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骨小细胞肿瘤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及病理形态在原发性骨小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9例骨的小细胞肿瘤[其中尤因肉瘤/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EW/PNET瘤)22例、小细胞骨肉瘤6例、间叶性软骨肉瘤3例和恶性淋巴瘤8例],观察其病理形态并作免疫组化分析,所用抗体O13、NSE、S-100、Actin和LCA。结果:EW/PNET瘤20/22例为O13阳性。NSE:EW/PNET瘤16/22例和1例骨肉瘤阳性。7例EW/PNET瘤、1例骨肉瘤及3例间叶性软骨肉瘤均有S-100阳性。所有恶性淋巴瘤的LCA均为阳性。骨肉瘤均见骨样基质,间叶性软骨肉瘤可见分化较好的软骨岛。结论:O13的染色对于EW/PNET瘤有诊断意义。小细胞骨肉瘤的成骨和间叶性软骨肉瘤的软骨分化为形态上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2.
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EMC)是一类罕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主要发生于四肢深部.光镜下肿瘤呈分叶状,边界清,细胞为圆形、短梭形,或束状排列于黏液样基质中,电镜下部分肿瘤细胞质内有神经内分泌颗粒,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及S-100,其黏液样基质澳新兰染色阳性,并抗透明质酸酶.因肿瘤生长缓慢,复发率高,易发生退变或间变,形成复杂的病理组织学图像,易造成病理诊断错误,诊断主要依靠发生部位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可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应与骨黏液样软骨肉瘤、脊索瘤、软组织多种黏液性肿瘤鉴别.本文就一例骨外黏液样骨肉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骨母细胞性肿瘤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17例骨母细胞性肿瘤、包括6例良性骨母细胞瘤。3例侵袭性骨母细胞瘤和8例骨母细胞型骨肉瘤。3种肿瘤显著的超 结构改变是肿瘤性骨母细胞2内粗顼内质网数量,形态及细胞外骨样基质的变化,粗顼内质网及骨样基质的改变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良性骨母细胞瘤粗面内质网丰富,扩张明显,骨样基质较多,相对成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恶性纤维组织细胞型骨肉瘤与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39例骨肉瘤中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型骨肉瘤进行了光镜、电镜及组织化学的观察。结果 光镜示肿瘤由纤维母细胞,多边形和小圆形细胞组成,电镜示有似纤维母细胞,组织细胞、软骨母细胞等;组织化学G.S显示单个或几个瘤细胞被网状纤维包饶,VG示多数瘤细胞和胶原纤维着红色,Masson着绿色。结论 骨肉瘤在少数情况下,显示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过渡增生,伴席纹状排列,并出现明显多形性,而在瘤组织中找到肿瘤性骨样组织和肿瘤骨是诊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型骨肉瘤唯一证据。  相似文献   

5.
羊成骨蛋白诱导成骨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国民  屠开元 《上海医学》1989,12(4):208-211
电镜观察到,sBMP6mg小鼠肌肉内植入后3天,间充质细胞在植入区内聚集并可见由此分化而来的中间型细胞;术后7天,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形成;术后14天,软骨细胞变性,骨母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功能活跃;基质钙化;术后21天,骨母细胞被钙化基质包埋形成骨细胞。sBMP的诱导作用促发了一个完整的骨发育过程,通过软骨内化骨、骨母细胞化骨和纤维母细胞化骨三条途径在局部形成骨组织。文内还讨论了sBMP的靶细胞和诱导成骨过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赵明彦 《当代医学》2014,(2):125-126
目的探讨颞骨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颞骨骨母细胞瘤病例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颞骨骨母细胞瘤以局部膨隆与钝性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主要病理学特征是不同程度钙化的骨样组织和骨质形成,大量增殖的骨母细胞混杂在富含血管的间质中。结论颞骨骨母细胞瘤有特殊的组织学特点,应注意与骨母细胞型骨肉瘤、骨样骨瘤、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等鉴别。  相似文献   

