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血4℃保存24 h后制备的普通浆(FP)中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临床选择不同血浆输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同日采集100袋全血,按血型比例随机分为2个实验组。第1组6 h内分离血浆并冰冻成块,第2组24 h后分离血浆并冰冻成块。2组于-30℃保存30 d后,进行凝血因子Ⅴ(FⅤ)、凝血因子Ⅶ(FⅦ)、凝血因子Ⅷ(FⅧ)及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结果 2组FⅤ、FⅦ和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8,P<0.05)。第2组FⅧ、FⅤ活性分别较第1组下降29.5%、9.7%;而FⅦ和Fib活性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全血4℃保存24 h后制备的普通浆凝血因子活性可满足大部分临床输注新鲜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不同保存温度对血浆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在不同保存温度,不同保存时间血浆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临床选择不同血浆输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集10袋(200mL/袋)的ACD-B血液保存液保存的血液,在采血后1h内留样10mL作为对照组样本;每份全血在无菌条件下平均分为2袋,作为2个实验组,热合封口。第1组保存于(4±2)℃,保存48h;第二组先保存于(22±2)℃,保存6h之后,转移到(4±2)℃保存42h。两个实验组分别在采血后6h,24h和48h留取样本。将对照组及实验组样本在取样后立即离心,分离血浆,于-18℃保存30d后,进行凝血因子Ⅴ(FⅤ)、凝血因子Ⅷ(FⅧ)、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Ⅶ的检测。结果:两组血浆在不同温度、不同保存期的凝血因子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Ⅶ水平无显著改变;而在保存8h后,实验组血浆凝血因子Ⅷ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凝血因子Ⅷ水平(P<0.05)。在保存24h后,实验组血浆凝血因子Ⅷ水平进一步下降(P<0.05)。结论:在采血后24h保存期内,血浆中凝血因子,除凝血因子Ⅷ外,凝血因子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Ⅶ活性均没有明显改变;凝血因子Ⅷ水平在4℃保存8h后下降14%;在保存24h后,凝血因子Ⅷ水平下降约30%...  相似文献   

3.
背景 冰冻S/D处理血浆(SDP)解冻后须在24小时内输注。为避免浪费,作者测定SDP解冻后20℃保存多久仍有治疗效果。研究设计和方法 将解冻SDP和24小时内收集的FFP(FFP24)都保存于20℃,测定它们的微生物安全性和不稳定凝血因子的活性。保存5天后,每天培养和检测每组ABO血型各5份SDP和FFP24样本。检测包括FⅤ,FⅦ,FⅦa,FⅧ,F Ⅸ,FⅪ,S蛋白质,抗纤维蛋白溶酶,纤维蛋白酶原,凝血酶原时间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在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中,缺乏凝血因子Ⅷ、Ⅸ的血友病A及血友病B相对常见,与血管性血友病(VWD)构成了95%~97%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目前已有独立的血友病及VWD相关中国专家共识/指南[1-2]。本共识所指的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Rare inherited bleeding disorders,RBD)包括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FⅠD)、凝血酶原缺乏症(FⅡD)、凝血因子Ⅴ缺乏症(FⅤD)、凝血因子Ⅴ和Ⅷ联合缺乏症(FⅤ+ⅧD)、凝血因子Ⅶ缺乏症(FⅦD)、凝血因子Ⅹ缺乏症(FⅩD)、凝血因子Ⅺ缺乏症(FⅪD)、凝血因子??缺乏症(F??D)及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VKDFD)。  相似文献   

5.
胎儿凝血因子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孕周为19~37周各胎龄段的正常胎儿脐血凝血因子的活性的正常范围,并与正常新生儿及成人血浆凝血因子的活性进行比较,了解各凝血因子活性的动态变化,为产前诊断血液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IL公司的ACLFuturaPlus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82例胎儿、32例足月新生儿、30例健康成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的活性。结果 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的活性在19~30周随胎龄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在出生时Ⅱ、Ⅸ、Ⅹ、Ⅺ因子活性都显著增加,但明显低于成人,Ⅷ因子在出生时显著增加已达成人水平,胎儿Ⅴ因子活性在19周时已达成人水平。结论 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的活性在胎儿、新生儿血浆中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凝血因子活性发展不平衡,胎儿Ⅴ因子活性在19周时已达成人水平,Ⅷ因子在出生时已达成人水平,Ⅱ、Ⅷ、Ⅸ、Ⅹ、Ⅺ因子活性在出生时显著低于成人。  相似文献   

6.
