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灸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针灸双向调节作用是指用针刺或灸法作用于同一俞穴,可使处于低下或亢进状态的机体机能调至正常范围。现就有关文献资料综述如下。一、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俞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如泄泻时针刺天枢穴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穴能通便。针刺足三里对胃肠蠕动及消化液的分泌有调节作用,并能促进溃疡愈合;针刺足三里既能治胃痉挛,又能治胃弛缓症;当针刺健康人和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和慢性胃炎)的足三里时,发现胃弛缓时针刺可使其收缩波加强,胃紧张时则使之弛缓;田从豁针刺足三里穴对胃酸分泌曲线的影响表明:原高曲线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3,(5):997-998
双向调节是针灸作用的重要特点之一,文章试从针灸双向调节作用的古代文献记载、影响因素、现代机理研究等方面对作用进行简要探讨,进一步强调针灸双向作用对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和深入阐释其作用机理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针灸的双相调节作用不仅存在于单个穴位,而且在针灸复方中更具意义,其实质是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临床及实验结果也证实了针灸对调节作用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针灸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规律的3种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灸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规律是针灸作用四大规律之一,也是针灸作用四大规律的核心,该规律统一了针灸作用的四大规律,并且有3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不同性质疾病的双向良性调节,对同一种疾病不同机能或不同功能生物活性物质的双向良性调节,对同一种功能在不同时间状态的双向调节。  相似文献   

5.
针灸双向调节作用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伯顺 《江苏中医》1999,20(8):30-31
针灸的双相调节作用不权存在于单个穴位,而且在针灸复方中更具意义,其实质是调整机体阴平衡,临床及实验结果也证实了针灸对调节作用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综述针灸对肥大细胞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针灸对肥大细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生理状态下,针灸刺激可引起局部穴位肥大细胞及脱颗粒数目增多;病理状态下,病灶区肥大细胞异常增多,针灸后病灶区肥大细胞与脱颗粒数目明显减少,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重视腧穴状态提高针灸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灸是通过力、热等手段刺激腧穴,激发经气以调整人体机能活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取穴准确与否直接影响针灸疗效,古人创立了"骨度分寸定位"、"体表标志定位"等来描述腧穴的准确定位方法。针灸医生十分重视腧穴的准确定位,于是上述定位方法成为了临床医生针灸取穴的依据,也是教科书上一直以来所传授的取穴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升"与"降";"补"与"泻";"收"与"散";"行"与"止"等几个方面对中药炮制的双向调节作用进行阐述,初步论证双向调节的产生,是与药物所含成分的量变与质变有密切联系,研究这种规律对揭示药物作用的机理,开发传统药物新用途,提高临床疗效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灸男科常见病的用穴规律,方法:收集有关临床文献240篇,对具体经穴的使用数目及频率加以分析结果,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有40余个。结论:任脉穴,肾经穴及具有调三阴,补肝肾,行肝气,利湿热等作用的腧穴是针灸男科学的常用首选要穴。  相似文献   

10.
针灸溯源—腧穴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腧穴概念的起源与确立  腧穴的本义是指人体气血输注的孔隙或通道,它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其名称在古代医籍中多有不同,有砭灸处、节、会、气穴、气府、骨空、骨孔、孔穴、穴道等众多名称,它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期对腧穴概念的各种认识。目前认为腧穴的概念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与古人的认识一脉相承。  对于腧穴概念的起源,较为广泛而肯定的观点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和逐步积累起来的,这是个较为漫长的历史过程。正如邱茂良教授所言“任何学说都不是一蹴而就突然地创造出来的,它必然有一…  相似文献   

11.
论半夏的双向调节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津慧 《四川中医》2003,21(6):21-22
目的:为了更全面地掌握半夏的特性,拓宽其临床运用范围。方法:依据古方中的记载,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对半夏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半夏有总可燥可润、有升有降、能消能补的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肺部疾病,它的发生可由外感内伤等因素引起,影响肺气的肃降,使津液凝聚成痰饮,阻塞气道,从而形成哮喘.笔者通过参阅大量的古今文献,对针刺治疗哮喘的临床选穴进行了初步归纳,并从腧穴、经络等不同角度对这些穴位进行了分析,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孔昭遐 《针刺研究》1998,23(3):241-241
一位《腧穴学》教师的教学是否成功,固然与其业务水平有关,但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有一些粗浅体会,供同道参考。合理安排开课的时间上经络、腧穴课需要在人体上画线、点穴,因此最好安排在衣着单薄的热天,教师讲课时做动作比较方便,同学亦可一边听讲,一边就在自己身上摸点。上点穴实习课时,也木致使当模特的同学受凉。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中国医药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说理古朴,词语深奥,若一味因循守旧,同学们听起来难免有点格格木入,而且一本新编教材,一般总要用三、四年,而科学的发…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临床及实验室工作中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是当前中医药理论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正在进行有关的研究工作,确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它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中医文献中或临床上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即同一个方或同一种药,或同针一个穴位而具有两相反的作用,这相反作用,就叫中医“双象调节”作用,又叫“双相性”。一常见到的“双向调节”现象1、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方剂:如肾气丸既能治疗肾阳虚引起的浮肿,尿少,服药能使小便次数增多;又能治疗肾阳虚引起的多尿或夜尿多,使小便次数减少。  相似文献   

16.
中药成分与双向调节作用、中药剂量与双向调节作用、中药炮制与双向调节作用、机体状态与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张淑君 《中医研究》2010,23(4):75-7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临床针灸工作者的研究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由于针灸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安全、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等优点,因此,针灸治病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在临床针灸中,如何正确地选用腧穴、准确地定取腧穴、腧穴在疾病中如何发挥其治疗作用,以及腧穴配伍和腧穴的针灸方法等,均是指导针灸临床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上述内容进行简要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8.
浅析桂枝汤类方的双向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桂枝汤及其类方对于体温、汗液、心律、血压、大肠功能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前提、基础和途径。其实质可能是通过调营卫、建中气来调动机体内因对抗疾病,从而使内环境始终保持动态平衡,来实现其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略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床用药中,药物相同而疗效迥异的现象时有所见,如大黄有泻下作用,也有止泻作用;黄芪可以利尿,也能抑尿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这就是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了解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机理,对正确用药,提高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血竭的双向调节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见南  庚金跃 《中草药》1999,30(8):639-639
祖国医学记载,血竭具有活血化瘀、祛腐生肌、止血收敛、消肿止痛等功效,用其治跌打损伤、内伤瘀痛,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称之为“活血圣药”。有些人对血竭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止血收敛”的双向调节作用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上解释和理解血竭的这一双向调节作用。1传统医学观点从中医角度看,活血和止血是非常密切的统一体,属中医“血瘀”理论中的一部分。中医甚至认为“出血即瘀血”,制定有“活血、止血”的治疗原则。中医关于活血与止血统一的观点是以中医“血瘀”理论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