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6年8月至2008年11月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1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严谨的围手术期护理,重点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知识宣教,严密观察病情,积极防范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12例共植入22根电极(单侧2例,双侧10例),刺激电极植入靶点均为丘脑底核(STN),全部术后无颅内血肿出现,无感染及永久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刺激相关的不良反应;12例患者随访时间2~28个月,术后6个月UPDRSⅢ评分在开机不服药和开机服药的改善率分别是50%和67%.结论 周到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良好疗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背景帕金森病患者第1次手术后肢体症状有所缓解,随病程进展或病情复发,肢体症状会加重,药物不能控制时需要行第2次手术来缓解症状.目的探讨第2次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单项症状改善率及其并发症的差异.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对象选择1997-10/2002-12到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和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87例,两次均在同一医院治疗350例,第1次在外院手术,第2次来本院治疗37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半年以内36例,0.5~0.9年72例,1.0~1.9年108例,2.0~5.0年171例.方法所有患者均在立体定向微电极引导下,采用靶点的影像学定位、微电极记录、微电极刺激探测靶点、射频电极刺激验证靶点,行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或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周在药物"开"状态下(药物开始起作用时,患者活动自如,处于"开"状态);"关"状态下(当药物失去作用时,患者的活动变得困难,处于"关"状态)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主要观察指标①帕金森病患者第2次手术单项症状改善率.②帕金森病患者第2次手术后并发症与第1次比较.结果38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次单项症状改善率第2次手术单项症状改善率低于第1次(震颤95.4%,96.9%;僵直94.6%,95.1%;运动迟缓88.9%,92.3%;步态62.3%,67.1%;平衡65.1%,69.4%;异动症和痛性痉挛95.8%,98.0%),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次手术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均低于术前(P<0.01).第2次手术开状态下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平均改善率为46.8%,关状态下平均改善率为53.5%,低于第一次手术(51.5%,61.6%).③帕金森病患者两次手术后并发症比较第2次手术的特异性并发症,包括乏力感,流涎,音量降低,假性球麻痹,嗜睡,呃逆,尿失禁,尿潴留等明显高于第1次手术(P<0.05).脑出血发生率低于第1次手术.结论①第2次手术的单项症状改善率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较低,可能是第2次手术时患者病情较第1次重,多处于帕金森病晚期的原因.②第2次手术的特异性并发症明显增高,可能与患者的年龄、病情、体质、手术方式、时间间隔有关.两次手术非特异性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同(脑出血、感染),说明第2次手术的出血风险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对其围术期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均以STN为刺激靶点,全部手术患者肌僵直、运动徐缓、震颤等症状即明显改善,2例患者停药,11例患者可明显减少左旋多巴等药物用量。结论笔者认为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围术期加强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对获得满意疗效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双侧丘脑底核电极刺激术对单侧丘脑毁损术后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等的改善作用。方法:曾行左侧丘脑毁损术且效果不佳的2例帕金森病患者为2004-04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帕金森病中心收治。患者术前应用1.5T的MRI行直视脑定位后,术中在微电极的引导下于丘脑底核植入脑深部刺激电极(Medtronic3387型电极)。术后连续刺激3个月,应用统一帕金森病量表评分观察术前症状改善情况。1年后复查。结果:2例患者全部完成手术进入结果分析。①总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的为50.9%,48.1%;“关”状态下为62.2%,58.9%。②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为38.6%,23.8%;“关”状态下为61.5%,58.1%。③运动功能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为56.7%,50.0%;“关”状态下为66.7%,52.7%。④1年后复查,效果稳定。结论: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极植入术可以全面改善单侧丘脑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5.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友锦  严凌燕  国宁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4):1280-1281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围手术期配合和护理要点.方法 分析我院2006年8月~2010年9月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21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在护理过程中,重点关注病人术前心理护理和宣教、术后做好病情观察、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注意事项的宣教等.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侧丘脑底核电极刺激术对单侧丘脑毁损术后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等的改善作用。方法:曾行左侧丘脑毁损术且效果不佳的2例帕金森病患者为2004-04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帕金森病中心收治。患者术前应用15T的MRI行直视脑定位后,术中在微电极的引导下于丘脑底核植入脑深部刺激电极(Medtronic 3387型电极)。术后连续刺激3个月,应用统一帕金森病量表评分观察术前症状改善情况。1年后复查。结果:2例患者全部完成手术进入结果分析。①总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的为50,9%,481%;“关”状态下为62.2%.589%。②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为38.6%,23.8%;“关”状态下为61.5%,58.1%。③运动功能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为567%,50.0%;“关”状态下为667%,52.7%。④1年后复查,效果稳定。结论: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极植人术可以全面改善单侧丘脑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7.
