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癌内血流分级与微血管密度(MVD)计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能量多普勒(PDI)技术对膀胱癌的血流信号进行血流分级,术后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MVD及VEGF的表达。结果PDI技术测定肿瘤内血流等级与MVD及VEGF表达有较好的相关性,MVD与血流等级的相关性为r=0.49,P〈0.05,与VEGF表达为r=0.36,P〈0.05。随着血流分级的增高MVD增高,血流分级丰富组VEGF阳性表达高于VEGF阴性表达组。结论PDI显示血流信号在组织学和生物学上与血管生成有关。PDI联合MVD及VEGF免疫组化指标可从不同角度反映膀胱癌的血管生成特征,有助于对膀胱癌血管生成和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能量多普勒(PDI)技术检测膀胱癌肿瘤内血流相对灌注率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经直肠PDI技术检测45例膀胱癌患者肿瘤内血流信号,计算相对灌注率,术后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MVD及VEGF表达.结果 肿瘤内血流相对灌注率与MVD、VEGF阳性表达呈正相关.MVD、VEGF表达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及浸润程度相关.VEGF表达阳性者MVD高于VEGF表达阴性者.结论 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上述免疫组化指标可从不同角度反映膀胱癌的血管生成特征,有助于对膀胱癌血管生成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及能量多普勒技术测定乳腺肿瘤的彩色象素密度与病理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超声造影和能量多普勒技术观察 5 1例乳腺肿块血流信号 (2 8例良性 ,2 3例恶性 ) ,计算机辅助测量肿瘤血流的彩色象素密度 ,对手术标本进行抗CD3 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测量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 彩色象素密度及微血管密度值均表现为同样梯度 ,即恶性组 >良性组 >对照组 (10例远离肿块的周围乳腺组织 )。恶性组中腋下淋巴结转移组的彩色象素密度及微血管面密度均高于无腋下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5 )。能量多普勒测定的彩色象素密度与病理微血管面密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r =0 .84,P<0 .0 0 1)。结论 能量多普勒血流定量测值与肿瘤微血管密度测值相关性较好 ,能量多普勒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及乳癌预后的评估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能量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膀胱癌的血流情况,与病理结果对比,评价能量多普勒超声诊断膀胱癌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0例膀胱癌患者进行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肿瘤内血流分布情况,进行血流分级,测量PSV、EDV、RI值;对术后肿瘤进行HE染色确定浸润深度。结果:能量多普勒超声显示的肿瘤内血流分级、与肿瘤浸润深度、邻近器官浸润在P=0.05水平上相关显著,相关系数r分别为0.318、0.355;RI值与肿瘤浸润深度在P=0.01水平上相关显著,相关系数r为0.540。RI值与邻近器官浸润在P=0.05水平上相关显著,相关系数r=0.282。随着肿瘤浸润深度加深,邻近器官浸润趋势增加,血流信号显示增多、RI值增高。PSV、EDV与肿瘤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膀胱癌内彩色血流愈丰富,肿瘤浸润深度愈深,浸润邻近器官深度愈增加,RI值也随之增高,表明RI值对膀胱癌的定性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检测子宫内膜癌血流及其与微血管密度 (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46例子宫内膜癌肿瘤内血流信号 ,计测阻力指数(RI)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 MVD及 VEGF表达。结果 :肿瘤内血流 RI值和 MVD与手术分期有关 ,而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VEGF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有关。RI值与 MVD呈负相关 (r=- 0 .2 87,P<0 .0 5) ;VEGF表达阳性者 MVD高于 VEGF表达阴性者。 VEGF表达阳性与表达阴性者之间 RI值无显著差异。结论 :上述三项指标可从不同角度反映子宫内膜癌的血管生成特征 ,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对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和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胃癌血流分级与病理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临床病理关系。方法术前测定60例各期胃癌患者肿瘤区域和正常胃壁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根据血流显示情况进行血流分级;术后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相对应标本内MVD、VEGF的表达。结果随着胃癌病灶区域内血流信号增多,血流分级增高,病理MVD计数和VEGF表达呈上升趋势(P=0.000);胃癌癌组织血流分级和MVD计数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进展期高于早期(P〈0.05);VEGF表达水平癌组织则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0),进展期高于早期(P=0.000);MVD值同VEGF表达密切相关(P〈0.05),而胃癌癌旁正常组织进展期与早期血流分级、MVD值和VEGF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检测的胃癌内血流信号与病理MVD测值和VEGF表达有较好的相关性,胃癌术前CDFI血流检测可间接评价肿瘤组织内的血管生成状态,为胃癌的预后评估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术前超声造影(CEUS)定量、半定量血流灌注参数与术后病理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HCC 34例术前行CEUS,超声造影能量多普勒(CEUS-PD)状态下选取血流信号最丰富的切面,计算机计测病灶平均彩色血管密度(MCVD),并对图像血流信号进行半定量分级,所得定量、半定量参数与术后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计测的MVD对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EUS-PD状态下34例病灶血流信号最丰富切面MCVD为0.17±0.09,术后病理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计测的MVD为(62.59±23.96)/400倍视野,二者呈正相关(r=0.56.P<0.05);病灶血流信号分级为:Ⅰ级3例,Ⅱ级12例,Ⅲ级19例;血流信号各半定量分级的MVD存在差异(F=8.06,P<0.05),趋势检验表明各半定量分级的MVD无线性趋势(F=7.57,P>0.05).