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建立日本大耳兔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及胆道损伤等研究。方法采用无损伤动脉夹联合胆总管及肝总动脉阻断制作胆道缺血模型,以假手术组(SO)及单纯肝动脉阻断组(HAO)作为对照,阻断时间分为2h和3h,各组分别于复流前、复流12h、1、2、3、7d取血测AST、ALT、TBA水平;取胆汁行胆汁TBIL、TBA、GGT测定。术后一周观察动物死亡情况;动物处死后取肝胆组织行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以单纯肝总动脉阻断组做对照。结果血清、胆汁指标和动物术后7d存活率联合阻断组与单纯肝总动脉阻断组相比差异显著,前者差于后者。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胆道损伤逐渐加重,病理改变由可逆性损伤转化为不可逆性损伤。结论联合胆总管及肝总动脉阻断胆道缺血再灌注模型胆道缺血完全,重复性好,复制简单,是较好的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犬肝移植中肝动脉不同的灌注方式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术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的表达和胆红素代谢的影响。方法 取20只犬建立简易原位自体肝移植模型。将模型犬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对照组:术中不进行灌注,维持麻醉及剖腹状态;肝动脉缺血组(HAI组):经胃十二指肠动、静脉插管进行肝脏冷灌注,肝下下腔静脉切口作为流出道,灌注20min后依次开放肝上、肝下下腔静脉及门静脉,缝合下腔静脉切口,肝动脉持续阻断2h后开放;门静脉和肝动脉同时灌注组(SR组):于开放门静脉的同时,开放肝动脉,灌注方法同HAI组;肝动脉桥式转流组(HABS组):在冷灌注前先解剖脾动脉、插管,并将脾动脉插管与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以三通接头相连,建立桥式通道。灌注完毕开放门静脉的同时开放桥式通道,肝动脉持续阻断2h后开放,并关闭桥式通道。检测各组再灌注后0、2、4和8h时肝细胞MRP2的积分吸光度A值及胆汁内胆红素含量。结果 在0h时,各组MRP2的吸光度A值及胆汁内胆红素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0h为基点,HAI组MRP2的吸光度A值和胆汁内胆红素含量在4h时分别下降了52.6%和23.1%,SR组下降了39.8%和11.8%,HABS组下降了44.2%和14.4%。同一时点间各组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RP2的表达和胆汁内胆红素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0.699,P=0.001)。结论 肝移植中肝动脉桥式转流的灌注方式操作较简便,对移植肝的损伤程度较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MRP2表达抑制,而MRP2表达下降可能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对血管新生及胆道缺血病变的影响.方法 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实验模型组(B组)和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C组),每组10只.3组均游离胆总管、肝总动脉及其间的疏松结缔组织,B组和C组阻断胆总管远端及肝总动脉2 h,C组经肝总动脉注射PKH26标记的自体骨髓单核细胞.术后监测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术后4周开腹行胆道造影.同时,取第一肝门处汇管区肝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自体骨髓单核细胞在肝内缺血环境中的分布及分化情况,并检测微血管密度.结果 术后C组生化指标恢复明显优于B组,骨髓单核细胞可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术后4周,C组胆道破坏较B组轻,且胆道周围新生毛细血管多于B组.结论 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局部缺血组织毛细血管的增生,改善局部缺血胆道组织的微循环,从而减轻缺血型胆道病变的程度,甚至预防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多烯磷脂酰胆碱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对大鼠肝移植术中相对热缺血(relative warm ischemia time,RWIT)造成胆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只SD大鼠分为胆道相对热缺血0 min(A组)、胆道相对热缺血60 min(B组)、胆道相对热缺血60 min并于术后每日腹腔注射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C组).建立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检测各组术后2 h及术后第1、3、5天胆汁中总胆汁酸(total bilirubin,TBA)浓度、磷脂(phospholipid,PL)浓度、TBA/PL值,并留取胆道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并检测胆汁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谷氨酰基转移酶(gamma glutamyltransferase,γ-GT)水平作为观察胆管损伤的指标.