7.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17例骨母细胞性肿瘤,包括6例良性骨母细胞瘤,3例侵袭性骨母细胞瘤和8例骨母细胞型骨肉瘤。3种肿瘤显著的超微结构改变是肿瘤性骨母细胞内粗面内质网数量、形态及细胞外骨样基质的变化,粗面内质网及骨样基质的改变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良性骨母细胞瘤粗面内质网丰富,扩张明显,骨样基质较多,相对成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骨端肿瘤的影像诊断结果进行判断以及鉴别认真.方法 :选取已经经过确诊病情的40例骺板闭合后侵及、接近关节面骨端肿瘤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 :经分析比较,发现11例巨细胞瘤偏心扩张.2例肿瘤密度降低.骨样骨瘤3例,边缘硬化,钙化病变,病灶<2厘米.软骨母细胞瘤2例,点状骨质破坏、条状、片状钙化.在纤维黄色瘤1例,溶骨性骨质破坏,MRI、T1、T2 WI显示低信号.骨密度高1例.骨肉瘤10例,骨转移7例,诊断相对容易.软骨肉瘤4例,溶骨性破坏.钙化的软组织肿胀的快速发现.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大.骨纤维肉瘤1例,囊性扩张,不损伤,不规则的边缘.结论 :在临床上进行骨端肿瘤的影响诊断,其影像表现对骨端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光镜和电镜观察,包括股骨2例和胫骨2例。主要症状是包块区域疼痛。原发性骨MFHx线片表现溶骨性破坏和囊性病变。组织学改变类似软组织的MFH。电镜观察六型细胞即: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组织细胞样细胞、黄色瘤细胞、中间型细胞、未分化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对各型细胞的超微结构作了详细描述,并对此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和组织发生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骨肉瘤组织中骨钙素(Osteocalcin,OC)、骨粘连蛋白(Osteonectin,ON)的表达及诊断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47例人骨肉瘤,10例骨母细胞瘤和43例非成骨性肿瘤中OC、ON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和基质中沉淀的情况,半定量测定。结果:骨肉瘤细胞中,OC阳性率87%、ON阳性率91%。肿瘤骨中,OC阳性率52%、ON阳性率63%。鉴别成骨细胞与非成骨骨肉瘤细胞,OC灵敏度89%、特异度100%,ON灵敏度93%、特异度44%。鉴别骨样组织与致密胶原,OC灵敏度58%、特异度100%,ON灵敏度68%、特异度100%。结论:鉴别成骨性肿瘤与非成骨性肿瘤细胞,OC是可靠的指标,ON不具有特异性。鉴别骨样基质与致密胶原,ON是良好的指标,OC灵敏度相对较低,可供参考。两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骨肉瘤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松动假体周围的假膜组织中成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在假体周围骨溶解中的作用.方法 从人工假体周围的假膜标本中分离成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并作体外培养,传代后与外周血单核细胞共培养,并向各组内分别加入骨水泥颗粒和破骨细胞形成抑制因子(OPG)等,检测是否有破骨细胞形成及其活性;并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成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中核因子κ 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和OPG等破骨细胞调节因子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细胞共培养结束时观察到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和玻璃蛋白酶受体(VNR)阳性的多核细胞及骨吸收陷窝形成,这一过程可被OPG彻底阻断;骨水泥颗粒组骨吸收陷窝的数量较对照组增加.同时基质细胞表达RANKL和OPG mRNA,骨水泥颗粒组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并且RANKL/OPG的比率增大.结论 人工假体周围假膜中成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表达膜蛋白型及可溶性RANKL,支持破骨细胞分化及其骨吸收活性,从而促进假体周围骨溶解.  相似文献   

12.
1 简介 骨肉瘤是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以能产生骨样组织的梭形基质细胞为特征.经典型骨肉瘤是原发髓腔内高度恶性肿瘤,肿瘤细胞产生骨样组织[1].骨肉瘤是最为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每年发病率:2/1000 000~3/1000 00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主要发生于小于20岁较年轻的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4:1[2].  相似文献   

