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 (AMI)对房室传导阻滞 (AVB)及其对AMI病情和预后的影响 ,本文系统地分析统计了 52例AMI中AVB的情况。1 临床资料分析近 6年来住院的AMI52例 ,其中男 46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 62± 4.1 )岁。表 1  5 2例AMI发生部位的分布部位前壁下 (后 )壁前 +下壁右壁总计AMI数 2 617 63 5 2占有率 (% ) 5 0 3 2 .711.5 5 .810 0   52例AMI合并AVB1 0例 ,发生率为 1 9.2 %。其中Ⅰ度AVB4例 ,Ⅱ度AVB3例 ,Ⅲ度AVB3例 ,Ⅱ度以上AVB占全部AVB60 % ( 6/1 0 )。表 2 合并…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6例Q波型AMI的临床资料。结果:196例AMI中并行AVB34例,发生率17.3%,下后壁AMI合并AVB发生率29.9%,前壁AMI合并AVB发生率7.3%。经过治疗32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不同部位AMI合并AVB具有不同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征,正确分析AMI时出现的AVB,以降低AMI的其它阀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心病)严重的后果。也是冠心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十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冠心病发病率也有增高,随之,心肌梗死发病率相应增高。AMI占内科急症死亡第1位,发病凶险,患者发病的最初几小时,常处于危险状态,此时如给予积极、恰当、有效治疗,常使部分患者转危为安。从而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达到抢救目的。AMI有三大并发症:1)心力衰竭;2)心源性休克;3)心律失常。具报告5%至10%AMI患者伴Ⅲ°房室传导阻滞(Ⅲ°A∨B)。本文报导6例AMI伴Ⅲ°A∨B的急救体会。1 临床资料6…  相似文献   

4.
房室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光忠 《广西医学》2007,29(1):37-3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预后.方法 将305例AMI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AMI伴发AVB)55例,对照组(AMI不伴发AVB)250例,将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再分为3组:Ⅲ度AVB组14例,Ⅱ度AVB组10例,Ⅰ度AVB组31例,进行梗死部位、并发症及预后对比.结果 观察组发生于下壁、复合下壁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中的3个亚组比较,AMI伴Ⅲ度AVB组休克、心衰、病死率均较AMI伴Ⅰ度AVB组明显增高(P<0.01,P<0.05,P<0.05).14例AMI伴Ⅲ度AVB中6例死亡,病死率达42.9%.结论 AMI伴发AVB多发生于下壁及复合下壁,AMI伴发Ⅲ度AVB是AMI的一个危险因子,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 44 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 3 7例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资料。结果 :160例下后壁心肌梗死 ,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2 8例 ,发生率 17 5 % ,死亡 6例 ,死亡率 2 1% ;2 84例前壁心肌梗死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9例 ,发生率 3 17% ,死亡 8例 ,死亡率 89% (P <0 .0 0 5 ,P <0 .0 0 5 )。结论 :下后壁心肌梗死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好 ,前壁心肌梗死并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期发生的房室传导阻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不同时期发生的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采用非创伤性心电监测法 ,监测 4 80例AMI病人AVB的发生率、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其中 70例病人发生AVB ,按发生的不同时期分为两组 :(1)早发组 :19例为发病 72小时内出现AVB。 (2 )晚发组 :5 1例为发病超过 72小时后出AVB。结果  4 80例AMI病人中 ,发生AVB 70例 (14 .4 % ) ,晚发组泵衰竭多于早发组 (P <0 .0 5 ) ,死亡率高于早发组 (P <0 .0 5 ) ,用阿托品治疗后早发组比晚发组有效。结论 AMI病人AVB晚发组比早发组病情重 ,预后差 ,药物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7.
患者,老年男性,因持续性胸骨后闷痛10余小时入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血压95/55mmHg,双肺呼吸音清,肺底少量湿罗音,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6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下壁心肌梗死.入院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后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及心肌梗死常规急救治疗,病情一度较稳定,后出现心率减慢,逐渐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经应用改善传导及提升心率的药物,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8.
