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经过多年的防治 ,四川省的疟疾发病人数逐年减少 ,已由 1990年的 39746人降至 1995年的 80 44人 ,减少79.76 % ,发病率由 3.7 下降至 1.0 以下。流行程度大大降低 ,疟区范围不断缩小 [1 ] ,全省疟疾流行县中已有半数以上达到了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四川省疟疾流行的动态和防治效果 ,指导全省疟疾防治工作 ,于 1996~ 1998年 ,按照疟疾流行程度及媒介类型等不同特点 ,对沐川县等 9个县进行了疟疾流行病学和媒介按蚊生物学监测。内容与方法1 监测县选择疟疾发病率 >5 的沐川县、名山县、宜宾县和发病率 <1 的岳…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疟疾回升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为非稳定性疟疾地方性流行区。建国后的1960和1970年曾发生两次间日疟暴发流行,1970年全省发病率高达16944.40/10万。经过广大疟防工作者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全省疟疾发病已降至较低水平。到1994年全省仅发生疟疾813例,发病率降至0.91/10万,实现了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1995年全省发病757例,较上年下降7.69%。但是在豫南的局部地区却出现了疟疾暴发流行,个别村发病率高达37.81%。由于局部暴发流行的影响,1996~1998年连续3年全省疟疾发病呈逐年回升趋势。为了探讨疟疾回升的原因,为今后防治制定对策,我们对其开展了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2009年江苏省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分析2009年江苏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制订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全省网络报告的疟疾疫情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389例,发病率为0.05/万,较2008下降41.77%。全省13个市均有疟疾病例报告,徐州、宿迁和淮安3市报告病例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44.73%。389例疟疾病例中,本地感染间日疟192例,主要分布于疟疾发病率较高的徐州、宿迁、淮安3市,占全省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总数的73.44%;省外输入性间日疟病例96例,主要分布于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苏南地区;国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101例,较2008年上升71.19%,主要分布于出国务工人员较集中的苏中和苏北地区。结论江苏省疟疾发病呈下降趋势,但淮河以北局部地区疟疾疫情仍不稳定,输入性恶性疟日趋增多。应制订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重点地区疟疾防治,特别要加强对全省劳务输出等归国人员的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四川省乐山市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策略和措施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50-2015年疟疾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950-2015年全市疟疾出现过4次较大规模流行,疟疾在传染病中的顺位由过去的首位降至目前的第20位;疟疾流行的季节高峰已不复存在;不同时期疟疾流行的虫种,以及患者年龄、职业、性别分布均有不同。2016年11月以市为单位达到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经过多年防治,全市疟疾流行特征已发生明显改变,各项防疟措施效果显著,今后应加强监测和输入性疟疾的防控。  相似文献   

5.
1989~2003年江苏省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了解江苏省疟疾控制后的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省各县1989~2003年疟疾疫情资料,对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或阳性率进行相关分析或显著性检验.结果全省疟疾疫情呈下降趋势,疫情出现波动与局部疟疾暴发有密切关系.2003年复媒介地区发病率为0.32/万,单一中华按蚊区发病率为0.06/万,前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后者(P<0.01).本地居民发热病例血检阳性率为0.06%,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0.55%,后者明显高于前者.间接荧光抗体(IFA)阳性率与发病率呈正相关.结论江苏省复媒介地区疟疾潜在流行的危险性仍较高,控制局部暴发点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媒介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目的 分析1974-2015年湖北省疟疾防治措施和流行趋势, 为消除疟疾路径分析提供依据。 