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UA)入院后血清肌钙蛋白 I(c Tn I)和肌红蛋白 (Mb)变化 ,探讨其与心电图(ECG)改变、心绞痛分级、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对心脏事件的近期、远期预报价值。方法  6 0例 U A患者分别在入院、入院后 12 h、2 4 h、4 8h、10 d各采血一次。用免疫发光法 (IMMU L ITE系统 )测定 c Tn I、Mb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浓度 ,分析其与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 在近期 (30 d)内 ,c Tn I≥ 0 .4 ng/ m l组与 c Tn I<0 .4 ng/ m l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4 8.15 %和 9.1% (P<0 .0 5 )。入院时 Mb≥ 2 5 ng/ ml组与 Mb<2 5 ng/ ml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4 5 .4 5 %和 15 .79% (P<0 .0 5 )。 c Tn I对预测近期发生心脏事件的敏感性 81.2 5 %、特异性 6 8.18%、阳性预测值 4 8.15 %、阴性预测值 90 .90 %、准确性 71.6 7%。 Mb对预测近期发生心脏事件的敏感性 6 8.75 %、特异性4 7.7%、阳性预测值 33.33%、阴性预测值 82 .14 %、准确性 5 6 .6 7%。远期 :c Tn I≥ .0 4 ng/ m l组死亡率为 18.5 2 %(5 / 2 7) ;c Tn I<0 .4 ng/ ml组死亡率为 3.0 3% (1/ 33) ;(P<0 .0 5 )。Mb≥ 2 5 ng/ ml组死亡率为 12 .5 0 % (4 / 32 ) ;Mb<2 5 ng/ ml组死亡率为 7.14 % (2 / 2 8) ;(P>0 .0 5 )。结论  相似文献   

2.
肌钙蛋白Ⅰ和肌红蛋白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预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旨在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入院后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和肌红蛋白(Mb)变化,探讨其对心脏事件的近期、远期预报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进行近期预后判断.方法对UA患者进行肌钙蛋白Ⅰ(cTnI)和肌红蛋白(Mb)的定量测定并进行动态观察,同时进行心肌酶CK MB和CK的对照试验.结果根据cTnI峰值水平将47例UA患者分为cTnI正常组和升高组,两组间的一般临床特征除心绞痛分级以外,其余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TnI正常组和升高组之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为4.2%和39.1%,有显著性差异(P<0.01);cTnI低危水平和高危水平之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为26.6%和62.5%,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cTnI的动态演变与发生心脏事件密切相关(P<0.05);在对UA患者的预后判断中,cTnI和Mb的灵敏度为90%和100%,阴性似然比为0.16和0,表明cTnI和Mb检测结果正常时发生心脏事件的可能性很小;在校正了UA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20多个危险因子后,cTnI的相对危险度优势比为9.284,不仅是完全独立的危险因子,而且是因果相关性强度最大的危险因子.结论cTnI联合Mb检测是评估UA患者近期预后的良好指标,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得到最佳体现;cTnI是独立的、因果相关性强度最大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4.
