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睡前给予缬沙坦治疗,血压昼夜节律、血压晨峰现象和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的变化。方法入选经降压治疗偶测血压正常,24 h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节律为非杓型的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睡前给予口服缬沙坦80 mg,2周后复查24 h动态血压,观察昼夜血压变化、血压晨峰值,并比较干预前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结果睡前缬沙坦80 mg干预2周后有61.6%患者血压恢复杓型曲线,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和血压晨峰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43,P=0.003),且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著升高(P=0.001,P=0.002),醛固酮水平明显降低(P=0.004)。结论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睡前给予缬沙坦治疗可改善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减少血压晨峰现象,抑制RAAS的激活。  相似文献   

2.
陈莘桃 《山东医药》2011,51(23):40-41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血压昼夜节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同期收治的49例EH患者,其中血压昼夜节律为非杓型23例(A组)、杓型26例(B组),分别检测两组RAAS指标包括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留取清晨中段尿,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结果 A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LVDD、IVST、24 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大于B组(P均〈0.05)。结论非杓型分布EH患者发生RAAS异常及靶器官并发症的危险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尿钠与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连续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84例。根据24h尿钠排泄量评价患者的盐摄入量,将患者分为3组:低尿钠组(24h尿钠100 mmol)362例,中等尿钠组(24h尿钠100~200 mmol)675例,高尿钠组(24h尿钠200mmol)247例。对各组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水平及24h动态血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人群平均24h尿钠水平为(145±69)mmol,估算平均每日摄盐量为(8.48±4.04)g。经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校正后,与低尿钠组相比,中等尿钠组和高尿钠组的血浆肾素活性明显降低[(2.77±0.08)、(2.49±0.14)比(3.34±0.11)μg/(L·h),均P0.05],高尿钠组的醛固酮水平低于中等尿钠组和低尿钠组[(150.2±5.4)比(161.8±3.2)、(175.2±4.4)ng/L,均P0.05]。高尿钠组的24h、白天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较低尿钠组及中等尿钠组均明显升高(均P0.01)。高尿钠组非杓型血压比例高于低尿钠组(P0.05)。非杓型及夜间高血压患者的24h尿钠水平较杓型和非夜间高血压患者高(均P0.05)。结论高盐摄入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及醛固酮水平较低,血压水平较高,更多表现为非杓型血压及夜间高血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瘦素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相关性及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高血压组70例,对照组66例,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瘦素、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浓度.结果 高血压组瘦素、PRA和AngⅡ高于对照组(P<0.05).影响瘦素的因素是性别、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和PRA(P<0.01).高血压组瘦素与PRA、AngⅡ、ALD、SBP正相关(P<0.01).将高血压组分为高肾素组和非高肾素组,高肾素组瘦素高于正常肾素组(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存在瘦素抵抗,瘦素通过激活RAAS导致血压增高,主要表现为SBP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服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中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血压昼夜节律的作用.方法 采用90217型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筛选出120例中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区组设计原则分为厄贝沙坦晨服组与晚服组,分别于7:00-8:00和19:00-20:00口服厄贝沙坦150 mg,共治疗8周,观察24 h动态血压,对两组治疗前后24 h平均血压,白天、夜间平均血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控制夜间高血压及纠正昼夜节律变化晚服组与晨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非杓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厄贝沙坦在晚上服用可以较好地控制夜间高血压负荷,纠正昼夜节律变化,提高夜间血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血清一氧化氮 (NO)含量变化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 :EH组 5 0例 ,对照组 38例 ,以特异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AngⅡ水平 ,用硝酸还原酶法经比色法测定血清NO水平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 ,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结构。将EH患者按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和非杓型者。比较两者的血压变化规律。结果 :①EH患者血浆Ang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NO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②EH患者血浆AngⅡ与NO负相关 (r =- 0 .4 999,P <0 .0 1)。③非杓型者夜间收缩压均值、夜间舒张压均值增高 ,AngⅡ明显增加 ,NO明显降低 ,左室重量明显增加 ;夜间血压下降与AngⅡ负相关 (r =- 0 4 2 1,P <0 .0 5 ) ,与NO正相关 (r =0 .30 5 ,P <0 .0 5 )。