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室流出道 (LVOT)梗阻是导致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 )出现临床症状的决定性因素[1 ] 。因此 ,降低LVOT压差的各种方法已成为药物治疗无效HOCM患者的治疗手段。外科心肌切除术可以显著改善LVOT梗阻 ,有效缓解患者症状[2 ] 。但是 ,外科手术需要行体外循环 ,而且有较高的死亡率[3~ 6 ] 。近几年来 ,非手术室间隔消融术 (NSRT)已成为治疗HOCM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7~ 1 1 ] 。本文将就有关NSRT治疗HOCM的观点作一综述 ,并为该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1 目前明确的适应证现已有多篇文章报道药物治疗无效的HOCM患者 ,于NSRT…  相似文献   

2.
伍伟锋  李醒三 《广西医学》2003,25(11):2297-2298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是原发性心肌病中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因其肥厚的心肌造成左室流出道梗阻而得名。介入治疗是治疗HOCM新方法。我科 2 0 0 2年 11月对一例HOCM患者进行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PTSMA)和DDD起搏器治疗 ,经随访 6个月 ,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 ,4 6岁 ,发现心脏杂音 2 1年 ,反复胸闷、气促 5年。晕厥 1次 ,约 5分钟自行缓解。 1997年12月至 2 0 0 1年 5月出现 4次持续性心房颤动 ,均在本院电复律成功 ,2 0 0 1年 5月以后每日服胺碘酮0 2 ,可维持窦性心律。 1997年 12月 2 5日服用施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心肌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疗法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20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行导管化学消融心肌术围手术期的各项护理措施。结果 20例患者经PTSMA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消融成功。结论 PTSMA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active cardiomypathy,HOCM)的护理重点是做好术前准备、术中严密观察和术后监测等围手术期护理,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提高了生活质量,是手术成功和临床效果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我院采用PTSMA治疗 7例HOCM的近期疗效。方法 男 4 ,女 3例 ,平均年龄 (36 .6± 11)岁 ,测定静息时左心室与主动脉压差≥ 6 6 7kPa或应激压差≥ 9 33kPa,用球囊堵塞靶间隔支后压差下降和 /或杂音减轻 ,确定为靶血管。第 1间隔支消融 4例 ,第 2间隔支 2例 ,第 1和第 2支间隔支同时消融 1例 ,平均注射无水乙醇 (2 .0± 0 .8)ml。术后随访 (73± 37)d。结果 术后 7例梗阻等症状减轻或消失 ,NYHA分级增加Ⅰ~Ⅱ级 ;心脏超声示室间隔厚度由 (30 .14± 3.85 )mm降至 (2 4 .86±4 .6 7)mm(P =0 .0 0 18) ,左室流出道宽度由 (9.5± 2 .0 5 )mm增至 (14 .34± 3.19)mm(P =0 .0 0 3) ,左室与主动脉压力阶差由(9 .2 5± 1.74 )kPa降至 (4.4 3± 0 .85 )kPa(P =0 .0 0 0 8)。术中及住院期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2例 ,窦性心动过缓 2例 ,房室传导阻滞及频发室性早搏 3例。 7例术后心肌酶谱均明显升高 ,最高CK(12 6 6± 6 15 )U。 1例因间歇性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伴晕厥 ,于术后第 7天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 ,1例遗留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结论 PTSMA是一项治疗HOCM的新技术 ,其近期疗效可靠 ,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刘纯丽  赵琳琳  王彬 《中外医疗》2016,(11):100-101
目的 探讨分析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行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的近期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HOCM患者,所有患者均行PTSMA,并分别给予术前、术后30 d心电图检查.观察患者的心功能分级、LVOT及LVOTPG.结果患者术后30 d的心功能分级为(1.8±0.6)级,LVOT为(17.8±7.6)mm,LVOTPG为(32.7±24.2)mmHg,与术前的(2.9±0.6)级、(4.2±2.0)mm、(92.5±32.5)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OCM的临床治疗中,PTSMA治疗效果较好,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PTSMA治疗22例HOCM患者的并发症及护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左室流出道压差均较术前下降,心脏杂音减轻或消失,1例因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置入永久起搏器,5例患者出现低血压,分别有1例患者合并下壁以及前壁心肌梗死。结论PTSMA治疗HOCM术前认真、细致的准备,术中娴熟、密切的配合,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是将并发症降到最低点,保证手术安全、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8.
张璇  汤圣兴 《医学综述》2012,(19):3213-3215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是一种遗传异常所致,以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非对称性肥厚,动态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特点的心肌病,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头晕、晕厥甚至猝死,其猝死率高,为青壮年猝死的主要原因。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治疗HOCM的方法已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十余年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取得相当大的进展,并且已成为治疗HOCM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此主要对HOCM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HOCM)是一种以不明原因的心肌非对称性肥厚 ,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为特征的原发性心肌病。以往多采用β 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或手术治疗 ,但效果不理想。我们自1998年9月以来采用双腔起搏器治疗HOCM6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HOCM患者6例 ,其中男性4例 ,女性2例。年龄30~58岁 ,平均 (44±14)岁。病程4~10年 ,平均(7±3)年。6例患者均经心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HOCM。6例中活动后出现头晕、气短病史4例 ;休息时出现头晕、气短并多次发生晕厥、胸痛2例。心电图检…  相似文献   

