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甲醛致V79细胞DNA交联作用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甲醛对V79细胞DNA的交联作用,探讨甲醛的基因毒作用及可能的形成机制。方法中国仓鼠肺细胞(V79)分别暴露于浓度为75,150,300,600,1200μmol/L的甲醛溶液中1,2,4h,以紫外线照射作为标准断裂剂,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对不同浓度、不同暴露时间甲醛诱导的V79细胞DNA-交联作用进行体外实验。结果在本研究所用的剂量范围内,除75μmol/L组外,其它4个浓度组3个染毒时间点甲醛均可引起显著的V79细胞DNA的交联作用,彗星尾长和彗星细胞率显著低于紫外线照射的对照组(P<0.01),随着甲醛浓度的增加,交联作用加强,彗星尾长存在明显剂量效应关系(P<0.01)。且细胞暴露在甲醛中4,2h;150,300,600μmol/L浓度组彗星尾长和彗星细胞率显著低于暴露于1h的相应浓度组(P<0.01)。结论甲醛是一种DNA交联剂,具有诱导V79细胞DNA交联的作用,并有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甲醛致生物机体DNA-蛋白质交联(DPC)作用及其修复能力。方法以3月龄SPF级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为实验动物分别进行体内(0、0.5、1.0、3.0mg/m3气态甲醛吸入染毒72h)和体外实验(0、25、50、100、150、200μmol/L液态甲醛染毒1h),并进行体内(3.0mg/m3的气态甲醛吸入染毒72h)和体外(75μmol/L的液态甲醛染毒1h)修复实验(修复0、6、12、18和24h)。采用KCl-SDS沉淀法检测大鼠肺、肾组织细胞DPC率。结果体内实验表明,低浓度的气态甲醛(0.5mg/m3)不能明显诱导大鼠肺、肾组织细胞产生DPC,较高浓度的气态甲醛(≥1.0mg/m3)可以产生明显的DPC作用(P<0.05);由3.0mg/m3浓度的气态甲醛使肺、肾组织细胞产生的DPC可在24和18h内得到修复,并可在24h内恢复到空白对照水平。体外实验表明,低浓度的液态甲醛(25μmol/L)不能明显诱导大鼠肺、肾组织细胞产生DPC,较高浓度的液态甲醛(≥50μmol/L)可以产生明显的DPC作用(P<0.05);由75μmol/L浓度的液态甲醛使肺、肾组织细胞产生的DPC可以在1...  相似文献   

3.
甲醛所致DNA断裂和DNA交联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醛是一种具有遗传毒性和致突变性的物质,可以导致DNA链的断裂(DNA strand breakage,DSB)、DNA-DNA的交联(DNA-DNA crosslink,DDC)以及DNA-蛋白质的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DPC),其中DPC在致癌性和致突变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就甲醛所致DNA断裂、DNA-DNA交联和DNA-蛋白质交联这三种效应的检测方法、量效关系、形成机理、修复机制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态甲醛致雄性大鼠脑细胞和睾丸细胞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DPC)作用。方法将24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0.5、1.0、3.0mg/m。气态甲醛染毒组和阴性对照组。连续动态吸入染毒72h后,应用KCl-SDS沉淀法检测大鼠脑和睾丸组织DNA-蛋白质交联的含量。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0.5mg/m^2气态甲醛染毒组大鼠脑和睾丸组织的DPC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甲醛浓度的增加,DPC系数逐渐升高。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0、3.0mg/m^3气态甲醛染毒组大鼠脑和睾丸组织DPC系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浓度(0.5mg/m^3)的气态甲醛不能引起大鼠脑和睾丸组织产生DPC效应,而较高浓度(1.0、3.0mg/m^3)的气态甲醛可明显诱导其产生DPC效应,造成严重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室内装修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危害公共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甲醛和苯是室内主要挥发性有机物,二者常具有共同污染源,可能对暴露人群产生联合毒性效应.为探讨甲醛和苯联合神经毒性作用,本研究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和氯化钾-十二烷基磺酸钠(KCL-SDS)沉淀法测定小鼠脑细胞DNA损伤,观察不同浓度甲醛和苯单独及联合吸入染毒致小鼠神经系统毒性作用,为综合评价甲醛和苯的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甲醛致淋巴细胞DNA交联作用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甲醛对小鼠胸腺淋巴细胞DNA的交联作用,探讨甲醛的遗传毒性作用及机制。方法 分别以γ射线及紫外线作为标准断裂剂,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对不同浓度甲醛诱导的小鼠胸腺淋巴细胞DNA交联作用进行体内及体外实验研究。结果 体内和体外研究均显示,甲醛可以引起小鼠胸腺淋巴细胞DNA的交联作用;体外研究还发现,随着甲醛浓度的增加,交联作用加强,彗星细胞率分别为100%,76%,2%,平均尾长分别为15.32,9.79,5.02μm。结论 甲醛是一种DNA交联剂,具有诱导小鼠胸腺淋巴细胞DNA交联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醛吸入染毒对小鼠脾、肝、肺和肾组织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将40只健康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混合物静式吸入染毒,用不同剂量(0.0、0.75、1.5、3.0、6.0mg/m3)的甲醛染毒小鼠2周,第15天处理动物后,取脾、肝、肺、肾组织制成细胞悬液,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观察其细胞DNA损伤水平。结果染毒后小鼠脾、肝、肺、肾组织细胞DNA出现损伤,且损伤程度与染毒剂量具有一定相关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3种组织细胞各剂量组细胞DNA拖尾率和彗星尾长均显著增加;随着甲醛染毒浓度的升高,脾、肝、肺和肾细胞拖尾率和彗星尾长增加。结论甲醛可引起小鼠的脾、肝、肺、肾组织细胞DNA损伤。  相似文献   

8.
