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IgG抗体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为了探讨IgG抗体与多重过敏反应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分别检测72例多重过敏病人和258例仅对。种过敏原过敏病人血清16种过敏原(花生、鸡蛋、牛奶、海蟹、春季花粉、豚草花粉、尘螨、室尘、BPO—IgG、BPA—IgG、APO—IgG、APA—IgG、AXO—IgG、AXA—IgG)特异件IgG、IgE抗体;正常对照组为146例无任何过敏史和家族史的健康志愿者。结果:多重过敏病人血清BPO-IgG,APO-IgG,AXO-IgG,AXA-IgG抗体及鸡蛋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BPA-IgG,APA-IgG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它过敏原特异性lgG抗体在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所有过敏病人中,多重过敏病人血清花生、牛奶、春季花粉及尘螨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低于单一过敏原过敏者;两组过敏者特异性IgE抗体总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多重过敏者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总阳性率显著低于单一过敏原过敏者(P〈0.05)。推测,多重过敏者体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的下降,对机体保护作用减弱,从而其过敏的过敏原数量多于其他过敏者。结论:特异性IgG抗体在多重过敏反应中可能为保护性抗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IgE抗体在青霉素过敏反应中的地位已得到公认,IgG抗体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IgG分为IgG1、IgG2、IgG3和IgG4四种亚类。IgG与过敏反应的关系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其亚类有关。为探讨IgG及其亚类在青霉素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分析与特异性IgE抗体的关系,以期为青霉索过敏反应的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吸附试验(RAST)检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8种抗原决定簇(BPO—PLL、BPA—PLL、PVO-PLL、PVA-PLL、APO—PLL、APA-PLL、AXO—PLL、AXA-PLL)特异性IgE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8种特异性IgG、IgG3和IgG4抗体。结果:164例过敏病人中,IgG、IgG3和IgG4的阳性率分别为28.05%、13.39%、12.80%。其中,迟发过敏反应组的IgG3阳性率显著高于速发过敏反应组(P〈0.05)。皮试阴性组的IgG阳性率显著高于皮试阳性组(P〈0.01),并且皮试阴性用药后出现过敏症状组的IgG阳性率显著高于皮试阳性同时出现过敏症状组(P〈0.05)。IgG在主要抗原决定簇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次要抗原决定簇(P〈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黄芩苷是双黄连粉针剂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报道称双黄连注射液过敏反应与黄芩苷有关,本研究旨在阐明黄芩苷的致过敏作用机制,探索一种能够避免多种中药制剂引起过敏的方法。方法:本文采用活性酯法制备黄芩苷全抗原,建立黄芩苷致豚鼠过敏性变态反应的动物模型;通过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PCA)、豚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离体回肠收缩试验分析黄芩苷致过敏作用的变应原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黄芩苷特异性抗体。结果:黄芩苷与牛血清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耦联成功。致敏豚鼠激发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小便失禁直到呼吸停止死亡等症状,组织HE染色显示豚鼠出现了典型的速发型过敏反应特征。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表明致敏豚鼠体内同时存在黄芩苷特异性IgE和IgG型抗体,IgE和IgG两抗体之间无相关性。19只致敏豚鼠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为84%,特异性IgG水平与特异性IgG抗体效价之间有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青霉素类过敏反应的机制,探讨青霉素过敏反应与食入性、气源性致敏原过敏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检测219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8种普通过敏原(包括4种食入性和4种气源性)和8种青霉素主、次要抗原决定簇。结果:青霉素过敏病人中,至少一种青霉素类药物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为62.10%,至少一种普通过敏原IgE抗体阳性率为42.92%,食入性致敏原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和气源性致敏原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3.33%和23.29%。青霉素抗体阳性病人组中,食入性致敏原IgE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抗体阴性组(P〈0.05),且食入性致敏原IgE与青霉素IgE呈正相关(r=0.213,P=0.002);气源性致敏原IgE抗体阳性率在两组问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气源性致敏原IgE与青霉素IgE无相关性(r=0.119,P=0.08)。