结论 :AngⅡ、NO分泌失衡共同参与EH的发生、发展以及血压昼夜节律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水平与降压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12-2016-12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0例,按研究需要分为血浆肾素活性(PRA)升高组与PRA不高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升高组与AngⅡ不高组、醛固酮(ALD)升高组与ALD不高组,分析各对组间的临床参数;并按年龄分为低龄组与高龄组,分析2组间的RAAS水平,比较不同RAAS等级患者药物治疗的情况。结果:除年龄外,其他的临床参数均与PRA、AngⅡ、ALD无关(P0.05);低龄组患者的PRA、AngⅡ和ALD均显著高于高龄组(P0.05);随着RAAS等级的升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ALD拮抗剂的使用随之增加(P0.05),而利尿剂、钙拮抗体(CCB)的使用随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不同等级之间的血压达标率均较理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龄高血压患者的RAAS活性相对较高,根据RAAS活性的检测结果选择降压方案,可以获得理想的血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血压科诊断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检测血脂、空腹血糖、肾功能、尿酸、卧立位PRA、AngⅡ、醛固酮水平(检测前均暂时停用所有影响PRA水平的降压药物),并同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后,最终符合入选条件者共300例,按照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18~44岁)100例,中年组(45~64岁)110例和老年组(≥65岁)90例,比较3组间PRA、AngⅡ、醛固酮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结果 PRA随着年龄增长呈逐渐降低趋势,青年组患者卧立位PRA[分别为1.30(0.60~2.15),3.45(1.23~6.38)μg/(L·h)]较中年组[0.50(0.20~0.90),1.20(0.60~2.70)μg/(L·h)]和老年组[0.30(0.20~0.30),0.40(0.30~0.80)μg/(L·h)]明显升高(P0.05);且中年组患者卧立位PRA较老年组也明显升高(P0.05)。青年组卧立位醛固酮水平较中年和老年组明显升高。老年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系数(dSBPCV和dDBP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较青年组和中年组高(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青年组患者,24hSBPCV与卧立位PRA、AngⅡ、醛固酮水平相关(P0.05);dSBPCV与卧位PRA、立位AngⅡ、卧立位醛固酮水平相关(P0.05);24hDBPCV、dDBPCV与卧立位PRA、醛固酮水平相关(P0.05)。中年组患者,24hSBPCV、dSBPCV与卧立位PRA、AngⅡ、醛固酮水平相关(P0.05);24hDBPCV与卧立位PRA、卧位AngⅡ、卧立位醛固酮水平相关(P0.05);dDBPCV与卧位PRA、AngⅡ水平相关(P0.05);nSBPCV与立位PRA、卧立位AngⅡ及醛固酮水平相关(P0.05);nDBPCV与卧立位PRA水平相关(P0.05)。老年组患者,只有24hDBPCV、nDBPCV与卧立位AngⅡ水平相关,dDBPCV与立位AngⅡ,nSBPCV与立位醛固酮水平相关(均P0.05)。结论中青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水平相关,血浆RAAS水平是血压变异性增加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痛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将4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分别观察两组的低频(LF)、高频(HF)、LF/HF变化.结果 杓型组病人昼夜LF均高于非杓型组(P<0.05),夜间LF明显高于日间,而非杓型组昼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杓型组病人夜间迷走神经受损,非杓型病人日间交感神经受损,夜间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均受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不同时间服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2015年5月-2020年3月我科收治的128例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日间服药组(7:00-9:00)和夜间服药组(19:00-21:00),两组在对应时间段内服用氨氯地平5mg, 1次/天,疗程1个月。治疗前后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及非杓型血压比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个月后两组白天平均收缩压(dM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BP)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日间服药组比较,夜间服药组治疗1个月后nMSBP[(124.69±10.04)mmHg比(120.06±12.63)mmHg]和nMDBP[(80.58±11.06)mmHg比(76.95±9.03)mmHg]降低更显著,P均0.05。夜间服药组治疗1个月后非杓型血压患者比例显著低于日间服药组(7.8%比20.3%),P=0.042。结论:对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氨氯地平能显著控制血压,晚上服药能更显著地降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维持血压正常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段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8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102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起服药组和夜间服药组,分别于每日8:00和20:00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比较服药前后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以及对血浆Hcy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晨起服药相比,夜间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具有同样良好的降压效果(P0.05)。与晨起服药相比,夜间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有效改善高龄老年患者血压的非杓型血压节律,杓型血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3.6%、17.3%(P0.05)。治疗后,晨起服药组与夜间服药组的Hcy水平(16.31±1.74μmol/L vs. 17.13±2.31μmol/L)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高龄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夜间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同样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Hcy水平,纠正非杓型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12.
