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在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发达国家的去白细胞产品从储存后由医院血库过滤,过渡到了储存前由采供血机构过滤。我国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应用,正处于从医院血库/床边型向血站型发展的过渡时期,对过滤去除白细胞血液产品的管理尚  相似文献   

2.
血站型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去白细胞血液制品正在被临床逐渐接受,但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在我国尚无规范管理的办法,因此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作用和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就血站型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应用,报告如下。1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现状1.1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及其应用前景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关注着输血后白细胞引起的各种反应,早在60年代,国外学者发现一次输入的血液中WBC<0.5×109,患者就不会有发热反应,因此该指标被认为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阈值。要防止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减少输血反应和经输血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必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前后血液质量变化,及临床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降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效果。方法随机采集全血30袋(300ml/袋),在滤除白细胞操作前、后分别留取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分别记录过滤前后血液指标。分析临床130例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患者和133例输悬浮红细胞患者FNHTR的发生率。结果过滤后红细胞(RBC)回收率大于90%、白细胞去除率99.99%、血小板去除率76.66%、过滤后血液容积减少(44.28±3.12)ml,血红蛋白(HGB)含量、红细胞压积Hct、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MCV、MCH及MCHC过滤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白细胞组FNHTR发生率(2.95%)低于悬浮红细胞组(1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国产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滤器可有效去除白细胞,且红细胞回收率大于90%,达到或超过血站基本标准中对去白细胞血液成分的要求。临床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能有效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本中心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红细胞输注评估指标、合理输注红细胞剂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方法收集10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检测结果,分析其血容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和储存期末溶血率。结果 50袋1.5 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容量为(198±22)ml/袋,与理论值相比合格率为78%;血红蛋白含量(35.04±6.24)g,合格率92%;红细胞压积0.52±0.06,合格率92%;白细胞残留量(2.15±0.80)×10~6个/袋,合格率96%;储存期末溶血率(0.13±0.12)%,合格率100%。50袋2 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容量(272±26)ml/袋,与理论值相比合格率为75%;血红蛋白含量(51.23±6.38)g,合格率96%;红细胞压积0.55±0.04,合格率100%;白细胞残留量(3.00±1.23)×10~6个/袋,合格率94%;储存期末溶血率(0.27±0.15)%,合格率100%。结论本中心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制品无论是1.5 U还是2 U,其质量指标均符合2012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能满足临床输血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库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去白悬浮红)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破损或溶血而产生的细胞碎片以及微粒变化,为输血安全提供启示性实验基础。方法取不同保存天数(3、7、14和21 d)的库存去白悬浮红进行上清液制备,应用动态光散射仪对样品中的各种微粒进行粒径分布分析。结果 3 d和7 d的库存去白悬浮红上清液样品中的微粒主要为10~25 nm微粒;从14 d开始,上清液样品中出现了更多150~300 nm的微粒,到21 d时,150~300 nm范围内的微粒占绝大部分。结论可通过测定库存红细胞制品上清液中微粒的粒径变化来评估红细胞的储存损伤程度,进一步探讨新的溶血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摸索血站型去白细胞过滤器的最佳使用条件以提升去除白细胞红细胞(简称去白红细胞)的质量。