心肌肌钙蛋白I与冠心病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与远期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 16 6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清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 ,根据cTnI的值分为二组 ,根据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随访患者远期心脏事件 ,分析cTnI与心脏事件的相关因素及它们的关系。结果  16 6例患者中有 5 8例cTnI升高 ,4例肌酸激酶同工酶轻度升高 ,cTnI升高与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ST段改变关系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cTnI升高组糖尿病患者数明显低于cTnI正常组 (P <0 0 5 ) ;15 9例近期存活者中 15 1例进行了远期随访 ,随访时间为 (2 6± 10 )个月 ,共有 2 7例患者发生心脏事件32例次 ,其发生与cTnI升高关系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血清cTnI是心肌损伤敏感而特异性的指标 ,是冠心病患者远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 I(c Tn I)和肌红蛋白 (Mb)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 A)患者近期、远期心脏事件的预后评价。方法 对 6 4例 U A患者进行血清 c Tn I和 Mb定量测定 ,同时测定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MB(CK- MB)活性 ,分组比较标志物升高与近期、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 近期 (30 d) c Tn I正常组与增高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2 .3%和 2 8.6 % (P<0 .0 0 5 ) ,远期分别为 2 .4 %和 2 0 .0 % (P<0 .0 5 )。近期 Mb正常组与增高组心脏事件发生率 (5 .0 % vs 2 0 .8% ,P<0 .0 5 )亦有显著差异。 c Tn I和 Mb对预测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的灵敏度分别为 85 .7%和71.4 % ,阴性预测值为 97.7%和 95 .0 %。远期预后判断中 ,c Tn I的灵敏度为 80 .0 % ,阴性预测值 97.6 %。校正性别、年龄等基线特征、冠状动脉病变及标志物升高等因素后 ,c Tn I是近期及远期发生心脏事件独立的危险性预测因子 ,比数比 (OR值 )分别为 8.5 5 0 (P<0 .0 5 )和 4 .777(P<0 .0 5 )。结论  c Tn I联合 Mb是评估 U A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 ,c Tn I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是 U A患者近期、远期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独立的危险性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 A)患者脂质水平对其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10 4例 UA患者入院 2 4h内的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和脂蛋白 a[LP(a) ]进行测定 ,并以年龄、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及 4周内是否发生心脏事件作分组对比分析。结果  UA患者 TG≥ 1.7mmol/L者占 42 .5 % ,TC≥ 6.2 4mmol/L者占 2 0 .2 % ;UA患者中入院 4周内发生心脏事件 (心肌梗死、猝死或顽固性心绞痛 )组 TC、L DL-C和 LP(a)均高于非心脏事件组 ,而HDL -C低于非心脏事件组 ;糖尿病组和 <60岁年龄组 TG、TC、L DL-C分别高于非糖尿病组和≥ 60岁组 (P<0 .0 5 ) ;高血压组仅 TG高于非高血压组 (P<0 .0 5 )。结论 TC、L DL-C、HDL-C、LP(a)是 UA患者近期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7.
肌钙蛋白I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评价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入院后血清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探讨其与ECG改变、心绞痛分级、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对心脏事件的短期预报价值。方法34例UAP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入院后12h、24h、48h、10d各采血一次。用免疫发光法测定cTnI浓度,并分析其与临床状况、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在30d内,UAP患者中cTnI≥0.4μg/L者46.67%发生心脏事件;cTnI<0.4μg/L者10.53%发生心脏事件(P<0.05)。心绞痛Ⅲ级cTnI阳性率高,cTnI有否升高与心电图改变及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部位无关(P>0.05)。cTnI对预测发生心脏事件的敏感性77.8%、特异性68%、阳性预测值46.7%、阴性预测值89.5%、准确性70.6%。结论cTnI定量测定对判断UAP患者短期内发生心脏事件有重要的预报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患者进行近期预后判断。方法 对 U A患者进行肌钙蛋白 I( c Tn I)和肌红蛋白 ( Mb)的定量测定并进行动态观察 ,同时进行心肌酶 CK-MB和 CK的对照试验。结果 根据 c Tn I峰值水平将 47例 UA患者分为 c Tn I正常组和升高组 ,两组间的一般临床特征除心绞痛分级以外 ,其余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c Tn I正常组和升高组之间 ,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为 4.2 %和 39.1% ,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 ;c Tn I低危水平和高危水平之间 ,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为 2 6.6%和 62 .5 % ,也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c Tn I的动态演变与发生心脏事件密切相关 ( P<0 .0 5 ) ;在对 UA患者的预后判断中 ,c Tn I和 Mb的灵敏度为 90 %和 10 0 % ,阴性似然比为 0 .16和 0 ,表明 c Tn I和 Mb检测结果正常时发生心脏事件的可能性很小 ;在校正了 U A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 2 0多个危险因子后 ,c Tn I的相对危险度优势比为 9.2 84,不仅是完全独立的危险因子 ,而且是因果相关性强度最大的危险因子。