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D-二聚体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360例常见疾病患者,利用乳胶增强免疫投射比浊法检测患者D-二聚体浓度,分析D-二聚体浓度异常情况。结果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D-二聚体浓度较其他疾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D-二聚体浓度检测,利于病情判断。通常心脑血管疾病患者D-二聚体浓度升高明显,通过动态观察患者D-二聚体浓度,利于病情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艾亮 《医药论坛杂志》2014,(10):102-10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对孕妇的影响,期许为临床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选取郑州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正常孕妇63例,妊高症患者23例为观察组,正常非孕妇女22例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三组的D-二聚体。结果 随着孕周增加,妊高症患者与正常孕妇的D-二聚体随之增高,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孕妇通常处于继发性纤溶性增强与高凝状态,妊高症患者容易发生DIC与血栓,因此加强产前D-二聚体监测对保障孕妇健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妊娠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520例妊娠期女性(<30岁306例、≥30岁214例)按妊娠周期分为早孕组179例,中孕组170例,晚孕组171例,同时另选取同期446例非妊娠期女性作为对照组。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妊娠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差异明显(P<0.05);妊娠期组各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在妊娠期的水平变化呈增高趋势,会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升高,而与妊娠年龄无直接关系,监测妊娠期D-二聚体水平,有利于对血栓性疾病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检测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20例正常非孕育龄妇女、60例正常孕妇(早、中、晚孕各20例)、30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D-二聚体水平随孕周上升而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1);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正常孕妇处于相对高凝及继发性纤溶性增强状态,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更倾向于血栓形成和DIC发生。因此。产前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病情监测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5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按其数值将患者分为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和正常组,分别比较两组间患者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疼痛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及关节外表现,并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D-二聚体与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的相关性。结果D-二聚体水平增高组患者ESR、CRP、肿胀关节侧数均高于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且D-二聚体水平增高组患者关节外症状的发生率(血管炎、转氨酶升高、贫血)也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与DAS28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活动相关,临床可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活动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其含量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性增强和凝血酶生成增加,多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D-二聚体在肝炎病情、术后评估、围产期的水平变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D-二聚体在临床上作为常规检测已越来越重要。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血液在微血管内凝固,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水平在临产孕妇血浆检测中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体检中心健康非孕妇女40例,正常临产孕妇40例以及妊娠高血压妇女2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三组患者D-D、Fib以及AT-Ⅲ水平差异。结果正常临产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Fib、D-D水平明显升高(P<0.05),AT-Ⅲ明显下降,妊娠高血压症组和正常临产组比较,,Fib、D-D水平明显升高(P<0.05),AT-Ⅲ明显下降(P<0.05)。结论 D-D、Fib和AT-Ⅲ可较好的反映临产妇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状态,对预测和治疗产妇血栓类疾病以及产后出血等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对血栓性疾病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9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比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阳性率;对比观察组中不同血栓性疾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阳性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89.93±87.1...  相似文献   

9.
D-二聚体检测诊断肺栓塞的方法学研究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快速准确的方法和诊断肺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胶体金双抗体夹心挪威Nycocard ReaderⅡ多功能全定量检测仪法、免疫比浊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法;手工目测定性法三种方法对42例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检测血浆中DD含量,记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2例肺栓塞患者DD检测胶体金法阳性42例,阳性率100%;免疫比浊法阳性42例,阳性率100%;与手工目测定性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体金法与免疫比浊法比较DD阳性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体金法、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结果准确、快速、便捷,作为肺诊断栓塞的首选过筛试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不同时期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探讨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300例孕妇按照孕期分为:孕早期90例,孕中期115例,孕晚期95例,对各组孕妇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并选择健康非孕妇100例作为对照。分析不同时期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特征。结果妊娠期女性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未怀孕者(P<0.05);随着孕龄的增加,D-二聚体水平不断升高,其中孕早期显著低于孕中期和孕晚期(P<0.05)。不同时期D-二聚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5.6%、91.3%、9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龄的增长,D-二聚体不断升高,建议定期检测D-二聚体水平,及时了解是否存在血栓性病变,以有效保护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1.
