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兔MCAO后脑组织和血浆内皮素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建立兔MCAO脑缺血模型。兔48只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C、脑缺血后2h、4h、24h组。用放免法测兔脑组织和血浆的内皮素含量。发现脑缺血后,缺血侧脑组织和血浆内皮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随缺血后时间的延长而递增(P<0.01)。内皮素与脑水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提示内皮素可能参与缺血脑损害并加重缺血后脑水肿。  相似文献   

2.
NO代谢变化对缺血性脑组织内皮素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型局灶脑缺血前后分别应用外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剂L-NNA和NO合成底物L-arginine,观察缺血4小时后脑组织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L-NNA组较缺血对照组脑组织ET含量明显增多(1262.9±387.6vs789.3±188.4pg/mg·pro,P值<0.01),脑水肿显著;而L-arginine用药组脑组织ET含量较缺血对照组明显减少(P值<0.05),且脑水肿减轻。本研究提示NO能抑制缺血脑组织ET的产生。NO对脑缺血影响可能与此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损害与血浆内皮素(ET)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塞米松(Dm)治疗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模型;脑缺血再灌流组(IR)、地塞米松治疗组(IR+Dm)于造型成功后1、6、24、48、96h采血2ml,取血浆;采用放免法测定ET。结果(1)IR、生理盐水对照组(IR+NS)血浆ET含量显著增高(P<0.01,P<0.001);(2)IR+Dm组血浆ET含量较IR+NS组显著降低(P<0.05,P<0.01);同时脑缺血性病理损害明显减轻。结论(1)鼠血浆ET含量变化与脑缺血性损害病生机制密切相关;(2)地塞米松的应用对缺血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大鼠4血管关闭方法制作了全脑血再灌流模型。于再灌流后24h取双侧海马,分别采用Progallol-NBT和改良的TBA法测定了SOD活性和LPO含量。结果SOD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P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观察了一种新的中药方剂—保精增智液对自由基的拮抗作用,实验证明该药造模后给药效果不明显(P>0.05),造模前给药可使LPO下降及SOD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证明该药对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引起的自由基升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缺血性大鼠脑海马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过氧化脂质(LPO)含量的改变及兆科蝮蛇抗栓酶的影响。方法用4VO大鼠脑缺血模型,用放免分析法和TBA法测定PAF及LPO含量。结果缺血20min再灌注60min脑海马中PAF及LPO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造模前用兆科蝮蛇抗栓酶预处理动物,能够显著抑制缺血再灌注脑海马区PAF及LPO含量的升高。结论PAF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LPO生成密切相关,兆科蝮蛇抗栓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脑缺血时大鼠大脑皮层乙酰胆碱含量变化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实验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CCAO)和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两种脑缺血动物模型,分别用乙酰胆碱(ACh)生物测定法检测皮层ACh含量,ACh离子选择性微电极(ACh-ISMs)检测皮层ACh释放量,乙酰胆碱酯酶(AChE)生化测定法检测皮层AChE活性,观察脑缺血时皮层ACh含量的动态查化。结果发现:脑缺血可诱发皮层ACh活度急剧上升,示ACh突然大量释放,在CCAO组于缺血10min达到高峰(净增1.444mmol/L),而MCAO组于缺血2min即达高峰(净增1.553mmol/L),随着缺血延长,二者均逐渐下降,于缺血30min时,虽较峰值要低,但明显高于缺血前水平,此时,AChE活性巳明显低于缺血前,ACh含量在CCAO组下降0.256μg/g(P>0.05),在MCAO组则显著下降1.014μg/g(P<0.01)。结果提示:皮层ACh含量变化对缺血是敏感的;脑缺血时ACh含量下降、释放增加、降解减弱,推测ACh可能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测定并观察了49只高胆固醇食、高糖食和正常食对新西兰白兔脑缺血后血脂、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的影响,并提取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制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用薄层层析法分析了其脂质成分变化。结果示:胆固醇组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朋固醇(CH)和磷脂(PL)含量显著增高,且脑缺血后增高更显著(P均<0.01),血浆和LDL的LPO含量亦显著增高。胆固醇食组TLC中X带(6.4/±2.6%)显著高于正常食组(2.8%±0.8%)和糖水组(1.2%±1.3%),P均<0.01。经Cu ̄(2+)溶液透析后,LFFA及PL带增高,而胆固醇酯(CE)及甘油三酯(TG)带减少。结果表明,高胆固醇食及脑缺血可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较多LPO和oxLDL生成,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卒中。TLC中的X带可作为衡量脂质过氧化物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大鼠4血管关闭方法制作了全脑血再灌流模型,于再灌流后24h取双侧海马,分别采用Progallol-NBT和改良的TBA法测定了SOD活性和LPO含量,结果SOD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P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观察了一种亲的中药方剂-保精增智液对自由基的拮抗作用,实验证明该药造模后给药效果不明显(P〉0.05),造模前给药可使LPO下降及SOD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  相似文献   

9.
