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IgG抗体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为了探讨IgG抗体与多重过敏反应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分别检测72例多重过敏病人和258例仅对。种过敏原过敏病人血清16种过敏原(花生、鸡蛋、牛奶、海蟹、春季花粉、豚草花粉、尘螨、室尘、BPO—IgG、BPA—IgG、APO—IgG、APA—IgG、AXO—IgG、AXA—IgG)特异件IgG、IgE抗体;正常对照组为146例无任何过敏史和家族史的健康志愿者。结果:多重过敏病人血清BPO-IgG,APO-IgG,AXO-IgG,AXA-IgG抗体及鸡蛋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BPA-IgG,APA-IgG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它过敏原特异性lgG抗体在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所有过敏病人中,多重过敏病人血清花生、牛奶、春季花粉及尘螨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低于单一过敏原过敏者;两组过敏者特异性IgE抗体总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多重过敏者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总阳性率显著低于单一过敏原过敏者(P〈0.05)。推测,多重过敏者体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的下降,对机体保护作用减弱,从而其过敏的过敏原数量多于其他过敏者。结论:特异性IgG抗体在多重过敏反应中可能为保护性抗体。  相似文献   

2.
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IgE和IgG抗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52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IgE、IgG抗体,进一步探讨青霉素过敏反应机制。结果 52例过敏病人特异性IgE、IgG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0%和44.2%,若RAST与ELISA联合检测,IgE和IgG抗体总阳性率增至63.5%。荨麻疹组BPO—IgG水平高于过敏性休克组(P<0.01),过敏性休克病人BPA—IgG水平明显高于BPO—IgG(P<0.01),荨麻疹组内BPO—IgE水平与BPA—IgE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比过敏性休克组高。研究结果提示,荨麻疹与BPO—IgE和BPA—IgE关系密切,过敏性休克与BPO—IgE和BPA—IgG关系密切;同时检测IgE和IgG抗体,可提高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IgE抗体在青霉素过敏反应中的地位已得到公认,IgG抗体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IgG分为IgG1、IgG2、IgG3和IgG4四种亚类。IgG与过敏反应的关系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其亚类有关。为探讨IgG及其亚类在青霉素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分析与特异性IgE抗体的关系,以期为青霉索过敏反应的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吸附试验(RAST)检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8种抗原决定簇(BPO—PLL、BPA—PLL、PVO-PLL、PVA-PLL、APO—PLL、APA-PLL、AXO—PLL、AXA-PLL)特异性IgE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8种特异性IgG、IgG3和IgG4抗体。结果:164例过敏病人中,IgG、IgG3和IgG4的阳性率分别为28.05%、13.39%、12.80%。其中,迟发过敏反应组的IgG3阳性率显著高于速发过敏反应组(P〈0.05)。皮试阴性组的IgG阳性率显著高于皮试阳性组(P〈0.01),并且皮试阴性用药后出现过敏症状组的IgG阳性率显著高于皮试阳性同时出现过敏症状组(P〈0.05)。IgG在主要抗原决定簇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次要抗原决定簇(P〈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黄芩苷是双黄连粉针剂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报道称双黄连注射液过敏反应与黄芩苷有关,本研究旨在阐明黄芩苷的致过敏作用机制,探索一种能够避免多种中药制剂引起过敏的方法。方法:本文采用活性酯法制备黄芩苷全抗原,建立黄芩苷致豚鼠过敏性变态反应的动物模型;通过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PCA)、豚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离体回肠收缩试验分析黄芩苷致过敏作用的变应原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黄芩苷特异性抗体。结果:黄芩苷与牛血清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耦联成功。致敏豚鼠激发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小便失禁直到呼吸停止死亡等症状,组织HE染色显示豚鼠出现了典型的速发型过敏反应特征。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表明致敏豚鼠体内同时存在黄芩苷特异性IgE和IgG型抗体,IgE和IgG两抗体之间无相关性。19只致敏豚鼠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为84%,特异性IgG水平与特异性IgG抗体效价之间有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和IgG的意义。方法使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研究对象血清中的最常见的过敏原抗体IgE和IgG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通过研究检测可以统计到14种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和IgG的阳性率结果,而且食物过敏原中检测出的IgG阳性率与IgG和IgE同时存在的阳性率比吸入物过敏原的高。结论对特异性抗体IgE和IgG进行联合诊断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尤其是针对食物过敏原,可以更清楚地检测出究竟是哪种因素导致的过敏,对患者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和IgG的意义。方法使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研究对象血清中的最常见的过敏原抗体IgE和IgG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通过研究检测可以统计到14种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和IgG的阳性率结果,而且食物过敏原中检测出的IgG阳性率与IgG和IgE同时存在的阳性率比吸入物过敏原的高。结论对特异性抗体IgE和IgG进行联合诊断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尤其是针对食物过敏原,可以更清楚地检测出究竟是哪种因素导致的过敏,对患者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霉素皮肤试验与特异性IgE抗体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青霉素皮肤试验(皮试)与特异性Ig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测定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IgE 抗体,结果:根据皮试与抗体测定时间隔分为4个时间段,即刻,30d内,30d至2年和2年以上,皮试阳性患者各时间段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9%,28.6%,18.8%和10.5%,当皮试阳性反应程度≥“+”时,IgE抗体阳性率为8.3%,皮试与RAST的符合率为66.7%,当反应程度≥“++”时,IgE抗体阳性率为60%,二者符合率为77.8%,皮试程度与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呈显著相关(P<0.05),当皮试≥“+++”时,皮试与RAST完全相符,结论:青霉素皮试的准确性与皮试反应程度及时间有关,RAST可作为青霉素过敏反应体外诊断的一种重要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8.