结果 A组术后TBA、PL及TBA/PL均稳定,未出现明显变化;TBA浓度:术后早期B、C组明显低于A组(F=19.662,P<0.05),此后逐渐升高,到第3天各组之间已无明显差异(F=1.244,P>0.05).PL浓度:术后B组较C组下降明显,此后缓慢升高,至术后第5天仍低于C组(t=2.832,P<0.05).TBA/PL值:术后早期B组明显高于A组,并于术后逐渐升高,至术后第3天达到最高,术后第5天开始下降.C组术后未出现明显变化,在各个时间点A、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7,P>0.05).胆道损伤评分(胆汁ALP水平、γ-GT水平、胆道病理形态学评分、线粒体平均体积及胆道上皮细胞微绒毛密度)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对照组)大致正常,B组(相对热缺血组)最重,C组(干预组)较轻.结论 胆道相对热缺血再灌注损伤使肝移植术后早期分泌的胆汁中胆盐及磷脂分泌均降低,其中胆盐早期恢复分泌,而磷脂恢复分泌较迟,导致了早期TBA/PL值增高,胆汁毒性增强,是导致胆道损伤的因素之一;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可增加胆汁中磷脂浓度,并降低TBA/PL值,减少胆汁毒性,减轻因相对热缺血导致的胆道损伤.  相似文献   

5.
缺血和再灌注后骨骼肌纤维病理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了解肢体缺血和再灌注后肌纤维的损伤情况。方法:以手术暴露、银夹阻断制备髂总动脉平面(Ⅰ组,n=8)和股浅动脉平面缺血(F组,n=10)的兔模型。两组分别于阻断血流1h、3h、6h和再灌注后1h、3h、6h、12h及3周时切取大、小腿肌组织进行冰冻切片,ATP酶组化染色。结果: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再灌注后肌纤维肿胀程度逐渐加重,纤维间隙增宽,严重者可有肌纤维破坏。结论:Ⅰ型纤维对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反应较Ⅱ型纤维敏感;缺血较严重时,再灌注对两种纤维均可造成损伤,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鼠原位肝移植重建肝动脉对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超微结构及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28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8只)、肝移植重建肝动脉组(55对)和未重建肝动脉组(55对).重建肝动脉组和未重建肝动脉组分别于肝脏复流后0.5、3、6、12、24、36、48 h取材,用透射电镜观察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线粒体形态计量分析;观察术后胆道并发症.结果 两组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损伤均有加重,表现为线粒体肿胀、嵴模糊或消失、微绒毛减少等超微结构改变,至24 h达高峰,以后逐渐恢复.术后两组线粒体平均面积和周径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线粒体数密度随时问延长而减少.在24 h,两组缺血再灌注损伤最显著,之后均开始缓解.在24、36、48 h,两组线粒体平均面积、平均周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66,-7.780,-4.730,-4.610,-2.599,-5.370,P<0.05);在36、48 h,两组线粒体平均数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9,4.000,P<0.05).重建肝动脉组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未重建肝动脉组(x2=4.286,P<0.05).结论 大鼠肝移植重建肝动脉对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超微结构具有保护作用,有利于术后恢复和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缺血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在缺血预处理 (IP)和亚低温研究[1] 的基础上 ,在犬全肝缺血再灌注 (I/R)损伤模型上观察亚低温对IP的增强效应 ,并探讨亚低温缺血预处理 (MHIP)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及实验方法 :健康成年杂种犬 2 4条 ,雌雄不拘 ,体重 9.5~ 11.5kg ,随机分为 4组 (各 4条犬 )。A组 (对照 ) :开腹后即抽取肝上下腔静脉血检测并取右肝组织标本。B组 (I/R) :游离第1肝门 ,以止血带绕扎肝十二指肠韧带 ,阻断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入肝血流造成肝缺血 ,松开止血带为肝脏再灌注 ,肝脏持续缺血 60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饲乙醇预处理能否延长大鼠肝脏耐受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组,动物乙醇预处理后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于手术后0h~7d内不同时相活杀大鼠,留取血及肝脏标本保存待检。结果入肝血流阻断120min时,胃饲乙醇预处理组14d存活率为100%,缺血组存活率为70%,差异显著;预处理组和缺血组较正常组ALT值明显升高。72h后基本恢复,缺血末期和再灌注6h,预处理组和缺血组两者间差异显著;预处理组和缺血组ATP值均低于正常组,预处理组再灌注12h后恢复,缺血组再灌注72h恢复正常;病理观察见预处理组较缺血组表现为较轻的病理损害;免疫组化结果:正常肝脏仅见弱阳性表达,散在分布于库普弗细胞。预处理组和缺血组表现为肝细胞阳性表达,术后随再灌注时相的延长,HO-1表达逐渐增强。预处理组表达明显强于缺血组,相差显著。结论胃饲乙醇预处理能够增强肝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大鼠肝脏耐受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可延长至120min。