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应用TSRH三维矫形系统治疗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TexasScottishRiteHospital(TSRH)系统矫正脊柱侧凸的冠状面畸形、矢状面畸形和旋转畸形。方法1998年1月~1999年6月应用TSRH系统治疗脊柱侧凸32例,其中男6例,女26例;年龄11-45岁,平均16.4岁。特发性侧凸21例,先天性侧凸11例。术前冠状面畸形(Cobb法)为44°-125°,平均71.2°;矢状面后凸畸形(T2-12)为-16°~67°,平均49.2°;旋转畸形(Nash-Moe法)为Ⅰ~Ⅲ度。术前躯干移位3~9cm,平均4.8cm。结果术后所有病例经6~24个月,平均9.7个月随访。冠状面畸形为10°~73°,平均26.6°,平均矫正率为63.8%;矢状面后凸(T3-12)为10°~45°,平均28°;旋转畸形平均矫形1度。躯干移位为0.5-5.0cm,平均1.6cm,平均矫形66.7%。浅表感染及下钩滑脱各1例,发生率为3.1%。所有病例术中、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结论TSRH系统具有三维矫形能力,不仅可矫正冠状面畸形,而且可矫正矢状面和旋转畸形,效果可靠、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术后不需石膏固定。  相似文献   

3.
应用CD三维矫形系统治疗脊柱侧凸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应用CD三维矫形系统矫正脊柱侧凸的冠状面、矢状面和轴面三维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1 996年 6月~ 2 0 0 0年 6月应用CD系统矫治脊柱侧凸 35例 ,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 1 0例 ,特发性脊柱侧凸 2 5例。术前冠状面侧凸Cobb角 45°~ 90°,平均65° ;矢状面脊柱后凸Cobb法 - 1 2°~ 61°,平均 47.5°;旋转畸形Nash Moe法为Ⅰ~Ⅲ度。结果 :术后经 1~ 4年 ,平均 2年随访 ,冠状面畸形为 1 0°~ 45° ,平均 2 4 .5°,平均矫正率为 61 .6 % ;矢状面胸椎后凸 2 0°~ 35°,平均 2 7°,旋转畸形矫正 1度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D系统具有三维矫形能力 ,矫正效果好 ,固定牢固可靠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前路矫形手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评价前路矫形手术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特发性脊柱侧凸34例,男5例,女29例;年龄8~17.5岁,平均15.7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Ⅰa型1例、Ⅰb型8例、Ⅰc型6例、Ⅱc1型4例、Ⅱd1型15例。采用前路三维矫形手术,内固定器械包括TSRH16例、MossMiami8例、CDH10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顶椎及下融合椎的旋转度、下融合椎与骶骨夹角,并观察有无假关节形成。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63个月,平均21个月。术中出血量200~1200ml,平均255ml。融合3~7节椎体,平均4.42节。融合弯冠状面畸形矫正率平均为73.4%,矢状面手术前后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7例胸腰段或腰椎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11.9°,术后矫正为前凸6.8°。19例双弯患者术后上弯冠状面自动矫正率为39.5%(P<0.01);融合弯顶椎旋转改善率32%(P<0.01),下融合椎旋转亦有明显改善(P<0.05),上弯顶椎旋转无明显改善。凸侧Bending像融合弯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弯(PUMCⅠb型、Ⅰc型)者术后即刻躯干偏移增加7.3mm,1年后较术前改善7.5mm;双弯者术后躯干偏移持续改善。凹侧Bending像下融合椎与骶骨的夹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路矫形融合术具有较强的冠状面  相似文献   

5.
