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移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永功  陈静瑜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8):1289-1291
1981年临床上成功地完成心肺联合移植,1983年完成第1例单肺移植,随后在1986年整体双肺移植取得成功,1989年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肺移植。1990年第1例活体肺叶移植的成功成为当前供体严重短缺情况下一个很好的选择,以后10年间手术技术仅有很小的改进,而肺移植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日前,全世界共完成单、双肺移植约17000多例,且每年以1500例的速度增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体外循环(CPB)下序贯式双肺移植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 对1例双肺弥漫性间质纤维化伴感染的患者在CPB下行序贯式双肺移植术。术中采用游离肋间肌包埋支气管吻合口,术后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强的松三联药物抗排斥反应。结果 患者术毕送层流病房,34h恢复自主呼吸。术后22d出现带状疱疹;26d出现右腹股沟压痛,右下肢深静脉栓塞,经治疗后恢复正常;术后65d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吻合口通畅。随访3个月,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在CPB下行序贯式双肺移植具有整体双肺移植、改善肺功能等优点;用游离带蒂肋间肌包裹支气管吻合口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方法。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强的松三联药物抗排斥反应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总结适应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化脑死亡供肺的获取经验,探讨一套适用于我国临床肺移植的脑死亡供肺获取标准和规范.方法 对1 例机械通气16 d的志愿捐献者经脑死亡和供器官功能评估后,根据国际标准进行双肺及其他脏器的获取术.获取的双侧供肺为1例34岁的终末期矽肺患者进行了双肺移植.结果 顺利获取脑死亡供者双肺及其他器官.双肺移植受者术后恢复良好,43 d顺利出院,术后随访至2009年2月生活质量良好,肺功能极大改善.结论 本例脑死亡供肺顺利获取以及移植成功,为今后我国脑死亡供肺及其他脏器按国际标准获取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对12例双肺移植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肺康复训练方案,具体包括肺功能康复、运动康复、心理康复等。经过精心护理,12例患者肺功能恢复良好,转入普通病房行进一步治疗后顺利出院。提出对肺移植术后患者,以肺康复指南为基础,实施系统化的早期肺康复训练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9例序贯式双肺移植的手术指征和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共进行了9例序贯式双肺移植。2例受者在第1侧肺植入后恢复通气和灌注,再作第2侧肺的切除和植入;6例在第1侧肺植入后使用体外膜氧合(ECMO),再完成第2侧肺的切除和植入;1例在体外循环(CPB)下完成,同时使用一氧化氮(NO)吸入。结果前2例患者术中出现严重的移植肺水肿,术后仅生存12和36h。使用ECMO的6例患者均安全渡过手术关,术后移植肺氧合良好,拔除口插管时间为36~72h,平均为48h,其中4例患者顺利恢复出院,最长已生存16个月,1例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大咯血,1例术后3周死于肾功能衰竭。使用CPB的1例患者术中死于大量渗血和严重的酸中毒。结论序贯式双肺移植手术指征较广,但手术风险大;使用ECMO可显著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1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的手术适应证、术式的选择及术后疗效.方法 报告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19例,患者术前CT检查均以弥漫性肺气肿为主,均经2~3年不同程度的吸氧治疗,其中依赖呼吸机的有5例.手术方式分别为:单肺移植6例;单肺移植加对侧肺减容术7例;双肺移植6例.结合这19例患者的肺移植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单肺移植的受者中,术后第1天内有2例受者胸腔引流量超过2000 ml,再次剖胸探查止血.19例受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为3~22 d,平均呼吸机脱机时间为7 d.术后1个月内死亡5例,死亡原因分别为: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丧失1例、支气管吻合口漏1例、重症急性排斥反应(4A级)1例及重症细菌和霉菌感染2例.6例双肺移植的受者术后早期均康复出院.19例患者术后1、2、3年存活率分别为73.7%、63.2%和52.6%.结论 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气肿最有效的方法;单肺移植口丁作为终末期肺气肿的常用术式,单肺移植结合对侧肺减容术可以更好的利用供肺,同时又解除了术后对侧自体肺的并发症;对年龄较轻及有双肺感染的终末期肺气肿患者,应首选双肺移植,双肺移植较单肺移植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7.
