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产生激素抵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激素抵抗型哮喘(steroid resistant asthma,SRA)组12例和激素敏感型哮喘(steroid sensitiveasthma,SSA)组18例,同时选择体检健康的成人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静脉血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MIF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PBMCs中MIF mRNA表达水平。结果SRA组的MIF水平明显高于SSA组及对照组(P<0.001),SSA组和对照组的MIF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SRA组PBMCs中MIF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SA组、对照组。血浆MIF水平与PMBCsMIF 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其存在正相关关系(r=0.371,P=0.008)。结论支气管哮喘激素抵抗患者的血浆MIF水平及mRNA表达水平增高,MIF可能在支气管哮喘激素抵抗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激素敏感型哮喘患者(SSA)与激素抵抗型哮喘患者(SRA)经甲基强的松龙(MP)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给予反复发作的13例SSA患者和6例SRA患者MP 40 mg治疗1周,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L-4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后SSA患者组血清IL-4水平较SRA患者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①SSA患者组治疗前后血清IL-4浓度的明显变化,提示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降低血清IL-4浓度实现的。②SRA患者组治疗前后血清IL-4浓度较SSA患者组无明显变化,提示治疗前后血清IL-4浓度变化可以作为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激素抵抗的一个指标,可能是激素抵抗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病人吸入表面激素致口腔炎的预防性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7年6月—2010年8月收治的300例支气管哮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两组病人均采用雾化吸入表面激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防口腔炎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48 h至7 d,口腔拭子真菌培养结果及口腔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口腔拭子真菌培养阳性、口腔炎的发生率分别2.0%、1.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12.0%(P<0.01)。[结论]预防性干预支气管哮喘病人吸入表面激素病人,可有效减少口腔炎的发生率,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病人吸入表面激素致口腔炎的预防性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7年6月-2010年8月收治的300例支气管哮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两组病人均采用雾化吸入表面激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防口腔炎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48 h至7 d,口腔拭子真菌培养结果及口腔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口腔拭子真菌培养阳性、口腔炎的发生率分别2.0%、1.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12.0%(P<0.01).[结论]预防性干预支气管哮喘病人吸入表面激素病人,可有效减少口腔炎的发生率,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表面激素吸入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84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必可酮(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治疗3个月时,研究组患者痰培养阳性率亦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面激素吸入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变态反应性疾病及支气管哮喘是皮质激素治疗的适应证。多年来临床应用证明,短程皮质激素治疗对其起决定性作用。在治疗过程中,由皮质激素引起严重变态反应及引起哮喘持续状态较为罕见,现报道2例如下。1 病历简介例1.女,22岁,有过敏性鼻炎史。因过敏性鼻炎复发,服用鼻炎宁冲剂1袋,15min后全身皮肤瘙痒起红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合理用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中哮喘控制的定义为:最少的(理想是无)哮喘症状,包括夜间症状;最少的哮喘发作;无急诊就医;需用最少量的(或不用)β2受体激动剂;无活动受限,包括运动;最大呼气流速(PEF)昼夜变异率〈20%;正常或接近正常的PEF;最少的(或无)药物不良反应。经过规范化治疗,80%左右的哮喘病人可以达到哮喘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疾病,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但目前哮喘患者吸入激素用药依从性偏低.本文从用药依从性定义、激素用药依从性现状、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等方面对哮喘患者吸入激素用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Abstract: Bronchial asthma (asthma) is a kind of chronic airway inflammatory disease. Corticosteroid is the most effective drugs used to control airway inflammation.However, the medication compliance of the patient who inhale corticosteroid is still very low at present.This article mainly summarized the process on the medication compliance of the inhaled corticosteroi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defini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 the evaluation methods, the affecting factors and the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11.
蔡子凤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3):369-370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此种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转。目前用于治疗哮喘的药物有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茶碱、M胆碱受体阻滞剂、白三烯调节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类别,现就这些药物的合理使用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2.
纤维支气管镜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18 97年Killian首次将硬质支气管镜应用于临床 ;196 4年池田茂率先将纤维支气管镜用于某些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及研究工作 ,从而大大提高了支气管镜的临床使用率。 30多年来 ,支气管镜检查及其相关技术 (包括支气管内膜活检、支气管肺泡灌洗、经支气管肺活检、刷检等 )在肺癌、肺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肺病中应用广泛 ,直到近些年 ,才逐渐用于支气管哮喘 (以下简称哮喘 )。1 哮喘患者应用的安全性Fulkerson[1] 曾指出支气管镜检的应用指征为气管、支气管内异物、急性肺叶塌陷、气管内插管困难、咯血等 ,并将哮喘作为支气管镜… 相似文献
13.
14.
嗜酸性粒细胞在激素抵抗型哮喘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在激素抵抗型哮喘(SRA)的发病机理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集SRA患和非激素抵抗型哮喘(NSRA)患的外周血,Percoll密度梯度法分离嗜酸性粒细胞,分别应用DPH染色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嗜酸性粒细膜粘性和罗丹明123染色流式细胞仪测定其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SRA患低密度嗜酸性粒细胞(HE)比例增加,嗜酸性粒细胞的膜粘滞度增加,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荧光强度下降。结论 功能活跃的HE增多可能是SRA发生的机理之一,嗜酸性粒细胞膜流动性及线体膜电位的改变 ,有助于SRA和春他嗜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哮喘发作频率及缓解率、复发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可增强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信心,降低发作频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合理处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阿司匹林哮喘1.1病史摘要患者女,57岁。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气喘症状,之后反复发作,春秋季节多见。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一直规律使用布地奈德吸入剂300μg,每天2次,必要时吸人沙丁胺醇以缓解症状。患者因牙痛自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3g/片)2片。用药半小时后出现胸闷气喘、干咳、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口唇发绀、焦躁不安。听诊:呼吸急促,30次/分,双肺弥漫性哮呜音,心率1307欠/分,律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与支气管激发试验(Bronchial provocation test,BPT)在哮喘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呼吸内科门诊治疗的214例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进行ACT和BPT监测。结果 214例哮喘患者中哮喘完全控制112例(52.3%),部分控制53例(24.8%),未控制49例(22.9%);BPT阳性101例(47.2%);哮喘完全控制组激发试验阳性34例(30.4%)、部分控制组阳性23例(43.4%)、哮喘未控制组阳性44例(89.8%);三组BPT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7,P〈0.01)。结论 ACT与BPT均可用于哮喘疗效的评价和哮喘的管理,两者联合应用评价哮喘控制情况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收集我院1976~1987年出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患者147例。哮喘持续状态58例,死亡9例,死亡率为6.12%。哮喘史平均14年,最长达40年。合并慢性支气管炎39例(26%),合并肺气肿48例(33%),肺心病17例(12%)。急性发作至收院的时间:支气管持续状态患者平均为7.38天;其他急性支气管哮喘则为18.49天。治疗原则是综合疗法,除给氧、输液、抗生素、碳酸氢钠(少数病例)和对症药外,主用氨茶碱静注或静滴组 相似文献
19.
20.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目前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主要有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茶碱、M胆碱受体阻滞剂、白三烯调节剂等,现就这些药物的合理使用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