经椎弓根固定三维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后路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三维旋转矫正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可行性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4年1月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三维旋转矫正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1~15岁,平均13岁,通过比较术前术后的Cobb角、顶椎移位、顶椎旋转及身高的变化进行疗效的评价。结果术后所有病例经6~36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66°,术后平均22°,平均矫正率为67.8%;顶椎移位术前平均4.16 cm,术后平均1.28 cm,平均矫正54.8%;旋转畸形(Nash~Moe法)术前为Ⅰ~Ⅲ度,平均矫正Ⅰ度。身高平均增加8 cm。所有病例术中、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浅表感染1例经清洁换药后痊愈。术后1年均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并保留一定的脊柱活动度,术后并发症少。结论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具有三维矫正能力,效果可靠、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固定节段椎弓根平面术前CT扫描有助于选择好进针点、方向及深度,便于椎弓根螺钉安全准确植入;精心准备植骨床、充足的植骨材料、熟练的三维矫正技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系统治疗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中华长城椎弓根系统三维矫正脊柱侧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应用椎弓根螺钉连接矫形棒和脊柱,最上达T2椎弓根水平,采用撑开、加压和旋转的方法对脊柱进行矫正,治疗17例脊柱侧凸患者.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个月,术中椎弓根螺钉一次植入成功率为96%,术中及术后未出现脊髓功能障碍,术后Cobb 角为5°~38°,平均矫正率73.06%.矢状面后凸角度(T1~12)5°~41°(平均23°).旋转畸形矫正Ⅰ~Ⅱ度.角度丢失率≤6%,无内植物松动断裂现象.结论根据三维矫正原理设计的适合国人不同年龄脊柱结构的中华长城椎弓根系统,具备三维矫形能力,操作方便,用椎弓根钉连接矫形棒和脊柱,增加了矫正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方法 2004年12月至2011年6月,应用三维矫形系统治疗各型脊柱侧凸727例:男245例,女482例;年龄3~62岁,平均18.2岁。冠状面Cobb角32°~142°,平均87.6°;矢状面Cobb 角-10°~75°,平均45°。结果 术后随访12~90个月,平均62.5个月。全组病例均安全完成矫形手术,冠状面矫正率55%~98%,平均85.2%;矢状面矫正率35%~67%,平均47.5%。本组病例术中、术后无一例死亡。术中、术后无脊髓损伤,102例患者共发生113例次并发症。内固定相关并发症26例:即椎弓根螺钉松动5例,断钉5例,断棒8例,脱钩3例,椎弓根切割5例,其中14例(椎弓根螺钉松动5例,断钉4例,断棒5例)发生于早期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矫形并发症65例:交界性后凸36例,包括近端交界性后凸21例(其中11例为神经肌肉型侧凸),远端交界性后凸15例(其中4例马凡综合征伴脊柱侧凸,6例神经肌肉型侧凸);adding-on现象22例;平背畸形7例。内科并发症(肺部并发症、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3例。手术相关并发症(伤口感染、压疮)9例。结论 脊柱侧凸矫形术如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与术后处理得当,脊髓、神经损伤能获得有效预防。对于成人脊柱侧凸,顶椎区予以充足的内固定可有效减少断钉、断棒、椎弓根螺钉松动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对于神经肌肉型侧凸、马凡综合征伴脊柱侧凸,适当延长融合节段可有效减少交界性后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Scofix器械(脊柱侧凸固定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介绍Scofix器械的结构、原理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Scofix器械由不同型号的开口椎弓根螺钉、开口椎弓根钩、连接棒、阻塞器和横向连接器等组成。在脊柱侧凸稳定区内的各脊椎节段上选择数枚开口椎弓根螺钉行连续或间断固定,通过连接棒进行连接固定,采用撑开、加压或旋转矫正的方法对畸形脊柱进行矫正。共治疗33例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14.4岁。特发性侧凸19例,先天性侧凸14例;术前平均Cobb角分别为70°和68°。根据畸形程度和脊柱柔韧性,采用一次性矫正或分期矫正。结果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手术后平均Cobb角为29.4°,矫正率为59.1%;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手术后平均Cobb角为33.3°,矫正率为52.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CD矫正器的原理及国人青少年脊柱结构特点设计的Scofix器械,对脊柱具有撑开、加压及旋转矫正功能,为适用于不同年龄脊柱侧凸患者的内固定器械,其矫正力大,且不占据椎管空间。由于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难度较大、风险较高,故应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方可使用,必要时可代之以椎弓根钩。  相似文献   

9.
