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survivin基因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对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60只,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术后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survivin ASODN 50μg组,200μg组,正义对照组,lipoectin+pluronic组。分别施加不同的处理因素,在移植后1,2周取材。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比较内膜增生程度;用半定量RT-PCR检测survivin基因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基因的蛋白产物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urvivi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结果静脉移植1~2周内膜增生明显,局部转染50μg survivin ASODN后明显抑制内膜增生(P〈0.05),200μg组受抑制程度较50μg组更为显著(P〈0.05)。静脉移植后,对照组survivin的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显著增加,而survivin ASODN组却显著减少(P〈0.05),VSMC中PCNA表达也同时减少,而TUNEL阳性细胞明显增加。结论survivin ASODNs可显著抑制移植静脉的内膜增生;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survivin的基因及蛋白产物表达,促进VSMC凋亡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抑制Survivin基因表达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Wistar大鼠60只,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Survivin ASODN 50、200μg组、正义对照组、Lipofectin+pluronic等五个组,施加不同的处理因素,在移植后1、2周取材。组织形态学方法比较内膜增生程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urvivin基因的mRNA表达,Westem blot检测Survivin基因的蛋白产物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urvivi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变化。结果移植后1、2周内膜增生明显,局部转染50μg Survivin ASODN组内膜增生明显受抑制(P〈0.05),200μg组受抑制程度更为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Survivln ASODN组Survivin的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显著减少(P〈0.05),PCNA阳性表达同时减少,而TUNEL阳性细胞却明显增加。结论Survivin ASODN可显著抑制移植静脉的内膜增生,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Survivin基因及其蛋白产物表达,从而抑制VSMC增殖、促进其凋亡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纳米粒子包载的反义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局部转染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应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和聚乙烯醇(PVA)包载mTOR基因。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随机分成转基因组、空载体组、对照组。转基因组移植静脉转染纳米粒子包载的反义mTOR基因,空载体组单纯转染纳米粒子包载的空载体,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分别于移植3、7、14、28d取材,常规苏木素.伊红(HE)、Verhoeff染色,检测mTOR基因的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的变化,TUNEL法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动态变化。结果转基因组内膜中mTOR基因的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明显减少(P〈0.01);转基因组内膜增生程度在术后7、14、28d较其他组明显减少(P〈0.01);转基因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1)。结论纳米粒子可以作为基因载体,反义mTOR基因的表达能够抑制移植静脉内膜的增生,促进VSMC凋亡。  相似文献   

4.
Lang X  Li J  Zeng K  Dai Z  Ma W  Zhang Q  Duan Z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2):133-135
目的 研究β射线局部照射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与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80只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随机分成^32P局部照射组、对照组,每组按3、7、14、28d随机分成4个亚组、每亚组10只。取材固定,弹力纤维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p53、bcl-2、bax免疫组化测定,TUNEL法检测静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计算机图象分析仪测量移植血管内膜厚度,计算细胞增殖及凋亡百分化。结果 术后2组移植静脉段的内膜平均厚度:7、14、28d,照射组明显 于对照组(t=15.694,P<0.05);7、14d照射组VSMC增殖较对照组受到明显抑制(t=60.157,P<0.01)。凋亡指数14d照射组高于对照组(t=56.176,P<0.01)。p53的表达,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473,P>0.05),bax与bcl-2的表达,14d照射组高于对照组(t=9.783,P<0.05)。结论 ^32P局部照射可以抑制自体移植静脉的内膜增生及VSMC的增殖,促进VSMC的凋亡,可能是通过bax、bcl-2基因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巴曲酶(Batroxobin,BX)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25只杂种犬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分别行股静脉移植到股动脉,建立静脉移植模型。实验组给以巴曲酶治疗。分别检测3组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endothelin,ET)含量,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移植静脉内膜、中膜面积及内膜面列中膜面积比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静脉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原癌基因C—myc表达情况。结果血浆NO含量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ET含量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内膜面积和中膜面积在对照组较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增生明显(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内膜面积/中膜面积之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NA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巴曲酶对内膜增生机制中的部分因素起抑制作用,对血管内膜增生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转染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腺病毒载体转染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HSVtk)基因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作用。