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全脑血管造影及治疗,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造影的时机及介入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6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及血管内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66例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中发现动脉瘤18例,动静脉畸形10例,烟雾病2例。其中动脉瘤患者13例行血管内电解脱弹簧圈(EDC)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7例行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栓塞治疗。术后随访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DSA造影可以准确评估动脉瘤、血管畸形的大小、方向。在出血后3天内及3周后行造影检查动脉瘤的检查阳性率比较高,且血管痉挛发生几率较少。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分析介入治疗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对策.方法 通过对1 530例介入治疗病例的回顾,筛选出严重并发症病例,予以分析总结和探讨.结果 1 530例介入治疗病例中,脑血管介入治疗及造影后急性低血压2例,介入术后肺栓塞1例,急性肺水肿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肺及纵隔活检导致重度气胸2例,急性胆囊炎发作1例,介入术后急性胃溃疡1例,截瘫1例,双下肢动脉栓塞1例,心跳骤停1例,坏死性胆管脓肿1例;甲状腺介入栓塞治疗导致一过性偏瘫1例,致甲状腺危象1 例;急性肾栓塞1例.合计共有严重并发症16例(1.05%).原因各异,个体差异很大.结论 介入治疗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比率相对较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患者个体差异较大.术前具体分析病情,制定相对理想的治疗方案以及应急预案,术中谨慎操作,术后严密观察并及时处理,可望将并发症的发生和危害减少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3年4月~2006年10月,38例患者共39个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中34例栓塞成功,其中25例100%栓塞,6例90%~99%栓塞,3例部分栓塞.4例栓塞未成功病例,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微导管到位失败.34例栓塞成功病例,术中血栓形成2例,经紧急溶栓后复通;栓塞术后孔小时内死亡1例,1个月时死亡1例.32例栓塞成功存活患者,出院时MHSS评分0~5分28例,5~10分4例.随访至今,仅2例生活不能自理,其余病人均恢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 对动脉瘤进行介入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症,要有娴熟的介入技术,术前周密考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栓塞成功的病人大部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12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介入治疗。对诊断结果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造影,发现36例脑动脉狭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和闭塞。30例脑梗死患者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检出动脉瘤数量合计63个,其中3例患者为多发性动脉瘤。经过治疗,36例脑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狭窄率跟治疗前对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脑梗死患者成功溶栓患者28例,失败2例;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6个月后仅有1例死亡,死亡率为1.67%。结论 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脑血管造影,能清晰观察患者病变情况,以更好开展治疗工作。给予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确切,在临床应用中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21例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病变16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者7例。椎基底动脉闭塞5例,闭塞血管再通者,大脑中动脉4例,椎基底动脉2例。其中7例患者动脉溶栓的同时进行了血管内治疗,5例球囊成形术和2例支架植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7例,明显好转或进步8例,无效3例,死亡3例;溶栓后脑出血2例.存活病例无1例并发脑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结论对选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么士珍 《中国医药》2006,1(5):299-300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经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且自发病高峰起12h内来就诊并同意溶栓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均采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其中7例采用溶栓加球囊扩张,1例支架置入。结果16例患者中,血管完全再通6例,部分再通7例,未通3例。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结论经动脉内介入治疗是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57例,均给予细心的临床护理,观察护理配合后的效果。结果本组行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57例,均给予细心的临床护理后,术后并发症率12.28%,包括脑出血患者1例,脑血管痉挛患者2例,支架塌陷患者1例,皮下血肿患者1例,穿刺部位出血患者2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总满意度94.74%,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总满意度94.74%,非常满意50例(87.72%),满意4例(7.02%),不满意3例(5.26%)结论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需要根据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可收到较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9例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方法将我科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9例颅内动脉瘤采用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 9例患者术后复查头颅CTA示动脉瘤瘤体已栓塞,未显影,患者意识清楚,头痛、头昏症状缓解,其中有3例患者言语功能未完全恢复,口齿很不清楚,有1例患者下肢有轻度水肿。结论采用脑血管造影并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目前县市级基层医院颅内动脉瘤治疗的较好方法,该手术创伤小、手术风险小、安全性大,缺点是手术材料弹簧圈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出血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 对21例经皮肾镜取石术后肾出血患者行超选择DSA血管造影,对造影阳性患者使用不同栓塞剂行栓塞治疗.结果 18例DSA造影阳性,其中单纯造影剂外溢13例,合并假性动脉瘤3例,合并动静脉瘘2例.DSA阴性表现3例.所有阳性病例一次栓塞成功,其中使用明胶海绵栓塞15例,弹簧钢圈栓塞3例.随访未见出血复发;肾功能正常.结论 肾动脉DSA血管造影+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是诊断和治疗经皮肾镜取石术后肾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安峰 《临床医药实践》2013,22(2):105-10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方法:17例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超选择双侧子宫动脉经动脉造影证实后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结果:术后所有病例瘤体均于1~9个月内进行性缩小,其中3例瘤体完全消失;所有患者月经量过多、贫血、下腹坠痛及膀胱压迫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甚至完全消失,2例术后闭经;所有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是子宫肌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诊断,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入住我院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DSA对其进行介入诊断,并选出符合介入治疗的64例进行支架成形手术治疗,观察DSA诊断结果,分析介入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患有脑血管和头颈部大血管病变76例,病变血管84支。64例行支架成形术患者均成功放置支架,成功率达到100%,血管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张,8例出现心率变缓等不良反应。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DSA介入诊断,可为介入治疗提高评估依据。