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念珍 《当代护士》2006,(10):22-23
总结了39例经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围手术期的病情关察与护理方法,重点是加强患者术前心理护理,观察血压及心率的变化,做好高血压危象的观察与预防;术后加强血压的观察,做好腹腔镜术后并发症尤其是高碳酸血症及皮下气肿观察与护理。39例病人均无护理并发症,手术成功率100%,无1例高血压危象发生,4例轻度高碳酸血症及5例皮下气肿经积极治疗护理后痊愈。严密的病情观察和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深部电刺激治疗(DBS)帕金森病(PD)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方法]对2013年4月—2013年12月实施DBS 手术的28例 PD 病人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进行总结。[结果]12例病人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42.86%,其中脑出血1例,呼吸困难3例,排异反应1例,导线外漏合并颅内积气1例,单纯颅内积气6例;除一例并发脑出血的病人术后32 d 死亡外,其余病人经积极治疗及随访逐渐好转。[结论]DBS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加强术后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对胸乳路径腔镜甲状腺手术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甲状腺手术患者80例,采取胸乳路径腔镜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头晕1例,皮下气肿1例,均对症处理后恢复.对照组头晕4例,皮下积液3例,头痛3例,皮下气肿2例,继发出血1例,经有效处理后缓解,2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胸乳路径甲状腺手术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手术成功进行,对患者的美容需求给予满足,明显提高了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脑立体定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PD),研究靶点的选择、影像学定位、电生理刺激,评估手术疗效。方法:通过GT或MR导向,辅以电生理刺激矫正靶点,对60例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Vim)或苍白球腹后部(PVP)进行射频术;或对底丘脑核(STN)进行脑深部刺激(DBS)。根据术前、术后Webster和UPDRS评分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60例的手术治疗中,包括2例进行了对侧:二次PVP手术,5例进行了DBS。结果:显示有效率100%,术后1个月Webster评分下降了30%,UPDRS评分下降了37%;术后3个月Webster评分下降了31%,UPDRS评分下降了39%。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无永久性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结论:从治疗效果来看,PD的手术治疗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通过MR导向,术中运用电生理刺激和微电极定位使靶点更加准确;对于PD的主要症状的控制,选择Vim或PVP是最佳的靶点;DBS对PD症状的控制较毁损疗效持久,且并发症少;PD患者第二次手术靶点应首选PV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术配合要点。方法总结20例帕金森病患者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手术配合的护理经验。结果 20例患者共植入38根电极,手术过程顺利,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无1例发生颅内血肿、感染、永久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护理并发症。结论熟知手术器械性能,做好术前准备和术中默契的配合对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帕金森病患者第1次手术后肢体症状有所缓解,随病程进展或病情复发,肢体症状会加重,药物不能控制时需要行第2次手术来缓解症状。目的:探讨第2次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单项症状改善率及其并发症的差异。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对象:选择1997—10/2002—12到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和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87例,两次均在同一医院治疗350例,第1次在外院手术,第2次来本院治疗37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半年以内36例,0.5-0.9年72例,1.0~1.9年108例,2.0-5.0年171例。方法:所有患者均在立体定向微电极引导下,采用靶点的影像学定位、微电极记录、微电极刺激探测靶点、射频电极刺激验证靶点,行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或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周在药物“开”状态下(药物开始起作用时,息者活动自如,处于“开”状态);“关”状态下(当药物失去作用时,患者的活动变得困难,处于“关”状态)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主要观察指标:①帕金森病患者第2次手术单项症状改善率。②帕金森病患者第2次手术后并发症与第1次比较。结果:38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④两次单项症状改善率:第2次手术单项症状改善率低于第1次(震颤954%,96.9%;僵直94.6%,95.1%;运动迟缓88.9%,9213%;步态62.3%,67.1%;平衡65.1%,69.4%;异动症和痛性痉挛95.8%,98.0%),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次手术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均低于术前(P〈0.01)。第2次手术开状态下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平均改善率为46.8%,关状态下平均改善率为53.5%,低于第一次手术(51.5%,61.6%)。⑧帕金森病患者两次手术后并发症比较:第2次手术的特异性并发症,包括乏力感,流涎,音量降低,假性球麻痹,嗜睡,呃逆,尿失禁,尿潴留等明显高于第1次手术(P〈0.05)。脑出血发生率低于第1次手术。结论:①第2次手术的单项症状改善率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较低,可能是第2次手术时患者病情较第1次重,多处于帕金森病晚期的原因。②第2次手术的特异性并发症明显增高,可能与患者的年龄、病情、体质、手术方式、时间间隔有关。两次手术非特异性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同(脑出血、感染),说明第2次手术的出血风险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13.
