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双胫起搏时心房异常感知触发心室起搏可产生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PMT),是双腔起搏的重要合并症。我院自90年安装双腔起搏器14台,共发生2例PMT。PMT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环形运动心动过速、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的心动过速、心房电极感知肌电所致心动过速。PMT的发生机制主要是起搏器心室后心房反拗期(PVARP)安排不当及心房感知灵敏度过高所致。通过调整起搏参数一般均能有效地终止并预防PMT。  相似文献   

2.
起搏心电图(V)双腔起搏器心电图(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继鸿 《心电学杂志》2002,21(4):228-233
如前所述,DDD起搏器具有类房室结的传导功能,植入后可使患者原有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图5)。DDD起搏器类房室结传导功能具有多方面含义,这些功能特点在其心电图上都有相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临床心电学杂志心电快递专栏编辑 :最近我遇到 1例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患者男性 ,77岁 ,因房室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近日反复心悸 ,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我从这位患者动态心电图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 2段心电图 (图 1A、B)。我对图 1A的诊断 :窦性心律 ,起搏器呈DDD和VAT工作模式 ,箭头指处是心房起搏 , 号处为房性早搏。对图 1B的诊断是窦性心律 ,房早未下传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起搏模式为VAT模式。分析这两段心电图 ,图 1A的基本节律是窦性心律 ,仅第 5个周期为心房起搏 ,心室则均为起搏节律 ,因此 ,图 1A的起…  相似文献   

4.
人工心脏起搏器应用于临床以来,为心电图增加了新内容,起搏器植入后的心电图不同于一般心电图,由于感知及起搏这两大基本功能的相互作用在以下几方面对心电图发生影响:①起搏电极位置放于右房、右室或双侧心房及心室,致使心脏最初除极位置变化;②心脏起搏后除极顺序...  相似文献   

5.
6.
双腔心脏起搏心电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阅读及解释双腔起搏心电图是判断起搏功能,诊断起搏故障的重要依据。熟知双腔起搏器的时间周期、各种程控参数及必要的电生理学知识,是掌握双腔心脏起搏的重要基础。根据作者的实践经验,对如何阅读、分析双腔起搏心电图及常见的典型正常及异常双腔起搏心电图作重点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资料及其临床处理方法。结果病例1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起搏心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程控起搏器延长心室后心房不应期,降低高限频率,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室性期前收缩,复查动态心电图无心动过速发生。病例2、3植入双腔起搏器(DDD)后出现心房颤动,将双腔起搏器程控为VVI工作模式,胺碘酮静脉注射及口服转复心房颤动。病例4、5、6、7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药物控制心律失常。结论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是双腔起搏器植入后临床上最重要、最常见的并发症,应及时发现,尽早处理。。  相似文献   

8.
双心房同步起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 ,一项旨在恢复双心房同步激动 ,从而防止由房间阻滞引起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 )的新技术。我院应用该技术过程中 ,有一例发生交叉感知 (crosstalk)导致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 (pacemakerme diatedtachycardia ,PMT)。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6 3岁。阵发性心悸 10余年 ,2 4h动态心电图证实为阵发性房颤 ,因近期发作频繁而于2 0 0 0年 6月 2 3日再次入院。入院检查超声心动图和X线胸片未发现心脏扩大和结构异常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时 ,P波增宽达 12 0ms,Ⅱ导联P…  相似文献   