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有效介入治疗手段,其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大脑前动脉A1段微小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mm,且动脉瘤颈/瘤体宽径比≥3/4)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10例12个大脑前动脉A1段微小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影像、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 10例病人均在成功植入Neuroform支架后行动脉瘤栓塞,其中致密栓塞7例,3例90%栓塞,所有患者均随访6~24月无再出血,4例术后3~6月行CTA复查,6例于术后6~12月复查血管造影,未见再生长。结论大脑前动脉A1段宽颈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上可行,操作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与DSA和手术对照,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 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技术进行扫描范围内脑血管三维成像,回顾性分析31例脑血管病患者CTA检查。结果CTA检出脑血管异常30例,CTA检出颅内动脉瘤22例(共25个),动静脉畸形6例,硬脑膜动脉静脉瘘1例,静脉血管畸形1例。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2.3%,对脑血管病总符合率96.8%。CT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显示脑血管畸形的部位、范围、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情况。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高,能快速、安全、无创有效地诊断脑血管疾病,尤其适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及脑血管畸形出血等急症病人的筛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头颈部CT血管成像( CTA)与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TA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析二者对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对斑块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CTA与颈部血管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符合率为73.5%(1138/1548),对轻、中度狭窄诊断有较低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01、0.05),对重度狭窄、闭塞诊断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34、0.47)。 CTA对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中斑块检出率[11.3%(175/1548)比1.4%(29/1548)]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3.2%(50/1548)比0.3%(4/1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9,P<0.01;χ^2=19.14,P<0.01)。结论 CT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及斑块方面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对24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患者与3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合并2型糖尿病(对照组)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比较。结果:①糖尿病组与对照组两组血管狭窄程度存在着差异(X2=31.57,p<0.05),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中,中-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患者明显多对照组(X2=30.34 P﹤0.05)。②2组中,血管病变均以颅内动脉病变为主,最易受累血管为大脑中动脉,但2组无统计学意义(X2=0.02 P﹤0.05).③2组均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但糖尿病组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2.05%:53.56%),且以弥漫性血管病变(64.63%)和无侧枝血管代偿(71.18%)为主,而对照组以非弥漫性血管病变和无侧枝血管代偿为主。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特点为血管狭窄程度更重,以颅内动脉受累为主,常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血管病变并且侧枝代偿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好发部位,分析其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355例广州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利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评分分组。同时按照脑血管造影(DSA)结果分组。记录年龄、家族史、吸烟、饮酒等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无血管狭窄70例,不同程度血管狭窄285例。青年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中年以颅内血管狭窄及合并颅内外血管狭窄为主,老年以颅外血管狭窄为主。颅内外动脉狭窄常见部位为:大脑中动脉163条,椎动脉156条。高血压、周围血管病变为脑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年龄组动脉狭窄部位分布有差异,ESRS评分能有效预测脑动脉狭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全脑血管DSA造影术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病变分布以及并发症等情况。方法对42例60岁以上脑血管病患者行全脑血管DSA造影术,并根据DSA造影的结果分析老年患者脑血管病的常见类型和部位,以及老年患者进行全脑血管DSA造影术的常见风险和避免措施。结果42例患者中,全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完成,结果显示:在28例出血性老年患者中,颅内动脉瘤破裂18例,动静脉畸形6例,烟雾病4例;在14例缺血性老年患者中,共发现颈部血管狭窄8处,前循环血管狭窄5处,后循环血管狭窄3处,未破裂动脉瘤1处。有5例患者出现轻度的脑血管痉挛,术后使用尼莫地平后症状缓解,1例出现股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1例出现股动脉穿刺点动静脉瘘,1例出现股动脉穿刺点血肿,均经过加压包扎、间断性按压后消失,1例出现导管扭曲打结,后经手法解旋后更换导管完成手术。在造影过程中,本组患者无1例出现继发性脑梗塞、动脉夹层形成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全脑血管DSA造影术作为一项诊断脑血管疾病重要的诊断方法,应用在老年患者中,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颈脑血管成像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50例128层螺旋CT颈脑血管成像检查,对其图像进行观察分析、统计研究,并与DSA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动脉瘤18例,血管畸形5例,动脉硬化96例,动脉变细42例,静脉异常9例,血管发育变异6例.其中有43例做了DSA检查,检查结果与颈脑血管CT成像结果相符和.结论:128层螺旋CT可以无创、快速、准确并清晰地检查出颈脑血管病变,可作为颈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VCT)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9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行64排VCT脑血管造影检查。均采用VR、MIP、CPR、VE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79例中,正常19例,异常60例,其中动脉瘤11例,动静脉畸形5例,脑动脉狭窄和闭塞19例,多发动脉硬化21例,血管发育异常4例。结论64排VCT脑血管造影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一了种更为安全及定位、定性准确的检查手段,可能能取代或部分取代数字血管造影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汕尾地区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对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有造影指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60例,进行DSA全脑血管造影,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发现异常(出血性颅内动脉瘤)32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10例;出血性烟雾病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3例;海绵状血管畸形(CA)2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1例。结论汕尾地区开展脑血管造影术.有助于该地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尽早明确病因,有助于病情判断和评估,并作为进一步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