血浆儿茶酚胺肾素醛固酮与血压的昼夜节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昼夜血压呈非杓型、杓型、超杓型分布的高血压病患者中血浆儿茶酚胺、肾素与醛固酮水平的昼夜波动特征及其与血压时间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入选新近诊断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 10 4例 ,据其昼夜血压分布特征分为三组 :非杓型组 ;杓型组 ;超杓型组。分别测定各组患者的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醛固酮水平 (每 4h 1次 ,连续测 6次 ) ,并应用余弦拟合法分析其时间生物学特征。结果 各组患者的上述 4种检测指标均表现为昼夜节律。非杓型组与超杓型组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昼夜平均水平及超杓型组的波动振幅均高于杓型组 ,非杓型组患者儿茶酚胺的振幅低于杓型组。超杓型组醛固酮的振幅明显高于杓型组 ,三组间肾素时间生物学特征无显著区别。结论 不同昼夜血压分布特征的高血压病患者 ,其血浆儿茶酚胺的时间生物学特征明显不同 ,但其确切机制及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坎地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56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坎地沙坦治疗,每天4mg。但A组患者早晨7:30服药,B组晚间7:30服药,治疗8周。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值及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且B组24h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收缩压比A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均得到改善,B组夜间血压降低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夜服用坎地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及血压昼夜节律调节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14.
<正>夜间高血压是指患者在夜间(睡眠时)或0:00-6:00的平均血压≥120/70mm Hg(1mm Hg=0.133kPa)~([1-2])。人体血压具有一定昼夜节律,在睡眠的最初几小时血压下降到最低(夜间杓型),而在清醒之前逐渐回升(晨峰),睡眠时血压较清醒时下降10%~20%,如果夜间血压下降不超过日间血压的10%者称为非杓型血压,夜间血压不降反而明显升高者,称为反杓型血压,夜间血压较日间下降幅度超过20%则称为超杓型血压,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服用雷米普利对患者血压水平及异常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型)的作用,探讨患者最佳服药方式。方法选择非杓型高血压患者144例,随机分为晨起服药组和睡前服药组,晨起服药组7∶00,睡前服药组晚8∶00早给予雷米普利5 mg/d口服,分别于6个月、12个月复查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两组血压变化、恢复杓型血压节律情况及晨峰血压。结果两组用药后24 h平均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低于用药前(P0.05),但睡前服药组较晨起服药组晨峰血压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不同时间服用雷米普利均能达到降压效果,但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服药有利于恢复杓型血压节律,控制血压晨峰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年龄≥80岁的95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ABPM)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杓型血压组(23例)和非杓型血压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ABPM及血压变异性、靶器官损害情况;对影响高龄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95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非杓型血压患者72例占75.8%,杓型血压患者23例占24.2%。非杓型血压组患者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患者,24小时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 BPV)、24小时舒张压变异系数(24h-SBP BPV)小于杓型血压组患者,吸烟比例高于杓型血压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血压组患者合并脑血管病、高血压性肾病、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患者,服用ACEI、ARB类药物的比例显著低于杓型血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糖尿病是影响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使其表现为非杓型血压的危险因素,而服用ARB类药物则是维持杓型血压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以非杓型血压为主,夜间血压水平较高,变异系数下降,靶器官损害比较明显;吸烟和糖尿病是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形成的危险因素,服用ARB类药物则是维持杓型血压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心率24h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初发未治疗高血压患者296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根据患者夜间血压和心率均值较白天平均值下降是否超过10%,将患者分为4组:杓型血压和心率组(血压和心率均杓型,n=163)、非杓型血压组(血压非杓型,心率杓型,n=62)、非杓型心率组(血压杓型,心率非杓型,n=42)、非杓型血压和心率组(血压和心率均非杓型,n=29)。