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腋臭症是多汗症和臭汗症的统称,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大汗腺、顶泌汗腺分泌旺盛以及其分泌液经腋部细菌分解后所产生的六碳至十碳的不饱和支链脂肪酸有关.腋部细菌中的类白喉杆菌与顶泌汗腺分泌物反应可产生腋臭味;项泌汗腺的分泌受性激素影响,青春期较为严重;与遗传有关[1].腋臭症是美容外科常见病.腋臭症治疗方法较多,我科自1998年4月起采用腋窝皱折平行双切口腋毛区皮下修剪结合XH-Ⅱ超高频美容仪烧灼皮下汗腺、毛囊的术式治疗腋臭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腋臭又称臭汗症,是细菌分解顶泌汗腺分泌的汗液中有机物质(蛋白质和脂质),产生有明显气味的短链饱和脂肪酸与氨所致。临床治疗腋臭的方法很多,自2003年我科采用微创腋臭根治术,即小切口皮下修剪结合局部搔刮术治疗腋臭,效果良好。术后复发及并发症少见,术后腋部重度瘢痕增生更罕见。现将我科一例在行微创腋臭根治术后一年腋部出现重度瘢痕增生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腋窝顶泌汗腺的应用解剖与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腋臭顶泌汗腺的分布范围与层次,为治疗腋臭提供应用解剖与病理学依据.方法 对2具腋臭,8具非腋臭10%甲醛固定成人尸体,进行腋窝应用解剖;对25例重度腋臭患者予以顶泌汗腺去除手术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顶泌汗腺分泌部肉眼清晰可见,呈粟粒样颗粒;尸体上呈黑褐色,活体上为粉红色;主要分布在腋毛区域内,可超过腋毛区域外,但未超过1.0 cm;以腋窝中央横皱襞处最为密集,外围呈散在分布.顶泌汗腺分泌部位于真皮网状层与腋浅筋膜之间的浅层脂肪组织内,在真皮网状层下方已移行为导管部.在靠近真皮网状层处,其被结缔组织缠绕,形成完整、坚韧、不易刮除的膜状结构;在下方与腋浅筋膜连接紧密,不易分离.真皮面上白色突起颗粒为皮脂腺毛囊复合体.结论 直视下去除真皮下粉红色粟粒样组织和腋浅筋膜,干净去除顶泌汗腺分泌部;结合紧贴真皮面剪除毛囊处理导管部,可根治腋臭.手术范围不可过宽,以腋毛区域外1.0 cm为宜.  相似文献   

4.
保留蒂部真皮下血管网分支修剪法根治腋臭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去除腋窝顶泌汗腺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皮肤血供。方法:2008-09~2010-11,对115例腋臭患者予"保留蒂部真皮下血管网分支"修剪法根治:腋窝中下1/3横皱襞切口,保留蒂部真皮下血管分支,"顺行法"修剪,去除腋浅筋膜和顶泌汗腺分泌部,紧贴真皮网状层去除毛囊。结果:术后2天拆除包扎并拔除引流管,术后7天折线。10例伤口愈合不佳,经换药1~2周愈合。术后血肿7例,及时予以血肿清除术。术后7~14天内,手术区域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本组11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显效率100%,2例仍有轻度臭味,治愈率98.3%。所有病例腋部瘢痕不明显,无双上肢活动受限及皮肤坏死。真皮下血管网下方常夹有一定厚度的顶泌汗腺分泌部。修剪去除顶泌汗腺时,能否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应视部位而定。腋窝中央部位(切口两侧)区域,难以保留真皮下血管网。而在腋窝周围部位(皮瓣蒂部),顶泌汗腺分泌部呈散在分布,且真皮下血管网分支较粗大,故可保留。结论:"保留蒂部真皮下血管网分支"修剪法根治腋臭,充分利用了腋窝顶泌汗腺和真皮下血管网的解剖学基础,保证了手术确切止血和腋窝顶泌汗腺的有效去除,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皮肤血供。其效果理想,并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腋臭又称臭汗症,是腋窝部分泌的汗液有特殊难闻的臭味,俗称狐臭。它是由一些细菌分解顶泌汗腺分泌的汗液中有机物质(蛋白质和脂质),产生有明显气味的短链饱和脂肪酸和氨所致。我科自2004年开展小切口微创腋臭刮除术以来,治疗患者415例,收到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腋窝皱襞双平行切口治疗腋臭110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腋臭俗称“狐臭”,是由腋窝大汗腺(顶泌汗腺)分泌物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活动,造成心理负担。我中心自2000年至今采用腋部顺皱襞双平行切口治疗腋臭110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自粘性弹力绷带包扎法在微创腋臭根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腋臭又称臭汗症,是腋窝部分泌的汗液有特殊难闻的臭味,俗称狐臭。它是由一些细菌分解顶泌汗腺分泌的汗液中有机物质(蛋白质和脂质),产生有明显气味的短链饱和脂肪酸和氨所致。患者因其异味而影响正常的工作交往,造成心理压力。临床治疗腋臭的方法很多,自2003年,我科采用微  相似文献   