一期前路松解后路三维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松解后路三维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997年7月~2003年1月应用一期前路松解后路三维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凸36例,男9例,女27例;年龄13~39岁,平均17.2岁。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33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3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85°~116°,平均96.2°;矢状面异常20例。前路行凸侧松解、椎间植骨后,同次麻醉下再行后路CD(4例)、CD-Horizon(5例)、TSRH(10例)或Isola(17例)脊柱内固定器械三维矫形内固定及植骨融合,其中31例行胸廓成形术。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30°~65°,平均47.6°,平均矫正率48.5%;80.6%的患者术后维持或达到矢状面平衡。未发生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无脱钩、断棒及深部感染。术后气胸2例,创伤性胸膜炎1例,术后2年假关节形成1例,术后11个月躯干失平衡1例。随访1年后矫正度丢失大于10°者2例,平均丢失5.2°。结论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应用一期前路松解、后路三维矫形的方法矫形满意。正确选择病例、术前仔细评估、术中应用SEP及唤醒试验可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TRAFIX内固定系统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Y  Ye Q  Qiu G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66-868
目的探讨TRAFIX内固定系统在脊柱侧凸矫正中的应用方法, 以提高脊柱侧凸矫正手术疗效. 方法自1997年10月始应用TRAFIX内固定系统对27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实施矫正手术,其中女性20例,男性7例 ;平均年龄14岁(11~21岁).接受前路松解手术4例,第2次矫正手术1例.平均随诊时间26个月(13~37个月). 结果术前侧凸平均冠状面畸形为65°(42°~110°),术后矫正至29°(3°~64°),平均矫正率为55.4%,平均融合节段为11.5个(7~17个)椎体.主侧凸顶椎与第7颈椎(C7)垂线距离手术前后分别为52.1 mm(25~94 mm)和28.5 mm(4~62 mm). 结论 TRAFIX内固定系统对脊柱侧凸在三维平面同时产生矫正,特别表现为内置物精巧, 操作方便,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l,AMC)合并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方式并评估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06年8月在我院接受脊柱三维矫形手术治疗的AMC合并脊柱侧凸患者14例,男7例,女7例;年龄11~20岁,平均14.3岁.对侧凸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其手术前后侧凸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骨盆倾斜角进行评价.结果 12例为长"C"型胸腰弯,5例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凸.14例患者主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79.1°,术后平均35.9°,平均矫正率为54.6%;10例合并胸椎前凸畸形者矢状位术前胸椎前凸Cobb角平均43.0°,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16.4°;2例合并胸椎后凸畸形者矢状位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91.5°,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54.5°;3例术前骨盆倾斜角平均22.1°,术后平均13.3°.术后随访2.0~4.5年,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冠状面矫正丢失率平均6.8%.3例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1例后路矫形时发生大出血(4000m1);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呼吸困难;1例二期后路内同定完成后出现完全性截瘫,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AMC合并脊柱侧凸弯型以麻痹性神经肌源性长"C"型胸腰弯为主,可合并有先天性脊柱侧凸.脊柱三维矫形可以对AMC合并脊柱侧凸进行有效的矫正,但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中应用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M  Liu Y  Ni CH  Zhu XD  Bai YS  Zhao XG  Hou TS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4):210-214
目的回顾分析TSRH、CD、ISOLA等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矫治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999年7月至2003年1月间运用TSRH、CD、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的3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包括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及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58 1°(42°~95°),采用前后路联合矫形或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方法。平均随访20个月(10 ~48个月)。通过影像学资料对术前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形效果对比分析并通过C7 椎体中点距骶骨中心垂线(CVSL)的距离来分析躯干平衡的重建,通过关于自我评估的问卷调查来获得患者主观治疗效果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外观矫形效果明显。总体冠状面主弯平均Cobb角矫正53 2%。