结论 c Tn I联合 Mb检测是评估 UA患者近期预后的良好指标 ,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得到最佳体现 ;c Tn I是独立的、因果相关性强度最大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常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 4 8例择期二尖瓣置换术病人 ,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 12h、2 4h及 4 8h等时点取静脉血检测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变化 ,同时记录心电图 (ECG)、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所有患者血浆CRP、CK MB、cTnT、cTnI均在正常范围 ,术后即刻上述指标明显升高 (P <0 0 5or 0 0 1) ,术后 12h达峰值 ;12例患者术后 4 8hCRP、CK MB、cTnT、cTnI仍显著高于正常 ,其中 2例死亡 ,7例发生术后低心排和 /或严重心律失常 ,3例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 :术后 12hcTnI>10 0 0 μg/L组与cTnI <10 0 0μg/L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6 6 7%和 12 1%。 结论 常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后心肌损伤早期标志物明显升高 ,术后 4 8h仍未恢复正常或术后 12hcTnI超过 10 0 0μg/L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CD40L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uA患者49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0例及对照组20例入院时血浆sCD40L水平进行检测,并对UA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d的急性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随访。结果①UA组患者入院时血浆sCD40L水平[(9.39±1.89)ng/ml]显著高于SA组[(5.92±2.06)ng/ml](P〈0.01)和正常对照组[(4.91±1.97)ng/ml](P〈0.01),SA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UA患者中血浆sCD40L增高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0d急性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血浆sCD40L正常组(P〈0.01)。结论UA患者血浆sCD40L显著增高。sCD40L可以作为冠心病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标记物,其水平对uA的近期预后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动态测定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Ⅰ (cTnI)及肌酸激酶同功酶CK MB的变化 ,并随访观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以评价cTnI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对 73例行PTCA术的冠心病患者 ,分别测定其术前 ,术后 6 ,12 ,2 4,48,72h的血清cTnI及CK MB水平 ,进行分组比较 ,其中 6 2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2 0例患者术前cTnI正常 ,术后 6h升高 ,平均 (18± 6 )h达峰值 ,48~ 72h渐降至正常 ;33例术前和术后cTnI均正常 ;16例术前术后cTnI均高于正常值。仅 5例CK MB增高。cTnI升高与PTCA总时间及扩张次数有关。随访 (196± 10 0 )d ,发现心脏事件在cTnI增高组与未升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PTCA术可能会造成心肌微小损伤 ,cTnI为监测心肌损伤的可靠而灵敏指标。PTCA术后cTnI短暂升高似乎并不增加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检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诊断、预后意义.方法:83例临床诊断为CHF的患者,根据NYHA心功能级别分为Ⅱ级组(27例),Ⅲ级组(29例),Ⅳ级组(27例),各组又根据NT- proBNP下降是否>30%分为NT- proBNP下降>30%组和NT- proBNP下降≤30%组,分别在入院时及入院7d后测定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NT- proBNP、cTnI、hsCRP水平.其中75例随访9~12个月以了解心脏事件发生与NT- proBNP,cTnI,hsCRP关系.结果:随着CHF程度加重,NT- proBNP及cTnI,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LVEDd明显增大,LVEF明显减小(P均<0.01);在心功能Ⅳ级组中,与NT- proBNP下降≤30%比较,NT- proBNP下降>30%患者cTnI,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随访患者入院7d时与未发生心脏事件组比较,发生心脏事件患者cTnI[(0.17±0.03)ng/ml比(0.965±0.24)ng/ml],hsCRP[(1.07±0.05)mg/L比(6.97±0.12)mg/L]、NT- proBNP[ (253.54±57.40)pg/ml比(4358.70±543.22)pg/ml]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心肌肌钙蛋白Ⅰ,高敏C反应蛋白在诊断心衰和评估预后方面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观察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 同工酶 (CK MB)的变化 ,了解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和支架术后心肌微损伤情况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83例经造影证实为单支血管病变的稳定型心绞痛行PTCA和支架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者。测定术前 ,术后 6、12、2 4及 4 8h血清cTnI、CK MB的水平 ,并随访观察术后 4~ 5周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 ,以及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前和术后随访期间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 :术后 2 3例出现cTnI或 (和 )CK MB阳性者 ,其中支架组 2 1例 ,球囊组 2例。cTnI阳性检出率 (2 4 .1% )明显高于CK MB阳性检出率 (6 .0 % ) (P <0 .0 1)。cTnI和 (或 )CK MB阳性 (损伤组 )术中球囊扩张的总时间、单次扩张最长时间以及分支血管阻塞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cTnI和 (或 )CK MB阴性 (未损伤组 ) (分别为P <0 .0 5、P <0 .0 1、P <0 .0 1) ,而球囊扩张次数和扩张的最大压力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随访术后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左室功能的变化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PTCA及支架术后心肌微损伤并不少见 ,尤以支架术后发生率高。这种微损伤对近期预后的影响不大。检测这种微损伤的指标以cTnI明显优于CK MB。