人血源凝血因子Ⅸ纯化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凝血因子Ⅸ(FⅨ)是一种糖蛋白,与凝血因子Ⅱ、Ⅶ、Ⅹ同属维生素K依赖因子,分子量55000~65000D,在体内由肝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血液中,健康人血浆中浓度约5μg/ml[1]。FⅨ在血液中以丝氨酸蛋白酶原的形式存在,经FⅪa或FⅦ和组织因子复合物激活后形成具有蛋白酶活性的活化FⅨ即FⅨa,参与凝血途径。人血液中凝血因子Ⅸ含量不足或缺乏会导致血友病乙(hemophilia B),又名乙型血友病。临床症状以自发性和轻微外伤后关节、肌肉和内脏出血难止为特征,大多数患者自幼有出血倾向,外伤或手术后渗血不止,渗血表现为皮下或肌肉血肿,关节腔反复出血导致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滤白新鲜冰冻血浆(FFP)与滤白去冷沉淀血浆(CRP)中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及纤维蛋白原(Fib)与总蛋白(Tp)的含量,为我国制定滤白FFP及CRP中相应成分含量标准提供支持数据。方法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制备滤白FFP及滤白CRP,随机留取40例滤白冷沉淀制备前后的血浆样本,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全自动酶标仪分别测定FⅤ、FⅦ、FⅧ、FⅨ活性及Fib、Tp含量水平。结果滤白FFP与CRP中FⅤ、FⅦ、FⅧ、FⅨ活性(%)及Fib、Tp含量(g/L)分别为:(79.89±16.9,63.37±17.54)、(120.98±45.51,81.22±23.78)、(86.65±22.69,23.52±4.87)、(77.53±12.39,67.59±12.23)及(2.25±0.56,1.58±0.28)、(67.94±8.39,47.43±6.19),两组观察指标统计分析P0.01。结论滤白CRP中的FⅤ、FⅦ、FⅧ、FⅨ活性及Fib、Tp含量较同源滤白FFP中相应成低。滤白CRP不具备滤白FFP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我国制定滤白CRP临床应用指南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8.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血浆主要质量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甲蓝(MB)/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血浆主要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新鲜血浆192袋,分别于病毒灭活前和病毒灭活后无菌留取血浆标本各1ml,对凝血因子(Ⅱ、Ⅴ、Ⅶ、Ⅶ、Ⅸ、Ⅹ、Ⅺ、Ⅻ)的活性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血浆总蛋白(TP)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采用MB/光化学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后,凝血因子Ⅱ、Ⅴ、Ⅶ、Ⅶ、Ⅸ、Ⅹ、Ⅺ、Ⅻ的活性及Fg和TP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仍然符合国家要求。结论采用MB光化学法进行血浆病毒灭活,对血浆主要质量指标无显著影响。临床输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疗效可靠,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不同温度、时间制备的新鲜血浆进行检测,观察FⅤ、FⅦ、FⅧ、FⅨ、FⅩ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情况,以发挥对临床血浆输注或制备冷沉淀选择原料血浆的指导作用。方法在2℃~6℃、15℃左右和室温各制备20份血浆,每一试管留取5ml,同一温度、不同时间来源于同一份血浆,分别于6h、8h、10h、14h、18h速冻标本,并在72h内将速冻成固体的血浆与37℃水温解冻后立即运用血凝法检测各凝血因子活性。结果 2℃~6℃环境中保存的血浆在6h、8h、10h、14h、18h内Fib、FⅦ、FⅨ、FⅩ因子活性的降低不是太明显,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而FⅤ、FⅧ因子活性在6~10h也在正常范围,但在14~18h时出现低于正常值的现象。15℃左右和室温保存的血液在6~10h制备FFP中的Fib、FⅦ、FⅨ、FⅩ因子活性下降速度不明显,FⅤ、FⅧ因子随着温度升高和保存时间的延长活性下降速度明显,8~10h与6h相比,所有凝血因子水平的降低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集的血液保存在2℃~6℃环境中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优于15℃、室温情况下保存血液制备的FFP,建议血站成分科制备冷沉淀原料血浆时,最好用2℃~6℃冷藏环境6~10h内和15℃、室温环境下8h内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作为制备冷沉淀的原料血浆。  相似文献   

10.