王倩  李艳  赵继霞 《全科护理》2016,(27):2854-2856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治疗肝囊肿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方法。[方法]选取37例行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在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术前、术中、术后加强一般护理、皮肤护理、引流管护理,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结果]37例肝囊肿病人均顺利进行腹腔镜开窗手术,其中2例因术中创面发生出血需进行反复电凝止血,2例出现胆漏,3例病人出现疑似高碳酸血症,2例病人出现术后感染症状,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1例出现患侧胸腹部皮下气肿。全部病人通过采用积极的临床治疗方法并配合得当的护理均治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3d~11d(5.0d±2.8d)。在随访观察中2例术后1个月经B超复查囊肿症状复发,其余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瘢痕小、痛苦轻的特点,同时结合精心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地减轻病人痛苦,预防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和改善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术后症状改善,并应用电流脉冲发生器(IPG)进行参数调整以达最佳临床效果。方法2例PD患者进行了手术,采用立体定向系统,以微电极引导将刺激电极植入相应靶点,例1选择丘脑腹中间核(Vim),例2选择丘脑底核(STN)为靶点。结果术后各种参数相对稳定,在反复启动和关闭IGP前后,差别明显。结论DBS治疗PD安全有效,副作用可逆,,IGP参数调整和随访是DBS手术是否成功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5.
管小亭  张碧君 《现代康复》2001,5(6):33-33,35
目的:观察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术后症状改善,并应用电流脉冲发生器(IPG)进行参数调整以达最佳临床效果。方法:2例PD患者进行了手术,采用立体定向系统,以微电极引导将刺激电极植入相应靶点,例1选择丘脑腹中间核(Vim),例2选择丘脑底核(STV)为靶点,结果:术后各种参数相对稳定,在反复启动和关闭IGP前后,判别明显,结论:DBS治疗PD安全有效,副作用可逆,IGP参数调整和随访是DBS手术是否成功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6.
脑深部电极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利用立体定向技术植入高频电极于脑内丘脑底核或苍白球,并与神经调控装置(高频刺激器)连接,后者一般安装在患者胸部皮下,经体外遥控器调节刺激参数,以达到理想效果,从而起到神经调控,控制患者的症状,而达到长期治疗的目的,同时避免了长期服药带来的副作用.对于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原发性震颤、扭转痉挛、癫痫等运动障碍疾病[1],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该手术先行局部麻醉,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手术,术中可随时观察患者的语言、运动功能,具有其他任何监护仪不能替代的功能[2].2003年7月至2005年5月,本院开展DBS技术6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总结52例经尿道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护理重点是加强术后观察,做好各项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本组患者术后发生膀胱刺激征22例,血尿2例,管面形成尿盐拔管困难1例,双J管上移1例,双J管脱出1例,感染3例,腰痛9例,经对症治疗和护理得到有效控制,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18.
深部脑刺激电极埋置术对帕金森病僵硬-震颤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深部脑刺激电极埋置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在丘脑底核埋置深部电极,通过可控性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僵硬-震颤症状。结果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能有效控制患者的僵硬-震颤症状,能消除由药物引起的开-关现象和症状波动,服用的左旋多巴类药物可一定程度的减量。术中及术后无明显的并发症。结论丘脑底核放置深部脑刺激电极,通过适当强度的电刺激,能使症状明显改善,且并发症少,与损毁术相比相对安全,但价格较昂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射频靶点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20 例经射频靶点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结果120 例患者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24 h、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术前(P<0.05)。结论熟练掌握腰椎间盘射频靶点热凝术治疗有关知识,配合精心护理和康复训练,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侧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效果,研究DBS丘脑底核(subthalamicnucleus,STN)的慢性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的疗效。方法:2001/200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2例有双侧肢体症状或有轴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为12例患者进行24枚电极植入,经过3~41个月(平均为13个月)的随访,在“开”的状态和“关”的状态下,刺激器开启时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Parkinson'sdiseaseratingscale,UPDRS运动评分和震颤、强直、运动迟缓、步态、姿)势稳定性、语言、吞咽及流涎等主要症状评分,计算运动评分和各个症状改善率。结果:除刺激无效者1例外,11例双侧STN电极植入的患者术后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症状有明显改善,刺激器开启时,在“关”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平均改善率61.6%,在“开”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改善率23.9%,未发现任何并发症。同时多巴胺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结论:STN目前是电极植入的理想靶点,双侧电极植入在改善肢体症状的同时可以明显控制中轴症状,因DBS所引起的副反应可以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