方法收集解放军广州血液中心2018年10—12月采集的无偿献血者全血120袋(400 mL/袋),分成25℃贮存0.5 h及4℃贮存2、4、8、24和48 h 6组(20袋/组),采用1款国产血站型去白过滤器(全血专用)滤除各组白细胞,同时记录各组去白过滤用时,并分别收集各组(份)过滤前后的血样(1 mL/袋),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其血常规,用以析出该款血站型去白过滤器适宜的使用条件。结果 1)过滤白细胞用时(min):25℃贮存0.5 h组为4.54±0.64,4℃贮存2—48 h 5组分别为6.04±0.69、7.04±1.13、8.02±1.42、8.48±2.12和9.27±2.07,除4℃贮存24与48 h组的用时相近外,其他各组(包括它们与最后2组)用时的差异较大(P<0.05)。2)白细胞去除率(%):25℃贮存0.5 h组为76.19±5.54,明显低于各4℃贮存组(P<0.05);4℃贮存4 h组达到99.74±0.69,4℃贮存8、24、48 h 3组则与之接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冻存前滤除白细胞对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血液质量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20名无偿健康献血者全血400mL×20袋,常规分离血浆制备成悬浮红细胞2μ×20袋。根据配对设计方法,将血液等量分成两份1μ×20袋,其中20袋在2~4℃静置2~4h后用一次性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为滤白组,另20袋不做其他处理为非滤白组。两组红细胞经40%甘油化后冻结,保存在低于-65℃的超低温冰箱至少30d,解冻后红细胞复悬于MAP红细胞保存液中,4℃保存。分别在0、7、14、21d检测解冻红细胞的血液学和生化学指标。结果滤白组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较非滤白组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溶血率低、氨浓度低及ATP浓度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白组可见LDH水平明显抑制,钾浓度增加速度相对较缓。结论滤白组解冻红细胞长期生存能力较非滤白组解冻红细胞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研究应用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可行性,并建立制备方法,减少血液报废,提高血液的利用率,增加血站的血液供应.方法 将南海血站采集的不足量全血,按采集后至成分制备时的保存时间不同随机分成4组,全部经成分制备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后进行质检,统计分析质检结果.同期足量采血的全血作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离心条件对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袋400 mL来源的去白全血,随机分为3组,采用离心力4 669 g,离心温度4℃,分别离心10 min、15 min、20 min,采用全自动全血成分血血液分离机分离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检测各袋血液质量指标:血红蛋白含量、HCT、白细胞残留量和储存期末溶血率。结果采用不同离心时间离心分离制备,各实验组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血红蛋白含量、HCT、白细胞残留量、储存期末溶血率和容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不同离心时间制备的去白悬浮红细胞,检测指标均达到质量要求,控制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和保存的各个环节,根据各个单位自身工作流程,选择合适的离心条件,对于保证血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去白细胞血小板保存袋在血小板制备及保存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适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方案,选择2015年10月至2020年5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需要进行血小板输注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试验组采用去白细胞血小板保存袋,对照组采用一次性使用血细胞分离器。对产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临床受试者的基本人口学指标中,除体质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产品的血小板质量指标有效率均为100%,各分项指标比较结果显示存储期末p H与残留白细胞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性次要评价指标、各项适用性及安全性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该新型国产去白血小板保存袋制备和保存的去白细胞浓缩血小板在临床治疗中达到预期效果,可替代进口器材用于去白细胞浓缩血小板的制备与保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去白悬浮红细胞在4℃储存不同时间下的红细胞溶血率、细菌生长、生化指标、能量代谢、膜损伤及氧化应激等指标,评价其质量随储存时间的变化.方法 10份志愿者全血于采集当天留取50 mL,用一次性白细胞过滤器滤白,尽可能去掉血浆层,根据200 mL全血对应红细胞保存液量等比例加入红细胞保存液,置4℃冰箱冷藏保存至终末...  相似文献   

12.
红细胞悬液的保存方法对白细胞滤除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白细胞输血可以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人类白细胞抗原 ( HLA)引起的同种异体免疫反应 ,减少经输血而引起的巨细胞病毒 ( CMV)、人类嗜 T淋巴细胞病毒 ( HTLV- 1 /2 )的传播 ,降低癌症的复发率 ,这可能与避免了输入同种异体单核细胞( MNCs)而引起的免疫抑制有关 [1,2 ]。为了防止潜在的朊病毒经血传播 ,一些发达国家应用去白细胞输血。有研究显示 ,过滤前血液在冰箱内的保存时间、过滤温度和速度等 ,均对过滤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3 -5] 。另有多项研究提示血液过滤最好在有质量保证的血库内完成 ,床边过滤因为重复性差、易出差错而被…  相似文献   

13.
14.