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性心绞痛药物保守治疗与早期介入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患者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与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96例UA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药物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 ,并对其进行危险分层 ,随访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近期随访 1个月 ,介入组与药物治疗组低、中危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3 8%和 8 3% ,差异无显著性 ;而两组高危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 10 %和 5 0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10个月随访 ,两组低、中危患者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2 5 %和 14 3% (P >0 0 5 ) ;高危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2 0 %和 5 8 3% (P <0 0 5 )。结论 对于低、中危患者 ,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对心脏事件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 ,而对高危患者 ,介入治疗可明显降低近期和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 ,提示对高危患者应及早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作为心肌损伤标记物评价缺血预适应 (IP)对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把 15 0例行PTCA的冠心病 (CA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1)常规手术组 (UC组 ) 12 0例 ;(2 )缺血预适应组 (设置缺血预适应手术方式 ,IP组 ) 30例。两组分别测定其术前、术后第 6、12、2 4、4 8、72小时的血清cTnI水平并进行随访 ,分析相关因素 ,比较两组间cTnI的变化及出院后发生的心脏事件。结果 UC组 12 0例患者中 2 9例术后cTnI升高 ,IP组 30例患者中 2例术后cTnI升高 ,两组cTnI升高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随访发现发生的心脏事件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缺血预适应对PTCA术造成的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 ,现尚不能肯定IP对PTCA术后患者心脏事件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以174例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CS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在患者入院后0 h、3 h、6 h、12 h和24 h分别测定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H-FABP诊断ACS的准确性。结果 AMI组入院后0、3、6、12和24 h的血清H-FABP和肌钙蛋白(cTn)I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01)。0 h、3 h、6 h的H-FABP阳性率明显高于cTnI阳性率,而12 h和24 h的H-FABP阳性率却显著低于cTnI阳性率。结论 H-FABP可以用于ACS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心肌肌钙蛋白I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测定 5 1例AMI患者的血清cTnI,根据cTnI水平分为二组 ,观察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缺血性胸痛、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 ,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分析cTnI水平与它们的关系。结果 在 5 1例AMI患者中 ,cTnI较高组 2 9例 ,较低组 2 2例 ,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为 4 1 38%相对于 9 0 9% ,(P <0 0 1) ,缺血性胸痛为 4 4 83%相对于 18 18% ,(P <0 0 5 ) ,心脏性死亡为 3例相对于 0例 ,LVEF为 4 8%± 12 %相对于 5 8%± 12 % ,(P <0 0 5 ) ,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血清cTnI是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肌钙蛋白Ⅰ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的定量测定对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对96例UA患者及25例健康人分别进行血清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测定,并常规治疗,严密观察住院期间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cTnI≥0.3μg/L的28例UA患者中有13例在2周内发生心脏事件,而cTnI<0.3μg/L的68例UA患者中仅3例在2周内发生心脏事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cTnI的定量检测对识别高危UA患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cTnI≥0.3μg/L提示UA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住院早期(2天内)应用不同剂量普伐他汀后血清炎症因子以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连续入选UA108例患,随机分为三组:普伐他汀20mg组37例、10mg组37例;对照组34例。他汀类两组均于入院24~48h内给予普伐他汀治疗。测定三组入院时、入院后4周、8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并从中选择40例(三组分别为15、15、10例)于入院时、治疗后8周行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测定。随访近期内(2个月)发生心性事件。结果(1)UA住院早期应用普伐他汀可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20mg作用优于10mg。这种益处早在治疗4周后即可见,8周时更为明显。(2)UA患住院后尽早(24~48h内)开始积极的降脂治疗有益于降低近期心性事件的发生。结论UA患住院早期(24—48h)应用普伐他汀可降低炎症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20mg作用明显优于10mg。  相似文献   

20.
AMI40例,于发病后3~4、12、24、48、72h采血测定1次。结果:C反应蛋白(CRP,>0.8mg/dl为阳性)于发病3~4h阳性率达100%,持续至72h,但特异性较差。前白蛋白(PA,<200mg/dl为阳性)、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16U/L为阳性)、肌钙蛋白(cTnI,>1ng/ml为阳性》在发病12h后阳性率始较高,分别40%、93.5%和97.4%。cTnI于发病4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