方法用Wistar大鼠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以载有HsVtk(4×10^9 plaque forming units)基因的腺病毒孵育颈静脉,将静脉倒置移植于肾下腹主动脉。从移植术后第3d开始腹腔注射丙氧鸟苷[ganciclovir,GCV,60mg/(kg·d),2次/d]共21d,取出移植静脉标本后用PCR法检测HSVtk基因的表达,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基因的转录;进行弹力纤维染色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内膜增生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用TUNEL法观察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移植静脉内膜进行性增厚,新生内膜中有大量增殖状态的平滑肌细胞。移植后第3d,转染HSVtk基因的静脉经PCR扩增出590bp阳性条带,HSVtk基因开始表达mRNA。HSVtk/GCV对静脉内膜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单独予以HSVtk对内膜增生无影响[(17.2±3.2)μm vs(31.1±2.5)μm,P〈0.05]。HSVtk/GCV使静脉中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下降为(9.1±2.3)%,凋亡细胞指数升高到(28.7±3.6)%,分别于空白对照组[(38.7±5.6)%,(18.5±2.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Vtk/GCV系统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转基因疗法和激光疗法防治移植静脉远期再狭窄的可行性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兔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分为(1)对照组,(2)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染组,(3)p53基因转染组,(4)低能量激光照射组,(5)p53基因转染并低能量激光照射组。术后4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外源p53基因的表达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应用DNA片段末端标记法(TUNEL)标记凋亡细胞。HE、Masson及维多利亚兰染色后,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增生情况。结果:术后4周,与对照组相比,GFP基因转染组移植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率、凋亡率差异无显著性,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厚度无明显变化;p53基因转染组VSMC增殖率降低61%,凋亡率增加25%,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厚度分别减少60%、33%,内膜厚度/中膜厚度比值(I/M)减少37%;应用低能量激光照射组VSMC增殖率降低41.5%,细胞凋亡率增加40.9%,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厚度分别减少了58.5%、18.0%,I/M比值减少47.2%;转染p53基因同时应用低能量激光照射组VSMC增殖率较对照组降低61.7%,细胞凋亡率增高47.0%,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厚度分别减少69.7%、44.4%,I/M比值减少44.5%。结论: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和低能量激光血管外照射可以抑制静脉VSMC增殖,促进移植静脉VSMC凋亡,使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的增生减轻,具有防治移植静脉远期再狭窄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外膜缓释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建立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随机将动物等分为3组。空白组移植血管不给任何处理, F-127多聚凝胶对照组在移植血管外膜喷洒20 %F-127多聚凝胶0.5 mL,实验组在移植血管外膜喷洒携带雷公藤内酯醇300μg的F-127多聚凝胶0.5 mL。术后2周取标本。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检测血管内膜增生程度,免疫组化检测标本中bcl-2和Fas的表达,TUNEL法检测标本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水平。结果:静脉移植2周后,与空白组和F-127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管内膜增生明显受抑制(P<0.05),bcl-2的表达[(18.2±8.4) %]显著减少,而Fas的表达[(21.4±8.9) %]显著增加,凋亡细胞[(28.4±7.6) %]也显著增加(P<0.05)。结论:经外膜缓释雷公藤内酯醇可有效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这一作用可能系通过促进VSMC凋亡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在糖尿病大鼠自体移植静脉中的表达及氨基胍对其内膜增生的干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氨基胍组、蒸馏水组及对照组,前2组行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并分别用氨基胍或蒸馏水灌胃,对照组为未作处理的正常大鼠。3组均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后,于术后第7d及14d测定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含量,同时取自体静脉移植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RAGE及NF-KBp65的蛋白表达,半定量RT-PCR检测RAGE及NF—xBp65mRNA的表达。结果 术后第7d及14d,相对于对照组大鼠,蒸馏水组糖尿病大鼠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加重,血清AGE含量增加,RAGE和NF—kB p65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基胍组血清AGE含量、NF—kB p65蛋白和mRNA表达及内膜增生均较蒸馏水组减少或减轻(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大鼠自体移植静脉RAGE表达增强,激活NF—kB,与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关系密切;氨基胍抑制AGE的产生,可阻断AGE-RAGE结合,减轻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人肾癌细胞增殖、凋亡及stat3、survivin表达的影响。方法在肾癌细胞体外培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浓度槲皮素(20μmol/L、40μmol/L和80μmol/L)分别3组,即低、中、高浓度干预组;另设空白对照组。观察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对肾癌细胞增殖、凋亡及stat3、survivin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槲皮素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Real Time PCR检测stag和survivin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tar3和survivin的蛋白表达。结果随作用时间延长和浓度增高,槲皮素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增强。各槲皮素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槲皮素作用48h时检测,槲皮素(20μmol/L)组细胞早期凋亡率为20.17%、槲皮素(40μmol/L)组细胞早期凋亡率为61.93%、槲皮素(80μmol/L)组细胞早期凋亡率为82.24%。各槲皮素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t3与survivin mRNA之间呈直线相关关系(r=0.697,P=0.002),且磷酸化staG(p-staG)和survivin蛋白也呈直线相关关系(r=0.748,P=0.003)。结论槲皮素可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下调stat3和survivin的mRNA和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