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机制及诊断的新近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青霉素抗原决定簇有多样性,包括主要和次要抗原决定簇、侧链抗原决定簇以及由β-内酰胺环与侧链结合而成等。青霉素过敏患者血清中存在核特异性抗体和侧链特异性抗体等,有的可识别母核结构,有的仅识别侧链结构,亦即青霉素类抗生素间可存在完全交叉过敏反应,也可存在部分交叉、甚至无交叉过敏反应。对过敏患者可根据药物结构尤其是侧链结构恰当选择本类药物。T细胞在青霉素类过敏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过敏患者体内存在2种T细胞系,一种对识别的药物具有高度选择性;另一种选择性较差,可识别多种药物。药物特异性T细胞主要识别青霉素类的侧链和双环结构,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而参与并调节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的诊断仍以皮试为主,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增加皮试剂的成分可提高其敏感性。体外检测有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等,以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应用较多,以上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操作过程复杂,临床难以完全取代皮试,可与皮试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 (RAST)检测 13 0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 9种主要和次要抗原决定簇 (BPO ,AXO ,APO ,PVO ,FLUO ,BPA ,AXA ,APA ,PVA)特异性IgE抗体 ,以探讨青霉素过敏反应机制并改进过敏反应诊断方法。结果 13 0例过敏病人中有 44例 (3 3 .8% )特异性IgE抗体呈阳性 ,其中 86例皮试阳性和 44例有过敏史病人血清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2 4.4%和 5 2 .3 % ,后者较前者明显升高 (P <0 .0 5 )。 13 0例过敏病人主要抗原决定簇 (BPO ,AXO ,APO ,PVO ,FLUO)和次要抗原决定簇 (BPA ,AXA ,APA ,PVA)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19.2 %和 2 7.6% ,后者明显高于前者 (P <0 .0 5 )。根据皮试或发生过敏反应与抗体测定时间间隔分为 4个时间段 :即刻、3 0d内、3 0d~ 2年和 2年以上 ,皮试阳性病人各时间段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 9%、2 8 6%、18 8%和 10 5 % ;有过敏史病人分别为 87.5 %、71.4%、5 3 .3 %和 2 1.4%。研究结果提示 ,次要抗原决定簇在过敏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且过敏病人特异性IgE抗体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在慢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22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患者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总阳性率为70.22%。结论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检测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对该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抑制试验研究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IgE抗体与青霉素化学结构的关系。通过对 3例高敏病人的研究发现 ,作为青霉素G和青霉素V的侧链结构的苯乙酸 (PHA)和苯氧乙酸 (PHOA)抑制 2例高敏病人血清IgE抗体程度稍弱于青霉素G和青霉素V ,但是高于其他抑制剂。提示病人体内特异性IgE抗体的识别位点与青霉素G和青霉素V侧链关系密切。而另 1例高敏病人抑制试验显示 ,抗体识别位点与整个药物分子结构有关。研究证明 ,特异性IgE抗体在识别青霉素化学结构时 ,有的识别整个药物结构 ,而有的仅识别侧链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青霉素类过敏反应的机制,探讨青霉素过敏反应与食入性、气源性致敏原过敏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检测219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8种普通过敏原(包括4种食入性和4种气源性)和8种青霉素主、次要抗原决定簇。结果:青霉素过敏病人中,至少一种青霉素类药物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为62.10%,至少一种普通过敏原IgE抗体阳性率为42.92%,食入性致敏原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和气源性致敏原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3.33%和23.29%。青霉素抗体阳性病人组中,食入性致敏原IgE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抗体阴性组(P〈0.05),且食入性致敏原IgE与青霉素IgE呈正相关(r=0.213,P=0.002);气源性致敏原IgE抗体阳性率在两组问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气源性致敏原IgE与青霉素IgE无相关性(r=0.119,P=0.08)。结论:食入性致敏原对IgE介导的青霉素过敏病人的致敏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食物不耐受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的特异性IgG抗体浓度.方法 儿童组47例,成人组33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80例患者血清中14项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结果 鸡蛋、牛奶不耐受IgG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食物;儿童组总阳性率明显高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浓度检验显示,食物不耐受现象集中出现于儿童群体,致敏源主要为牛奶和鸡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定量与半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麻疹病毒Ig G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大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送检的麻疹病毒IgG抗体检测血清120份,均采用定量与半定量ELISA检测,比较2种检测结果差异。结果半定量ELISA检测120份血清中阳性101份,阴性19份,定量ELISA检测120份血清中阳性104份,可疑2份,阴性14份,2种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5,P=0.254);半定量ELISA检测麻疹病毒Ig G抗体灵敏度为95.19%,特异性为100.00%,阳性符合率为94.17%。麻疹病毒Ig G抗体定量结果符合偏态,经正态性检验得出P<0.05。