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500μm厚的冠状脑片取自新鲜大鼠下丘脑前部。在人工孵育条件下进行电生理观察,看到前连合核和第三脑室前部室周区部分神经元的电活动可被人工脑脊液中加入血管紧张素Ⅱ所兴奋,被提高人工脑脊液中的Ca~(++)浓度所抑制。这些电生理反应与大细胞内分泌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一致。记录结束时,记录部位用记录电极中的染料标记,脑片浸泡固定4—8h,恒冷箱切片,用抗催产素和抗加压素抗体孵育,ABC反应。结果在记录电极尖端所在部位看到数量不等的催产素或加压素免疫阳性神经元。上述电生理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研记录到的部分神经元可能含催产素或加压素免疫反应物质。本文报告了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离体电生理标本,特别是记录部位神经元的免疫化学特性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给予胃窦部以2组不同参数的电刺激,观察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VMH)胃扩张(GD)敏感性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及脑内有促进摄食作用的神经肽-催产素(OT) 表达的变化,为胃电刺激(GES)治疗肥胖的中枢作用机制及临床上治疗肥胖参数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① 电生理实验:采用细胞外记录神经元单位放电方法,记录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根据神经元对胃扩张刺激反应的不同,分为胃扩张兴奋性神经元(GD-E)和胃扩张抑制性神经元(GD-I), 并观察不同参数电刺激胃窦部,VMH内GD-E和GD-I放电频率的变化。②免疫组化实验: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胃电刺激 2 h 对大鼠脑内OT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结果: ① 电生理结果:GES1和GES2分别使60.4%和75.0%的GD敏感性神经元兴奋(P>0.05)。GES2和GES1分别可使GD-E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平均增加343.59%±89.19%和97.44±33.67% (P<0.05),GD-I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平均增加366.30%±87.20%和112.00%±14.67% (P<0.05)。②免疫组化结果:GES1刺激胃窦部 2 h,室旁核(PVN)和视上核(SON)OT 免疫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加(P<0.05)。结论: GES可通过兴奋“饱中枢”-VMH内胃扩张敏感性神经元和增加脑内OT的表达来抑制摄食,且GES的作用效应与其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吕葆真  丁玉强 《解剖学报》1999,30(3):199-201
目的研究神经激肽B受体(NK3受体)与机体渗透压调节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高渗刺激采用静脉内注射1.5mol/LNaCl的方法,观察了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内NK3受体阳性神经元在高渗刺激下的Fos表达情况。结果高渗盐水可诱导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内大量神经元表达Fos。在室旁核,双标细胞约占NK3受体阳性神经元的88%,约占Fos阳性细胞的71%;在视上核的主部,双标细胞约占NK3受体阳性神经元的74%,约占Fos阳性细胞的43%。结论室旁核和视上核内NK3受体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大鼠渗透压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4.
实验应用免疫细胞化学 PAP法显示了强啡肽 B免疫活性阳性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 :强啡肽 B正常条件下免疫活性阳性神经元仅在下丘脑的视上核、室旁核、环核、附属神经分泌核和室管膜。正中隆起处有强啡肽 B免疫活性阳性纤维分布。侧脑室注射秋水仙素后在下丘脑视前区、前区、室周核、前连合核、交叉上核、交叉后核、弓状核、背侧区、背内侧核、穹隆周核、下丘脑外侧区、腹内侧核、室周大细胞区等核区显示了强啡肽 B免疫活性阳性神经元。双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还显示强啡肽 B与精氨酸加压素主要共存于下丘脑室旁核 ,次为视上核 ,附属神经分泌核和下丘脑外侧区  相似文献   

5.
吕葆真  丁玉强 《解剖学报》1999,30(3):199-201,I003
目的 研究神经激肽B受体与机体渗透压调节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 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高渗刺激采用静脉内注射1.5mol/L NaCl的方法,观察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NK3受体阳性神经元在高渗刺激下的Fos表达情况。结果 高渗盐水可诱导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内大量神经元表达Fos。  相似文献   

