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颈后路手术治疗上位颈椎不稳定型损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上颈椎不稳定损伤后路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59例中,采用枕颈融合术27例,其中辅以CD-Cervical或Cerifix内固定11例;实施寰枢椎融合术29例,其中7例行C1/2侧块关节螺钉固定,8例行Apofix椎板夹固定;进行C2、3椎板、棘突间植骨Axis内固定3例,均为Hangman氏骨折。结果:51例获随访,平均3.5年。骨性愈合47例,不愈合4例。术前合并神经系统症状29例,术后症状消失和明显改善共22例,加重例。结论:对于上颈椎不稳定型损伤应早期进行植骨内固定,认真准备植骨床和可靠的内固定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复杂性下颈椎损伤的手术方案选择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目的探讨复杂性下颈椎损伤的手术方案选择及疗效。方法自2001年3月~2003年6月,一期手术治疗复杂性下颈椎损伤21例。其中行前路手术6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11例,前路-后路-前路手术2例,颈-胸腰段联合手术2例。以Frankel评分系统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损伤节段Cobb角及水平移位评价复位效果,采用Bohl man的X线片标准判定植骨融合。结果Frankel评分术前平均为1.7分,术后2.3分;按Bohl man标准植骨均融合,术前Cobb角平均为8°,术后为1.5°,水平位移术前平均3.5mm,术后平均0.5mm。结论下颈椎复杂性损伤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一期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具有改善神经功能、恢复颈椎序列,恢复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可早日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等优点,手术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致压因素来源及颈椎稳定性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颈椎不稳定损伤后路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59例中,采用枕颈融合术27例,其中辅以CD-Cervical或Cervifix内固定11例;实施寰枢椎融合术29例,其中7例行C1/2侧块关节螺钉固定,8例行Apofix椎板夹固定;进行C2、3椎板、棘突间植骨Axis内固定3例,均为Hangman氏骨折.结果:51例获随访,平均3.5年.骨性愈合47例,不愈合4例.术前合并神经系统症状29例,术后症状消失和明显改善共22例,加重1例.结论:对于上颈椎不稳定型损伤应早期进行植骨内固定,认真准备植骨床和可靠的内固定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颈后路手术治疗上位颈椎不稳定型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颈椎不稳定损伤后路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59例中,采用枕颈融合术27例,其中辅以CD-Cervical或Cervifix内固定11例;实施寰枢椎融合术29例,其中7例行C1/2侧块关节螺钉固定,8例行Apofix椎板夹固定;进行C_(2、3)椎板、棘突间植骨Axis内固定3例,均为Hangman氏骨折。结果:51例获随访,平均3.5年。骨性愈合47例,不愈合4例。术前合并神经系统症状29例,术后症状消失和明显改善共22例,加重1例。结论:对于上颈椎不稳定型损伤应早期进行植骨内固定,认真准备植骨床和可靠的内固定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创伤性下颈椎不稳的外科术式选择及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34例创伤性下颈椎不稳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压缩型骨折脱位13例,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9例,单侧小关节脱位2例,双侧小关节脱位10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8例,C级12例,D级5例,E级3例。其中单纯颈椎前路钢板固定28例,单纯后路侧块钢板固定3例,前后路联合固定3例。结果随访4-25个月,平均11.2个月,植骨于术后3-4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和骨不连发生。94.1%患者术后获得完全复位,术后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无丢失,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无恢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恢复,平均Frankel分级提高1-2级。结论采用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大部份的病例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根据颈椎损伤机制、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Dick教授谈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颈椎的功能特点及其所处的解剖位置,使其成为脊柱损伤的好发部位。颈椎损伤治疗困难,技术条件要求高,而且对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损伤,采用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法等也不尽相同,但基本的治疗目的是一致的,即在恢复颈椎的解剖序列,充分解除颈脊髓压迫的同时,使伤...  相似文献   

7.
颈椎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年来我们收治了314例颈椎损伤患者,资料表明:严重病例发生率呈增长趋势,死亡率及合并神经伤的发生率仍较高,预后则取决于原发颈髓伤的程度与伤后现场现代急救措施及早期处理的水平。作者讨论了伸直型损伤及临床治疗情况,介绍了“无神经损伤的外伤性迟发性严重颈椎脱位”中不多见的特殊类型。提出了严重颈椎损伤的治疗要点。  相似文献   

8.