10.
双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后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资料,着重术前,术后的身心护理及病情的观察.结果6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经过精心的治疗护理,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完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术后心电监护的护理,临时起博器的护理,密切病情观察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是原发性心肌病的一种,多认为与遗传有关,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有心悸、胸痛、劳累性呼吸困难、头晕、晕厥等。HOCM也是猝死的常见病因之一。未经治疗或仅经药物治疗者,年死亡率达1.7%~4%,约有50%的HOCM病人可能发生猝死。 近年来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HOCM的介入治疗也发展较快,包括双腔起搏器植入,及经皮间隔化学消融(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的广泛应用。本文重点介绍PTSMA。1 HOCM的病理生理 HOCM是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的一种类型,约占HCM的25%,主要表现为室间隔不均匀显著肥厚,收缩期二尖瓣前叶移向间隔,形成流出道狭窄,导致左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tract,LVOT)梗阻,造成左室流出  相似文献   

13.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HOCM)的治疗目前仍无满意方法 ,药物治疗副作用大 ,手术治疗风险性大 ,且不能改善其预后。全自动型双腔起搏器 (DDD)治疗HOCM临床疗效显著 ,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基本上可以代替手术治疗。 1994年 2月至 1999年 3月我院采用DDD治疗 14例HOCM ,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4例HOCM患者均为男性住院患者 ,年龄 34~6 5岁 ,平均年龄 (49.3± 6 .2 )岁。经病史、体检、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等检查 ,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后诊断为HOCM。全组病例经 β -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14.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1]。本文报道在超声心动图(UCG)引导下运用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HOCM的疗效观察。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2年4月~2002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HOCM患者,共29例,男23例,女6例,平均年龄31.5±9.6(16~56)岁,均经UCG  相似文献   

15.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IHSS)在原发性心肌病中较为少见。1961年Morrow等[1]首次报道切除部分肥厚的心室间隔肌肉组织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我科自1984年5月至1998年10月共收治6例IHSS病人,施行切除部分肥厚心室间隔肌肉5例及切除部分肥厚心室间隔肌肉和施行二尖瓣替换术1例,均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6例,女5例,男1例,年龄25~53岁,平均38.8岁。主要症状: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头晕、晕厥明显加重。经服用心得安、消心痛、异博定治疗不能控制。体检:胸骨左缘3~4肋…  相似文献   

16.
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是近年来介入治疗的一个崭新的领域.我院共收治 12 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应用双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尤其是对内科药物(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有效可靠的替代疗法。本文作者通过对HOCM患者双腔起搏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及近期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HOCM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42岁(22~63岁),均经临床及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HOCM。临床上均表现为静息及运动状态下头晕、气短、心悸等症状,3例有运动时晕厥史,心功能(HYHA分级)Ⅱ级1例,Ⅲ级4例。经内科系统治疗(如口服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效果不佳,其中3例治疗中出现血压下降及明显窦性心动过缓等副作用。超声心动图示左室流出道(LVOT)呈不对称性肥厚,平均厚度2.3 cm(1.8~2.5 cm),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1.5,均有SAM现象(左室收缩时二尖瓣前移),LVOT狭窄;彩色多普勒示LVOT压力阶差平均为42.2 mmHg(32~80 mmHg)(1 mmHg=0.133 kPa),高峰血流速度平均2.6 m/s(2.3~3.1 m/s),LVEF平均为0.46(0.43~0.51),其中2例术前曾行左室血流动力学检查示LVOT压力阶差分别为43,57 mmHg。5例患者均置入Mdetronicprodigy D双腔起搏器,其中2例为经导管消融室间隔未成功患者。  相似文献   

18.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小川 《医学综述》1999,5(1):45-46
<正>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n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是以心室间隔的上部呈非对称性地向左心室突出的肥厚为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肥厚,表现为多样的临床症状,其决定于左心室流出道的压力阶差的程度,是青少年,特别是运动员猝死的常见原因。呈家族性发病,也可呈散发性发病,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常见。  相似文献   

19.
欧阳辉  张近宝  邬晓臣  丁盛  周凯  岳琴  梁瑜  刘小燕 《四川医学》2010,31(12):1776-1777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采集我院8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行改良Marrow手术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进行超声评估梗阻部位和程度,术后7d再次经超声复查手术效果,并对比术前超声结果,出院后进一步随访。结果全组共死亡1例,死亡率1.25%。存活患者手术效果良好,梗阻解除彻底,峰值压差降低,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90%的存活患者心功能为Ⅱ级以上,术前症状均明显减轻。结论外科手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对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HOCM)临床较少见而易误诊。 1993~ 1999年 ,我院共收治 31例 ,作者对 31例 (HOCM)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1例 ,其中男 19例 ,女 12例 ,年龄 38~ 69岁 ,平均 54岁。多有活动后气短、胸闷、头晕或晕厥等症状。诊断依据 :①超声心动图示心室间隔肥厚 ,心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厚度比 >1.3∶1。右心室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2 .70kPa ,SAM征阳性。②心尖肥厚型 ,肥厚限于心尖 ;③乳头肌肥厚型 ,乳头肌肥厚并突入心腔 ,心室造影示腔内“葡萄状”充盈缺损。本组病人超声心动图均符合前述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