13.
骨肉瘤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120例骨肉瘤,光镜复查全部组织切片,典型肿瘤性骨样组织只见于83%的骨肉瘤中。查见肿瘤性骨样组织不是诊断骨肉瘤不可缺少的条件,但肉瘤性基质、异型性骨母细胞、间变型巨细胞、软骨肉瘤和纤维肉瘤性肿瘤背景有诊断意义。文章论讨了肿瘤性骨样组织与假性骨样组织(纤维透明胶原)的鉴别诊断。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48例外科切除的骨肉瘤标本与5种特异性标记物(actin多克隆抗体,BMP、vimentin、Ⅳ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和UEA-1)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单克隆BMP、vimentin、Ⅳ型胶原,多克隆actin和UEA-1阳性表达;BMP、vimentin、UEA-1和/或actin阳性表达以及BMP、vimentin和/或actin阳性表达时,对骨肉瘤的诊断有价值。但是,必须指出5种标记物对纤维透明胶原与骨样基质的鉴别无价值。作者认为标记物的正确配套使用,可提高对骨肉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跟骨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影像特点,提高跟骨恶性肿瘤影像学诊断正确率。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跟骨恶性肿瘤27例,全部患者均行X线摄片检查;CT检查20例,其中12例行增强扫描;MRI平扫+增强扫描18例,其中16行DWI检查。将全部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肉瘤8例,软骨肉瘤5例,纤维肉瘤及淋巴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各3例,尤文氏肉瘤和浆细胞瘤各2例,转移瘤1例。影像学表现为跟骨骨质破坏、瘤骨形成、骨膜异常、钙化、病理骨折及软组织肿块。结论(1)跟骨恶性肿瘤中骨肉瘤最常见。(2)跟骨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中以骨质破坏为主,瘤骨形成及骨膜异常、软组织肿块程度轻。(3)跟骨恶性肿瘤中,病理骨折多见且发生早,易合并出血。(4)跟骨恶性肿瘤的增强扫描中,跟骨内肿块与跟骨外软组织肿块强化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立体计量方法,对20例骨母细胞型骨肉瘤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为组织学分级提供客观的形态计量依据。标本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及HE染色,按公式计量瘤细胞核体积均值((?)v);(?)v=π/3Lo~3,其中Lo为沿测试线方向测试点所落细胞核间距的长度。结果表明骨母细胞骨肉瘤(?)v值在85~765μm~3范围,且与Price分级和肿瘤预后相关,应用这种方法测量核体积为估价骨母细胞型骨肉瘤预后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骨母细胞瘤     
骨母细胞瘤为一较少见的骨肿瘤.细胞学上以有大量骨母细胞,富于血管的基质及骨样组织和骨形成为特点.本文报道15例.本病与骨样骨瘤有某些相似处与不同点:两者组织学上基本相同,但本病病变直径总是大于2cm:无骨样骨瘤那样的严重夜间疼痛且不为阿斯匹林所缓解;X线片上骨母细胞瘤往往位于松质骨,很少或不引起病灶旁骨反应.有时本病需与骨肉瘤鉴别.本病的预后并不总是好的.刮除后偶可局部复发,有侵袭性病程,或甚至恶性变.如有可能宜采取较单纯刮除更彻底的根治手术.  相似文献   

17.
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骨肿瘤切片。结果表明,各亚型和各组织学分级的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PCNA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中的部分细胞核呈PCNA阳性,提示单核基质细胞是肿瘤性细胞,而部分多核巨细胞是由这些肿瘤性单核基质细胞融合而来。软骨肉瘤PCNA阳性率明显低于骨肉瘤的软骨母细胞型。  相似文献   

18.
电镜观察到,sBMP 5mg小鼠肌肉内植入后3天,间充质细胞在植入区内聚集并可见由此分化而来的中间型细胞;术后7天,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形成;术后14天,软骨细胞变隆,骨母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功能活跃;基质钙化;术后21天,骨母细胞被钙化基质包埋形成骨细胞。sBMP的诱导作用促发了个一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形态学和立体计量学观察,提出了1种骨肉瘤组织学分型体系。本组将骨肉瘤分为3型:Ⅰ型(骨样组织成熟型),Ⅱ型(骨样组织中等分化型)和Ⅲ型(骨样组织幼稚型)。本组70例骨肉瘤随访50例,最长达20年。Ⅰ型12例,5年存活率为92%,Ⅱ型18例,Ⅲ型20例,皆无5年存活者。统计学处理,Ⅰ型和Ⅱ型,Ⅰ型和Ⅲ型间存活率有显著差异,提示本组分型法对判断预后有意义。而肿瘤部位,大小,细胞组成优势、核分裂相和瘤巨细胞数量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20.
通过6例人骨肉瘤的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研究,在电镜下将骨肉瘤细胞分类为骨母细胞、软骨母细胞、纤维母细胞、原始间叶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等五型。各型瘤细胞的组织发生均来源于多能性原始间叶细胞。瘤细胞的恶性特点,除具有肿瘤细胞共同的形态特征之外,核内常见管状包涵体,胞质里有散在的致密颗粒和无定向排列的微丝,间质胶原纤维中沉积着羟基磷灰石结晶颗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