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定CSA大兔模型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Vm)和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探讨项七针与颈夹脊穴对CSA大兔模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7只正常新西兰白兔局部注射血液制成CSA大兔模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对照组不予针刺治疗,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分别针刺项七针和颈夹脊穴,经颅多普勒检查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结果: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针刺治疗后Vm、PI、RI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项七针组优于颈夹脊组(P<0.05).结论:针刺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项七针优于颈夹脊穴.  相似文献   

2.
针刺“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颈三针”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椎-基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治疗组)80例和药物组(对照组)80例,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为8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针刺穴位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疗效,对椎-基底动脉异常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简称TCD)观察椎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椎针组(100例)和针刺组(50例),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运用TCD观察两种疗法疗程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VBA)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张末血流速度(Vd)及其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VBA的Vp、Vd、Vm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但针刺组VBA中Vp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LVA中Vp、Vm,RVA中Vp、Vd、Vm及VBA中Vp、V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椎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针刺疗法.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4.
罗芳 《吉林中医药》2009,29(8):669-670
目的:观察具有益气作用的生脉注射液与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舒血宁针联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用生脉注射液联合舒血宁针治疗,对照组35例仅用舒血宁针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Vs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8%,优于对照组的77.14%(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相应动脉Vs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相应动脉V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联合舒血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陆强益  洪文 《新中医》2012,(2):56-57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VBI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治疗组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观测并记录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和基底动脉VS。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14%,对照组为82.86%,2组比较,差畀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2组椎动脉VS、基底动脉VS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椎动脉VS和基底动脉VS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2组椎动脉VS、基底动脉VS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可有效治疗VBI。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加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和治疗机理。方法:将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惠者随机分为针刺加SGB组和单纯针刺组,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及TCD检测椎-基底动脉血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均有显著疗效(P〈0.05);治疗后2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有明显改善(P〈0.01,P〈0.05),2组间比较显示总有效率及TCD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SGB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确切的改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的作用,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相一致,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  相似文献   

7.
复方田参胶囊为主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复方田参胶囊为主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扩血管治疗,治疗组2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田参胶囊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痊愈率治疗组分别为92.3%,50.0%;对照组分别为83.4%,20.8%。2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效果显著,其机理可能与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项针结合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项针结合腹针治疗,对照组只采用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结果:治疗1疗程结束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82.5%,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项针结合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理想。  相似文献   

9.
手法结合牵引治疗中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特征,探讨旋转扳法结合牵引和穴位推拿对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和两种手法的疗效差异。方法:64例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旋转扳法结合牵引组(A组,32例)和穴位推拿组(B组,32例),分别施加相应的治疗手法。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测手法前后椎基底动脉流速并观察流速改变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疗程后:两组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两组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流速改变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表现为低流速状态,在手法治疗中旋转扳法结合牵引对椎基底动脉的影响较穴位推拿明显,并可能具有比穴位推拿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调节作用。方法:75例颈性眩晕病人经颅彩色多普勒仪(TCD)检测,根据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分为血流加快组和血流减慢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TCD数值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流加快组治疗后血流减慢,血流减慢组治疗后血流增加,组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腹针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并对椎-基底动脉血流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穴位注射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 4 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丹参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 ,治疗前后均做 TCD检查 ,并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4 0例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 .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 .5 %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5 ) ,经 TCD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均有差异 (P<0 .0 5 ) ,但治疗组比对照组更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状况 (P<0 .0 5 )。结论 穴位注射夹脊穴能较好地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和椎 -基底动脉的血流状况 ,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项八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项八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项部八针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7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1星期及2星期后症状评分均有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2星期后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八针法可显著改善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颈三针结合腹针治疗颈性眩晕5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颈三针结合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组 (5 2例 )采用颈三针结合腹针治疗 ,对照组 (4 2例 )采用常规针刺治疗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 TCD检测椎 -基底动脉血流改善状况。结果 观察组总显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观察组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颈外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海锋  沈小雷 《中国针灸》2005,25(3):173-175
目的:比较针刺颈外夹脊穴为主与针刺传统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颈外夹脊穴组(40例)与传统颈夹脊穴组(32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和头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查.结果:颈外夹脊穴组总有效率为87.5%,传统夹脊穴组总有效率为6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TCD检测的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PI)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5,P<0.01). 结论:颈外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优于传统颈夹脊穴.  相似文献   

15.
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疗效。方法 将 10 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 5 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颈、背、腰部华佗夹脊穴配合头针治疗 ,对照组采用体针配合头针治疗。结果与结论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5 )。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卧位牵顿法配合颈夹脊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卧位牵顿法配合颈夹脊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机械牵引配合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卧位牵顿法配合颈夹脊穴位注射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方法将2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在颈夹脊穴和风池穴温针灸后,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嗪胶囊。采用CSA症状评分标准和眩晕问卷调查表(DHI)在治疗前后进行记录,获得治疗前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颈痛、旋颈试验等症状评分及DH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旋颈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DH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眩晕、头痛、视物模糊、旋颈试验、颈痛评分及DH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结论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项丛刺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作用。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项丛刺组和夹脊刺组,每组40例,项丛刺组采用项丛刺加颈夹脊刺,夹脊刺组单独采用颈夹脊刺,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评分。结果:项丛刺组总有效率为95.0%,夹脊刺组总有效率为82.5%,经Ridit分析,u=5.186,P〈0.01,表明项丛刺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夹脊刺组。项丛刺组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和治疗后评分与夹脊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项丛刺组治疗对患者眩晕改善较夹脊刺组治疗更明显。结论:在颈夹脊刺基础上加项丛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2 0 4例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组 10 4例和体针组 10 0例 ,电针组取腰夹脊、环跳、阳陵泉、承山 ,并用 G- 6 80 5电针治疗仪治疗 ;体针组取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环跳、承扶、阳陵泉、承山等穴 ,并观察治疗前后的疼痛和体征变化。结果与结论 电针组疗效高于体针组 ,有效率分别为 10 0 %与 86 % ,P<0 .0 5 ,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夹脊穴)与对照组(阿是穴),每组35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总有效率6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腰部夹脊穴治疗跟痛症总有效率优于针刺阿是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