12.
儿童过敏性紫癜血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与HSP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胶体金标法测定86例HSP患儿血D-二聚体水平,并按有无消化道出血和肾脏损害分为三组,分别比较D-二聚体阳性率。结果HSP病例中伴消化道出血及肾脏损害患者较均无二者损害患者,其D-二聚体阳性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肾脏损害组尤为显著升高(P〈0.01)。结论D-二聚体的测定能早期、快速、准确的判断HSP患儿体内的高凝状态程度,对减轻并发症,缩短病程,防止复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黄莉萍 《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0):723-727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全自动血细胞凝集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按常规方法。纤维蛋白原(Fib)、AT-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析三组PT,TT,APTT,Fib,PLT,AT-Ⅲ,D-D,WBC,3P阳性率的差异,同期观察妊娠DIC组中不同诱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引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及难治性宫缩乏力患者PT,TT,APTT,Fib,PLT,AT-Ⅲ,D-D,WBC检测的差异,并通过图示分析找到D-D,WBC对Pre-DIC的预测范围值。结果:三组PT,TT,APTT,PLT,AT-Ⅲ,D-D,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TT,APTT,D-D,W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DIC组各种诱因的凝血因子PT,TT,APTT,Fib,PLT,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诱因的PLT,AT-Ⅲ两两比较,PLT除B-D、B-C无差异外,AT-Ⅲ除C-D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孕妇PreDIC的预测指标D-D>2 mg/L且<2.4 mg/L,WBC≥14×109/L。结论:妊娠妇女血D-D含量、WBC升高到一定值,结合起来拟可作为妊娠Pre-DIC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15.
急性病毒性脑炎血D-二聚体水平变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D -二聚体在血中含量变化 ,了解急性病毒性脑炎发病过程中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2 8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 ,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采清晨空腹静脉血 ,用ELISA测D -二聚体含量 ,并与 2 8例健康儿童对照。结果 急性病毒性脑炎D -二聚体含量急性期为 (0 4 16± 0 15 6 )mg/L ,恢复期为 (0 2 0 8± 0 10 2 )mg/L ,二者比较 P <0 .0 1,差别有显著性 ;对照组为 (0 182± 0 0 92 )mg/L ,与急性期比较P <0 .0 1,差异有极显著性 ;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P >0 .0 5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存在高凝状态 ,D -二聚体水平对高凝状态的检测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A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47例(B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6例(C组),健康对照组45例(D组)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并对比结果。结果 A、B组的D-二聚体、FIB、APTT、PT检测结果均较C组及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D-二聚体、FIB较B组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0例患者溶栓治疗前与溶栓后1、6、24h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并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物用量和疗效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陈德生 《哈尔滨医药》2011,31(6):434-43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2例糖尿病组分为无并发症组(38例)、并发症组(24例),并与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采用ELISA方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糖尿病并发症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无并发症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糖尿病D-二聚体是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的诊断指标之一[1]。严格控制血糖、监测D-二聚体对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D-二聚体进行危重症评分,评价其监测价值,观察小剂量肝素对于治疗小儿危重症的效果和临床意义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小儿危重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的临床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肝素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D-二聚体监测和其他凝血功能,观察肝素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D-二聚体均有下降,血液凝血功能有效改善,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结论 D-二聚体在危重症的监测中明显升高,小剂量肝素对于治疗小儿危重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变化以及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实验组,并同期抽取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Clauss法以及乳胶免疫比浊法对两组对象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越为严重,则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越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显著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7~12月确诊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冠心病患者及正常者(对照组)各80例。比较并分析3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意义。结果脑梗死及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含量与病情有关。(P<0.05)。结论 D-二聚体含量对判断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