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脾切除术后发热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脾切除术后发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出现率高于一般的腹部手术。由于部分患者发热原因不明,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有的可达数周,体温波动不稳定,有时可出现高热,因此,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余晓明  史火喜 《医药导报》2009,28(10):1306-1307
目的 观察尼美舒利治疗脾切除术后发热的疗效. 方法 选择脾切除术后发热的患者48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20例,服用吲哚美辛25 mg,tid, 治疗组28例,服用尼美舒利100 mg,bid. 观察治疗后24,48 h的体温变化情况,并对治疗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组用药后24,48 h,总有效率分别为78.6%,96.4%;对照组用药后24,48 h,总有效率分别为50.0%,75.0%;两组治疗的依从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 治疗组出现恶心1例,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6例. 结论 尼美舒利治疗脾切除术后发热高效,安全,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8年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110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中术后2d体温≥38.5℃,持续性发热2周以上的39例(35%)发热原因和处理进行讨论。结果:门脾静脉血栓形成、脾窝积血、积液及其他部位感染是术后持续性发热的主要原因。结论:防治各种感染及改善肝功能,可有效地减少术后持续性发热。  相似文献   

4.
吲哚美辛治疗脾切除术后脾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吲哚美辛治疗脾切除术后脾热的疗效。方法: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及门奇断流术后常规应用头孢唑林、阿米卡星、西咪替丁、呋塞米、人血清蛋白等对症治疗。手术后1 wk 以上仍出现脾热的病人共62 例。32 例( 男性19 例,女性13例,年龄41 a ±s 10 a) 给予吲哚美辛25 mg,餐后po,tid。另30 例( 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40 a±12 a ) ,给予地塞米松10 mg ,溶于5 % 葡萄糖注射液500 m L,iv,drip ,qd,均连用5 ~7 d 。结果:吲哚美辛组和地塞米松组,停药后显效率分别为97 % 和50 % ,( P< 0 .01) 。结论:吲哚美辛是治疗脾切除术后脾热有效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5.
付正伟 《中国当代医药》2012,(30):184+186-184,186
目的观察并探讨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对血小板的影响及其治疗方法。方法以86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于脾切除术前和术后每2日监测血小板变化,持续2~6周,术后血小板升高至400×109/L以上者,单独或联合应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有血小板计数异常升高,多数在药物治疗后2~6周降至400×109/L以下。结论外伤性脾切除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升高,及时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抗凝药物可避免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加而引起的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孙强 《安徽医药》2013,34(5):586-588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至2010年收治的136例因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持续性发热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136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患者中,持续性发热42例(30.9%),并发症的发生率27.2%。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原因主要与肝功能相关,与术后并发症无明确相关。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肝脾破裂术后发热探讨(附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肝脾破裂手术后发热的原因 提出预防措施 对我院60例肝脾破裂手术后发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 肝脾外伤术后发热多见于(1)肝脾组织大面积挫伤 (2)严重复合伤 特别是合并有血肿、血胸者.(3)用明胶海绵填塞和压迫创面止血者.对于其防治应该着重做到保证引流通畅;根据脾脏破裂的情况正确处理脾脏;对于失活的肝组织尽量切除;使用带蒂大网膜作为填塞物等.  相似文献   

8.
