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8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94例GIST患者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发生部位:胃54例(57.4%),小肠22例(23.4%),结肠11例(11.7%),直肠6例(6.4%),肛管1例(1.1%).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6.3%)和腹部肿块(32.1%), 94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1年、 3年、 5年存活率为83.4%、 53.2%、 38.8%,良性及交界性患者均无复发;23例恶性患者中9例复发,其中5例死亡.结论: GIST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期间收治的6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手术治疗,1例复发后再手术.格列卫治疗3例,1例死亡,1例带瘤生存,1例未见复发.结论 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复发和转移者争取再次手术,同时联合分子靶向治疗,提高生存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峡县人民医院普外科自1998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12例胃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12例均行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近端胃大部切除2例,肠切除8例.病理良性胃肠间质瘤4例恶性胃肠间质瘤8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7例,CD34阳性6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尤男性中好发,以便血、腹部肿块,尤其是便血为主要表现.早期确诊率低,CT扫描对术前确诊帮助较大.完整的局部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胃结肠内窥镜无阳性发现,应高度怀疑本病.仔细、耐心的腹部体检对早期发现腹部包块帮助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10年5月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发生于十二指肠1例,空肠14例,回肠15例.B超检查提示腹腔肿块18例,其中小肠来源15例.CT增强扫描均发现肿瘤或转移灶,其中定位于小肠24例(80%).全部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21例获随访6~84个月,9例术后口服伊马替尼400mg/d,2例腹腔内复发转移,其中1例再次切除腹腔内复发病灶后继续服用伊马替尼,但疾病仍进展,25个月死亡,1例病例控制仍在随访中.结论 小肠间质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及CT对诊断有帮助,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预后,进一步提升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科2009年9月- 2014年9月收治的90例GIST患者的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不适、纳差占41.1%(37/90),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占20.0%(18/90),腹部包块占4.4%(4/90),肠梗阻症状占3.3%(3/90),28例无明显症状占31.1%,为检查时偶然发现.术前诊断主要依靠胃肠镜、超声内镜、CT、MRI等影像学检查.90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90.0%(81/90),CD34阳性率91.1%(82/90),S-100阳性率11.1%(10/90),SMA阳性率33.3%(30/90).中位随访时间27.4(1 ~ 60)个月,8例复发或转移,3例再次手术,2例因肿瘤进展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19)及核分裂数目(P=0.002)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 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肠镜、超声内镜、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该病术前诊断.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GIST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及手术资料。结果患者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隐痛不适、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消化道不全梗阻等,术前患者均行上、下消化道钡剂对比检查、内镜或内镜超声、CT、肠系膜血管造影等多项检查。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标本切缘经病理证实无瘤残留,术后病理显示C-Kit阳性37例(90.2%),CD34阳性33例(8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早期表现为消化道出血,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及腹部包块。肿瘤是否浸润邻近组织器官、远处脏器有无转移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病理形态学检查是确诊间质瘤的惟一方法。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为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9.
1临床资料 我院2003-01/2007—12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29(男19,女10)例;年龄29~81(平均59.5)岁,40岁以上25例;病程12d~4a.腹胀、腹部不适15例,消化道出血10例,腹痛、腹部肿块4例.胃镜检查表现黏膜下肿块13例,黏膜下肿块伴溃疡5例;胃镜活检确诊间质瘤5例,十二指肠肿瘤1例.消化道钡餐造影:12例术前上消化道钡餐造影,6例诊断胃平滑肌瘤,3例诊断胃癌,3例诊断胃黏膜下肿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45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分析。结果 45例患者中位年龄60.5岁。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出血、腹部肿块和腹痛是最常见的表现,45例均行手术切除,随访3-60个月,死亡2例,死于腹腔广泛转移。结论 GIST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一步提升此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黄山市人民医院2010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24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都接受了手术治疗,并且术后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证实为GIST)。结果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占50.0%(12/24);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占20.8%(5/24);腹部肿物,占20.8%(5/24);2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占8.3%。全部病例中,CT检查均提示占位性病变,肿瘤体积越大,恶性的可能性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显示肿瘤的外形越不规则,越表现为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除标本瘤体所在部位与肿瘤良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体大小与肿瘤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100.0%(24/24)、CD34阳性率95.8%(23/24)。结论 GIST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层螺旋CT检查对该病诊断有重要的意义。GIST的确诊还是需要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的结果。CD117是GIST最重要的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GIST的首选治疗方式,靶向治疗药物伊马替尼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正>起源于胃肠壁间质干细胞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肿瘤,主要由未分化细胞、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多数表达为CD117和(或)CD34[1-3]。本文对我院收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治疗的GIST患者17例,采取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平均年龄54岁,不同程度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隐痛、腹部包块及贫血。均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胃13例,小肠3例,直肠1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7例为良性,10例为低度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表型以CD117、CD34及Vim-entin阳性率较高。结论:GI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纤维内镜、超声内镜、B超、CT等检查的综合应用有助于术前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表型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0年至2006年收治的23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6例(26.1%),交界性5例(21.7%),恶性12例(52.2%)。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6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其中4例再手术,2例正在口服格列卫治疗)。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靠病理结果;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合理规范完整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讨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我科2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其诊断、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结果 本研究组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患者;术后生存期超过2年的18例,占研究组78.3%.结论 有上腹部隐痛不适,消化道出m的患者警惕胃肠间质瘤可能,CT对该病诊断帮助很大,免疫组化对其诊断较为重要.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完整切除肿瘤是该病治疗的最佳手段.分子靶向治疗可延长晚期GIST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16.
王志英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4(1):56-57
小肠恶性间质瘤属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非常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临床变异较大,病理形态复杂多样,传统上几乎都归为平滑肌肿瘤。我们报道1例小肠恶性间质瘤并对近年来文献进行复习,以期提高对小肠恶性间质瘤认识,减少临床误诊。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CD117、CD34、Vimentin、A,ctin标记.结果 52例GIST中男24例、女28例,平均年龄53岁.患者常有腹部不适.反复腹痛、便血、腹部包块,有的呕血.肿瘤大小不等、实性、体积大者有囊性变,瘤体边界清楚,突出黏膜者有形成溃疡.52例GIST中以梭形细胞为主,部分为上皮样细胞组成,混合型及印戒状瘤细胞少见.免疫组化示CD117阳性占76.9%、CD34阳性占84.6%,多数瘤细胞Vimentin呈不同程度的(+).结论 GIST是一种独立性疾病,术后易复发,CD117、CD34是其确诊的最重要标记物,瘤细胞对Vimentin也有良好的表达.肿瘤的大小、核增殖活性是评价其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收集70例GISTs的临床相关资料,观察病理组织学特征,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70例GIST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类似于其他胃肠道肿瘤,病理形态学特点类似平滑肌肌源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免疫组化染色CD117阳性率为100%(70/70),CD34阳性率为75.7%(53/70),S-100阳性率为40%(40/70),Desmin,Aetin,MBP,CK均为阴性。结论 GISTs是消化道较少见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类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其预后治疗不同于其他类型胃肠道间叶性肿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