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匡跃敏  黄黎  蒋志勇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9):2259-2260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以供临床治疗参考.方法:对42例符合ITP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碳尿素呼吸试验(UBT),以确定是否有HP感染,在其中18例HP感染的ITP患者中进行抗HP治疗,并观察血小板计数.结果:42例ITP患者的HP感染率和18例抗HP治疗后血小板上升值均没有意大利学者EMILIA等报告的高.结论:ITP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血小板计数也没有因抗HP的治疗而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及其受体(IL-18R)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h1类细胞因子优势应答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5例活动期和18例缓解期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转录因子T-bet和GATA-3 mRNA的表达;应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IL-18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细胞和淋巴细胞表面IL-18R的表达.13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结果 ITP活动期患者PBMNC中T-bet mRNA表达水平(0.069±0.013)明显高于对照组(0.019±0.010)(P<0.05),而GATA-3 mRNA的表达水平(0.002±0.001)明显低于对照组(0.005±0.002)(P<0.05);血浆IL-18和CD3+细胞表面IL-18R表达水平较ITP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显著增高.ITP缓解期患者T-bet与GATA-3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bet/GATA-3比例基本恢复正常,血浆中IL-18和CD3+细胞表面IL-18R的表达水平也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ITP活动期患者表现为Th1优势应答,T-bet/GATA-3比例明显失衡,T-bet/GATA-3比例可作为ITP患者Th1类细胞极化的敏感指标;ITP活动期患者IL-18和IL-18R表达上调,可能为ITP患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血小板自身抗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当采用泼尼松、达那唑、脾切除和免疫抑制剂等方法治疗无效,而临床出血严重,急需紧急提高血小板时,国内外现大多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静脉滴注治疗,使血小板数上升。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36例重症、难治性ITP,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36例均为住院患者,符合第二届全国血液学会议制订的ITP诊断标准。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18~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老年ITP患者29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15例采用rhTPO联合减量泼尼松治疗;对照组14例采用标准剂量泼尼松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71.43%;随访3个月,治疗组长期反应率78.57%,对照组长期反应率50%.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无一例终止治疗.结论: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ITP疗效佳,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是治疗老年ITP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方法 以查体人群(118例)和ITP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血清Hp检查、13C呼气试验确定有无Hp感染,Hp阳性者测定抗CagA抗体滴度.Hp阳性ITP患者行Hp根除治疗并随访12周观察血小板是否增加.结果 入选查体人群118例,Hp阳性者79例,Hp阴性者39例.其外周血PIJT、WBC、R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TP患者38例,Hp阳性22例,其中Caga阳性18例;Hp阴性16例.查体人群中,血清CagA阳性者29例.ITP患者中Hp阳性率为57.9%,查体人群中Hp阳性率为66.9%;二者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 Chi-square 1.032;P=0.310).而在Hp阳性者中,ITP患者CagA阳性率(81.8%)明显高于查体人群(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 Chi-square 14.074;P=0.001).ITP患者根治Hp后疗效观察:无效:12例,2例男性,4例cagA阴性.有效+显效10例,100%为女性,100%cagA阳性.治疗有效率45.5%.结论 正常人群感染Hp后,外周血白细胞、Hb、血小板无显著性改变.ITP患者与查体人群,二者Hp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Hp阳性者中,ITP患者CagA阳性率明显高于查体人群.ITP患者,经抗Hp治疗后,部分治疗有效.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经根治Hp治疗后,部分患者PLT水平逐渐回升,平均5周可恢复至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评价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us,H.Pylorus)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发病的关系和H.Pylorus清除对ITP治疗疗效的影响。通过微机检索国内外已发表和未发表的关于H.Pylorus和ITP相关文献,确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并确认文献的发表偏倚,然后应用Meta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分别对H.Pylorus感染及ITP疗效进行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关于H.Pylorus感染与ITP发病的关系的相关文献5篇,共计ITP患者221例,对照210例,经异质性检验,并合并效应量OR值为1.73(95%CI:1.12-2.67),森林图显示菱形全部位于中线右侧;H.Pylorus根治与ITP疗效的关系相关文献13篇,共计458名成功清除H.Pylorus的ITP患者,305名对照病例,经异质性检验合并OR值为6.53(95%CI:4.44-9.61),森林图显示,菱形全部位于中线右侧。2个亚组分析显示在亚洲国家具有统计学差异,但在非亚洲国家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发现,在亚洲国家ITP发病与H.Pylorus感染有关,H.Pylorus清除治疗可提高ITP治疗疗效,抗H.Pylorus治疗可作为ITP治疗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常用皮质激素和/或脾切除治疗,有效率70~90%,用上述治疗无效,称难治性 ITP,则多采用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治疗。