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治疗十法及其相关中成药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病最大的特色是整体调节和个体化治疗,最讲究的是辨证论治。所以选用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同样必须强调辨证选药。具体辨证方法,古今医家有所谓辨方证、三消辨证、分型辨证、分期分型辨证、脏腑气血阴阳辨证、本虚标实辨证、三阴三阳辨证方法等,各有优势。我们在此基于脏腑气血阴阳辨证和本虚标实辨证的思路,提出糖尿病中医分型辨证治疗十法,基本可涵盖糖尿病临床常见证候和常用治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眩晕辨证方法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中医对眩晕症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考察近十年有关眩晕的中医文献,可以发现不同作者之间辨证分型各异,对辨证要点的把握也有较大差异。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尝试对眩晕辨证分型及辨证要点做一分析归纳,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古人称为消渴,中医又将其分为脾瘅、消渴和消瘅三期。其中,饮食治疗是消渴期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前面我们介绍了改善消渴期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及症状“5”项指标的饮食方法。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出发,结合消渴期主要的病机特点,临床上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进行辨证用膳,更具有针对性的对消渴期患者进行饮食治疗。  相似文献   

4.
传统中医五音疗法是以五行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通过选择不同的音乐来调理脏腑,调和五情,调治疾病的独特的音乐疗法。本文依据不寐的不同中医分型从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做一综述,探讨五音疗法在不寐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糖尿病,古人称为消渴,中医又将其分为脾瘅、消渴和消瘅三期。其中,饮食治疗是消渴期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前面我们介绍了改善消渴期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及症状"5"项指标的饮食方法。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出发,结合消渴期主要的病机特点,临床上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进行辨证用膳,更具有针对性的对消渴期患者进行饮食治疗。  相似文献   

6.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中医优势病种之一,现有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治疗多为脏腑辨证,然临床中六经辨证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现从《伤寒论》与中医理论方面等对六经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意义进行探讨,以明确六经辨证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介了克罗恩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强调了中医辨证的要点、分型及辨证论治的原则、方药和方法,对临床诊治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类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临床多表现为活动时胸闷气短、活动耐量降低、水肿。现代临床上对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尚无针对性的特效疗法。中医药治疗则能辨证施治,在改善病人症状、体征,调整心功能及提高病人生存率方面有较大优势。杨传华教授根据其临床阶段的不同表现,灵活变通,辨证施治,疗效显著。本研究对杨传华教授临床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不同阶段的遣方用药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更深层次地探索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临床措施与效果观察。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老年糖尿病患者52例为观察研究对象,依据诊治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糖尿病治疗组)各26例,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及改善情况,指导临床对于老年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实践。结果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组的患者临床控制率为96.15%,对照组为84.61%,两组治疗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老年糖尿病效果显著,能显著降低血糖,积极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0.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上慢性反复发作性常见病、多发病 ,病因复杂 ,不易痊愈。西药对症治疗 ,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中医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从血瘀的观点对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作一探讨 ,略述如下。1 致病机理  近年来 ,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的研究 ,从预防到治疗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幽门螺杆菌 (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 ,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 ,根据中医脏腑辨证的原则 ,病位是在脾胃 ,而“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 ,脾胃即病 ,则易致血行不畅而致瘀 :①血溢脉外致瘀 ,如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探讨两种脑出血证型,中经络和中脏腑的头CT改变的差异。方法:观察了68例脑出血患者,根据中医的辨证分析,将它们分为中经络组和中脏腑组,分析两组头CT在脑出血量、血肿破入脑室系统及中线移位的差异。结果:出血量大、血肿破入脑室系统和脑中线结构有移位的,多表现为中脏腑证;而出血量小,血肿未破入脑室系统和中线结构未移位的多表现为中经络证。结论:脑出血的中经络组和中脏腑组在病理解剖上有明显不同,另一方面头CT的改变可为中经络和中脏腑分型提供了一些客观的、量化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和"法是中医临床的主要治法之一。帕金森病(PD)属中医"颤证"范畴,而抑郁是PD病人常见的一种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伴发抑郁(PDD)证属"颤证"合并"郁证"。以"和"法为切入点,从六经、脏腑和营卫辨证,对PDD的病机进行阐述,提出PDD病机多以少阳不和、脏腑不和以及营卫不和等"不和"为特点;同时,根据相应临床方剂的治疗效果,进一步印证治疗PDD应和解少阳、调和脏腑及调和营卫等,提出治疗PDD的基本大法,应从"和"论治,以"和"为期。  相似文献   

13.
"五诊十纲"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一种新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能丰富中医辨病辨证内容,有助于寻找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心包积液早期症状隐匿,证候多样,病因病机复杂,给诊断、辨证论治带来困难。"五诊十纲"理论有助于指导心包积液早期辨病,有利于心包积液传统宏观辨证与现代微观辨证相结合,有助于把握内在辨治规律,指导心包积液的现代中医治疗,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自1983年澳洲学Warren和Marshall从胃粘膜活检中分离出后,近年在国际上对HP的微生物学,致病机理、诊断方法、抗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认为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且与胃癌有一定关系。本试从中医胃脘痛辨证分型角度,观察其与HP感染的关系,以期阁明HP感染在胃脘痛不同证型中的分布规律,从而启发临床思维,以利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消化性溃疡胃镜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均经中医辨证分型,并行胃镜检查,主要观察中医证型与溃疡分类、溃疡面积、溃疡色泽、黏膜状况、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消化性溃疡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胃镜检查可作为望诊的延伸应用于临床,为中医辨证提供有力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心衰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有不同的分法,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以简驭繁,简单有效的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并能取得好的疗效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心衰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分别从活血化瘀治疗心衰,从益气养阴治疗心衰,从温阳利水治疗心衰,从"双心疾病"论治心衰展开讨论,对临床治疗心衰病的常用方剂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正肝硬化是一种由不同病因长期作用于肝脏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病情重,预后差,现代医学治疗效果欠佳。中医学无"肝硬化"病名,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胁痛""积聚""鼓胀"等范畴,中医基于辨证论治原则治疗本病具有临床优势,但存在主观性强的不足。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影像学资料可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重要的客观参考,探索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影像表现的相关性研究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少有人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或单纯以各类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于不寐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不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42例患者经治疗后发现,治愈有18例,好转23例,无效有1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62%。结论不寐即不能入睡、失眠,不寐的患者往往精神较差,心神不宁,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其睡眠,同时对患者的身体进行调节,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效果明显,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岭南地区慢性咽炎临床症状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6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慢性咽炎患者484例,采集其中医证型及舌脉象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7.54±11.80)岁,咽部不适主要表现为咽部异物感或夹痰,尤以女性为多;中医证候以脾胃湿热最常见,其次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凝血瘀、胃阴不足证。不同性别间中医证候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以男性患者为主,占42.93%;肝胃不和证则女性最为常见,占37.76%。[结论]岭南地区慢性咽炎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常见,分析与其气候炎热潮湿地域特点密切相关;女性患者以肝胃不和证多见则可能是缘于其情绪易于波动之故。  相似文献   

20.
介绍中风病在五脏辨证论治方面的研究,了解中医五脏中风病的关系、中风病的中医脏腑辨证论治法、中医治疗中风病的分期等。分析文献资料显示,大多医家在临床治疗中风病时以肝肾论治者居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