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足三里PET脑功能成像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4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穴PET脑功能成像的实验方法。寻找针刺足三里脑功能变化的实验依据。方法:用PET对6例男性健康志愿者行针刺右侧足三里前后的^18FDG-PET脑功能成像,用SPM软件处理脑内葡萄糖代谢率变化的实验数据。获得脑功能变化的可视性实验依据。结果:针刺右侧足三里穴引起视丘下部,尾状核头部,小脑,颞叶,中央后回,脑千的葡萄糖代谢增加,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与内脏功能有关的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葡萄糖代谢增加,PET是研究针灸中枢机制的可行性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运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技术,基于脑功能区葡萄糖代谢变化,探讨针刺得气的脑功能成像特点。方法:18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经穴组、非穴组、对照组,分别施以外关穴针刺、非穴针刺、不针刺,以18F-FDG为显影剂,运用PET进行脑部扫描,获得志愿者脑功能区葡萄糖代谢变化的图像数据,扫描完毕随即运用针刺感觉量表量化志愿者的感觉,依据感觉量化结果将所得图像数据分为酸麻胀重感组、刺痛感组与无感觉组进行比较,数据在Matlab平台上采用SPM 2.0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临床针刺效应:外关穴组6人,5人有酸麻胀重感,视觉模拟评分(VAS)4.23±1.50;非穴组6人,5人有刺痛感,VAS 5.73±2.40;两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功能成像结果按照P<0.001、相连像素大于10个的统计学标准:酸麻胀重感组与无感觉组比较,显著激活BA 7、13、20、22、39、42、45,主要涉及左颞叶、颞上回等;刺痛感组与无感觉组比较,显著激活BA 18、19、22、24、25、32、36、40、45,主要涉及左边缘叶、海马回等。结论:针刺腧穴产生的感觉主要以徐和的酸麻胀重等得气指征为主,针刺非穴产生的感觉以刺痛为主,前者所激活脑区的调控功能与腧穴的主治作用密切相关;得气的关键与腧穴的定位准确度相关;针刺得气是"针刺"腧穴"感觉"腧穴效应"等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课题运用PE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外关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以初步探讨外关穴特异性的中枢机制。方法:将12位健康志愿者随机均分为两组,针刺组针刺右侧外关穴,对照组不接受针刺刺激,所有志愿者均接受PET脑功能成像检查,用SPM2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针刺右侧外关穴激活的脑区主要包括Brodmann area(BA),7、13、18、19、21、22、27、38、40、42、45区。结论:外关穴的针刺效应可能与其对相关脑功能区的激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针刺影响脑功能成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脑功能成像主要包括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能够在生理状态下、无创地研究人脑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本文回顾了针刺对脑功能成像影响的研究,包括生理状态(安静、运动、局部神经阻滞)、病理状态(痴呆、中风、脑瘫、摇头丸服食等)下的针刺效应,以及穴位、针刺频率、针刺手法对脑功能成像的影响,分析了针刺效应与脑功能成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董皓丽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0)
医学数据可视化已成为科学数据可视化领域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1].数据可视化是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为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可提供一种直觉的、交互的和反应灵敏的可视化环境.人类的创造性不仅取决于人的逻辑思维,而且取决于人的形象思维,抽象的数据只有变成形象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形象思维,从中找出隐藏的规律,为科学发现、医学研究提供依据.脑功能成像技术是医学数据可视化的的重要一类,它可以将人脑功能变化信息,进行直观的功能可视化显示. 相似文献
7.
8.
自1990年Ogawa等首先利用血氧水平依赖(blood-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对比技术进行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以来,已有很多研究机构及学者利用此手段对中医学针刺理论进行研究。它为针刺治疗的作用机理及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10.