颈前路带锁钢板治疗下颈椎损伤(附3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前路带锁钢板在下颈椎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00年4月-2002年4月止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颈髓损伤38例,其中单节段22例,双节段12例,三节段4例;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2例,C级16例,D级6例。结果:术后随访6-12月,平均10.5月,38例植骨块于3月内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6月,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4级,无1例有骨不连、植骨块脱出、钢板螺钉松动脱出等并发症。结论:颈前路带锁钢板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中较为安全、有效的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SLIC评分系统对下颈椎损伤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对76例下颈椎损伤患者行颈椎X线、CT、MRI检查和系统的神经学体检,按照SLIC系统的原则对骨折形态、间盘韧带复合体(DLC)状态和神经功能状态3个方面进行评估。根据影像学检查将骨折形态分为:无异常、压缩型、爆裂型、牵张型和旋转/平移型;将DLC损伤分为:无损伤型、不确定型、断裂型;根据神经学体检将神经损伤状态分为:无损伤、神经根损伤、完全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和持续脊髓压迫损伤。根据SLIC评分系统选择治疗方法,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2(12.6±1.2)个月。15例评分≤4分的患者选择非手术治疗,其中有4例评分=4分者转为手术治疗;8例评分=4分及53例评分≥5分的患者均选择手术治疗。治疗后除6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神经功能无好转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SLIC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且使用简单,易于掌握,此方法对于颈椎损伤的评估较全面和准确,可以作为患者临床治疗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临床诊断、术式选择及手术疗效。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32例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分别摄术前及术后随访之颈椎正侧位、伸屈侧位X线片及颈椎MR检查。32例均经前路行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以颈椎不稳节段与颈椎主要退变节段重合,并行减压内固定患者为A组,共7例;对25例颈椎不稳与颈椎病节段不重合,以其中仅处理颈椎病节段9例为B组;在处理颈椎病节段同时处理颈椎不稳节段16例为C组。以“40分”评分法分别对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情况予以评价,对数据分别行组间均值t检验及组内配对t检验。结果 经12~36个月随访(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平均改善率61.2%。A、B、C组间均值t检验: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各组内配对t检验,术前、术后随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患者中,不稳节段与主要退变节段关系密切但往往并不重合。通过颈前路手术,在处理颈椎病节段同时处理相邻颈椎不稳节段,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中的复位率及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前路手术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196例,168例患者资料完整,并得以随访,男123例,女45例,年龄18。71岁,平均38.7岁。所有患者术前先行小重量颅骨牵引(1.5~4.5kg),随后在全麻下行颈椎前路手术进一步复位,先行损伤节段椎间盘切除,以Caspar撑开器撑开复位;不能复位者,行脱位椎体次全切除,再次复位;仍不能复位者,则一期行后路松解,再行前路手术。结果:168例中经颈前路手术复位者88.1%(148/168),其余19.9%(20/168)则通过前路一后路一前路手术获得复位。89.9%(151/168)获得了完全复位,10.1%(17/168)获得了90%以上的复位。平均随访30.7,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并发症。术后153例脊髓损伤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多可通过前路手术治疗,该入路可使颈椎获得即刻的稳定,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中的复位率及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月,我院采用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196例,168例患者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男123例,女45例,年龄18~71岁,平均38.7岁.ASIA分级A级21例,B级46例,C级60例,D级41例;按脱位程度Ⅰ度79例,Ⅱ度42例,Ⅲ度31例,Ⅳ度16例.所有患者术前先行小重量颅骨牵引(2~4kg),随后在全麻下行颈椎前路手术进一步复位,先行损伤节段椎间盘切除,以Caspar撑开器撑开复位;不能复位者,行脱位椎体次全切除,再次复位;仍不能复位者,则一期行后路松解,再行前路手术.结果:168例中经颈前路手术复位者为88.1%(148/168),其余11.9%(20/168)则通过前路-后路-前路手术获得复位.89.9%(151/168)获得了完全复位,10.1%(17/168)获得了90%以上的复位.平均随访30.7个月,死亡19例,失访9例,140例仍在随访中.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并发症.术后发生声音嘶哑4例,咽喉疼痛17例,髂骨取骨区麻木18例,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术后153例脊髓损伤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可通过前路手术治疗使颈椎获得即刻的稳定,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3.