甲醛致人血淋巴细胞DNA-蛋白质交联作用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目的 探讨甲醛致 DNA-蛋白质的交联作用以及交联的检测方法。方法 以人血淋巴细胞为材料 ,设定 0、0 .0 0 5、0 .0 2 5、0 .1 2 5、0 .6 2 5 mmol/ L 五个甲醛浓度梯度 ,采用 KCl- SDS沉淀法来检测染毒后细胞中 DNA-蛋白质交联的含量。结果 甲醛浓度在 0、0 .0 0 5、0 .0 2 5 mm ol/ L 时 ,交联现象不明显或不能诱导DPC(P>0 .0 5 ) ;在 0 .1 2 5、0 .6 2 5 mm ol/ L 时交联程度显著增加 (P<0 .0 1 ) ,并有较好的剂量 -效应关系。结论 在低浓度时 ,甲醛诱导 DNA-蛋白质交联现象不明显或不诱导该现象 ,在高浓度时可显著诱导交联现象。KCl- SDS沉淀法检测 DNA-蛋白质交联的含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经不同浓度甲醛染毒后所致大鼠骨髓细胞的DNA-蛋白质交联程度。方法采用KCl-SDS沉淀法检测液态甲醛所致DNA-蛋白质交联(DPC)效应。结果低浓度的甲醛(10μmol/L和50μmol/L)能引起DNA-蛋白质的交联;较高浓度的甲醛(250μmol/L和1250μmol/L)可以产生明显的DNA-蛋白质交联作用(P〈0.01)。结论甲醛可造成骨髓细胞DNA-蛋白质交联,而DPC可以对细胞产生严重的遗传毒性,这可能是甲醛导致白血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甲醛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和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甲醛对小鼠的遗传损伤作用.方法选择昆明种小鼠30只,随机分为5组,用分析纯甲醛配制成0、1.25、2.50、5.00mg/m^3浓度,对小鼠进行静式吸入染毒,2 h/d,连续15 d,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40 mg/kg,每天1次,连续2 d.采用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检测甲醛的遗传毒性.结果甲醛能引起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升高和外周血淋巴细胞DNA不同程度的电泳迁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核率随着甲醛剂量的增加而升高;迁移率和迁移度在1.25 mg/m^3剂量组与2.50、5.00 mg/m^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 mg/m^3与5.00 mg/m^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醛对小鼠有遗传损伤作用,随着甲醛剂量的增加,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11.
甲醛致肥大细胞DNA损伤与诱发哮喘作用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甲醛致P815细胞DNA的断裂作用和致DNA-蛋白质的交联作用(DNA-protein cross-links,DPC)。方法以P815细胞为材料,温箱孵育染毒1h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和KCl-SDS沉淀法检测液态甲醛染毒后细胞中DNA的断裂效应及DNA-蛋白质交联物的含量。结果单细胞凝胶电泳法的结果显示甲醛在低浓度(5μM,25μM)时可以引起DNA链的断裂(P<0.001),在较高浓度(125μM,625μM)时可以引起明显的交联作用(P<0.01),而KCl-SDS沉淀法的结果则表明,低浓度的液态甲醛(5μM,25μM)不能引起DNA-蛋白质的交联(P>0.05),较高浓度(125μM,625μM)可以引起明显的DNA-蛋白质的交联作用(125μM,P<0.01;625μM,P<0.01)。结论高浓度甲醛可以导致肥大细胞DPC,也可诱导哮喘;肥大细胞的DPC是否与诱导哮喘作用有关,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囊藻毒素-LR所致小鼠肝、肾、睾丸细胞DNA-蛋白质交联(DPC)作用。方法以昆明种雄性小鼠为实验对象,腹腔注射染毒,采用KCl-SDS沉淀法检测小鼠肝、肾、睾丸细胞中交联DNA和游离DNA的量,计算其DPC系数,DPC系数=交联DNA/(交联DNA+游离DNA),判断DNA与蛋白质的交联程度。结果在小鼠肝细胞中,微囊藻毒素-LR各染毒组DPC数量均有显著增加,其DPC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小鼠肾细胞中,微囊藻毒素-LR染毒剂量为3μg/kgbw和6μg/kgbw时,DPC数量显著增加,其DPC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染毒剂量为12μg/kgbw时,DPC数量未增加,其DPC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小鼠睾丸细胞中,染毒剂量为3μg/kgbw时,DPC数量未增加,其DPC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染毒剂量为6μg/kgbw和12μg/kgbw时,DPC数量显著增加,其DPC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一定的染毒剂量下,微囊藻毒素-LR可以引起小鼠肝、肾、睾丸细胞DNA-蛋白质交联。  相似文献   

13.