作者用小剂量长春新硷(VCR)治疗8例未切脾、用激素无效之 ITP,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金慎  朱传升  王焱  徐文伟  董琳 《新医学》2006,37(11):727-729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的血浆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28例初治ITP患者(ITP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血浆GM-CSF水平和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platelet associated immunoglobulin G,PA-IgG)水平,并与10名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比较.以ITP患者血浆GM-CSF中位数水平为标准,分为GM-CSF水平较高组和较低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2周后的疗效.结果: 治疗前ITP组GM-CS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下降;GM-CSF水平与PA-IgG表达呈正相关(r=0.3640,P<0.05),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3976,P<0.05);与GM-CSF较低组比较,GM-CSF较高组治疗2周时的完全缓解率低,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TP患者的GM-CSF水平升高.GM-CSF可能参与了急性ITP的发病过程,因而有望成为观察急性ITP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9.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IT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25例ITP患者,分别应用糖皮质激素、丙球、达那唑、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其中5例难治性ITP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输注,每周一次,连用4周.结果:ITP的一线治疗总反应率达70%.利妥昔单抗治疗的5例难治性ITP患者,2例获完全缓解(CR),1例获部分缓解(PR),1例微小反应(MR),1例没有反应.没有急性和迟发的毒性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可能是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IT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48例ITP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hTPO治疗。观察患儿的治疗效果、外周血小板(PLT)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8例ITP患儿经治疗完全反应(CR)患儿18例,有效(R)患儿23例,无效(NR)患儿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42%(41/48)。患儿治疗后4周PLT计数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不良反应率为8.33%(4/48)。结论在ITP患儿治疗中应用rhTPO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和安全性高等优势,可有效控制患儿的出血症状,rhTPO值得在小儿ITP治疗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11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初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住院治疗的60例初治IT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将60例初治ITP患者分为研究组(n=30)与对照组(n=30).研究组患者采用rhIL-11联合糖皮质激素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本研究纳入标准:符合ITP诊断标准的初治患者,年龄大于18岁.排除标准: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以及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的ITP患者.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4、7天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及其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平均时间,根据ITP出血评分表(BAT)统计出血评分,以及治疗第7天患者的疗效评价、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年龄与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两组初治ITP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均逐步增高.研究组患者治疗第4天血小板计数[(37.9±30.4)×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22.5±16.0)×109/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8,P=0.028);研究组患者治疗第7天血小板计数[(121.8±29.2)×109/L]亦显著高于对照组[(91.2±28.7)×109/L],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5.444,P=0.000).但研究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时间[(7.0±1.4)d]较对照组[(9.3±3.5)d]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0,P=0.001).②两组初治ITP患者治疗后出血评分均逐步减低.研究组患者治疗第4天出血评分[(2.0±1.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7±1.0)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8,P=0.015);研究组患者治疗第7天出血评分[(0.1±0.4)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0.5±1.2)分],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249,P=0.032).③研究组治疗第7天完全有效率达9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5.69,P<0.05).④研究组初治ITP患者中有6例(20.0%,6/30)出现水、钠潴留,采用利尿剂治疗后好转;3例(10.0%,3/30)自感心悸,2例(6.7%,2/30)心电图结果示频发心房早搏,停药后均好转;1例(3.3%,1/30)快速房颤,停用rhIL-11,予毛花苷丙(西地兰)静脉注射后好转;20例(66.7%,20/30)发生结膜充血,未行特殊处理;其中有2例患者合并2种不良反应.对照组初治ITP患者中有5例(16.7%,5/30)患者出现体重轻度增加,无下肢浮肿,未行特殊处理;2例(6.7%,2/30)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停药后好转;其余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rhIL-11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初治ITP患者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且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腹腔镜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国外已较普遍应用 ,我国仅见喻强[1 ] 7例报道 ,现将我院 2 0 0 1年 7月~ 2 0 0 2年 10月开展的腹腔镜脾切除治疗ITP18例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选择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因复发不能耐受激素治疗的ITP患者 18例 ,其中男性 4例 ,女性 14例 ,中位年龄 38(7~ 6 5 )岁 ,平均病程 6 .3年 (5个月~ 2 6年 )。伴发糖尿病 3例 ,乙肝 4例 ,Evans综合征 2例 ;全部病例均需激素维持 ,其中 9例服用泼尼松每日 2 0~ 30mg,用过静脉丙种球蛋白 (IVIgG) 5例 ,干扰素 7例 ,长春新碱 4例 ,甲…  相似文献   

13.