随着半定量ELISA检测麻疹病毒Ig G抗体滴度增加,定量ELISA检测麻疹病毒Ig G抗体值随之升高,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两者相关系数r=0.45,P<0.05;将1∶800和1∶3200两个滴度和对应Mann-Whiteny检验,得出Z=1.221,P>0.05,表明滴度和定量值基本相同。结论定量和半定量ELISA在麻疹病毒IgG抗体中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均对麻疹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微量血凝抑制 (micro-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试验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抗风疹IgG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确定ELISA法检测血清抗风疹IgG抗体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江苏地区506名8~15月龄健康儿童免疫前和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免疫后1个月的血清,共1012份血清,分别采用HI法和ELISA法检测血清抗风疹IgG抗体,并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HI法和ELISA法的血清抗风疹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30%和47.33%,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0,P=0.182)。两种方法检出同为阴性的血清495份,同为阳性的血清476份血清,两种方法的检测符合率为95.95%。相关与回归分析显示,两种方法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r=0.806,P<0.001)。结论  可用ELISA法替代HI法进行血清抗风疹IgG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HIV抗体筛查ELISA方法检测HIV抗体试验阳性与免疫印迹试验(WB)确证结果,探讨两种方法检测HIV抗体的差异。方法对6291例筛查样本用ELISA方法检测,将41例复测结果为阳性样本的结果与WB法确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ELISA检测的S/CO值变化与WB确证结果的关系。结果41例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经免疫印迹确证试验,阳性有12例(均为HIV-1抗体阳性),阴性13例,结果不确定的16例。确认为阳性标本的S/CO平均值为22.8;不确定的标本S/CO值平均为10.7;阴性的标本S/CO值平均为8.7。在阳性标本中,p55条带出现的频率最低为47.1%,p51条带为58.3%,其它均达到75%以上,其中gpl60、p24达到100%;不确定标本中,gpl60条带出现的几率最高,达62.5%,p24条带次之,达37.5%。结论筛查试验存在假阳性结果,HIV抗体结果的报告必须以确认结果为准。高S/CO值预示HIV抗体阳性的可能性较大,而较低的S/CO值时HIV抗体阴性及不确定的可能性较大。WB确认方法在不确定标本检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和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81例患者血清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 181例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患者55.2%表现为皮肤症状(丘疹、红斑、皮肤瘙痒等),16.6%为消化道症状(口腔溃疡、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肾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肾炎或哮喘等)各为12.7%,其他症状(关节痛等)为2.8%.皮肤病症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症(P<0.05).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肾脏病4组患者对鸡蛋的不耐受阳性率分别为82.0% (82/100)、63.3% (19/30)、73.9%( 17/23)和65.2%( 15/2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物不耐受筛查有助于对某些病因不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食物不耐受与免疫球蛋白G(IgG)相关,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和过敏相似的症状,表现在全身各系统[1]。由于病因隐匿,患者所摄入的食物品种多样,症状多在2h或者数天后发生,因此患者自我诊断比较困难。通过对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可以达到准确判断不耐受食物的目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120例患有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进行14种食物不耐受检测并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过敏性皮肤病与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我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75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不同类型皮肤病患者IgG抗体阳性率,并对患者进行饮食疗法治疗,随访观察6个月后病情改善情况。结果过敏性皮肤疾病患者的血清中食物不耐受食物IgG抗体阳性率为83.06%,过敏性IgG抗体升高主要发生于虾和鸡蛋中;6个月的饮食疗法后随访结果表明共675例自诉得到明显改善,50例部分改善,25例未见明显改善。结论过敏性皮肤疾病与食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检测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对于过敏性的皮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荨麻疹的发病原因与食物不耐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来我院皮肤科治疗荨麻疹的患者90例,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的10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食物过敏原IgG检测阳性的患者根据结果调整饮食,食物过敏原IgG检测阴性的患者饮食结构不改变,于初次检测3个月、6个月之后再次检测,对比阳性率和IgG抗体浓度。结果 90例患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存在阳性项目的患者62例,对这62例患者进行严格禁食3个月之后,患者全身症状明显好转者28例,治愈者10例,抗体检测阳性的患者下降到48例;禁食6个月之后,治愈患者21例,明显好转者32例,抗体检测阳性者下降到23例。90患者禁食前、禁食3个月、禁食6个月三次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7.78%、53.33%、25.56%,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部分荨麻疹患者的发病原因与食物不耐受有较大的相关性。对这部分患者,进行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对某些事物产生了不耐受,并以此为根据调整饮食,减轻荨麻疹症状,对预防和治疗荨麻疹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