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郭建敏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5):89-91
目的:对比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C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就诊的CA患者9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观察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术前术后致炎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但观察组术后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CA与开颅夹闭术相比,能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但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术及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脑动脉瘤患者74例,据术式分为开颅夹闭术组(开颅组)及血管介入栓塞术组(介入组),每组3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介入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颅组,住院费用高于开颅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1年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组(P0.05)。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术较开颅夹闭术对患者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预后较好,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2017,(7)
目的比较分析开颅夹闭和血管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脑动脉瘤患者中,选取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单号为对照组(n=34),双号为观察组(n=34),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管栓塞治疗,将研究情况纳入结果中。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61.76%)(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低于对照组(38.24%)(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2.94%,低于对照组(11.76%)(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8.72±2.03)d,短于对照组[(11.50±2.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动脉瘤治疗过程中,血管栓塞治疗有利于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死亡风险,较开颅夹闭治疗更具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开颅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预后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住院时间、动脉瘤残留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术用于脑动脉瘤患者治疗中,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8例脑动脉瘤患者分组研究,以手术方式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各54例。研究组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参照组行开颅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差异。结果两组术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NHISS评分与参照组相比,相对更低,Barthel评分相对更高(P0.05);研究组手术时长、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各项指标与参照组相比,相对更好(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为3.70%,与参照组16.67%相比,相对更低(P0.05)。结论对脑动脉瘤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术相比效果更理想,可改善患者神经症状,提升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术后尽快康复,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脑动脉瘤采用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治疗,比较相关指标,探讨两种方法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差异因素.方法 将收治的42例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对照组(夹闭组)21例患者进行开颅夹闭术,对研究组(栓塞组)21例患者施行介入栓塞术,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两组临床诊疗效果.结果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9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手术治疗38例,观察手术时机、术中是否破裂、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技术对其30 d及6个月预后的影响;介入手术治疗67例,观察治疗方法、介入栓塞方法、介入栓塞程度等因素对其30 d及6个月预后的影响.以预后为因变量,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处理,均采用χ2检验分析.结果 术中动脉瘤破裂对开颅手术患者30 d及6个月预后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共42个动脉瘤,术中发生破裂16个,Pearson χ2值分别为5.203、10.886,P均<0.05).新材料的应用能改善介入手术的动脉瘤患者6个月的预后(共74个动脉瘤,应用旧材料23个,应用新材料51个,Pearson χ2值为5.544,RR2.364,95%CI 1.197~4.669,P<0.05),还能降低介入手术失败的比例,由43.5%(旧材料组)下降到18.0%(新材料组)(Pearson χ2值为5.542,P<0.05).结论 对于开颅手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破裂是30 d及6个月以上预后重要的危险因素.对于介入治疗的患者,新材料的应用能改善患者6个月以上的预后,同时降低介入手术失败的比例. 相似文献
9.
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o explore prognostic relative factors of different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Methods In 93 intracranial aneurysm patients, 38 cases were managed through craniotomy, in whom the effects of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aneurysmal rupture(IAB), temporary arterial occlusion (TAO)on 30-day and 6-month prognosis were investigated; while other 67 cases experienced endovascular treatment,in whom the simi-lar parameters of the different therapy, types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and intracranial aneurysm embolization were evaluated. 30 days and 6 months prognosis were regarded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and SPSS for Windows 11.5 was adopted for data processing. Chi-Square test was performed. Results IAR exer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 30 days and 6 months prognosi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raniotomy and clipping, there were 42 intracranial aneurysm, of which 16 aneurysm ruptured (χ2 = 5. 203,10. 886, P < 0.05 ).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endovascular treatment, the new ma-terial application could improve 6 months prognosis, in whom there were totaly 74 intracranial aneurysm, of which 23 aneurysm were managed by the use of old material fo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and 51 aneurysm were managed by the use of new material for endovascular treatment(χ2 = 5. 544 and RR = 2. 364,95% CI 1. 197~4.669 ,P < 0.05 ). Un-successful ratio in 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was reduced simultaneously,from 43.5% (old material group) to 18.0% ( now material group) (χ2 = 5. 