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于-30℃、-80℃保存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新鲜冰冻血浆(FFP)于两种温度下保存1年其凝血因子活性的动态变化,为制定FFP的有效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FFP分别于-30℃、-80℃保存,于0、90、180、270、360 d分别采用一期法测定FⅧ:C、FⅤ:C、FⅨ:C及FⅪ:C,用免疫比浊法测定vWF和FⅧ:CAg.结果 FFP在-30℃保存1年的FⅧ:C、FⅤ:C、FⅨ:C、FⅪ:C,vWF和FⅧ:CAg均符合质量标准,其中FⅨ:C及FⅪ:C,vWF和FⅧ:CAg与初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FⅧ:C与FⅤ:C显著降低,但高于70%;上述各凝血因子在-80℃保存1年其活性与保存初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FFP于-30℃保存1年,其凝血因子具有较好的临床止血效果,-80℃有利于不稳定凝血因子的保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亚甲蓝(MB)/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血浆主要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新鲜血浆192袋,分别于病毒灭活前和病毒灭活后无菌留取血浆标本各1ml,对凝因子(Ⅱ、Ⅴ、Ⅶ、Ⅸ、Ⅹ、Ⅺ、Ⅻ)的活性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血浆总蛋(TP)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采用MB/光化学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后,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Ⅻ的活性及Fg和TP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仍然符合国家要求.结论 采用MB光学法进行血浆病毒灭,对血浆主要质量指标无显著影响.临床输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疗效可靠,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下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合理有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留取新鲜冰冻血浆40例,在融浆机37℃25 min融化后均分为2份,1份于(4±2)℃条件下保存,另1份于(25±2)℃条件下保存,所有样本在融化后0、4、24、48和72 h分别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同时进行凝血因子Ⅴ、Ⅶ、Ⅷ、Ⅸ活性以及APTT和PT检测,并对每份样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血培养。结果: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在4℃和25℃保存72 h后均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且无细菌生长,反应凝血因子活性及血凝块特性的ACT和TMA在保存4、24、48和72 h时间点与0 h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同一保存时间点的两个不同温度间无差异。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48和72 h时凝血因子Ⅴ活性水平在4℃与25℃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5℃温度保存时活性衰减比4℃温度保存时快。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72 h时虽然有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衰减,但仍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临床血浆输注过程中融化后保存72 h的血浆可用于临床患者凝血因子的补充,尽量避免血液成分的浪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分析去冷沉淀血浆(CRP)中部分凝血因子及总蛋白的实际含量,为临床输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抽取40份新鲜全血,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制备新鲜冰冻血浆(FFP)和CRP,同一人份制备的血浆分为FFP组(n=40)和CRP(n =40)留样,检测2组标本的FⅤ∶C、FⅦ∶C、FⅤⅢ∶C、FⅨ∶C、Fg和总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CRP组和FFP组的FⅦ∶C、FⅧ∶C、FⅨ∶C、Fg、总蛋白含量比较:(88.8±27.1)%vs(93.2±29.7)%、(23.0±17.4)%vs(83.4±25.8)%、(57.3±12.6)%vs(66.9±12.2)%、(157.7±52.5) 1mg/dLvs(212.6±50.0) mg/dL、(58.5±6.3) g/L vs (67.0±3.5) g/L(均为P<0.05);FⅤ∶C(%)比较,131.0±49.4 vs 134.7±41.7(P >0.05).结论 CRP中的大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和总蛋白含量均下降,故临床输注不能等同于FFP和普通血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V、Ⅶ、Ⅷ、X、Ⅺ的活性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AMI组(80例)和对照组(80名)因子V促凝活性(factor V coagulant activity,FV:C)、因子Ⅶ促凝活性(factorⅦcoagulant activity,FⅦ:C)、因子Ⅷ促凝活性(factor Ⅷ coagulant activity,FⅧ:C)、因子X促凝活性(factor X coagulant activity,FX:C)、因子Ⅺ促凝活性(factorⅪcoagulant activity,FⅪ:C).结果:①AMI组血浆FV:C、FⅦ:C、FⅧ:C、FX:C、FⅪ:C分别为(134±25)%、(187±32)%、(212±64)%、(140±29)%和(193±64)%,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为P<0.01),而AMI组凝血因子超过其临界值的发生率分别为63%、77%、90%、64%、81%;②AMI组中再发病例各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初发组(均为P<0.01);③不同年龄患者各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有差异.结论:AMI患者存在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其中以FV:C、FⅦ:C、FⅧ:C、FX:C、FⅪ:C增高明显,存在着高凝状态,可能与AMI的发病相关,因此定期检查凝血因子活性对于及早发现高凝倾向,并加以预防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室温新鲜全血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血浆再制备冷沉淀的质量。方法实验组为24例,新鲜全血(400 mL)置室温于<8 h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所得的血浆,冰冻保存。对照组1为12例,常规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冰冻保存。对照组2为12例,新鲜冰冻单采血浆,血浆单采完毕分装为200 mL/袋并立即冰冻保存。3组血浆按常规制备冷沉淀,评价其质量:外观、凝血因子FⅧ及Fib的含量;血细胞残留量。结果 3组冷沉淀外观均正常;WBC含量在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1比较:实验组凝血因子FⅧ(81.76±34.07)IU较低,Fib(202.63±48.58)mg及Plt(7.81±5.81)×109均较高。与对照组2比较:实验组凝血因子FⅧ含量相当,Fib(202.63±48.58)mg较高、Plt(7.81±5.81)×109较低。结论全血来源的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冰冻血浆还可以用于冷沉淀的制备,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6.