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流模型,研究了大鼠脑缺血6h、9h和缺血6h再灌流3h脑梗塞体积,脑含水量,能量代谢,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脑缺血6h、9h可以造成严重的脑梗塞和脑水肿,ATP含量和SOD活性显著降低,乳酸和MDA含量显著增加,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01)。再灌组和缺血两组比较,脑梗塞体积,脑水肿无明显差别(P>0.05),ATP、乳酸、SOD和MDA均有不程度的改善。提示,大鼠局部脑缺血超过6h可造成严重的脑损伤,并随缺血时间的再延长,脑损伤变化趋于平缓。再灌后,脑损伤未见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脑缺血和再灌注后脑组织内皮素-1(ET-1)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丹参对它的影响,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和再灌注模型,并用地高辛精标记ET-1基因进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缺血组(缺血24h)和再灌注组(缺血1.5h再灌注24h)缺血侧皮层及尾壳核ET-1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健侧相应的脑区(P<0.01,P<0.05),经丹参治疗后缺血或再灌注鼠缺血侧皮层及尾壳核ET-1基因表达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NS)对照组(P<0.05,P<0.01),但仍比健侧脑区显著增高。本实验表明,缺血和再灌注均可诱导脑组织ET-1基因的异常表达,进一步加重缺血和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丹参对缺血诱导的ET-1基因表达有部分抑制作用,这可能是丹参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脑血栓患者红细胞膜脂质代谢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0例脑血栓患者红细胞膜(RBCm)及血浆总胆固醇(T-ch)、载脂蛋白(APO)A1、B100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同55名健康人作对照比较,结果显示:脑血栓患者RBCm上T-ch、APOA1含量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APOB100的含量明显低于健康人(P<0.05);血浆中APOA1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APOB100、T-ch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RBCm脂质成份改变与血浆脂蛋白水平有明显相关性。结果表明脑血栓患者脂质代谢紊乱与RBCm脂质成分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载脂蛋白E与脑动脉硬化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78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与对照组44例,对其血清载脂蛋白E(APOE)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100)(APOB(100))进行含量测定,并将APOE与HDL-C、LDL-C、TC、TG、APOAI、APOB(100)逐一进行相关比较,结果发现:脑动脉硬化症病人(CAS)血清APOE、LDL-C、TC、TG、APOB(10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DL-C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POAI无明显变化(P>0.05),且APOE与HDL-C呈负相关;与LDL-C、TC、TG、APOB(100)呈正相关;与APOAI无直线相关关系。提示APOE可做为诊断脑动脉硬化症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112只沙土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手术组,成功地建立了沙土鼠脑缺血模型,并测定了脑组织匀浆及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示:缺血右半球MDA值较同体左半球MDA值有明显增高(P<0.05),说明脑缺血后脑组织内确曾发生明显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提示自由基对缺血性脑损害的形成有一定作用。缺血右半球SOD活力较同体左半球下降(P<0.05)。整个实验中,脑缺血后血浆SOD、MDA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东菱克栓酶对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本文采用Pullsinelli的4VO方法制作了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动动物模型,采用TBA法、DTNB直接法测定全脑缺血10min再灌流后48h海马区的过氧化脂质(LPO)和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变化,计量病理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及东菱精纯克栓酶对其含量变化和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显示:(1)东菱克栓酶可降低海马区LPO含量(P〈0.01),使GSH-Px活性上升(P〈0.01)。  相似文献   

15.