6.
大鼠室旁核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鼠脑室旁核各亚核内 NOS阳性神经元的构筑。结果显示室旁核内 N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大型 NOS阳性神经元 ,占大部分 ,相对密集、成群分布于室旁核四个大细胞亚核即 :前连合核、内侧室旁核、外侧室旁核、室旁核后亚核 ;小型 NOS阳性神经元 ,占小部分 ,散在分布于大细胞亚核内或小细胞部 ,如室旁核前小细胞部、背外侧帽。结果提示 ,室旁核各亚核内 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与分布存在着差别 ,意味着具有多种相应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及微电泳Glu(glutamic acid)、MK-801对大鼠下丘脑(hypothalamus,HT)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探讨电刺激FN治疗脑卒中大鼠的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记录电刺激FN及微电泳药物对HT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电刺激频率为20Hz(低频)时,50%的HT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高(P0.01),电刺激频率为100Hz(高频时),80%的HT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高(P0.01);Glu对HT有紧张性兴奋作用,其拮抗剂MK-801能够明显抑制Glu诱致的兴奋作用;70%HT神经元在微电泳MK-801的基础上进行100Hz电刺激FN时,高频刺激诱发的兴奋作用被明显削弱。结论:采用电刺激FN治疗脑卒中,其可能机制是通过Glu的兴奋作用来调节HT的异常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去甲肾上腺素及其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对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以串刺激右侧坐骨神经为伤害性刺激,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结果:脑室去甲肾上腺素抑制旁核束旁核痛兴奋神经元放电,促进痛抑制神经元放电,此作用可被酚妥拉明阻断。结论:酚妥拉明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对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抑制作用,提示去甲肾上腺素的镇痛作用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免疫组化 PAP 技术观察了正常与经秋水仙素处理的大鼠丘脑下部及其附近区域加压素、催产素神经元的分布及形态特征。加压素、催产素神经元分布在丘脑下部的前连合核,室旁核,视上核,视前区、室周区,副视上核,环状核,穹窿周围区域,和丘脑下部外侧区。另外在丘脑下部以外的区域如终纹床核,丘脑靠近内囊膝处,苍白球腹内侧区,室间孔前壁腹侧份,也有少数这两种神经元的分布。经秋水仙素处理的大鼠,在前连合核和视前区出现较多淡染的加压素神经元。分布在室旁核、室周区的加压素、催产素神经元的突起多伸向第三脑室室管膜下神经毡,有的伸入室管膜上皮内,甚至伸达第三脑室,少数催产素、加压素神经元似居于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  相似文献   

10.
实验应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显示了强啡肽B免疫活性阳性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强啡肽B正常条件下免疫活性阳性神经元仅在下丘脑的视上核、室旁核、环核、附属神经分泌核和室管膜.正中隆起处有强啡肽B免疫活性阳纤维分布。侧脑室注射秋水仙素后在下丘脑视前区、前区、室周核、前连合核、交叉上核、交叉后核、弓状核、背侧区、痛内侧核、穹隆周核、下丘脑外侧区、腹内侧核、室周大细胞区等核区显示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和方法: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引导单位神经元放电的方法,观察电刺激兔腹中隔区(VSA)时,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结果:电刺激腹中隔区可使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结论:腹中隔区可能通过影响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温敏神经元放电频率而参与体温调节。  相似文献   

12.
段丽  田国红  饶志仁 《神经解剖学杂志》2001,17(2):175-178,T029
为观察大鼠在饮用 3 % Na Cl溶液 2 d和 5 d时的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变化及相互关系。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法 ,在脑原位切片同时显示 FOS、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酪氨酸羟化酶 (或加压素 )的表达、相互关系及分布规律。结果显示 :(1)实验组大鼠脑内孤束核、味觉核、臂旁核、蓝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外侧区、上丘中灰层、下丘脑室旁核外侧大细胞部、视上核、和穹隆下器同时出现 FOS阳性神经元胞核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 (2 )在孤束核、蓝斑、下丘脑室旁核外侧大细胞部和视上核出现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 ,在下丘脑室旁核外侧大细胞部、下丘脑室旁核腹侧部和视上核等出现加压素阳性神经元。(3 )在孤束核、蓝斑、或下丘脑室旁核外侧大细胞部、视上核的三重免疫组化染色切片上见到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包绕 FOS阳性和酪氨酸羟化酶阳性 (或加压素阳性 )神经元 ,形成复合体。提示 :脑内相关核团内的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共同参与对渗透压的调节 ,并以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作为功能单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三叉神经中脑核(Vme)神经元的电生理和形态学特征,本研究应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技术、biocytin细胞内标记技术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大鼠Vme内假单极神经元的电生理和形态学特征。结果显示:(1)长时程去极化方波刺激能够引起Vme神经元重复放电,且根据放电模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快适应型神经元和慢适应型神经元两种类型,其中快适应型神经元占绝大多数;(2)经biocytin细胞内标记并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两种类型的Vme神经元在形态上均为假单极神经元,无显著差别。以上结果提示:形态学类型相同的Vme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点具有多样性,这可能与Vme神经元担负复杂的口面部本体觉信息的传递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白鼠下丘脑外侧区的传入性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HRP的微量注射和微电泳方法,采用经皮质直刺与经小脑斜刺二种途径,研究了大白鼠下丘脑外侧区的传入联系。HRP 注射于下丘脑外侧区,在下丘脑前核、室旁核、中缝背核、蓝斑和室周灰质内均有标记神经元存在。多数例子在伏隔核、隔外侧核、终纹床核、视前内侧核、视前外侧核、视上核、下丘脑腹内侧核、杏仁内侧核、杏仁中央核、连合核、脚间核、臂旁背侧核、臂旁腹侧核及孤束核内也有标记细胞。少数例子在内侧隔核、斜角带核、丘脑内侧核的内侧部、乳头体上核、中缝中央核也发现标记细胞。Gudden 氏被盖背侧核、迷走神经背核仅在个别例子显现标记细胞。上述核团中蓝斑、室旁核、视上核和臂旁背侧核的标记为双侧性的。其余均为同侧性的。  相似文献   