针刺申脉穴的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研究针刺申脉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激活脑区的定位信息。方法:利用血氧依赖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得健康志愿者的申脉穴在行针及留针不同针刺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SPM信号处理系统,对比分析不同针刺状态下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申脉穴主要激活边缘系统(丘脑、扣带回、海马旁回)和额叶、颞叶等脑区,在行针和留针过程中激活的脑区存在较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在行针过程中首先激活对侧脑区,留针后逐渐由对侧延伸到双侧。结论:激活的脑区可能在申脉穴治疗失眠等心境障碍性疾病时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就近5年来国内外针刺领域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所做的研究作了回顾,将包含平行对照的实验研究纳入,综述了利用脑fMRI技术进行针刺作用机制研究的内容,总结了目前各类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可借鉴之处。当前利用fMRI技术进行的针刺作用机制研究主要包括穴位特异性、针刺疗效机制、针刺个体差异性及针刺持续效应几个方面,早期的研究多关注针刺的即时效应,从即时效应角度证明穴位的特异性,阐明针刺疗效机制。随着针刺持续性效应的提出,更加契合临床的新研究模式被提出。如何在契合临床实际的同时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定性是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检索10年来有针刺穴位的PET脑成像研究文献,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分析现对穴位PET脑成像研究主要是针刺状态下不同的观察对象其脑葡萄糖代谢的变化,研究结果为从分子、基因水平研究针刺原理提供了可能性,对探讨针刺穴位对机体的影响以及涉及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深入研究穴位作用的中枢作用机制提供可视性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目的探讨外关穴针刺与假针刺后脑功能区的激活特点。方法18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和假针刺组,分别施以不针刺、外关穴针刺组、外关穴假针刺组,以18F-FDG为显影剂,运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进行脑功能成像扫描,获得可视性脑功能变化图。结果外关穴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脑部BA7、13、18、19、21、22、27、38、40、42、45区显著激活;外关穴假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脑部BA4、6、7、19、22、41区显著激活;外关穴针刺组与假针刺组比较,BA13、42区和小脑显著激活。结论外关穴针刺与假针刺后激活的脑区显著不同,针刺激活的脑功能区所调控的功能与外关穴的主治功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经络是人体功能活动的联络、调节和反应系统。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曾提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循经感传活动客观存在支持了经络现象的存在。历年来,众多学者应用现代物理学技术,从光学、热学(红外)、电学(阻抗)、磁学、声学以及同位素示踪等方面探测经络和穴位的物理表征,不同程度地证实经络现象的存在,尤其是近年来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PET/CT)成像观察到肢体穴位注射18F-FDG循经迁徙[1]。目前用PET/CT方法研究经络本质、穴位与靶器官效应等,是国内外研究热点,这必将为生命科学发展作出贡献。近来用PET/C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针刺机制的切入点主要体现在针刺对脑功能影响的成像,能够在生理状态下无创的研究人脑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定位大脑皮质和不同核团等功能活动区,利用合适的示踪剂定量地完成活体的脑部检测,为针刺机制、中草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PET/CT技术一般用15O-H... 相似文献
18.
自1990年Ogawa等[1]首先利用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对比技术进行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 - nance imaging,FMRI)以来,已有很多研究机构及学者利用此手段对中医学针刺理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脑功能成像技术在中医脑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中医理论构建了整体研究脑功能的模型 中医学和西医学以不同的认识方法研究同一对象.中西医的本质区别是方法论的不同.西医强调病理生理机制,注重微观,从形质角度研究人体组织、器官、物质的能量代谢及其联系和控制;中医注重宏观整体,通过"以象测脏、司外揣内",构建了一个基于辩证法、对立统一、整体性等思想在内的理论模型."象"是输出于外的"象变量"或"症状变量",是表现于外的客观实际,而"内部变量",包括脏、经络、气血阴阳、风、火、痰、湿、瘀等,则是在简单解剖的基础上对外在客观表现的总结和抽象.中医学是一个系统的、极其难得的资源,包括丰富的药物知识、证候认识、针刺经验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采用PE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小脑皮质葡萄糖代谢变化,研究针刺外关穴对小脑皮质的影响,探讨针刺穴位小脑的响应机制。方法将18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右侧外关穴针刺组、右侧外关穴假针刺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例,全部受试者接受PET脑功能成像检查,所得图像采用SPM8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以空白对照组作为对照,右侧外关穴假针刺组小脑未见激活区域,而右侧外关穴针刺组激活的小脑脑区为左侧小脑扁桃体、左侧小脑后叶、左侧小脑前叶及右侧小脑后叶山坡。以右侧外关穴假针刺组作为对照,右侧外关穴针刺组激活的小脑脑区为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及右侧小脑后叶下半月小叶。结论针刺外关穴激活了左侧小脑前叶及双侧小脑后叶,为解释针刺穴位产生治疗作用的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