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对浓缩红细胞保存质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研究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对不同方法制备的浓缩红细胞 (RCC)保存质量的可能影响 ,分别取分离血浆后所得浓缩红细胞 (RCC1)和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后所得含少量血浆的浓缩红细胞 (RCC2 )各 8袋 ,每袋等量分为两份 :过滤组和对照组。过滤组在保存当天用去白细胞滤器过滤 ,然后按常规方法 4℃保存 35天 ;对照组直接 4℃常规保存 5周。每周取样本测定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血浆K+浓度和乳酸脱氢酶 (LDH) ,游离血红蛋白 (FHb)和红细胞ATP水平 ,同时做细菌培养污染监测。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制备的RCC在过滤组与对照组中MCV ,MCH和MCHC无显著差别 ;红细胞ATP水平在保存第 0 ,1,2和 3周过滤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第 4和 5周过滤组红细胞ATP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在保存过程中过滤组K+水平低于对照组 ,除了RCC1在保存第 0 ,1,2和 3周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外 ,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过滤组血浆LDH释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在分离血小板后制备的RCC2这种差别更为明显。在保存期间RCC2组血浆的FHb水平过滤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RCC1两组间FHb水平无显著差异。各组细菌培养均为无细菌生长。结论 :保存前去白细胞过  相似文献   

15.
正血液产品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安全输血的有效环节,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质控数据,对保证临床供血具有重要意义[1]。本室结合血液质控检测项目的特点,采用比率分析法,将不同项目和容量的检测结果通过比率换算,实现将复杂的变量关系简单明了地体现在一张分析图中。通过比较同种血液不同项目间的横向关系,以及不同血液品种间的纵向关系,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以探索质控数据分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是采用特定方法将冰冻红细胞溶解后,清除几乎所有甘油,并将红细胞悬浮于一定的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红细胞成分[1],该血液品种为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之一,用于稀有血型患者输血、新生儿RH溶血病换血以及自体输血长期保存等。临床使用时必须提前预约,在有库存的情况下最快也需要2~3h制备。去甘油的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悬浮保存,必须在24h内输注[1],故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的现行标准,并探索献血人群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的影响因素,以制订合理的内控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宁中心血站2015—2022年共8年427份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保存期末溶血率数据。比对现行《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中保存期末溶血率标准,分析其差异性,并根据献血人群,分析影响溶血率的因素。结果 1)427例中有418例(97.89%)溶血率≤0.4%,均<0.8%;2)从献血者人群特征分析,溶血率男性组>女性组;3)在年龄的分组中18~29岁组的溶血率均低于30~39岁组和40~60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职业分类中,学生溶血率最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民族与血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数据统计表明献血者性别、年龄、献血量、职业均可以影响溶血率。现行的标准在本地区血液质量控制的合格范围明显偏高,宜制定合理的质控策略,将溶血率的内控指标设定为<0.4%,有利于对本地区内部质量控制做出准确的评价和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推广血站型滤器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悬浮红细胞分为过滤组和对照组,在保存前和保存期检测5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及红细胞变形指数(EI);临床输血患者按所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过滤前保存时间分为5组,分别为0d、≤7d、≤14d、≤21d和〉21d,观察各组FNHTR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细胞因子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在血液中不断积累,过滤组细胞因子在保存中维持在原有的较低水平;在保存后期过滤组EI明显高于对照组;FNHTR发生率与过滤前保存时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悬浮红细胞保存中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累积,而去白细胞过滤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一效应;保存前滤除白细胞可以有效预防FNHTR的发生,故悬浮红细胞应在保存前滤除白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贮存时间库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AC)及葡萄糖(GLU)的水平变化,以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将20名无偿献血者所献的各400 ml全血在24 h内制备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并将其均匀分装成5份,置于血液保存箱(4±2)℃直立保存。对分装剩余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即刻检测,作为0 d数据;直立保存的5组血液分别在贮存的第7、14、21、28、35天时测定项目并记录结果。将直立保存的5组血液测得的数据分别与0 d测得的数据比较。结果K+、LAC含量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高,在贮存的第7、14、21、28、35天的含量显著高于第0天(P均<0.01),LDH在贮存的第14、21、28、35天的含量明显高于第0天(P均<0.01);Na+、GLU在贮存第14、21、28、35天的含量明显低于第0天(P均<0.01);Cl-的含量在贮存期内无明显变化。结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随贮存时间的延长,部分生化指标呈现不同变化。在临床输血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贮存期的血液,提高血液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正>输血治疗是临床治疗主要手段之一,有时是不可替代的手段,但输血不良反应是影响临床救治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已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包括血小板输注无效在内的同种免疫、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A-ALI)、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与输入白细胞密切相关[1],因此去除白细胞输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