结论:食入性致敏原对IgE介导的青霉素过敏病人的致敏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和IgG的意义。方法使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研究对象血清中的最常见的过敏原抗体IgE和IgG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通过研究检测可以统计到14种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和IgG的阳性率结果,而且食物过敏原中检测出的IgG阳性率与IgG和IgE同时存在的阳性率比吸入物过敏原的高。结论对特异性抗体IgE和IgG进行联合诊断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尤其是针对食物过敏原,可以更清楚地检测出究竟是哪种因素导致的过敏,对患者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和IgG的意义。方法使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研究对象血清中的最常见的过敏原抗体IgE和IgG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通过研究检测可以统计到14种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和IgG的阳性率结果,而且食物过敏原中检测出的IgG阳性率与IgG和IgE同时存在的阳性率比吸入物过敏原的高。结论对特异性抗体IgE和IgG进行联合诊断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尤其是针对食物过敏原,可以更清楚地检测出究竟是哪种因素导致的过敏,对患者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IgE和IgG抗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52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IgE、IgG抗体,进一步探讨青霉素过敏反应机制。结果 52例过敏病人特异性IgE、IgG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0%和44.2%,若RAST与ELISA联合检测,IgE和IgG抗体总阳性率增至63.5%。荨麻疹组BPO—IgG水平高于过敏性休克组(P<0.01),过敏性休克病人BPA—IgG水平明显高于BPO—IgG(P<0.01),荨麻疹组内BPO—IgE水平与BPA—IgE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比过敏性休克组高。研究结果提示,荨麻疹与BPO—IgE和BPA—IgE关系密切,过敏性休克与BPO—IgE和BPA—IgG关系密切;同时检测IgE和IgG抗体,可提高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霉素过敏病人与头孢菌素交叉过敏反应的情况。方法:采用放射性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检测420例青霉素过敏病人体内8种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BPO、PVO、APO、AXO、BPA、PVA、APA和AXA)以及11种头孢菌素特异性IgE抗体(CEXO、CLO、CEZO、CPZO、CTO、CZO、CXO、CEXA、CLA、CEZA、CPZA)。结果:头孢菌素特异性IgE抗体检出阳性率随所检测抗原决定簇种类的增多而增高,并且检测5种与检测11种抗体所得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420例病人中有73例(t7.38%)存在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交叉过敏反应,有95例(22.62%)至少一种头孢菌素特异性IgE抗体呈阳性。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组头孢菌素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抗体阴性组(P〈0.01)。对具有相同或相似侧链结构抗生素的次要抗原决定簇特异性IgE抗体的相关性分析发现,APA-IgE与AXA-IgE,APA-IgE与CEXA—IgE,AXA—IgE与CEXA—IgE,BPA-IgE与CLA—IgE水平均正相关(P〈0.05),且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抗体阳性组头孢氨苄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抗体阴性组(P〈0.05)。结论:青霉素过敏病人存在与头孢菌素的交叉过敏反应,交叉过敏反应率达17.38%。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的食物干预治疗与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BD患儿血清中食物过敏源特异性IgG抗体浓度,根据IgG浓度分为0级、+1级、+2级、+3级共4级。对0级判断为阴性,而+1级、+2级、+3级则判断为阳性。选取我院收治的27例IBD患儿纳入观察组,根据是否进行食物干预治疗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观察A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B组在常规治疗方法上加健康饮食指导,即根据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0级、+1级、+2级、+3级分别采取“安全进食冶、“轮替冶、“忌食冶的健康饮食指导,观察A、B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情况。选取健康体检儿童20例为对照组。结果:27例IBD患儿中24例有1~9种的食物过敏特异性IgG升高,阳性率为88.9%,高于对照组的25.0%(P<0.01)。27例IBD患儿食物过敏特异性IgG阳性率不同,其中以牛奶、鸡蛋最高(分别为77.8%和74.1%),而鸡肉、猪肉最低(3.7%)。单种食物IgG阳性率比较发现,观察组患儿蟹、鸡蛋、牛奶、大米、虾、大豆、西红柿的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食物阳性率在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健康饮食指导处理的观察B组患儿在第2、4、8周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60.0%、66.7%、86.7%,而常规治疗的观察A组则为16.7%、25.0%、41.7%,观察B组的临床缓解率高于A组(P<0.05)。