肺移植手术的麻醉处理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移植手术的麻醉处理一例欧阳川卿恩明耿新社李书闻作者单位:100029北京安贞医院麻醉科患者.男,47岁,53kg。患者进行性呼吸困难3年、近1年来呼吸困难急剧加重。临床诊断:双肺广泛间质纤维化、肺气肿。麻醉及监测方法本例采用以芬太尼为主的静脉复合麻...  相似文献   

8.
胸部微创技术在肺移植切口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9月~2005年12月,我院共完成临床肺移植30例,手术方式为单肺移植25例,双肺移植5例。随着我院肺移植外科技术的改进、临床经验的积累,我们借助胸外科微创技术,改进单肺和双肺移植的手术切口,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多伦多经验谈肺移植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年多伦多总院进行了全球首例成功的单肺移植,此后,随着供受者选择、肺保存技术、肺移植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管理和免疫抑制剂的进步,肺移植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术后早期生存率显著提高,肺移植也成为治疗终末期肺病可选择的惟一方法。近5年来,肺移植每年以1500例的速度在增长,而在2000年后全世界每年单、双肺移植的数量已经持平,2002年后双肺移植已超过单肺移植,至2004年底全世界共完成单、双肺移植约19000多例,术后1年生存率为76%。在肺移植发展的历程中,多伦多肺移植中心无论在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均处于领先地位,现根据我们近年来在多伦多肺移植中心的学习体会,从多伦多肺移植经验谈一谈当今肺移植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不同受者同期分别接受同一供者的心、肺移植六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供者器官的利用率,探讨将同一供者的心、肺同期移植给不同受者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原位灌洗、整块切取的方法获得3例供者的心脏和双肺,分别同期移植给3例终末期心脏疾病患者和3例终末期肺脏疾病患者。供者先行机械通气,然后开胸,主动脉及肺动脉分别插入灌注管,经主动脉插管灌注HTK液,经肺动脉插管灌注改良棉子糖低钾右旋糖酐液,对心、肺进行灌洗,然后整块切取心、肺。受者手术前进行供心、肺的分离,然后再次进行心、肺的逆行灌洗(通过上、下肺静脉插管和主动脉根部或者经腔静脉冠状窦逆行插管)。施行单侧肺移植者,再将左、右供肺分离。3例肺移植受者中,1例行左单肺移植,其他2例为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肺移植;3例心脏移植者均采用双腔静脉吻合法施行原位心脏移植。结果1例左单肺移植受者术后恢复良好;1例双肺移植受者术后出现右肺上叶静脉栓塞,于术后第9天再次手术,切除右肺上叶,后痊愈出院;另1例双肺移植受者,术后出现支气管吻合口狭窄,并发肺部感染,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术后7个月死于重症感染。1例心脏移植受者术后早期出现肾功能衰竭,经血液透析治疗后痊愈出院,3例心脏移植受者术后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恢复到0-I级。结论将同一供者的心、肺分别移植给不同受者,能充分利用供者器官,方法可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移植患者体外膜肺氧合(ECMO)应用过程中的观察内容及护理要点。方法对6例肺移植应用EC—MO患者采取开始转流后的常规护理。ECMO管路的管理,生命体征与实验室指标观察,营养支持等护理措施。结果4例患者在肺移植术后即撤离ECMO;1例房间隔缺损伴Eisetnenger患者由于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连续使用EC—MO34h后顺利撤离;1例双肺移植因术中出血多,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术中紧急行ECMO支持,术后第7天顺利撤离。全组患者未发生ECMO相关并发症。术后4例患者顺利出院,出院后生活质量良好;1例由于术后出现MODS于术后第9天死亡,另1例再次移植患者处于术后恢复中。结论ECMO应用过程选择合理的护理方案及手段,可及时发现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医生及时、正确的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右侧单肺移植术治疗双肺多发性囊肿合并感染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单肺移植术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的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2006年1月为1例双肺多发性囊肿合并感染患者施行了右侧单肺移植手术。结果术后用同步间隙指令性通气(SIMV)模式辅助呼吸48h后拔除气管内插管。胸部X线片和CT示:移植肺清晰,肺扩张和血液灌注良好,未见异常密度阴影。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肺功能明显提高,第一秒用力呼出量(FEV1)增加0.74L,最大通气量(MVV)增加31.08L/min。住院64d痊愈出院。出院后5个月余肺功能正常,MVV%为66.oN,大小气道功能和肺通气储备功能接近正常。随访1年患者身体健康,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有明确的手术适应证、良好的肺保存、移植技术和合理的围术期处理是提高肺移槽手术患者治疗效果和峰活盾量的傈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同种异体肺移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体会。方法 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例为双肺弥漫性肺气肿,另3例为双肺重度弥漫性肺气肿并部分相互融合成肺大疱,但肺大疱占据胸腔不足1/3。4例均接受尸体供肺移植,为双肺弥漫性肺气肿的1例接受右肺移植,弥漫性肺气肿并部分相互融合成肺大疱的3例接受左肺移植,此3例分别于术中(1例)和术后(2例)接受右肺减容术。术后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同时给予达利珠单抗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进行诱导治疗。结果4例手术经过顺利,1例术后第5d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逆转。2例受者顺利出院,并存活至今,最长1例存活已超过2年。2例分别于肺移植术后第74d、77d死亡。结论 终末期双肺弥漫性肺气肿可行单侧肺移植治疗,如果对侧肺有重度弥漫性肺气肿,特别是部分融合成大疱易破裂者,可同期期行对侧肺减容。  相似文献   

14.