彗星试验检测甲醛对V79细胞的DNA交联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甲醛对V79细胞DNA的交联作用,探讨甲醛的遗传毒性及机制.方法以紫外线照射作为标准断裂剂,用彗星试验检测不同浓度、不同暴露时间甲醛诱导的V79细胞DNA的交联作用.结果除75 μmol/L组外,在其它4个浓度组、3个染毒时间点,甲醛均可引起显著的DNA交联作用,彗星尾长和彗星细胞率显著低于仅紫外线照射的对照组(P<0.01),且彗星尾长具有明显剂量-反应关系(P<0.01).细胞暴露在甲醛中2、4 h,150、300、600 μmol/L浓度组彗星尾长和彗星细胞率显著低于暴露在1 h的(P<0.01).结论甲醛是一种DNA交联剂,具有诱导V79细胞DNA交联的作用,DNA交联的作用可作为甲醛致机体影响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的遗传毒性。方法采用不同浓度BBP(0、5、25、125、625μmol·L^-1)对HeLa细胞进行体外染毒2h,利用KCl-SDS沉淀法检测DNA-蛋白质交联DPC效应。结果不同浓度的BBP均能引起HeLa细胞DPC系数的上升,但这种效应在低浓度(5μmol·L^-1)时不显著(P〉0.05);而在高浓度(25、125、625μmol·L^-1)时,BBP能够显著地或非常显著地(P〈0.01,P〈0.05)诱导HeLa细胞产生DNA-蛋白质交联效应。结论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可诱发HeLa细胞株DNA-蛋白质交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醛对大鼠肝、肾、肺组织细胞DNA损伤作用。方法将2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用蒸馏水及不同剂量(10、20、30、40mg/kg)的甲醛溶液和环磷酰胺经腹腔染毒阴性对照组、染毒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第2天处理动物后,取肝、肾、肺组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观察其细胞DNA损伤水平。结果甲醛对大鼠的肝、肾、肺组织细胞DNA具有损伤作用,染毒剂量和损伤呈现一定的剂量一反应关系。随着甲醛染毒浓度的升高,肾、肺、肝细胞拖尾率增加,头尾比降低。结论甲醛可引起大鼠的肝、肾、肺组织细胞DNA损伤,从而进一步证实甲醛具有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纳米硫硒化镉(CdSeS)对细胞DNA损伤作用。方法用不同剂量的纳米CdSeS(0.0.1、0.2、0.4mg/ml)经小鼠尾部静脉注射,一次性染毒,3d后通过彗星实验检测肝细胞和脑细胞的核DNA损伤。结果在纳米CdSeS低浓度(0.1mg/ml)下,尾部DNA百分率(Tail DNA%)和尾矩(Tail Momen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性,在高浓度(0.2、0.4mg/ml)下,各染毒组细胞尾部DNA百分率和尾矩显著增加(P〈0.01)。结论纳米CdSeS能通过血脑屏障,导致小鼠脑细胞DNA损伤,并能导致小鼠肝细胞DNA损伤。并且,脑和肝的细胞核DNA损伤趋势一致,但是在同一浓度染毒组,脑细胞核DNA的损伤较肝小。  相似文献   

17.
氯化镍诱导DNA-蛋白质交联物的体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氯化镍对大鼠腹腔注射染毒,以敏感的 ̄(125)I-后标记新技术检测了血白细胞(WBC)和肺组织DNA-蛋白质交联(DPC)的形成情况。结果显示氯化镍急性染毒后引起WBC和肺DPC明显升高并有剂量反应关系;小量多次染毒的结果也与1次染毒相一致。表明DPC能反映镍化合物对WBC和肺器官的遗传毒性,可作为毒作用分子生物标记。结果中还发现白细胞DPC的升高较明显并与肺DPC有相关性。提示白细胞DPC可作为靶器官的替代物反映镍对靶器官的遗传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utylbenzyl phthalate,BBP)对小鼠肝脏细胞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DPC)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5只SPF级昆明纯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分别为125、250、500、1 000mg/kgBBP染毒组和对照组。BBP腹腔注射染毒,每天1次,两周后,分离肝脏,检测小鼠肝细胞DPC系数。结果随着BBP染毒剂量的增高肝细胞DPC系数随之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当BBP染毒剂量为500和1 000mg/kg时,染毒组小鼠肝细胞DPC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剂量(125 mg/kg)的BBP不引起小鼠肝细胞的DPC效应,而较高剂量(500和1000 mg/kg)的BBP则能引起显著的DPC效应,造成严重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