9.
双腔起搏器是在心房、心室各放置一根电极导线,具有起搏和感知心房、心室的功能。因此双腔起搏器比单腔起搏器增加了一些间期,其功能也比单腔起搏器相对复杂。尽管不同厂家起搏器间期的名称各异,但其基本功能类似,以下介绍双腔起搏器的几种主要间期及相关的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10.
双腔起搏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的临床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腔心室自动阈值夺获起搏器长期的参数变化及安全性.方法我院1999年10月至2000年6月住院植入具有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20例,观察术中、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的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ER振幅、阻抗、极化电位及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结果术后早期心室起搏阈值、极化电位轻度升高,2周后趋于稳定,其余参数无明显变化,长期的心室起搏电压平均为(1.26±0.38)V.15例术后即刻可以启动自动夺获功能,4例术后1周可启动自动夺获功能,随访期间功能正常,无起搏脱漏现象,且5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心房颤动时均可发生工作方式转换,未出现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1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因术中及术后极化电位较高致自动夺获功能不能启动.结论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系统耗能低,安全可靠,满足了患者的生理需要.但对有心内膜病变患者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病窦综合征双腔起搏器术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2例因病窦综合征行双腔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均伴发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和阵发性房颤,且药物疗效差。行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双肺静脉电隔离术或伴辅助线消融术。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观察24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测手术前后各起搏参数。结果术后房速、房扑、房颤阵数和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心室起搏比率、模式转换次数于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这种变化持续至术后3个月。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左房前后径(LAD)无变化;左房最小容积增大,左房射血分数(LAEF)减少(P0.05);但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LAD及左房容积减少,LAEF增加(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相比LAD、左房容积有进一步减小,LAEF进一步增加(P0.05)。手术前后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导线阻抗、感知阈值等参数无变化。结论 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双肺静脉电隔离术可使双腔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明显减少,心房功能改善,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不同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纳入2005年8月~2013年3月植入心脏起搏器[包括双腔及三腔起博器(CRT)]后发生感染的患者12例,分析感染者的临床特点,同时比较不同抗感染治疗(包括抗生素+局部换药;抗生素+原囊袋清创消毒+起搏器原侧换位植入;起搏器及导线拔除+抗生素+起搏器对侧植入)方案的疗效差异。结果12例患者中植入双腔起搏器11例(91.6%),CRT 1例(8.3%),感染出现的中位时间为4.5个月,平均随访(33.0±19.0)个月。12例患者中有10例(83.3%)患者合并1种或以上其他疾病(包括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结缔组织病等),4例(33.3%)患者体内有2根以上的电极导线。10例首选保守治疗(应用抗生素+局部换药,或抗生素+原囊袋清创消毒+起搏器原侧换位置入)中有8例感染复发,其中6例通过去除整个起搏系统治愈,1例起搏器消毒后重新置入治愈,1例形成窦道持续换药;2例首选去除起搏系统的患者均痊愈。结论起搏器感染多发生在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一旦感染累及起搏系统,去除整个起搏系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心脏起搏对伴有心、脑、肾并发症的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 16 0例 ,永久起搏器 (VVI) 352例。结果 :全部患者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有并发症 2 8例 ,发生率 8%。结论 :心脏起搏器是治疗慢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置起搏器的老年人心律失常分析及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5例置永久心脏起搏器的老年人缓慢性心律失常,其中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多见(22例)。原发病以冠心病为主(21例)。随访2~69个月,全部患者原有症状消失,生活自理。置心室按需型起搏器已能达到治疗目的,尤以双腔起搏器(DDD)之类的生理性起搏器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置起搏器后单纯型SSS者心律失常有所改善,但仍有16%发生房颤,置DDD者尚可发生起搏介入性心动过速,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新的心律失常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将90例符合双腔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分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组(双螺旋电极组42例)与心房被动电极、心室螺旋主动电极组(单螺旋电极组48例)。观察2组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组均成功植入起搏器及起搏电极。双螺旋电极组中1例孕妇零射线下完成双螺旋电极及起搏器植入;4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在左侧锁骨下完成双螺旋电极及起搏器植入。双螺旋电极组和单螺旋电极组的手术时间及射线时间无显著差别,双螺旋电极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缩短[(4.2±1.5)h vs(56.3±22.5)h,P0.05]。单螺旋电极组术中出现心房电极导线脱位3例,双螺旋电极组未见导线移位、心肌穿孔及心包填塞等情况。术后随访,2组均无电极脱落和起搏阈值升高。结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安全可行,并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射线时间,特别是应用于心腔结构异常和特殊患者,显著增加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夺获控制功能对双腔起搏器工作电压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 10例适合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普通双腔组和夺获控制组 ,每组 5例 ,前者安装 Dromos DDDC普通双腔起搏器 ,后者安装 L ogos DDDC夺获控制型双腔起搏器 (均为德国 Biotronik公司产品 )。常规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导线 ,脉冲发生器埋植在左前上胸壁。对夺获控制组除测定常规参数外 ,还在术中开启夺获控制功能并自动校正。两组患者在术后 2 4h、1周、1个月、3个月和 6个月随访 ,以动态心电图观察起搏效果 ,并对起搏器进行程控调整。结果 两组起搏器植入参数差别无显著性 ,随访期间均能安全起搏。术后 6个月夺获控制组心室常规工作电压明显低于普通起搏组。结论  (1)与普通双腔起搏器相比 ,夺获控制型双腔起搏器的临床安全性明显增加 ,能在非预期性或临时性起搏阈值增加时提供安全起搏。(2 )夺获控制型双腔起搏器的常规工作电压明显低于普通双腔起搏器。(3)由于夺获控制过程也是耗能的过程 ,故其对双腔起搏器工作寿命的净效应有待进一步评价。 (4)与美国 Pacesetter公司的自动阈值夺获起搏器 (Microny、Regency SC / SR )相比 ,这种夺获控制功能存在如下缺点 :1不能自动测定起搏阈值和极化电位 ;2刺激脉冲电压的增加不是  相似文献   

19.
背景长期心尖部起搏患者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疗效差。目的评价右室中位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部组(RVAP组)和右室中位间隔部组(RVSP组),经过长期随访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全因死亡率、新发心衰和新发房颤发生率。结果:经过46.9±9.6个月随访,RVSP组与RVAP组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VAP组比较,RVSP组新发心衰和新发房颤显著下降(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RVAP新发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VSP患者长期预后较好,可作为RVAP的替代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起搏器植入患者中,出现晚期可逆性阈值升高的原因,探求解决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3 -2012年本院植入起搏器的1 143例患者,对出现晚期可逆性阈值升高的7例患者的疾病特点进行总结 。结果 7例患者中,4例出现黑矇或短暂意识丧失,心电图存在失夺获表现;1例心房起搏失夺获,但心室起搏功能良好,无临床症状;2例因安装有具有阈值自动管理功能起搏器,无临床症状。7例的心房基线阈值为0.5 - 0.75 V,心室基线阈值为0. 5 -0.75 V,并发急性病情时,6例心室阈值均超过2.5 V,1例心房阈值超过2.5V。7例患者都有不同的急症,包括大面积烧伤、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加重、心功能衰竭并呼吸衰竭,导致了酸中毒、高钾血症、心肌缺血缺氧。在急症缓解后,7例心房、心室阈值出现下降,心房阈值降为0. 5 -1. 0 V,心室阈值降为0. 5 - 1. 5 V,起搏器在原有参数设置下工作恢复了正常。 结论 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可引起心肌外环境异常,导致晚期起搏阈值突然升高,具有阈值自动管理功能的起搏器可适时调节起搏阈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