方法 方法 回顾性收 集、 整理1974-2015年湖北省疟疾防治资料,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结果 1974-2015年湖北省疟疾流 行历经4个阶段: 1974-1979年为高发流行状态, 年平均发病率为174.47/万; 1980-1999年为控制及巩固阶段, 采取以控 制传染源和蚊媒为重点的防治策略, 疟疾发病率呈大幅下降趋势, 年平均发病率为17.30/万; 2000-2009年, 采取以传染 源监测和控制疟疾暴发流行为主的防治策略, 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 年平均发病率为0.42/万, 呈继续平稳下降趋势; 2010年之后为消除阶段, 发病率继续下降, 2013年首次无本地感染病例。各阶段年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2 = 1 254.36, P < 0.05)。 结论 结论 湖北省疟疾流行趋势历经了高发流行阶段、 大幅度下降阶段、 低发平稳阶段和消除疟 疾阶段, 但影响疟疾发生的自然因素并未完全改变, 加强输入性疟疾防控和全面监测工作是今后疟防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1999~2001年疟疾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了解云南省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抗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云南省1999~2001年疫情报告和疟疾防治工作年报表的材料,按常规流行病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描述。结果 1999~2001年云南省16个地州的120个县内报告疟疾病例31858例,占全省传染病总数的13.43%,疟疾平均年发病率为2.63‰。发病率在5‰以上县的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的20%左右,但发病数则占全省的80%左右。25个边境县3年共报告疟疾病例21630例,占全省发病数的67.90%,报告恶性疟5292例,占全省恶性疟数的78.52%。流动人口中以省内流动人员的感染数最高。云南省3年来上报的疫情数均低于发热病人血检阳性数,预示疟疾疫情存在漏报。结论 云南省的疟疾态势依然严峻。“十五”期间,需要通过培训、宣教等手段提高疟防工作者的能力和社区居民的疟防意识,同时要尽快建立“早期诊断,迅速治疗和减少人蚊接触”的疟防管理新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1993年疟疾疫情分析四川省卫生防疫站成都610031林萍据疫情报告,1993年全省疟疾发病11535例,发病率1.04,较上一年减少37.56%,是建国以来病例最少的一年,但发病数和发病率居全国第二和第四位,为我国疟疾高发省之一。流行区域全省...  相似文献   

9.
1991年我省遭受特大洪灾,对疟疾的流行十分有利。由于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以及卫生部门的努力,将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不但有效地控制了可能出现的大面积流行,而且全省疟疾发病率比去年有明显下降。 一、疟疾疫情 1991年全省共发生间日疟2 272例、发病率为 0.34/万,与1990年相比,发病人数减少534人,发病率下降24.44%。全省11个省辖市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74个疫情报告县(市、区)中,12个县(市、区)发病率上升,7个县(市、区)持平,55个县(市、区)下降。按县发病率统计,全省无疟疾病例报告和发病率在1/万以下的计67个县(市、区)发病率在1/万~5/万的计 6个县(市、区);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曾有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建国以来,江苏省曾发生两次大范围疟疾暴发流行,疟疾年发病率最高达24.95%。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防治原则,在暴发流行阶段,以全省疟疾流行区所有居民为目标人群,开展大规模人群疟疾防治工作;在基本消灭疟疾阶段,针对不同流行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逐步巩固防治成果;在消除疟疾阶段,以传染源控制为核心、以监测工作为主导,针对每个疫点,按照“1?3?7定点清除”工作模式,开展传染源管理和疫点调查处置,阻断疟疾传播。至2017年,全省已连续6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13个设区市均通过消除疟疾达标考核。虽然江苏省已达到疟疾消除目标,但仍需进一步保持和提高监测能力,防止输入性疟疾再传播。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疟疾防治历程与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40年来浙江省疟疾由50年代的年均发病率76.65,降到80年代的年均0.918。其间在1954、1962和1973年出现3次暴发流行,1962年为建国以来我省最严重的1次流行,发病88万余人,年发病率高达330。1988年以后全省各县(市、区)疟疾发病率均在1以下。1992年发病172例,发病率为0.04,本地病例仅占10.8%,输入病例占89.2%;无疟县38个,占全省原疟疾流行县的43.7%。1993年9月经卫生部的抽查复核,达到了全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云南省疟疾流行态势 ,为制定抗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云南省 1999~ 2 0 0 1年疫情报告和疟疾防治工作年报表的材料 ,按常规流行病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描述。 