15.
用逆行追踪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证明大鼠垂体后叶中的Ang-Ⅱ能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后大细胞室旁核的前腹侧部和背外侧部,视上核背侧部及环状核;少量双标记细胞出现在室周区和下丘脑前内侧区。这些双标记神经元的分布与加压素能神经元在下丘脑中的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研究去除窦弓神经是否导致下丘脑室旁核(PVN)氮能神经元处于持续激活状态。方法:成年大鼠行窦弓神经去除术,1周后制备下丘脑脑片,进行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结合F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PVN的内侧、背侧和外侧小细胞部有大量Fos阳性神经元分布,并与NADPH-d部分共存,但在PVN的室周和前小细胞部以及大细胞仅观察到弱阳性的Fos信号,偶尔观察到双标记神经元。结论:去窦弓神经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小细胞部氮能神经元处于持续激活状态,可能起代偿性抑制中枢交感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和DAB氧化产物金银加强法显示了大鼠下丘脑强啡肽A1-13神经元及纤维的分布特征。结果:除以往作者显示过的视上核、室旁核、环核、附属神经内分泌核和弓状核外,我们首次在下丘脑视前区、前区、室周核、前连合核、室周大细胞区、交叉上核、交叉后核、前侧区、背内侧核和外侧区显示了强啡肽A1-13神经元及纤维。  相似文献   

18.
段晓勤  鞠躬 《解剖学报》1998,29(3):232-236,I003
为研究P物质激活的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神经元及其分布,将P物质注入大鼠侧脑室,用Fos癌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催产素或加压素抗血清免疫组织化学的双标记法,检测了下丘脑各大细胞神经分泌核区域激活的催产素及加压素免疫反应性神经元。结果表明:Fos免疫强化反应性的神经元主要见于第三脑室周围区及室旁核,在视上核及其他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核区仅见到少数至少数Fos免疫反应性神经元。  相似文献   

19.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双标记法,显示大鼠下丘脑各大细胞神经分泌核团中催产素样免疫反应(OT-li)、加压素样免疫反应(VP-li)神经元、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L-ENK-li)和甲-脑啡肽样免疫反应(M-ENK-li)纤维末梢,并对不同神经分泌核团内脑啡肽样传入纤维末梢与OT-li及VP-li神经元的关系加以分析。结果发现,L-ENK-li及M-ENK-li纤维末梢在下丘脑各神经分泌核团中,与OT-li及VP-li神经元均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关系。L-ENK-li与M-ENK-li纤维末梢在第三脑室周、前连合核、背内侧和背外侧副核、穹窿前和后核的OT-li及VP-li神经元周围最密集,在视上核、室旁核次之,在血管周细胞群内的OT-li及VP-li神经元周围密度较低。这些神经分泌性核团内L-ENK-li纤维末梢,均较M-ENK-li纤维末梢密集。表明脑啡肽能传入纤维末梢,与视上核、室旁核及各神经分泌副核(除血管周细胞群外)中的OT-li及VP-li神经元,均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关系。因此,脑啡肽能传入纤维末梢可能在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OT-li及VP-li神经元分泌活动的调节中,起较广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电刺激大鼠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对腹侧苍白球(ventral pallidum,VP)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探索电刺激NAC治疗药物成瘾的机制。方法:本实验应用细胞外记录方法观察不同频率电刺激(强度0.4mA,波宽0.06ms,时程5s,频率5,10,20,50,80,100,130,150和200Hz)大鼠NAC对VP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刺激频率低于20Hz时,大多数VP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无变化,电刺激频率大于20Hz可使大多数VP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降低。结论:本研究提示高频刺激NAC对药物依赖可能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