8.
赵亚楠  杨珊  刘文先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0):1032-1033
腋臭是一种常见病,为腋窝区顶泌汗腺分泌的有机物排出皮肤表面后,经细菌分解为不饱和脂肪酸,产生难闻气味。影响患者的社交活动,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我科门诊2008年1月-2012年9月采用腋后壁“W”切口腋臭根治术治疗95例腋臭患者,经过3~24个月的随访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谢群  陕声国  孙文涛  刘璇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0):1490-1492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在腋(臭)区顶泌汗腺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腋臭患者和正常人腋区顶泌汗腺细胞中EGF和EGFR的表达水平。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腋臭患者和正常人腋区顶泌汗腺细胞EGF和EGFR表达的平均光密度。结果:①EGF在腋臭患者顶泌汗腺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②EGFR在腋臭患者顶泌汗腺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EGF和EGFR在腋(臭)区顶泌汗腺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的增加与腋臭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腋臭是由于顶泌汗腺的过度分泌,其产物在皮肤细菌的分解作用下产生不饱和脂肪酸及氨等物质形成令人不快的异味.腋臭的治疗方法较多,单一疗法很难达到彻底根除顶泌汗腺的结果.我们采用双微小切口剪除术辅以超脉冲CO2激光联合治疗腋臭,更加有效地清除顶泌汗腺,取得满意疗效. 一、临床资料 患者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18~54岁,平均26.8岁.病程4~39年,所有患者既往未曾接受过其他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切口修剪顶泌汗腺治疗腋臭的疗效。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对1 113例双侧腋臭患者采用腋毛后缘横切口,剪除腋毛区外1cm皮下组织及顶泌汗腺进行治疗,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固定。结果:1 113例腋部气味消除满意,明显好转1 108例(99.55%),显效5例(0.45%)。切口甲级愈合1 093例(98.20%),乙级愈合20例(1.80%)。结论:小切口修剪顶泌汗腺是治疗腋臭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腋臭是由细菌作用于顶泌汗腺分泌产生氨及短链脂肪酸,所导致的恶臭[1-2].笔者以关节旋转刀治疗腋臭,积累3年临床经验并不断改进,在取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的同时保证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腋窝区的汗腺通常分为两种,一种为外泌汗腺,又称小汗腺,具有分泌多量无色无味汗液及调节体温的作用,过度分泌则导致多汗症;另一种是顶泌汗腺,又称大汗腺,位于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及皮下组织内。腋臭主要是由腋下大汗腺的分泌物经皮面附生细菌(主要为葡萄球菌)作用后,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释放出异常的气味。  相似文献   

14.
腋窝菌群敏感性与顶泌汗腺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腋窝常见菌群的敏感性和顶泌汗腺的分布,为优化腋臭手术治疗方案,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术前取腋窝代谢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局部肿胀麻醉下,采用腋皱壁切口,切除腋浅筋膜浅面的顶泌汗腺治疗腋臭102例。取部分患者腋毛范围外0.5cm及腋毛中央切口皮肤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手术效果满意,总有效率97.5%。结论:根据顶泌汗腺的分布,采用合理的切开深度和分离范围修剪去除顶泌汗腺,使用敏感性的药物防感染治疗及妥善的术后护理,是保证腋臭手术成功,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腋臭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腋臭是局限臭汗症,俗称"狐臭",是一种常见疾病,该病是由腋下顶泌腺(大汗腺)产生分泌物,排出体外后经细菌分解所致异味.腋臭虽不影响人体的功能、外观,但会影响工作、社会交往,对患者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自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我们对379例腋臭患者分别采用肿胀抽吸联合消痔灵灌浸术、腋皱襞切口皮下剥离术及单纯肿胀抽吸术进行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腋臭及腋部臭汗症,俗称“狐臭”,有一种特殊的刺鼻臭味。夏季更甚,常见于青壮年,其所发出的臭味与该部位的各种细菌分解大汗腺分泌物中有机物质产生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关。治疗腋臭的方法很多,但均不能彻底根治,经过多年的经验和实践,经小切口切除汗腺毛囊及浅筋膜治疗腋臭,避免了很多弊端,术后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腋臭根治术中如何快速清除皮下组织、顶泌汗腺和大小汗腺。方法:用皮片翻转器[1]翻转皮肤,用医用削刮修整器[2](图1)削刮清除皮下组织、顶泌汗腺和大小汗腺。结果:用皮片翻转器翻转皮肤,用医用削刮修整器在直视下削刮清除皮下组织、顶泌汗腺和大小汗腺,皮下组织、顶泌汗腺和大小汗腺清除彻底,手术进度快。结论:皮片翻转器和医用削刮修整器是在直视下快速清除皮下组织、顶泌汗腺和大小汗腺的一套很好用的组合器械。  相似文献   

18.
腋臭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腋臭症是多汗症和臭汗症的统称,主要表现为腋部异味,部分病例合并腋部多汗,其严重程度因人而异,目前临床上治疗腋臭症的方法很多,大致可概括为保守疗法和手术方法,保守疗法主要包括:外用药物、注射和物理疗法(微波、冷冻、电凝、激光、同位素)等,硫酸铝溶液可缓解异昧,但它对皮肤刺激较大,皮下注射肉毒毒素可抑制各种汗腺分泌,  相似文献   

19.
腋臭症是大汗腺(顶泌汗腺)分泌过多的含蛋白质的混浊液体,经细菌分解后产生一种臭味,又称狐臭,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见于15~40岁的青中年男女,常有家族史,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夏季气味明显,不但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社交,而且还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目前,治疗腋臭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而手术疗法是根治腋臭的较好选择.自1993年3月至2008年11月,笔者采用腋窝皱襞小切口的手术方法治疗腋臭症患者104例,术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腋臭又称狐臭,主要因为顶泌汗腺(大汗腺)的汗液等排泄物受到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及需氧性白喉样菌等的分解作用,产生短链脂肪酸及氨而放出异臭.因此症严重影响社交活动,尤其对青年人,治疗欲望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