结果  1999~ 2 0 0 1年云南省 16个地州的 12 0个县内报告疟疾病例 3185 8例 ,占全省传染病总数的 13.4 3% ,疟疾平均年发病率为 2 .6 3 。发病率在 5 以上县的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的 2 0 %左右 ,但发病数则占全省的 80 %左右。 2 5个边境县 3年共报告疟疾病例 2 16 30例 ,占全省发病数的 6 7.90 % ,报告恶性疟 5 2 92例 ,占全省恶性疟数的 78.5 2 %。流动人口中以省内流动人员的感染数最高。云南省 3年来上报的疫情数均低于发热病人血检阳性数 ,预示疟疾疫情存在漏报。 结论 云南省的疟疾态势依然严峻。“十五”期间 ,需要通过培训、宣教等手段提高疟防工作者的能力和社区居民的疟防意识 ,同时要尽快建立“早期诊断 ,迅速治疗和减少人蚊接触”的疟防管理新模式 ,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11处疟疾监测站1981年起采取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使疟疾年带虫发病率逐年下降。为了解其下降规律,我们对全省11处疟疾监测站1981~1988年的疟疾年带虫发病动态进行指数曲线拟合,并对今后监测趋势进行初步分析。一、材料和方法 1、选择鲁西南平原、鲁南滨湖稻田区、鲁中南平原低洼地带、鲁西北平原、鲁东滨海地带等不同类型疟区,建立11处疟疾监测站。监测站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制订1995年全省疟疾防治计划,促使全省疟疾持续下降,并针对不同流行区采取针对性对策和加强措施,我们收集整理了1994年有关资料,对全省疟疾流行形势分析如下.材料来源根据全省1994年疟疾疫情报告和各县(市)有关疟防资料及总结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5.
早在1936年,我国著名的寄生虫病和昆虫学专家冯兰州教授就确认柳州为疟疾流行区[1]。1952年以来,经过47年的控制传染源和传播媒介的综合防治措施,疟疾发病得到有效控制,1997年达到消灭疟疾标准。为掌握本市疟疾流行特征,制定今后相应的防治措施,现将1950~1997年疟疾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如下。流行概况1 发病情况1.1 发病率 综合47年的疟疾资料,柳州市属不恒定中低度疟疾流行区[2]。1950~1954年,柳州市疟疾年发病率居各种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首位,约占同期传染病总例数的50.76%。发…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历史上流行的疟疾以间日疟为主,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曾先后于1954—1955年、 1967—1973年出现过疟疾大流行,其中1970年发病率高达602.4/万。70年来,湖北省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采取了不同的综合防治措施,到2010年全省疟疾发病率降至0.07/万。2010年湖北省启动了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3年实现了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9年全省通过了消除疟疾考核,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本文就湖北省疟疾流行概况、疟疾防治和消除历程、面临的挑战及展望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原为我国疟疾主要流行省份之一,疟疾流行遍及全省,常有局部暴发流行,年发病人数最高达600余万,有的县发病率高达70%,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建国后对疟疾经40余年的大力防治,使发病率连年下降,于1988年以省为单位山东在全国率先达到了卫生...  相似文献   

18.
控制地方性流行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区分疟疾的原虫感染和临床发作是现场和实验室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特定人群疟疾流行病学观点出发,探讨可能影响疟疾发病进程并参与致病过程的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流行间日疟,主要传疟媒介为嗜人按蚊,其分布区疟疾病例占全省疟疾总数的90%以上。疟疾波动与嗜人按蚊在人房的密度、比例、叮人率升降密切相关。1984年以前,全省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值,以后则高于全国平均值,近年来发病率居全国之首,既与嗜人按蚊分布广,又与抗疟措施落实差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目的是评价三种血清学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在疟疾流行病学评定上的意义。在疟疾流行区血清学试验可用于:(1)确定疟疾地方性流行率(包括种的流行,尤其是年龄特异指数);(2)在疟疾根除或控制措施期间或以后,用以评价疟疾传播程度;(3)疟疾流行病学评价如划出疟区的范围及其幅度,识别和追踪疟点;(4)防疟规划的后期血清学试验有助于检出尚需采取措施的区域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