朱凤珍  赵冬  邓显侠 《吉林医学》2010,(26):4629-463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严重的临床类型,是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治疗的根本在于早期恢复已经闭塞的冠状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和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处理方法,为日后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3例,经过心电图、心肌酶谱和心电监护等手段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统计和分析临床预后护理效果。结果:发病后第1天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66例,约占70.97%,第2~4天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7例约占29.03%;AMI并发AVB的部位中,前壁13例,死亡13例;前间壁8例,死亡7例;前壁广泛15例,死亡15例;下壁9例,死亡2例;下后壁17例,死亡2例;ARVI 13例,死亡2例,前壁广泛并发ARVI 18例,死亡14例;治疗后,共5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62.3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死亡率较高,必须进行密切的临床监护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吕萍  陈洋  刘顺明 《新疆医学》2004,34(6):68-69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缓慢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危险性心律失常,也是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收集到的AMI合并AVB进行分析,以探讨AMI合并AVB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进行治疗,可人工的带动心脏的搏动,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从而使患者平稳渡过危险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多发于下壁梗死 ,少数发生于前壁梗死 ,这和房室交界区多为右冠状动脉供血 ,少数为左冠脉供血有关。 1995~ 2 0 0 1年我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采用地塞米松治疗 8例 ,3~ 7d为 1个疗程 ,疗效较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 ,其中男性 5例 ,女性 3例。年龄 44~ 72岁。其中下壁梗死 7例 ,前壁梗死 1例。心肌酶测定、动态心电图监测均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其中 1例伴发室性律失常 (频发室性早搏 ,偶发短阵室速 )及泵衰竭 ,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的时间为发病 8h~ 72h。 1例病人发现即为…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 (AMI)累及心脏传导系统时 ,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脏房室传导阻滞(AVB) ,笔者对两家医院10年来收治的285例AMI患者中合并AVB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以探讨AMI合并AVB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对策。1.一般资料285例AMI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222例 ,女性63例。年龄33~92岁 ,平均(63.9±11.7)岁。梗死部位 :前壁109例 ,广泛前壁 高侧壁20例 ,前壁 下壁11例 ,后侧壁1例 ,下壁95例 ,下壁 右室或后壁20例 ,多部位梗死 (3个壁以上 )18例 ,…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英艺 《当代医学》2010,16(1):65-66
目的观察激素联合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Ⅲ°AVB疗效,以及激素对异丙肾上腺素停减率的影响。方法将6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Ⅲ°AV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及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激素联合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对照组仅用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两组基础治疗法相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P&lt;0.05),异丙肾上腺素停减率分别为87.50%和63.33%(P&lt;0.05)。结论激素联合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Ⅲ°AVB疗效显著,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可减少异丙肾上腺素的用量,延长作用时间,缩短使用时间,减少异丙肾上腺素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爱军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652-265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方法:40例适合病案,经心电监护、心电图、Holter、心肌酶谱检查等证实。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死亡率可达6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必须密切观察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 (A -VB)2 33例 ,在心电监护下 ,观察其动态变化 ,旨在了解AMI时发生A -VB的变化规律 ,为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1993— 2 0 0 0年 2月住院患者 2 33例 ,男 16 7例 ,年龄 35~ 79岁 ,女 6 6例 ,年龄 4 9~ 81岁。梗死部位 :单纯下壁 14 3例 (6 6 .7% ) ,下壁加右室 37例 (13.3% ) ,单纯前壁 37例 (13.3% ) ,广泛前壁加高侧壁 2 6例 (6 .7% )。1.2 方法 持续心电监测AMI后出现A -VB及其动态变化。AMI的诊断 :①典型的AMI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分型特点。方法:本次共选择4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回顾分析临床分型及预后。结果: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4例,其中Ⅰ度8例,Ⅱ度12例,Ⅲ度14例;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6例,其中Ⅰ、Ⅱ、Ⅲ度各2例。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发率显著高于前壁/广泛前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早发组死亡2例,晚发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依据病理分型及其与病情特点和预后的相关性,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以增强救治水平,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 ( AMI)累及下壁常并有房室传导阻滞 ( AVB) ,单纯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AVB较少见 ,现结合我院 1 989~ 1 997年间确诊为前壁心肌梗死并 AVB1 2例 ,总结分析不同时间出现 AVB的临床意义11 对象及方法1 .1 病例选择 自 1 989~ 1 997年心内科确诊AMI共 2 1 6例 ,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 WHO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1]。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不同程度 AVB者 1 2例 ,男 8例 ,女 4例 ,年龄44~ 75 (平均 5 9.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 6例 ,合并糖尿病 7例。1 .2 方法 病人入院后常规心电监护 ,入院后前3d内每日…  相似文献   

19.
文献报告[1]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约25%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并常发展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Ⅲ),使AMI患者病死率升高至50%,病情极为凶险。1997年1月~2001年12月,我院收治15例AMI并发AMI-Ⅲ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对AMI并发AVB-Ⅲ的认识,以便早期采取适当的预防性治疗措施,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34~78岁,其中50岁以下1例(34岁,男性),平均年龄65岁。活动状态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