<正>巨脾切除术是外科手术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传统的脾切除术均采用大块集束结扎来处理脾蒂,称为一级脾蒂离断[1]。近10余年来,我们常规采用分束结扎法处理脾蒂,较好的避免了胰尾损伤,脾热的发生率因而显著下降,故此称为二级脾蒂离断法。本文着重介绍1990年1月至2009年6月,淮安市楚州区车桥中心卫生院收治的25例采用二级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可并发胃瘘,但几率不高.脾破裂形成胃瘘的原因主要为脾切除处理脾胃韧带处的胃短动脉时因钳夹胃壁至术后胃壁坏死而形成.胃瘘形成后易并发膈下感染,感染发热加之胃液丢失导致病人呈高代谢状态,易形成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以及炎症和消化液的作用使瘘口水肿溃烂而难以愈合,因而多数病人需禁食行 TPN 及 TEN 治疗.待炎症控制,瘘口水肿好转,全身营养状态改善后手术行瘘口修补或胃切除术.因 TPN 及再次手术而使病人经济负担加重并导致精神及肉体上的痛苦.我院于1992年7月收治—外伤性脾破裂病人行脾切除术,术后并发胃瘘。我们根据病人病情具体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肝脾破裂手术后发热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对我院60例肝脾破裂手术后发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肝脾外伤术后发热多见于:(1)肝脾组织大面积挫伤,(2)严重复合伤,特别是合并有血肿、血胸者.(3)用明胶海绵填塞和压迫创面止血者.对于其防治应该着重做到:保证引流通畅;根据脾脏破裂的情况正确处理脾脏;对于失活的肝组织尽量切除;使用带蒂大网膜作为填塞物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切除术后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将40例外伤性脾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强舒适护理干预。观察2组伤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2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2组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感染、压疮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观察组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性脾切除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舒适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外伤后脾切除术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55例外伤性脾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后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用自制表格调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外伤性脾切除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明显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不适感,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提高救治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陈先志  孙杰  王从玉  廖祥松  王琦 《安徽医药》2017,21(8):1473-147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在治疗各类脾脏疾病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性完成的40例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和41例开腹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LS病人与开腹脾切除术病人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别及脾脏最大直径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LS均顺利完成,无术中中转开腹.腹腔镜手术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腹手术时间(P<0.05),但失血量和切口并发症较少(P<0.05),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快(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腹腔镜脾切除病人术后2 h 出现不明原因心脏骤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及具有良好的腹腔镜技术和经验前提下,LS安全可行,能应用于各类脾脏疾病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托出式和原位脾脏切除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照研究托出式和原位脾脏切除两种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2006年1月~2010年6月35例患者因脾脏占位性病变行脾脏切除手术体会。其中使用托出式脾脏切除19例及原位脾脏切除16例。结果:托出式脾脏切除组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分别为(61.5±16.2)ml、(35.1±6.2)min,较原位切除组的(136.2±19.2)ml及(59.3±5.7)min差异有显著性,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原位及托出式脾脏切除手术均是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法,但托出式脾脏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脾脏联合胆囊切除(LS+LC)的手术技术以及临床应用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胆囊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脾切除联合胆囊切除手术,其中脾切除手术时间分别为90和100 min,出血量分别为700和800 ml;术后恢复顺利,无出血、感染、胰漏等并发症发生,均于术后第5天出院.结论 LS+LC手术过程中脾蒂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应根据脾门血管的解剖类型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临床应用指征建议仅选择非急性炎症胆囊结石合并脾脏疾病患者,并在手术过程中注意无菌技术和手术顺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规则部分脾切除术治疗脾破裂的价值。方法对32例Ⅱ~Ⅲ级外伤性脾破裂采用(不解剖脾门血管)非规则脾切除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32例保脾手术成功。平均住院时间14.5d。随访B超或CT检查32例中无一例残留脾脏缩小,复查血象正常,免疫球蛋白正常。结论非规则部分脾切除术治疗Ⅱ~Ⅲ级脾破裂,可简化手术操作,降低部分脾切除手术难度,提高保脾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术后早期经脾静脉抗凝治疗对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3例行择期脾切除断流术的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经脾静脉抗凝组和常规治疗组,采用超声多普勒和/或强化螺旋CT扫描监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共58例患者完成3个月随访,其中抗凝组27例,对照组31例。抗凝组术后14d内无门静脉血栓形成,3个月内发生门静脉血栓1例,累计发生率7.4%。对照组术后14d内发生门静脉血栓4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3例,累计发生率22.6%。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门静脉血栓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脾静脉以200U/h的剂量输入肝素溶液对体循环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影响。结论断流术后经脾静脉置管早期灌注肝素抗凝能有效降低门脉高压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以200U/h的剂量经脾静脉输入肝素是安全的,不增加术后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以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10年3月间在我院接受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连续21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应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结果 217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死亡率为6.0%。经逻辑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7个独立与死亡相关的因素,即急诊手术(OR=70.300)、肌酐(OR=50.911)、Child分级(OR=33.988)、肝性脑病(OR=27.524)、年龄(OR=15.719)、白蛋白(OR=9.458)及总胆红素水平(OR=6.890)。死亡的预测方程为:P=1/[1+e-(-9.723+4.253急诊手术+3.930肌酐+3.526Child分级+3.315肝性脑病+2.755年龄+2.247白蛋白+1.930总胆红素)]。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急诊手术、肌酐≥176.8μmol/L、Child分级为C级、肝性脑病、年龄≥65岁、白蛋白<30g/L及总胆红素≥34.2mmol/L。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脾静脉置管抗凝治疗对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0例择期行脾切除断流术的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置管组和对照组,采用超声多普勒和(或)强化螺旋CT扫描监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全部随访3个月,对照组累计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6.7%,置管组为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脾静脉置管以200U/h的剂量输入肝素溶液对体循环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影响。结论断流术后经脾静脉置管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门脉高压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