结论 HCC术前CEUS-PD状态下计测的MCVD与术后病理MVD呈正相关,可于术前评价肿瘤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乳腺肿瘤超声彩色像素密度、超声造影增强强度与病理切片微血管密度相关性。方法对56例乳腺肿瘤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获得超声多普勒彩色像素密度、超声造影增强强度,术后病理标本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微血管密度。结果乳腺肿瘤恶性组的超声造影增强强度EI、彩色多普勒彩色像素密度CPD及微血管密度MVD高于良性组(P0.01),EI、CPD与MVD均呈正相关,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分别r_(CPD)=0.576、P=0.005,r_(el)=0.886、P=0.000。结论与超声多普勒彩色像素密度相比,超声造影增强强度与微血管密度有更高的相关性,能更客观评估乳腺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3D-CPA)术前观察卵巢肿瘤的血流特点与术后病理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术前应用3D-CPA观察76例卵巢肿瘤的血流信号,判断血管分级并计算肿瘤内血管指数(VI),术后病理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肿瘤内的MVD及VEGF染色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三维能量多普勒成像的病理基础。结果卵巢癌的VEGF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P〈0.05),Ⅲ级血管分型的VEGF染色强度高于Ⅰ、Ⅱ级;卵巢癌的血管分级及VI与MVD有相关性(r=0.84,P〈0.005)。结论血管分型、VI可用于术前间接评价肿瘤的血管生成,为卵巢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lor power angiography,3D-CPA)术前观察卵巢肿瘤的血流特点与术后病理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之间的关系。 方法应用3D-CPA观察76个卵巢肿瘤的血管形态,判断血管分级并计算肿瘤内血管指数(vascular index VI),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肿瘤内的MVD,并且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三维能量多普勒成像与病理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结果三维多普勒能量成像所观测卵巢肿瘤的血管分级在良恶性肿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级血管分型的血管分级与MVD相关;卵巢癌的血管指数与MVD有显著相关性(r=0.84,P〈0.005)。 结论应用3D-CPA对卵巢肿瘤的血供情况进行血管分型及VI的计算与免疫组化指标(MVD)有较好的相关性,综合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反应卵巢肿瘤的血管生成情况,为卵巢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ANNBC)血管生成的定量检测及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造影结合能量多普勒技术术前检测60例ANNBC患者肿瘤内血流信号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分析造影前后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MVD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研究造影后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MVD与ANNBC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全部病例造影增强前PDI检测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MVD无相关性(r=0.25,P〉0.05),造影增强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MVD呈正相关(r=0.65,P〈0.05)。造影增强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MVD均与一般临床病理因素无关,与组织学分级和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术后复发转移组造影增强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肿瘤内MVD均显著高于无瘤生存组。高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组及高MVD组总生存率(OSR)和无瘤生存率(DFSR)低于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组和低MVD组(P〈0.005)。结论超声造影结合能量多普勒技术对ANNBC血管生成活性的定量检测可作为有价值的预后预测指标及治疗指导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胃癌血流并探讨胃癌彩色多普勒血管分布指数(CDVI)与微血管密度(MVD)、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3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胃癌血流并行CDVI测定,术后对肿瘤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比较肿瘤组织CDVI与MVD、β-catenin蛋白异常表达的关系.结果 胃癌CDVI与血管浸润相关(P=0.037),但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均不相关;回归分析显示CDVI与MVD呈线性相关(r=0.553,P=0.002);但相关分析显示CDVI与β-catenin不相关(P=0.210).