对4组间相关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非杓型率分别为25%和27%,非杓型心率的比例为24%。非杓型血压和心率组、非杓型血压组、非杓型心率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明显高于杓型血压和心率组(均P<0.05),其中非杓型血压和心率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P<0.05),非杓型血压组、非杓型心率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非杓型血压、非杓型心率与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密切相关。经调整相关指标后,非杓型血压和非杓型心率使左心室肥厚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6%和32%。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心率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非杓型血压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以提高非杓型血压的知晓率和治疗率。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或其他心脏疾病并发原发性高血压,并排除严重并发疾病的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并行血生化、心电图、心超等辅助检查。所有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将夜间平均血压与白天比较,无下降者,为反杓型血压组,下降超过10%,为杓型血压组,下降不超过10%,为非杓型血压组,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共55例入选,所有患者均为高血压Ⅱ级或Ⅲ级,杓型血压者19例(35%),非杓型者22例(40%),反杓型者14例(25%),广义非杓型血压共36例(占65%)。不同血压节律组间比较,年龄、冠心病史、脑卒中史、血浆尿素氮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提示冠心病史、脑卒中史、血浆尿素氮增高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住院高血压病患者中非杓型血压的发生率较高,冠心病、脑卒中、血浆尿素氮增高的患者是非杓型血压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肥胖高血压患者瘦素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相关性,并探讨服用盐酸贝那普利8周后RAAS活性变化与瘦素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单纯肥胖患者、肥胖高血压Ⅰ级患者、肥胖高血压Ⅱ级患者、健康对照者各50例,每组男性、女性各25例。收集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和血压。检测血清瘦素、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水平,分析各组血清瘦素水平与RAAS活性的相关性,以及全部肥胖患者的血压水平与瘦素水平、RAAS活性的相关性。同时观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盐酸贝那普利治疗8周后,肥胖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瘦素、PRA、AngⅡ和ALD水平的变化。结果肥胖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瘦素、PRA、AngⅡ和ALD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肥胖组和健康对照组,且与高血压分级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肥胖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PRA、AngⅡ和ALD水平呈正相关(r=0.497、0.861、0.628,P<0.05或P<0.01)。单纯肥胖组的血清瘦素水平与ALD水平呈正相关(r=0.675,P<0.01)。全部肥胖患者的血压水平与血清瘦素、PRA、AngⅡ和ALD水平呈正相关(r=0.519、0.629、0.875、0.539,P<0.05或P<0.01)。应用盐酸贝那普利治疗后,肥胖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瘦素、AngⅡ和ALD水平明显降低(均为P<0.01)。结论肥胖人群存在瘦素抵抗,瘦素可能通过影响RAAS活性导致肥胖者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具有晨峰现象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特点。方法对90例血压正常对照者及1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按照晨峰数值≥35 mm Hg将高血压患者分为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特点分为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但20%)与非杓型,非杓型进一步划分为浅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超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20%)、反杓型(夜间不下降,即0%)。结果 1高血压组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者比例(62.8%)较对照组(23.3%)明显升高(P0.05)。2晨峰高血压组内具有浅杓型(30.3%)、超杓型(25%)、反杓型(14.5%)特征的患者比例与对照组(10.0%、8.9%、4.4%)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3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者比例在晨峰高血压组内(69.7%)与非晨峰高血压组(48.6%)之间相比升高(P0.05)。4晨峰高血压组内具有浅杓型特征的患者比例(30.3%)与非晨峰组(10.8%)相比明显升高(P0.05)。晨峰高血压组内具有超杓型(25%)、反杓型(14.5%)特征的患者比例较非晨峰组(24.3%、13.5%)高,但两者无差异(P0.05)。结论晨峰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主要表现为浅杓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