无脑低氧,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高脑外伤的治愈率。我们把颅脑损伤的伤情演变分三个时期。早期:颅脑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与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06—2016-01我院收治的96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选取同期门诊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样本IL-1β及NSE的含量,比较实验组发病入院后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血清与脑脊液IL-1β及NSE的水平。依据患者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n=36)、中度组(n=32)和重度组(n=28),对比各组患者血清与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入院1d、3d,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均呈升高趋势(P0.05),且在发病后第3天达到高峰;发病入院后第7天,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均轻微下降。轻度、中度、重度组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均呈升高趋势,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与患者病情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脑脊液中IL-1β及NSE水平均高于血清(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浆、脑脊液内皮素含量变化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浆、脑脊液内皮素含量变化的初步报告许民辉,邹咏文内皮素(Endothelin,E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组最强的血管收缩肽,参与多种病症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脑的微血管产生ETI,且对其反应很敏感.我们于IW3年2月起对15例急性颅脑损...  相似文献   

17.
在脑损伤时,脑的代谢中,由于利用葡萄糖(脑的主要能量来源)的氧化途径发生障碍,使氧化不全的代谢产物,特别是乳酸和丙酮酸积聚在细胞间液和脑脊液中。这样,脑脊液中乳酸盐的含量就可以作为脑的能量代谢障碍程度的一个指标,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血浆硫化氢(H2S)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2011年9月~2012年6月收治颅脑损伤144例,其中重型48例,中型46例,轻型50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2例作为对照。采用改良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测定患者血浆H2S含量,分析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重、中、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及对照组血浆H2S含量分别为(27.92±7.25)umol,L、(36.15±4.80)umol/L、(45.16±3.72)umol/L和(48.79±6.28)umol/L,两两相较均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本研究表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患者血浆中H2S含量呈负相关,提示颅脑损伤后H2S血浆含量降低可能参与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乳酸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4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1~5天的CSF乳酸水平,同时进行了持续性颅内压监护。结果显示死亡组CSF乳酸水平高于存活组(P<0.001);良好组入院后24~48小时基本降至正常;不良组下降缓慢,持续高于正常组;死亡组有增高趋势。意识障碍越重,颅内压水平越高,CSF乳酸水平亦越高。认为CSF乳酸水平变化对估计伤情、评价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脑脊液中血管活性肠肽的变化及意义(摘要)李云辉,梁瑞奇,罗晓阳,王青梅,张桂萍,王育敏资料与方法本组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6~68岁,平均26.1岁。均于伤后12小时内入院。伤后GCS在8分以下者13例,9分以上者17例,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