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胆道灌洗方法对大鼠移植肝肝内胆管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将8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胆道非灌洗组、UW液胆道灌洗组、生理盐水(NS)胆道灌洗+UW液肝内胆道灌注保存组、HTK液胆道灌洗+UW液肝内胆道灌注保存组、HTK液胆道灌洗+HTK液肝内胆道灌注保存组。移植肝置于4℃林格液中保存2h后行原位肝移植。移植肝再灌注后24h,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碱性磷酸酶(AKP)、γ-谷酰转肽酶(GGT)及胆汁中GGT、葡萄糖(Glu)含量。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与非灌洗组比较,胆道灌洗组术后各项指标明显改善(P〈0.01);HTK液及NS灌洗组较UW液灌洗组术后指标改善明显(P〈0.05)。病理检测发现非灌洗组胆道损伤明显,各灌洗组胆道损伤程度明显改善,HTK液灌洗+UW或HTK液灌注组对胆管上皮细胞的损伤较轻。结论移植肝冷保存前进行胆道灌洗可以明显减轻胆管上皮细胞的损伤,4℃HTK液灌洗+4℃UW或HTK液灌注保存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普通超声及超声造影应用于检测兔胆道缺血模型胆道异常的可行性。方法将2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肝动脉和胆总管联合阻断2h(HBO2h)组(各10只)。HBO2h组用无损伤动脉夹阻断肝动脉及胆总管下段2h后去除动脉夹制作胆道缺血模型,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手术处理。术后5d两组实验兔先后采用普通超声、超声造影观察胆总管-左叶胆管情况,然后处死动物取胆总管-左叶胆管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对胆管组织缺血损伤程度进行评分,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行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定量分析。结果普通超声表现:对照组门静脉管径/胆管管径比值为3.47±0.23,所有胆管(100%)均表现为管壁连续性好、无增厚,管腔清晰;HBO2h组胆管明显扩张,门静脉管径/胆管管径比值为1.25±0.42,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胆管均表现为管壁毛糙、增厚。超声造影表现:对照组所有胆管壁(100%)较肝实质提早增强,动脉期胆管壁呈细线状高增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增强;HBO2h组中60%(6/10)表现为动脉期胆管壁呈增强水平明显降低,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低增强;40%(4/10)表现为增强扫描全过程均呈无增强;与对照组相比,HBO2h组各时相胆管壁增强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病理学表现:对照组胆管黏膜上皮细胞和黏膜下腺体上皮细胞呈柱状,排列紧密、完整,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等,胆管损伤评分为0分,MVD为(6.1±2.5)个。HBO2h组胆管壁增厚,胆管黏膜上皮细胞及黏膜下腺体上皮变性、坏死、脱落,管壁炎症细胞浸润,胆管损伤评分为(2.1±0.6)分,MVD为(2.2±1.6)个,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普通超声及超声造影能较早发现胆道缺血兔模型的胆道异常,为缺血型胆道病变动物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无创、动态监测病程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肝功能及病理变化规律。方法将18头正常小型猪随机分为A组(入肝血流阻断90min)、B组(入肝血流阻断100min),对照观察两组动物在缺血前、复流前、复流1h及术后各时相点ALT、AST及肝组织病理的变化情况。结果(1)A组长期存活率为100%,B组长期存活率为44.4%;(2)两组动物于缺血及复流1hALT水平变化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至术后2、3d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4d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3d时B组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P<0.05);(3)两组动物于复流1h时AST水平达到峰值(P<0.05),此后AST水平逐渐下降,到术后3d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流1h,术后1、2d时B组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4)两组动物肝组织病变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更加严重,在复流1h时肝组织损伤最为严重,随后肝组织损伤逐渐减轻,存活动物于术后4d肝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死亡动物尸检见肝组织大片溶解坏死;(5)对比ALT、AST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可以看到,在肝IR过程中,ALT水平变化与肝组织变化趋势不一致,而AST水平变化与肝组织病理改变情况基本一致。结论(1)在长时间缺血过程中如发现肝组织出现灶性坏死、细胞广泛气球样变、脂肪变性将提示组织损伤难以恢复,动物难以耐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2)在肝脏缺血过程中检测血清ALT、AST并不能用于判断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后情况,但再灌注过程中血清AST水平能较好的反映肝组织的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在阻断动脉供血及静脉回流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不同活化水平。