结论:在儿童IBD中,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升高是常见的,食物过敏影响IBD的发生发展,进行食物干预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确定病变过敏原,为该病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定量检测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发现吸入性和食物性过敏原。结果 653例患者中检出过敏原者521例,血清总IgE阳性率79.8%;1种过敏原阳性者149例(22.8%),2~4种过敏原阳性者451例(69.1%),5种及以上过敏原阳性者53例(8.1%);吸入性过敏原阳性248例(37.9%),食入性过敏原阳性132例(20.2%),二者兼有273例(41.9%);吸入性过敏原8类,阳性率高的是蒿属植物和艾蒿花粉、尘螨和粉螨,食物性过敏原5类,依次是虾蟹、鳕鱼、黄豆和花生、牛奶、鸡蛋。结论过敏原诱导的变态反应是产生过敏性哮喘的重要原因,蒿类花粉和螨类是最常见的过敏原,病变患者呈现低龄化趋势,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过敏患者血清食物过敏原sIgG,探讨食物不耐受与过敏性皮肤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834例疑似食物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血清中食物过敏原的sIgG抗体检测,分析食物过敏原种类特点。结果 834例患者中有638例有1~11 种不等的食物过敏原sIgG升高,总阳性率为76.5 %,其中存在1~2 种食物不耐受的比例最高,占58.15 %。在14 种食物中,食物过敏原sIgG升高以蛋清/蛋黄(51.9%)最多见,其次分别是蟹(21.6%)、虾(19.3%)、牛奶(16.5%), 猪肉(0.5 %)sIgG阳性比率最低。另外,鸡蛋、牛奶、蟹、虾、小麦、西红柿六种食物阳性率存在年龄的差异(P < 0. 01) 。241例皮肤病患者中有171例食物过敏原检测结果呈阳性,阳性反应率为71.0 %。结论 蛋清/蛋黄、甲壳类(蟹、虾) 、牛奶是食物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主要过敏原。某些食物在不同年龄中有很高的不耐受率和不耐受程度,可能是食物过敏的主要原因之一。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的症状与皮肤过敏性疾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谢莉 《现代临床医学》2013,39(3):210-210
目的:了解常见的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探讨检测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在一些慢性疾病的诊断与预防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7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患者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总阳性率65.1%,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有不同程度增高,其中蛋清/蛋黄最高。不同年龄组过敏食物比较有一定特异性。结论:对慢性荨麻疹以及其他慢性病的病人应做食物不耐受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青霉素皮肤试验与特异性IgE抗体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青霉素皮肤试验(皮试)与特异性Ig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测定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IgE 抗体,结果:根据皮试与抗体测定时间隔分为4个时间段,即刻,30d内,30d至2年和2年以上,皮试阳性患者各时间段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9%,28.6%,18.8%和10.5%,当皮试阳性反应程度≥“+”时,IgE抗体阳性率为8.3%,皮试与RAST的符合率为66.7%,当反应程度≥“++”时,IgE抗体阳性率为60%,二者符合率为77.8%,皮试程度与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呈显著相关(P<0.05),当皮试≥“+++”时,皮试与RAST完全相符,结论:青霉素皮试的准确性与皮试反应程度及时间有关,RAST可作为青霉素过敏反应体外诊断的一种重要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发病与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1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慢性荨麻疹组)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并与30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1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79例(阳性率为71.17%),与对照组阳性率(4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71,P〈0.01)。且慢性荨麻疹组以鸡蛋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最高(51.35%),其次是虾(43.24%)、牛奶(38.74%)、螃蟹(34.23%)、大豆(27.93%),慢性荨麻疹组鸡蛋、虾、螃蟹、鳕鱼、大豆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慢性荨麻疹发病具有相关性,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水平检测对慢性荨麻疹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鱼腥草注射剂过敏反应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鱼腥草注射剂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方法:制备鱼腥草素和新鱼腥草素全抗原,建立豚鼠过敏反应模型,采用PCA和ELISA方法测定致敏豚鼠血清特异性IgE和IgG抗体。