体外循环围术期凝血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bypass,CPB)围术期间凝血因子变化及抑肽酶对其影响。方法 :4 5例患者分非抑肽酶治疗组 (nonaprotininadministrationgroup ,NAPR ,15例 )和抑肽酶治疗组 (aprotininadministrationgroup,APR ,30例 )。取围术期六个时段 ,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凝固时间 (thrombintime,TT)、凝血因子促凝活性 (F∶C包括FⅡ∶C、FⅤ∶C、FⅦ∶C、FⅧ∶C、FⅨ∶C、FⅩ∶C、FⅪ∶C和FⅫ∶C)和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g)、血小板计数 (plateletcount,Plt)、血小板活化依赖a颗粒膜蛋白 14 0(GMP 14 0orCD62 p)、D 二聚体 (D dimer,DD)、术后 6h及术后 3天的心包纵隔引流量。结果 :APR除Plt外 ,各指标在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 ,变化程度均小于NAPR(P均 <0 0 5 )。APR术后 6h及第 3天心包纵隔引流量显著性地小于NAPR(P <0 0 1)。结论 :抑肽酶可明显改善CPB期间凝血功能的障碍 ,提高术后凝血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本站制备的不同血浆制品中有效凝血因子的促凝活性,纤维蛋白原和血浆总蛋白含量的测定,为深入掌握血浆产品的质量、准确解答临床相关血浆输注问题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血并提高疗效提供帮助。方法随机抽取本站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去冷沉淀冰冻血浆31份,其他36份)、亚甲蓝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共128份,分别用一期法检测FⅡ、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的促凝活性,凝血酶法检测纤维蛋白原和双缩脲法检测总蛋白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浆总蛋白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检测项目组间比较:CRP与FP比较:FⅪ、FⅫ之间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他项均有差异;CRP与MB-FP比较:Fib、FⅤ、FⅦ、FⅫ之间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他项均有差异;CRP与FFP比较:Fib、FⅤ、FⅧ之间P0.05有意义,其他项均无差异;FP与MB-FP比较:Fib、FⅡ、FⅦ、FⅪ之间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他项均无差异;FP与FFP比较:Fib、FⅡ、FⅫ之间P值均0.05,无意义,其他项均有差异;MB-FP与FFP比较:FⅦ之间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他项均有差异。结论不同血浆制品有效成分各不相同,临床上不能等同使用。经过灭活的MB-FP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降低,与CRP水平相当,其他因子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CRP因提取了冷沉淀与FP比较,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降低,其他因子也各有差别,应作为一种成分与FP区别使用。  相似文献   

18.
凝血因子Ⅴ(FⅤ)和凝血因子Ⅶ(FⅦ)在血浆中降低或升高易导致临床出血或血栓形成。本文报道乏FⅤ、FⅦ基质血浆的制备及在肝病患者中测定FⅤ促凝活性(FⅤ:CA)及FⅦ促凝活性(FⅦ:CA)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放置时间凝血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福照 《临床医学》2009,29(8):31-32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24h内凝血因子的变化,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型自动血凝分析仪,对20份血浆样品分别于融化后0,6、12、24h,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I')、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Ⅶ、Ⅷ、Ⅸ(FⅦ、FⅧ、FIX)活性水平。结果新鲜血浆融化后24h之内无明显改变的为PT、FIB、TT(P〉0.05);其他指标在不同时间段各有明显的改变,同时显示FⅧ半衰期为12~24h。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放置会有凝血因子活性衰减,为保证输血质量,应尽可能融化后立即输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气动管道运输系统对全血血浆凝血因子与部分生化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保存期5d全血30袋,450mL/袋,将30袋全血随机分为减震组与非减震组,每组各15袋。传输前后采集血标本凝血因子、乳酸和游离血红蛋白,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TP、Alb、LDH、K~+、Na~+、CL~–、Ca~(2+)参数项目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结果传送前组血浆FⅠ、FⅡ、FⅢ、FⅣ、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FⅩⅢ和血浆TP、Alb、白/球比值、乳酸、LDH、FHb、K~+、Na~+、Cl~–、Ca~(2+)分别与减震传送后即刻组、非减震传送后即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震传送后即刻组分别与非减震传送即刻后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血采用PTS传送后即刻通常不会导致全血中血浆凝血因子与部分生化参数的明显变化,立即输注给患者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