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医护理角度认清失眠及肿瘤热的临床表现及其对肿瘤病人的危害,失眠是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采用中医护理可以改善患者对镇静催眠药物的依赖;肿瘤性发热并不是由肿瘤直接引起,而是肿瘤的全身效应,从广义上讲也是一种副瘤综合征。采用中医理论指导护理措施,解决肿瘤病人因副瘤综合征带来的生存质量下降的护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副肿瘤综合征,是指由于肿瘤的产物异常的免疫反应,可引起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脏及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这些表现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所在部位直接引起的而是通过上述途径间接引起.但是总和肿瘤相伴,或前或后或同时发生,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副肿瘤综合征的发展一般与肿瘤的进程呈平行,即在肿瘤经手术、放疗和化疗后退缩或消失时,副肿瘤综合征随着好转和消失,在肿瘤复发、转移时再现.  相似文献   

3.
肿瘤致视神经病变误诊4例张丽霞肿瘤致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在视神经病变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容易误诊而延误病情,因此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后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为此我们总结了近年来4例以视神经病变收住院的病例,最后...  相似文献   

4.
恶性阻塞性黄疸是因各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引起胆管的不同部位变狭窄或闭塞而致临床上产生相应症状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小便赤黄、大便陶土色改变及皮肤瘙痒等症状,一旦出现黄疸多属于肿瘤晚期,如不及时治疗将于短期内出现肝功能衰竭或肝肾综合征而死亡。我  相似文献   

5.
放射性视神经视网膜病变是由于头颈部肿瘤放射性治疗后引起的眼科疾病.随着放射性设备及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生存时间延长,放疗后的并发症如放射性视神经视网膜病变也逐渐增多.可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临床上对本病病变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又称De-vic综合征或Devic病,是视神经和脊髓先后或同时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病变。笔者曾用针灸治疗视神经脊髓炎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杨红  殷岫绮  钱麟  齐聪 《中医杂志》2015,(8):651-654
妇科良性、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不同,良性肿瘤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症状、病变范围、既往治疗史及患者的意愿而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如手术、药物、介入等;而恶性肿瘤以手术辅以放疗、化疗为主。据此,中医药干预妇科肿瘤的治疗策略总以扶正祛邪为主,良性肿瘤可根据手术分阶段、根据经期分阶段、根据年龄分阶段或根据肿瘤性质进行治疗;恶性肿瘤则要注意对高危人群的预防,与放疗、化疗的联合应用,围手术期的治疗及术后或放疗后的维持治疗;同时要强调精神、饮食调摄及养生锻炼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克劳德综合征即动眼神经和红核交叉综合征,常由局部炎症、肿瘤、外伤引起,而因脑血管病引发的病例临床报道较少.其临床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及对侧半身共济失调,病变血管为基底动脉或大脑后动脉.笔者运用针药结合治疗克劳德综合征验案1则,疗效颇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肿瘤压迫是造成视神经病变的常见原因之一,现代医学多通过手术及放化疗消除瘤体以减轻视神经损害,但对于慢性期视神经萎缩尚未有确切有效方案。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治则以补益肝肾、活血消癥为主,临床及药理研究表明其作用涉及多靶点、多通路。中医外治法如针刺可抑制肿瘤生长、增强视觉刺激,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及改善视功能,广泛应用于本病的治疗。本研究整合近年来中医治疗肿瘤压迫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现对中医病因病机、临床经验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与肾病(尤其是膜性肾病)的相关性往往被临床忽视.事实上,肿瘤相关性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Papper[1]报道,平均10%的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伴发肿瘤,尤以上皮性肿瘤最为多见,其次是淋巴造血系统肿瘤,而良性肿瘤则较为少见.现将10例老年恶性肿瘤合并蛋白尿患者的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肿瘤相关性厌食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出现的综合征,降低了患者对肿瘤治疗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中医药治疗多从脾胃施治,而蒋益兰教授认为除从脾胃论治外,从肝论治亦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基于"土得木而达"的理论渊源,蒋教授充分认识到情志失调所致肝郁脾虚乃该病的核心病机,当治以调畅情志、疏肝健脾,药疗、话疗、食疗互相配合,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2.
姜毅  佘茁萃  徐岳  盛丽娜 《光明中医》2012,27(8):1493-1494
贫血是恶性肿瘤尤其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接受放疗或化疗的患者常见症状之一,据统计有20%~40%的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贫血.贫血不但产生各种症状,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性,用药剂量减少,使患者不能顺利完成肿瘤的综合治疗,还使肿瘤组织对放、化疗的敏感性下降,有研究发现贫血可作为一个独立因素与肿瘤患者的预后、生存期密切相关.依据消化系统独特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消化系统肿瘤中50% ~ 60%的食道癌、胃癌、结肠癌、肝癌患者合并贫血.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临床实践中我们治疗消化道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中医辨证治疗思路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肿瘤相关性抑郁是指肿瘤在诊断和治疗期间伴发的病理性抑郁状态或综合征,与肿瘤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西医对其治疗存在局限性.肿瘤相关性抑郁之名中医古籍中未见记载,目前中医多将其归于"郁证"范畴.《伤寒杂病论》中"嘿嘿""心烦""郁郁微烦""心悸""懊憹""烦惊""悲伤欲哭"等与肿瘤相关性抑郁临床表现高度吻合,故从临床表现入手,...  相似文献   