结果:鱼腥草素组和新鱼腥草素组致敏豚鼠经激发后,两致敏组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和90%,休克发生率分别为20%和50%,死亡率分别为20%和40%,致死豚鼠的肝肺组织病理均呈现典型的过敏性休克变化特征;致敏豚鼠血清特异性IgE和IgG抗体均在第23天达到高峰,两组抗体效价与过敏反应分级均呈显著性相关(P〈0.01),IgE和IgG抗体效价之间无相关性(P〉0.05);ELISA和PCA所测特异性IgG效价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被动致敏肥大细胞经抗原攻击后,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两组致敏豚鼠离体回肠经抗原攻击后,肠管收缩明显增强,并能被苯海拉明所阻断。结论:鱼腥草注射剂过敏反应的发生与鱼腥草素和新鱼腥草素的过敏原性有关,其发生机制与特异性IgG、IgE抗体产生、肥大细胞等释放过敏介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食物不耐受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的特异性IgG抗体浓度.方法 儿童组47例,成人组33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80例患者血清中14项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结果 鸡蛋、牛奶不耐受IgG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食物;儿童组总阳性率明显高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浓度检验显示,食物不耐受现象集中出现于儿童群体,致敏源主要为牛奶和鸡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交叉过敏反应机制,评价侧链结构在交叉过敏反应中的地位。方法:采用RAST分别检测了420例青霉素过敏病人和34例头孢菌素过敏病人体内8种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BPO、PVO、APO、AXO、BPA、PVA、APA和AXA)以及11种头孢菌素特异性IgE抗体(CEXO、CLO、CEZO、CPZO、CTO、CZO、CXO、CEXA、CLA、CEZA、CPZA),采用RAST抑制试验检测了4例典型过敏病人特异性抗体对多种药物及其不同侧链和母核结构的识别位点。结果:头孢菌素过敏病人血清中头孢菌素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青霉素过敏病人(P〈0.01)。特异性IgE抗体检出阳性率随所检测抗原决定簇种类的增多而增高,并且检测9种与检测19种抗体所得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454例病人中有90例(19.82%)存在青霉素与头孢菌素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IgE过敏原检测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观察纽)血清IgE水平及吸入过敏原(phaditop)、食物过敏源(fx5E)进行检测,并对照60例正常儿童各项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IgE平均检测结果为(7.3±2.0)IU/mL,对照组IgE平均检测结果为(0.28±0.02)IU/mL,观察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吸入过敏原(Phaditop)及食入性过敏原(Fx5E)阳性率分别为3.33%、5.00%,对照组吸入过敏原(Phaditop)及食入性过敏原(Fx5E)阳性率分别为3.33%、3.33%,两组吸入过敏原及食入过敏原阳性率对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IgE水平上升是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一个主要特点,本次研究未见过敏原阳性率变化,过敏原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关联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变态反应性疾病457例血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亚仙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2):2262-2263
目的检测并分析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血清中特异性的IgE抗体,筛选常见的过敏原。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对我院457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进行血清总IgE及特应性IgE抗体检测。结果457例患者中总IgE阳性率90.15%(412/457),特异性IgE阳性为84.25%(385/457),常见过敏原分别为尘螨、粉尘(34.57%)、屋尘(19.91%)、牛奶(16.19%)、动物毛皮屑(12.91%)、鱼蟹(12.69%)、花粉(11.16%)。结论过敏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重要因素,通过免疫印迹法,可明确检出特异性过敏原,为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在慢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22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患者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总阳性率为70.22%。结论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检测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对该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