542,P < 0.05). Conclusions IAR is the important risk factor, which effects 30 days or 6 months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anaged through craniotomy and clipping. The new material application in 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improves 6 months prognosis, meanwhile unsuccessful ratio in 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is reduced simultaneously.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比较及并发症。方法:从2003~2008年近五年来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54例,其中开颅夹闭24例(Hunt-Hess分级Ⅰ~Ⅱ级20例,Ⅲ级2例,Ⅳ级2例),共26个动脉瘤。血管内栓塞30例(Hunt-Hess分级Ⅰ~Ⅱ级23例,Ⅲ级5例,Ⅳ级2例),共31个动脉瘤。临床结果按GOS进行评价。结果:两组的良好率、并发症及死亡率无显著差别(P〉0.05)。随访平均12月,Ⅰ~Ⅱ级动脉瘤患者治疗良好率为100.0%(43/43),并发症发生率为4.7%(2/43),Ⅲ~Ⅳ级者分别为18.2%(2/11)和90.9%(10/11),两者相差显著(P〈0.05)。结论: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二者疗效相仿,各有优缺点。动脉瘤患者病情级别越高,治疗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血管栓塞介入术对脑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脑动脉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颅组(开颅夹闭术)和介入组(血管栓塞介入术),各4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介入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开颅组(P<0.05)。治疗后,介入组的NIHSS评分、Hunt-HessⅠ~Ⅱ患者级占比及Rankin评分均优于开颅组(P<0.05)。介入组的预后优良率高于开颅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介入组高于开颅组(P<0.05)。结论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预后及神经功能,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0),对照组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观察组行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完成研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脑血管造影结果和恢复状况、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7 d血清MMP-9含量。结果观察组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轻度残疾、恢复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造影检查栓塞/夹闭是否完全、恢复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术后恢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术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优于开颅夹闭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9月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分别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住院治疗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阻断颅内动脉瘤时和术后脑组织血流量稳定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身体活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脑动脉瘤疾病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方案,能够稳定患者脑部组织血流量,保障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贺辉辉张辉张文进程锦吕国伟辛孟杰吴星张帅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22,23(1):39
目的 探究老年脑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及其对血清指标水平、动脉瘤栓塞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信封法将121例老年脑动脉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用开颅夹闭动脉瘤术治疗;观察组61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动脉瘤栓塞程度、血清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72%比86.67%,χ2=4.033 5、P=0.044 6)。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动脉瘤致密栓塞率及血清核因子-κB(NF-κB)、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4%比15.00%,χ2=0.742 7、P=0.388 8)。结论 老年脑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清指标水平,缓解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围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脑动脉瘤病人40例为观察组,给予围术期无缝隙护理;另选择医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动脉瘤病人40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85.0%和62.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和12.8%,半年后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15.0%,住院时间分别为12.2d±1.9d和17.2d±3.9d,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7.5d±0.9d和13.6d±2.8d,术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分别为13.9分±6.1分和12.8分±5.9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病人实施围术期无缝隙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术后意识状态,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疗养医学》2016,(9)
目的探讨血管栓塞术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05—2015-05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分别给予血管介入栓塞术和显微手术夹闭术,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血管介入栓塞术组总有效率82.2%,显微手术夹闭组总有效率8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闭塞率、术中破裂率、死亡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介入栓塞术住院时间短,成本高,显微手术夹闭组住院时间长,成本低,两组成本、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相当,各有优缺点,临床治疗时需根据患者个体实际情况,选择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8.
19.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1)
目的:探讨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栓塞组和夹闭组,夹闭组采用显微开颅夹闭术,栓塞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预后,观察术前至术后24 h的血流动力学,SF-36评价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随访24个月,于24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栓塞组良好率为93.02%,夹闭组88.3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在术中SV、SBP、DBP及HR均低于夹闭组,CI高于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SBP、DBP及HR低于夹闭组(P<0.05);出院时,栓塞组在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方面评分均高于夹闭组(P<0.05);随访24个月发现,夹闭组的m RS评分低于栓塞组(P<0.05),ADL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二者疗效相近,但是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出院时患者短期预后优于开颅夹闭术,远期随访患者致残率高于开颅夹闭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和手术夹闭动脉瘤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9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夹闭组(n=62)和栓塞组(n=3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患者例数,监护时间,住院时间,症状性CVS发作情况.[结果]栓塞组患者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例数所占比例经χ2检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监护时间、症状性CVS发生比例较夹闭组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动脉瘤性SAH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较夹角术优越,在患者家属愿意及患者手术指征适合的情况下,建议优先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