临床肺移植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6 3年美国第 1例临床肺移植成功〔1〕,病人仅生存 18d。在以后的 2 0年中 ,肺移植绐终处于低潮 ,全世界共报道人肺移植 4 0例 ,其中仅 1例生存 10个月〔2〕。 80年代初 ,新型高效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 ,开始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临床 ,肺移植与其他脏器移植一样 ,进入了一个活跃的发展期。 1981年美国首次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病人成功地进行了临床心肺联合移植。病人获长期生存。 1983年加拿大多伦多移植组为一肺囊性纤维化病人成功地进行了单肺移植 ,80年代末该移植组又成功完成了人双肺移植。至此 ,人单肺、双肺及心肺联合移植 3种主要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适应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化脑死亡供体肺的获取以及应用于肺移植的经验。方法 3例机械通气分别达到3d、16d、12d的志愿捐献者经脑死亡和供体器官功能评估后,行国际标准化肺获取术。获取的双侧供肺分别为32岁、34岁、61岁的终末期肺病患者进行了双肺移植。结果利用3例脑死亡供肺成功进行了3例双肺移植,1例患者手术后第9日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外2例双肺移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术后随访生活质量良好,肺功能极大改善。结论在我国的条件下,严格按国际标准化获取脑死亡供肺,可作为肺移植的主要供肺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强光亮  刘德若 《器官移植》2011,2(4):181-183
1983年,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肺移植组的Cooper等为一例58岁终末期肺纤维化男性患者成功地完成了右肺移植。随后,1986年该移植组Patterson等进行整体双肺移植获得成功,1989年出现序贯式的双肺移植。此后,随着选择供者和受者、肺保存方法、肺移植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管理和免疫抑制剂等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肺移植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肺移植治疗肺纤维化一例报告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作者于1995年2月23日为一男性48岁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行左侧单肺移植,至今良好存活。术后半年复查肺功能基本正常,核素扫描左肺通气及灌注良好。术间未用体外循环。术后用三联免疫抑制剂,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5天。术后3个月中发生3次急性排斥,第三次肺活检病理改变已达最严重的Ⅳ级,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双肺移植术后并发气管内大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8月我院为1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合并双肺感染患者进行了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侧单肺移植手术,术后患者存活29d,最后因气管内大出血死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肺移植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诊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双肺移植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诊疗体会。方法1例双肺移植患者,术后8个月肺部发生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黄曲霉菌感染,胸部X线片显示双肺呈浸润性病变,以右肺为主,应用伊曲康唑抗曲霉菌治疗,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抗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治疗。结果用药6d后痰真菌培养结果转阴,患者症状逐步好转;头孢哌酮/舒巴坦抗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治疗效果不佳,后换用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后痰细菌培养转阴。在维持血他克莫司(FK506)浓度在有效水平的基础上,FK506的用量从6mg/d减至0.5mg/d。结论CT在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诊断中的价值优于X线片;应用伊曲康唑治疗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有效,同时应注意血FK506浓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1例右肺支气管扩张,右侧毁损肺患者行右肺全切除加同种异体肺移植术。重点阐述了该手术前准备,包括器械,物品准备,术中配合包括供肺修整与保护,受体肺切除,供肺与受体的吻合等。并就术前准备、人员培训,预防感染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