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4 3°。C7 中点距CVSL由术前的平均2 6cm矫正为术后的0 24cm。通过随访期间的问卷调查, 89 3%的患者对手术表示满意。2例术后气胸、血胸, 3例术后随访1年后仍主诉腰背部疼痛,其中2例为临近节段退变, 1例为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成人脊柱侧凸,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能得到冠状面上较高的矫正率、重建躯干平衡,并且可以获得患者较高的满意度,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单纯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疗效.方法 2002年4月至2006年7月,连续收治121例AIS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93例;年龄10~20岁,平均15.5岁.全部患者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手术前后在脊柱X线片上测量冠状位Cobb角,矢状面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角,最下端融合椎冠状面成角,锁骨角及双肩高度差.骶骨中垂线与融合下端椎、顶椎及C,中垂线平均距离,融合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对以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平均融合(11.0±1.5)个椎体.冠状面平均矫正率近胸弯为41.8%,主胸弯为70.8%,胸腰.腰弯为74.0%;矢状面各指标无明显改变.主弯顶椎偏移及双肩平衡均得到良好恢复.术后随访36~54个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且无明显矫形丢失;1例患者出现附加现象,4例患者出现术后近胸弯失代偿,15例患者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结论 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AIS能获得良好的矫正率,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寻求更好的矫正器材,作者选用C-D棒治疗脊柱侧凸症。方法:自1994年始选用C-D棒治疗脊柱侧凸21例,术前Cobb角平均522°,术后矫正率731%,畸形严重者先行头盆环牵引,双凸畸形可一次矫正,术中用异体骨+自体肋骨植骨。作者还探讨了脊柱侧凸椎体旋转的置钉技术。结果:经1~4年随访,效果良好,无脱钩及断棒,无脊髓神经损伤,19例患者角度丢失<5°,2例患儿角度丢失达30°,需再手术治疗。结论:C-D棒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可预先折弯以适合脊柱生理弧度,脆性小,不易折断,并具有三维矫正功能,其效果优于其它内固定器材  相似文献   

15.
根据脊柱侧凸的三个主要畸形:某段脊柱的弯曲,凸侧剃刀背的隆起,及凹侧的塌陷。作者在哈灵顿手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剃刀背部分肋骨节段切除,弯曲脊柱的撑开和凹侧肋骨的提升等手术,对改善外观有明显效果。强调在矫形手术时,必须具有整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生长发育中儿童脊柱侧弯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从矫正机理上探讨适合于生长发育中儿童脊柱侧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本院研制的脊柱侧弯板棍系统 (Plate -RodSystemforScoliosis ,PRSS)临床应用的初步报告。方法 :设计新型的脊柱侧弯矫正装置———脊柱侧弯板棍系统 ,并随访从 1998年 9月~ 2 0 0 1年 10月期间应用PRSS装置及不植骨法治疗的生长发育中儿童脊柱侧弯共 2 2例(男 9例 ,女 13例 ) ,平均年龄 (10 .78± 3 .41)岁 ,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弯 16例 ,先天性脊柱侧弯 5例 ,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弯 2例。结果 :侧弯矫正率为 (60 .0 9± 19.42 ) % ,随访时间平均 (12 .72± 6.79)个月 ,随访期间矫正丢失率为 (11.3 9±2 0 .0 0 ) % ,矫正节段长高 (4 .0 7± 3 .19)mm ,无严重并发症或“曲轴现象”发生。患儿骨发育成熟拆除内固定后 ,脊柱的活动和形态接近正常。结论 :在矫正侧弯的同时允许矫正范围内脊柱继续生长是治疗生长发育中儿童脊柱侧弯的较理想方法。初步应用结果显示PRSS是有效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及手术策略。方法分别采用髋臼重建钛板螺钉系统及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22例,其中重建钛板螺钉系统固定13例,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9例。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按Merle d Aubigue临床评定标准,重建钢板螺钉组:优7例,良2例,一般3例,差1例。记忆合金组:优6例,良1例,一般2例。两组间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523)。1例5岁儿童因横行髋臼骨折行钛板螺钉系统固定,术后骨折移位,畸形愈合,临床评定差。结论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操作简便,固定确实可靠,但不适于严重粉碎骨折;儿童髋臼骨折应解剖复位,牢固固定,必要时可跨骨骺固定,以恢复髋臼的正常结构和发育。  相似文献   

18.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 39例Pilon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 Rüedi Allg wer分型: Ⅰ型 2例, Ⅱ型 19例, Ⅲ型 18例。AO/ASIF分型: B1型2例, B2型 3例, B3型 2例, C1型 8例, C2型 16例, C3型 8例, 39例术后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 7~30个月, 平均19个月。结果: 6例复位不理想, 6例发生骨感染, 7例骨不愈合, 踝关节功能Mazur评价: 优 18例; 良 8例; 可 7例; 差 6例。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能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和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与骨折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