Surgical treatment for injurie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ervical spine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e reviewed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31 patients with burst fractures or teardrop dislocation fractur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ervical spin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nterior instrumentation,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or a combination of both.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radiographically and with the Frankel neurological outcomes grading scale.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restored the spinal canal diameter by approximately 60% whereas the posterior or combined approaches restored the canal diameter by only 6%. In addition, nine of 24 patients treated anteriorly gained improved neurological function whereas none of the patients treated posteriorly had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anatomical and neurological findings,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anterior fusion is preferable to posterior f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burst fractures and tear-drop dislocation fracture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ervical spine.
Résumé Nous avons revus le résultat du traitement chirurgical de 31 malades avec une fracture comminutive ou une fracture-luxation en flexion (tear drop) du rachis cervical moyen et inférieur. Les malades ont été traités avec une instrumentation antérieure, une instrumentation postérieure, ou une combinaison des deux. Les malades ont été évalués radiographiquement et avec le score neurologique de Frankel. La décompression-fusion antérieure a restauré le diamètre du canal vertébral approximativement dans 60% des cas, alors que les abords postérieurs ou combinés ont restauré le diamètre du canal dans seulement 6% des cas. De plus, 9 des 24 malades traités par voie antérieure ont vu leur fonction neurologique améliorée, alors qu’aucun des malades traités par voie postérieure n’avait d’amélioration neurologique. Basé sur les conclusions anatomiques et neurologiques, l’étude démontre que la fusion antérieure est préférable à la fusion postérieure pour le traitement des fractures comminutives et des fracture-luxations en flexion de la colonne vertébrale cervicale moyenne et inférieur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寰椎骨折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1年5月收治的20例寰椎骨折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一期手术治疗效果.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36岁.5例寰椎粉碎性骨折合并有寰椎侧块内侧骨性结构附着处横韧带撕裂(DickmanⅡ型),3例双侧前弓骨折(前1/2 Jefferson骨折),5例单侧前后弓双骨折(半环Jefferson骨折),2例前3/4 Jefferson骨折(前弓二处、后弓一处骨折),5例后3/4 Jefferson骨折(前弓一处、后弓二处骨折).其中并存下颈椎骨折脱位按Allen分型:屈曲压缩型5例,牵张压缩型3例,垂直压缩型8例,屈曲牵张型2例,伸展牵张型2例.20例患者均行上、下颈椎一期手术治疗:5例行后路C1-C2固定融合术,7例行口咽入路钢板内固定术,8例行单纯C1后路螺钉固定术;9例并发脊髓不完全损伤来自于下颈椎骨折脱位者,先行下颈椎融合固定,无脊髓损伤11例患者,先固定相对不稳定节段.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00min( 180~240min);平均失血量760ml(500~1600ml).2例因电刀灼伤C1-C2间血管静脉丛导致出血,行止血纱布、脑棉片填塞止血,未出现颅脑缺血症状;其他病例未出现与手术直接相关并发症及长期卧床所导致的并发症.患者均于术后3d颈托固定后下地行走.随访8~42个月,平均26个月.9例合并脊髓不完全损伤者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有1个级别恢复.复查X线片和CT,未发现患者颈椎失稳或复位丢失,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寰椎骨折及下颈椎骨折脱位均获骨性愈合.结论:手术治疗寰椎骨折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脱位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再次手术治疗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对1993年1月~2003年2月间13例经再次手术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影像学表现,分析致伤的病理基础与形成因素的特点。结果:患者再手术的原因主要有:(1)前次手术入路选择不当(8例);(2)前次手术中脊髓减压不彻底(5例)。再手术后均获随访(平均43个月),神经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40.6%)。