结论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胃癌CDVI联合免疫组化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胃癌的血管生成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情况,有助于评价胃癌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人白细胞分化抗原-34(CD3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6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1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MMP-9表达及CD34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结果】①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MMP-9的阳性表达率为58.33%(35/60),CD34标记M VD平均值为20.91±8.83,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6.67%(1/15)和9.49±2.73,且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②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MMP-9的阳性表达率和CD34标记M VD平均值与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有相关(P<0.05),与单发或多发、年龄、性别无关( P>0.05)。③在MMP-9的阳性表达的病例中,CD34标记MVD值随MMP-9表达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MMP-9的表达及CD34标记M VD值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可作为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膀胱肿瘤的血流特征及其与肿瘤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关系,并比较了能量多普勒显像(PDI)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膀胱肿瘤血流显像中的作用。积累膀胱肿瘤33例,记录PDI和CDFI血流图并进行血流分级评定。结果表明:膀胱肿瘤血流显示率为87.9%。膀胱肿瘤的血流分级与肿瘤大小、分期和病理分级有一定相关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明膀胱肿瘤的血流特征不能预计膀胱肿瘤的分期和病理分级。PDI在膀胱肿瘤的血流显示方面优于CDFI,但二者的血流分级无明显差别(P>0.05),故PDI尚不能提供额外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乳腺癌血管生成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利用能量多普勒超声 (power Doppler imaging,PDI)检测乳腺癌肿块内血流信号 ,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36例乳腺癌肿块内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MVD) ,比较乳腺癌肿块内微血管密度及血流信号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即 L N 组 15例 ,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即 L N- 组 2 1例。L N 组肿块内血流信号较 L N- 组明显丰富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L N 组 CD31、CD34标记的血管计数较 L N-组明显增高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说明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 L N 组和 L N-组与患者年龄、肿块位置、肿块大小、肿块内钙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管生成是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利用 PDI技术与 MVD检测结合 ,评估乳腺癌血管生成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索拉非尼防治大鼠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转移复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索拉非尼防治大鼠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转移复发的作用.方法 Walker-256 癌细胞于Wistar 大鼠门静脉注射,模拟大鼠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转移复发模型,术后随机分为4 组(每组16 只):A 组(对照组);B 组(索拉非尼低剂量组);C 组(索拉非尼中剂量组);D 组(索拉非尼高剂量组),另选取E 组(n =8)正常大鼠作为正常组.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0 d 各处死8 只,并同时处死正常组8 只大鼠,取大鼠肝脏、肺组织,常规甲醛固定、制作石蜡切片,常规进行镜下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脏、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并对大鼠肝脏VEGF 阳性率及MVD 值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对索拉非尼各剂量组及对照组剩余8 只大鼠,观察其生存时间.结果 索拉非尼各剂量组及对照组大鼠肝脏均出现了肿瘤转移复发,肺内均未见肿瘤转移,但索拉非尼各剂量组大鼠肝脏癌灶坏死程度较对照组轻,癌灶周边肝脏细胞受累坏死程度较对照组轻;索拉非尼各剂量组大鼠肝脏VEGF 阳性率、MVD 计数小于对照组(P <0.01),肝脏VEGF 与MVD 高度相关(rp =0.84,P <0.01);对照组、索拉非尼各剂量组大鼠肺组织VEGF、MV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索拉非尼中、高剂量组大鼠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索拉非尼可以抑制肝癌肝移植术后大鼠肝脏内VEGF 合成,降低了肝脏内癌灶MVD、抑制癌灶微血管生成,同时减轻了癌灶对正常肝细胞的损害作用,延长了肝癌肝移植术后大鼠生存时间,对防治大鼠肝癌移植术后肿瘤转移复发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