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内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 活性的测定方法,以及与缺血性损害的关系。方法 采用新型小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检测不同缺血时间组梗塞体积及MPO活性。结果 缺血1 h 后再灌注23 h 组(tMCAO)缺血灶体积明显小于缺血24 h 组(pMCAO);MPO活性在各缺血组缺血侧明显高于对照侧和对照组( P< 0-05),pMCAO 组缺血侧基底节区MPO 活性显著高于tMCAO 组( P< 0-05) ,而两组缺血皮质区MPO 活性则无显著差异。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局灶性脑缺血的MPO活性测定方法,证明MPO活性与缺血损伤间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在脑梗塞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同步测定30例脑梗塞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ET和AⅡ含量。结果脑梗塞急性期血浆ET和AⅡ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且中-重度脑梗塞组两者均显著高于轻度组(P均<0.01)。急性期血浆ET与AⅡ呈显著正相关(r=0.7033,P<0.01),恢复期(r=0.2465,P>0.05)和正常对照组(r=0.1837,P>0.05)无显著相关。结论脑梗塞时血浆ET和AⅡ增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内源性ET与AⅡ具有正反馈调节关系,两者相互作用可能在脑梗塞发病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放免法动态观察了25只实验性犬SAH后CVS动物模型的血浆、CSF中ET及CGRP含量变化及巴曲酶的保护作用。结果:单纯注血组及巴曲酶治疗组的血浆、CSF中ET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CGRP含量明显降低(P<0.01)。单纯注血组在注血后30min血浆、CSF中ET含量开始升高,CGRP含量开始下降,至第7dET达最高值,CGRP达最低值。经蛛网膜下腔及静脉注入巴曲酶0.4BU/kg/d组,血浆及CSF中ET含量均较同期单纯注血组明显降低(P<0.01),而CGRP则明显升高(P<0.01)。提示血浆、CSF中ET、CGRP失衡是SAH后CVS的原因之一。巴曲酶可防止ET升高和CGRP降低。  相似文献   

18.
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内皮素—1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放射免疫均相竟争法,测定56例急性病毒性脑炎(AVE)患儿的血浆和脑脊液(CSF)中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发现,AVE急性期患儿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期血浆和CSF中ET-1含量高于恢复期(P<0.01),血浆与CSF中ET-1含量呈正相关(r=0.858,P<0.001),病情严重、抽搐频繁、EEG和脑CT或MRI显示病变部位广泛者,血浆和CSF中ET-1含量增高更为显著。认为ET-1是一种新的内源性致病因子,在AVE病程发展与转归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POE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VD)和脑梗塞(CI)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分析20例VD、24例CI及24例健康老年人的APOE基因型。结果VD和CI患者ε3频率均降低(P<0.05),ε4频率均升高(P<0.05),而两组患者间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ε4与血清APOE、APOB、TC、LDL-C正相关,与APOA、HDL-C负相关。结论APOE多态性与VD和CI的发病机制有关,其在这两种疾病中的作用可能相似。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46例急性脑梗塞(ACI)患者血浆ET-1,以探讨ET-1血浆浓度的改变与ACI发病的关系。结果:梗塞组血浆ET-176.73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26Pg/ml(P<0.01)。梗塞灶≤2cm3和>5cm3两组间血浆ET-1浓度有显著差异(P<0.05)。病后一周内不同时间血浆ET-1有显著差异,其中24hET-1水平最高(P<0.01)。因此ET-1增高不仅可使血管收缩,诱发脑卒中发生,还可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对脑中风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