阐明阻断静脉回流皮瓣耐受缺血较阻断动脉供血皮瓣耐受缺血弱的原因。方法 在不同时间点取材。测量皮瓣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计数皮瓣蒂部血管活化中性粒细胞数量。结果正常皮瓣组MPO-直未测到,阻断动脉供血组再灌注4h后MPO开始增加,24h达到高峰;阻断静脉回流组再灌注4h时MPO开始增加,24h达到高峰。最高值是动脉供血组的1.5倍;蒂部血管内活化中性粒细胞数量,阻断静脉回流组明显大于阻断动脉供血组。结论阻断静脉回流组皮瓣中性粒细胞活化时间较阻断动脉供血组早,活化数量多。中性粒细胞活化程度的不同是导致阻断静脉回流组皮瓣耐受缺血较阻断动脉供血组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相对于传统的肾动脉阻断术(RAC),肾分支支脉阻断术(SRAC)对糖尿病小鼠(diabetic mice)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肾功能的保护性作用。方法糖尿病小鼠42只,随机分组为假手术组(Sham组)、肾动脉阻断组(RAC组)、肾分支动脉阻断组(SRAC组),每组14只。经过8周的饲养和观察后,将小鼠单侧肾蒂结扎,诱导出对侧孤立肾的模型。对3组小鼠按照不同的肾血管夹闭方式,诱导出不同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诱导肾脏缺血30min后,予以再灌注24h,分别取血样、尿样和肾皮质标本留作后续化验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24h,SRAC组小鼠的血肌酐、血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UMAB/Ucr)显著低于RAC组(P0.05)。结论 SRAC可有效地减少糖尿病小鼠缺血再灌注导致的早期肾脏损伤并加速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建立新西兰白兔肺外科单侧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观察其缺血-再灌注损伤特点.方法 将96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成3组:Ⅰ组为对照组(n=36);Ⅱ组为单纯阻断肺动脉组(n=30);Ⅲ组为阻断肺循环组(n=30).术中监测动物血流动力学指标;分别于开胸时(Ⅰ组)、缺血1小时和再灌注1、2、4、6 h(Ⅰ、Ⅱ、Ⅲ组)取肺组织检测MDA;取肺组织作病理学观察,并测定手术侧肺湿/干比.结果 各组动物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平稳;在缺血1 h和再灌注1、2、4、6 h,Ⅲ组与Ⅱ组比较,肺湿/干比及肺组织中MDA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的时间点,Ⅱ、Ⅲ组呈现相似的肺损伤病理改变,且较为明显的肺损伤均出现在再灌注4h,再灌注6h肺损伤均呈恢复趋势.结论 肺外科中肺动脉阻断和肺循环阻断所致肺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特点相似,肺外科中肺血管阻断1h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应用表皮生长因子(EGF)促进肠缺血再灌注后期的修复 ,观察黏膜细胞增殖和肠黏膜双糖酶活性[1] 。一、资料与方法SD雄性大白鼠 60只 ,腹腔注射戊巴比妥 (5 0mg/kg体重 ) ,进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 60min后去除阻断 12 0min作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 3组 :A组 (n =2 0 ) ,未阻断肠系膜血供 ;B组 (n =2 0 ) ,单纯肠缺血再灌注 ;C组(n =2 0 )缺血再灌注损伤 ,皮下放置EGF缓释片。缓释片由美国INNO VATE研究中心研制提供 ,每片含 2 0 μgEGF ,置于动物近股静脉皮下。每组再随机分为 4个小组 :a组再灌注后 2h ;b组 48h ;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胆道系统不同部位胆管上皮细胞的异质性以及胆管周围血管丛构筑形式的不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耐受性的差异.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Ⅰ组(假手术组),Ⅱ组(胆道缺血1 h再灌注1 h组),Ⅲ组(胆道缺血1 h再灌注2 h组).对肝门部胆管、胆总管近端及小叶间胆管的上皮细胞行凋亡(TUNEL法)检测、病理形态学评分和超微结构的定量分析.结果 Ⅱ组的细胞凋亡及病理形态评分在胆总管近端与小叶间胆管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肝门部损伤较重(P<0.05);线粒体平均体积(V)及微绒毛面积密度(AMv)比较在肝门部最重,胆总管近端最轻(P<0.05).在Ⅲ组以上各指标都表现为肝门部最重,小叶间胆管次之,胆总管近端最轻(P<0.05).结论 胆管上皮细胞的异质性以及周围血管丛不同部位构筑形式的不同导致了胆道系统各部位损伤程度的差异.该结果为解释肝门部胆管狭窄高发率的临床表现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胆总管近端损伤最轻这一结果提示,在临床肝移植中,应尽量以胆总管近端作为最佳吻合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对肠源性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64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2只。