结论:手术入路选择不当和减压不彻底是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再次手术治疗应针对此类损伤致伤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并矫正前次手术不当之处,可获得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其疗效.方法: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28~78岁,平均56.4岁.术前伴脊髓损伤22例,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9例,C级6例,D级2例.根据患者骨折类型、椎间盘突出及压迫脊髓程度、小关节交锁情况、颈椎损伤程度等因素选择手术方案,其中21例椎体骨折但不伴有椎间小关节绞锁的病例采用单纯前路于术治疗(单间隙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4例颈椎脱位伴有小关节绞锁但不伴有明显的椎体骨折、MRI示脊髓前方无明显受压,或屈曲牵张型双侧关节突骨折/绞锁者行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7例有椎体骨折和椎间盘损伤,并存在椎体脱位、椎间小关节绞锁,或椎板骨折、骨块脱入椎管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评价骨折愈合、植骨融合及颈椎稳定性情况:结果: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气管和食管损伤等并发症.4例术中发现硬脊髓破损,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愈合.术后佩戴颈托3个月.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6个月22例有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患者除1例B级无恢复外,其余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1~2级.术后复查X线片示颈椎序列恢复良好,骨折愈合,植骨均在6个月内获骨性融合(平均4.5个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椎体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随访期间无钢板螺钉脱出、断裂.结论:术前对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损伤类型、损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位置及受伤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能够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有利于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1996年至2004年诊治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42例,根据受伤机制(屈曲暴力或过伸性损伤)及影像学表现(脊髓损伤不同)采用了3种手术方式,前路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8例(I组),后路减压11例(Ⅱ组),后路脊柱稳定性重建23例(Ⅲ组),观察各组手术治疗前后及随访时JOA评分变化。结果:所有病例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JOA评分平均增加4.1分(Ⅰ组4.2分.Ⅱ组3.6分,Ⅲ组4.2分).随访4、12、24周,JOA评分分别平均增加6.7分(Ⅰ组6.7分.Ⅱ组6.3分,Ⅲ组6.9分)、7.8分(Ⅰ组7.7分,Ⅱ组7.2分.Ⅲ组8.1分)、8.1分(Ⅰ组8.1分.Ⅱ组7.7分.Ⅲ组8.3分)。l例术后1年时仍有神经功能的改善。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根据受伤机制及影像学检查.有针对性地选择手术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陈旧性下颈髓损伤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2005年1月~ 2009年12月,共收治陈旧性下颈椎损伤并引起颈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的患者39例,所有患者均为伤后1个月以上.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减压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与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术后颈椎的稳定性、植骨融合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0例患者获得解剖复位,19例患者复位达到80%以上,术后平均随访32个月.植骨完全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术后ASIA的感觉及运动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所有患者术中无神经损害加重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引起的颈脊髓损伤的治疗应按照脱位程度及脊髓损伤程度选择不同手术方案,手术治疗能够恢复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解除脊髓压迫,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颈椎损伤分类(sub-axial injury classification,SLIC)评分在下颈椎损伤术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单节段下颈椎损伤患者126例,其中男86例,女40例,年龄16~72岁(46.4±4.3岁)。高处坠落伤28例,车祸伤62例,跌倒伤21例,高空坠物砸伤15例。损伤部位:C3/4 19例,C4/5 34例,C5/6 52例,C6/7 21例。脊髓损伤程度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分级,A级7例,B级48例,C级54例,D级17例。以前柱或前中柱损伤为主的患者45例,以后柱损伤或中、后柱损伤为主的患者13例,三柱均损伤的患者68例。术前进行SLIC评分,其中4分13例,5分24例,6分23例,7分29例,8分17例,9分13例,10分7例。根据患者受伤机制、椎体损伤形态特点、脊髓受压部位及损伤程度等因素综合分析选择手术方案,85例患者采用前路手术治疗,其中7例三柱严重损伤的患者因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放弃前后联合手术而选择单纯前路手术;12例行后路手术,其中2例关节突绞锁的患者SLIC评分为8分;29例采用前后联合术式,其中1例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按照损伤程度,将SLIC评分4~5分归类为轻度损伤,6~7分为中度损伤,8~10分为重度损伤,分析三种术式患者的SLIC评分情况,总结规律。结果 :前路手术患者SLIC评分为5.95±1.31分(4~10分),后路手术患者为6.25±1.29分(4~8分),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患者为8.76±0.83分(7~10分)。前路手术组轻、中、重度损伤分别为34、44、7例,4~7分者占92%;后路手术组轻、中、重度损伤分别为4、6、2例,4~7分者占83%;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组中度和重度损伤分别为1、28例,8~10分者占97%。结论:对单节段下颈椎损伤患者,当SLIC评分≥8分时,倾向于选择前后联合术式;SLIC评分在4~7分时,倾向于选择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