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是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处理困难。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常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但对于这类患者最佳的血运重建方案仍不明确,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及早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是治疗的关键。多数情况下,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两种血运重建方案的安全复合终点相似,每例患者具体实施何种方案,既要参考患者的意愿,又要考虑手术的安全性以及近期和远期疗效,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不同治疗的预后及生存率。方法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经相关治疗痊愈31例(86.1%),死亡5例(13.8%)。结论早期的溶栓及PC I术使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再灌注是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刘菊 《青岛医药卫生》2009,41(2):112-113
目的探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ARVI)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要点,提高对其特殊性的认识。方法对48例急性ARV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多有基础疾病、诱发因素,具有一般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常合并其他部位心肌梗死。体征主要是低血压、颈静脉充盈、三尖瓣听诊区收缩期杂音、右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电图(ECG)均有V4R导联ST段抬高,52.1%抬高超过V1-V3导联ST段。18例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均表现为右心室扩大及右心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21例行溶栓治疗,46例症状缓解,血流动力学稳定,2例死于全心衰竭,抢救成功率95.8%。结论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治疗上要重视扩容升压,慎用血管扩张剂。  相似文献   

4.
王桂荣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0):165-166
目的:探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8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2例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32例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3例死于心源性休克,29例临床治愈出院。结论:对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应对其病情进行综合分析,早期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预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方瑾  黄鹤 《安徽医药》2018,22(11):2067-2070
血流动力学支持设备可以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紊乱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以确保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实现有效再灌注治疗,故其在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该文旨在讨论不同血流动力学支持设备在心源性休克中应用的优缺点,进而为临床中血流动力学支持设备的选择提供相关依据。血流动力学支持设备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目前临床中应用最多且相对最成熟的;Tandem Heart及Impella设备在逆转心源性休克的代谢参数及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且其创伤小无需体外循环;而体外膜氧合器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循证医学依据尚不充足,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其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6.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右心室梗死(RVI)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诊科2003年2月至2009年2月以来22例RVMI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者中单纯ARMI5例,合并下壁心肌梗死15例,合并下壁和正后壁心肌梗死2例,低血压15例,经补充血容量后血压恢复正常,17例溶栓者成功12例,7例行PCI治疗后稳定。4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2例。7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有3例Ⅲ度阻滞者行临时起搏治疗后治愈。结论急性下壁梗塞常合并右室梗塞,症状和心电图常不典型,常规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可减少误诊,治疗上扩容是关键,慎用扩血管药物。  相似文献   

7.
唐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08-209
<正>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是指累及右心室壁的心肌梗死,发病率占急性心肌梗死的12%[1],右心室心肌梗死绝大多数与左心室梗死并存,易漏诊。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常并发低血压或休克是内科危急重症,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死率很高。因此为进一步的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27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合并有低血压状态或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的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过程中,辅助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合并有低血压状态或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的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应用IABP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安全性。结果:73例患者应用IABP后血流动力学情况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减少血管再闭塞率,缓解泵衰竭,降低了死亡率,增加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结果经应用溶栓治疗、机械通气、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抗凝药物等相关治疗和处理后,19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76%。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死率高,早期诊断,积极预防和治疗,可降低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右心室梗死(RVI)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45例RVI,临床表现心肌梗死的一般症状外,出现低血压36例。颈静脉怒张40例.右心导联ST段抬高≥0.1 mv者43例.结果扩容治疗获得满意治疗者34例,9例合并心源性休克经积极扩容及多巴胺治疗7例抢救成功,2例因梗死面积大。伴严童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无患者出现低血压,颈静脉怒张,肺部清晰者应考虑RVI可能.右胸导联ST有右心功能不全的治疗重在扩容,合并左心表时需用正性肌力药及血管扩张剂.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9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与92例非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临床症状、合并症、病死率和住院后血糖、心肌酶、梗死部位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无痛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死因主要是心力衰竭和心脏骤停。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症状不典型,无痛性梗死多,并发症及病死率高,预后差。积极控制血糖,纠正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对减低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死亡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4年-2001年52例AMI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分析包括发病年龄,时间、症状,梗死部位,并发症,心电图,结果:本组70-79岁年龄组死亡人数最多;多数患者死于冬春季节,凌晨至午间,合并心源性恶心呕吐梗死面积较大;前壁梗死,大面积梗死,合并传导阻滞(CB)、房颤(Af)、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者预后差;本组P波异常者占73.1%,非梗死部位导联ST段压低占86.5%;AMI早期QTc间期延长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结论:高龄,心源性恶心呕吐,前壁梗死,大面积梗死、合并CB、Af、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QTc间期延长可作为AMI预示危险的信号,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常规治疗基础上,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加用生脉注射液,与40例常规治疗该病的患者比较血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生脉治疗组患者血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脏指数均好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显著,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2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辛燕  常智忠 《河北医药》2008,30(11):1745-1745
心源性休克是指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所引起的休克[1].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约15%~25%,仅用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其死亡率高达90%[2].我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22例,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进行再通治疗,经机械通气和药物联合治疗均治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其病死率高达60~90%.快速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并发症.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我们对我院急诊科2005年3月~2007年12月收治35例的由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进行了及时的抢救和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成军  乔福斌  陈娟  何艳丽 《河北医药》2014,(19):2920-2921
目的:分析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PCI)治疗,对照组采用溶栓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研究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和尿量变化较对照组改善效果更好,2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较药物溶栓效果更好,但仍需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手术指征来选择PCI治疗或药物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右心室梗死的早期临床表现、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及心肌酶学的变化,早期诊断右心室梗死,合并右心功能不全、低血压及休克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心功能变化情况,适时、适度给予扩容治疗。结果:13例右心室梗死,10例合并右心功能不全及低血压休克,经扩容治疗后,治愈10例,死亡3例。结论: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右心室梗死,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心功能变化情况,适时、适度扩容治疗,是治疗右心室梗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常合并正后壁及右心室心肌梗死,诸多资料显示心电图检查常致漏诊。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常规12导联心电图胸前导联V1~V3,特别是V2导联ST段改变,对指导作图、减少漏诊率,尤其是对合并右心室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费县人民医院8年来收治的78例资料完整的临床确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1.临床资料及方法1995年1月~2003年1月收住费县人民医院心内科的首次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78例,其中单纯急性下壁梗死30例,合并右室梗死13例,合并正后壁梗死24例,合并正后壁及右心室梗死11例,男64例,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方法及护理对策,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治及护理资料,分析其急救方法及护理对策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前壁梗死17例,下壁梗死15例,后下壁梗死9例,侧后壁梗死6例,前壁合并侧壁梗死4例,前壁合并后壁梗死4例,其他部位梗死1例,合并急性左心衰9例,合并心律失常6例,心源性的休克2例,死亡5例。结论院前急救及正确的护理干预是提高心肌梗死塞存率,减少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和评价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IABP后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衰指标,平均动脉压升高,多巴胺用量减少,平均心率下降,尿量增加,脑钠钛水平降低。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显著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