实验组用无创微血管钳于肝门部夹闭肝动脉、门静脉和胆总管,45 min后去除血管钳,分别在全肝血流阻断45 min后再灌注即刻(0 h)、再灌注1 h、再灌注2.5 h、再灌注4 h共4个时间点采集标本,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D-乳酸水平以及肠黏膜中丙二醛、特异性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的含量;观察回肠壁组织病理学改变,取肠系膜淋巴结(MLN)、肝、脾、肺、肾及回肠组织匀浆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对照组仅分离门静脉、肝动脉及胆总管,不行血管阻断。结果实验组在再灌注即刻及再灌注后血浆TNF-α的水平不断升高,再灌注后的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再灌注即刻(P<0.05);D-乳酸的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但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黏膜中丙二醛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后的含量明显高于再灌注即刻(P<0.05);而sIgA在再灌注即刻及再灌注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肝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实验组肠黏膜的病理改变逐渐加重。实验组在再灌注即刻在MLN、肝、脾、肺及肾组织中可培养出细菌,随着再灌注后时间的延长,实验组中MLN、肝、脾、肺及肾组织中检出细菌的动物数明显增多(P<0.05),培养出的细菌与回肠的优势菌分布一致。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肠屏障功能损害,且引起肠道菌群易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阻塞性黄疸合并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SD大鼠模型。 方法选择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梗阻7天组(7 d组)、梗阻14天组(14 d组)及梗阻21天组(21 d组),每组10只。通过双重结扎并切断胆总管建立SD大鼠阻塞性黄疸模型,探索最佳梗阻时间。梗阻7 d后另择SD大鼠62只,再随机分为4组:未缺血组(0 min组,10只)、缺血15 min组(15 min组,12只)、缺血30 min组(30 min组,16只)、缺血45 min组(45 min组,24只),分别行肝门部血管阻断0、15、30、45 min后再灌注,建立后续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生化指标、生存率及病理学改变。 结果梗阻7 d时适合下一步建模。建立阻塞性黄疸模型后,随着肝门部血管阻断时间的延长,肝功能进行性下降,大鼠死亡率逐渐升高,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阻断时间的延长,肝脏损害的病理学表现更为严重。其中肝门部血管阻断30 min时24 h死亡率50%,再灌注2 h后病理学上出现严重的肝细胞变性、坏死改变。 结论对于梗阻性黄疸的SD大鼠,在梗阻7 d后行肝门部血管阻断30 min再恢复血流,可有效建立梗阻性黄疸大鼠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小体积供肝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对):无热缺血组(NWI)、缺血再灌注组(WI)和缺血预处理组(IPC)。用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各组10只受体大鼠于术前1d、术后1、2、3、5d取血,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ST和ALT。NWI组于供肝灌注前及植入后0.5、1、2、3h,WI组于热缺血前及植入后0.5、1、2、3h,IPC组于IPC前、IPC后及植入后0.5、1、2、3h取肝组织,用硝酸还原法检测其NO浓度。结果IPC可降低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血清AST和ALT浓度,提高再灌注早期肝脏组织NO的浓度,降低再灌注晚期肝脏组织NO的浓度(P〈0.05)。结论NO在大鼠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具有双重作用。IPC对大鼠小体积供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供肝再灌注后早期NO合成,改善肝脏微循环,同时抑制供肝再灌注后晚期NO合成,减轻过量NO的损伤作用,从而保护移植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饲乙醇预处理能否延长大鼠肝脏耐受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组 ,动物乙醇预处理后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 ,于手术后 0h~ 7d内不同时相活杀大鼠 ,留取血及肝脏标本保存待检。结果 入肝血流阻断 12 0min时 ,胃饲乙醇预处理组 14d存活率为10 0 % ,缺血组存活率为 70 % ,差异显著 ;预处理组和缺血组较正常组ALT值明显升高 ,72h后基本恢复 ,缺血末期和再灌注 6h ,预处理组和缺血组两者间差异显著 ;预处理组和缺血组ATP值均低于正常组 ,预处理组再灌注 12h后恢复 ,缺血组再灌注 72h恢复正常 ;病理观察见预处理组较缺血组表现为较轻的病理损害 ;免疫组化结果 :正常肝脏仅见弱阳性表达 ,散在分布于库普弗细胞。预处理组和缺血组表现为肝细胞阳性表达 ,术后随再灌注时相的延长 ,HO 1表达逐渐增强 ,预处理组表达明显强于缺血组 ,相差显著。结论 胃饲乙醇预处理能够增强肝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 ,大鼠肝脏耐受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可延长至 12 0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