14.
肺癌致内分泌副肿瘤综合征是指肺癌相关的引起异位激素分泌导致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及代谢紊乱的综合征。目前关于内分泌副肿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机制为肿瘤患者产生的抗体和肿瘤表现的抗原反应引起的神经细胞功能障碍或死亡。正确认识肺癌致内分泌副肿瘤综合征的分型和临床变现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早期诊断原发肿瘤,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以微小血管损伤为主的眼病,现临床关注与研究比较多,而本文研究的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视神经损害比血管病变要更早,但临床研究较少,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发病率及早期诊断各文献报道不一,影响着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其预后。现针对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相关报道进行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对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希望可以为临床治疗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韩睿  林洪生 《天津中医药》2013,30(10):638-640
1简介 副肿瘤综合征伴发于恶性肿瘤,系由肿瘤的发生所导致的疾病或症状,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其病理机制十分复杂,尚未被阐述清楚。如今已知其症状系由肿瘤释放或因机体对肿瘤的反应而释放的荷尔蒙或细胞因子引起,症状常可远离原发肿瘤部位,且可影响多种机体系统。  相似文献   

17.
正由于肿瘤的产物、异常的免疫反应或其他不明原因,可引起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脏及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这些表现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所在部位直接引起的,而是通过上述途径间接引起的,故称为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PS),其中以风湿症状为首发临床表现的称为副肿瘤风湿综合征(Paraneoplastic Rheumatologic Syndrome,PRS)。  相似文献   

18.
络泰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1997年6月~1999年7月应用昆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络泰(精制三七总皂甙注射剂)。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共观察缺血性视神经病变42例,全部为单眼发病。男性29例,女性13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者者37例,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5例;发病年龄为37~62岁,平均年龄54岁;就诊时间为发病后2天~1个半月,平均为19天。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1.2 临床表现患者视力突然减退或急性发病,甚者(2例)视力仅为0.02;4例晨起发病,并伴有眼胀;8例伴有头痛、头晕。均自觉视野缺损,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伴发神经病变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PSS伴发神经病变的患者,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PSS伴发神经病变并不少见,但同时合并颅脑、脊髓的多发硬化以及视神经损害的报道很少,激素及免疫制剂治疗有效,但患者仍出现病情反复。结论:PSS伴发神经病变病情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对比研究干燥综合征(SS)神经病变、多发性硬化症(MS)以及视神经脊髓炎(NMO),对探索其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案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副肿瘤综合征为癌肿的远隔效应,是癌肿对患者机体远处组织、脏器非转移性损害的统称。神经或/及肌肉系统受其影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群则称为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e syndrome,PNS)。副肿瘤综合征远不如神经系统转移瘤多见,与其他系统肿瘤的神经系统非转移性并发症相比也很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