咖啡酸片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咖啡酸片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疗效.方法:75例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治疗,治疗组给予加用口服咖啡酸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小板变化的情况及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早期(第2周)即有血小板提升作用(P<0.05),对非重度血小板减少(≥20×109/L)的效果明显(P<0.05);其余未见明显差异(P>0.05).疗效对比经Ridit分析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95%SI 0.5111,0.709 1).结论:咖啡酸片配合免疫治疗对ITP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炎性复合体NLRP3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表达,探讨其在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本院住院治疗的初诊儿童ITP患者21例为ITP组,1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检测炎性复合体支架蛋白NLRP3、接头蛋白ASC和caspase-1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炎性复合体下游炎症因子IL-18水平,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LRP3表达。结果:初诊ITP患儿外周血NLRP3、ASC、caspase-1的mRNA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 0. 05); ITP患儿血浆IL-18水平较对照组也明显升高(P 0. 05);且存在NLRP3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结论:在初诊ITP患儿体内存在NLRP3炎性复合体及下游炎症因子IL-18表达升高,它们可能参与了儿童ITP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2005年住院的ITP患者38例,应用亚标准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Sub-HD-IVIG,0.4 g/(kg.d)×3天]作为治疗组,2000年前23例为标准剂量[HD-IVIG,0.4 g/(kg.d)×5天]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用IVIG治疗后,在观察时间内血小板的变化及疗效的完全反应率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ub-HD-IVIG治疗ITP可以和HD-IVIG取得同样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毒感染与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及复发性ITP患儿(ITP组)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腺病毒(ADV)、单疱病毒(HSV)特异性lgM抗体,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IL-2.结果 ITP组中CMV-lgM、EBV-lgM、ADV-IgM、HSV-IgM阳性例数分别为18、14、5、3例.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2、1、O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婴儿期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人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及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检测52例ITP患儿(病例组)及32例正常婴儿(对照组)血清CMV-DNA及CMV-IgM、IgG抗体,比较两组差异;对52例ITP病例组惠儿进行末梢血T细胞亚群检测,比较CMV-IgM阳性者与阴性者T细胞亚群差异;对CMV-IgM阳性者分更昔洛韦(GCV)治疗组和非GCV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后末梢血血小板数量.结果:两组患儿CMV-DNA阳性数、CMV-IgM、IgG抗体阳性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病例组CMV-IgM阳性者与阴性者T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对CMV-IgM阳性者加用GCV治疗,血小板计数有明显改善.结论:CMV是ITP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建议对CMV相关性ITP加用GCV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确诊后1年内继发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7月至2015年7月于解放军第一○○医院血液科就诊的522例ITP患者中,诊断后1年内继发感染的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纳入感染组(n=47);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年内继发与未继发感染者例数比为1∶1.4的比例,抽取诊断后1年内未继发感染的67例ITP患者纳入非感染组(n=67).将2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法、疗效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及临床经验,将相关临床指标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影响因素对ITP患者1年内继发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①2组ITP患者年龄、合并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9、x2=11.400;P<0.001).②感染组ITP患者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为(1.5±0.2)×109/L,低于非感染组的(1.6±0.1)×109/L,而感染组C反应蛋白(CRP)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分别为(19.6±5.1)mg/L和(286.6±15.7)U/L,均高于非感染组的(4.0±2.1)mg/L和(232.3±11.8)U/L,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0.369、2.792和2.828,P<0.05).③感染组接受脾切除、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分别为7例和4例,高于非感染组的1例和0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603、5.909,P<0.05).④2组ITP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57,P=0.016).⑤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74,95%CI:1.025~1.125),LDH水平(OR=1.021,95%CI:1.006~1.035),脾切除(OR=12.423,95%CI:1.252~123.245)是ITP患者继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ALC(OR=0.051,95%CI:0.011~0.243)是ITP患者继发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⑥ROC分析结果示:预测ITP患者继发感染的最佳年龄界值为47.5岁,曲线下面积(AUC)为0.718,其预测ITP患者继发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6%和61.2%;最佳ALC临界值为0.957×109/L,AUC为0.631,其预测ITP患者继发感染的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85.1%和46.8%;最佳LDH临界值为183.5 U/L,AUC为0.673,其预测ITP患者继发感染的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35.1%和92.9%.结论 年龄、LDH水平及脾切除是ITP患者诊断后1年内继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ALC是ITP患者诊断后1年内继发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上述因素均可较好地预测ITP患者确诊后1年内继发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黄珊 《临床荟萃》1997,12(23):1097-1097
我院1993年元月~1997年元月,对住院病例用静脉滴注入血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7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儿,符合第二届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所制定的ITP诊断标准。治疗组(人血丙种球蛋白组)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龄为3个月~12岁,对照组(糖皮质激素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为6个月~12岁。两组病例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经X~2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血小板计数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选用人血丙种球蛋白,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以供临床治疗参考。方法:对42例符合ITP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碳尿素呼吸试验(UBT),以确定是否有HP感染,在其中18例HP感染的ITP患者中进行抗HP治疗,并观察血小板计数。结果:42例ITP患者的HP感染率和18例抗HP治疗后血小板上升值均没有意大利学者EMILIA等报告的高。结论:ITP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血小板计数也没有因抗HP的治疗而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