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一听到肝炎都谈虎色变,殊不知肝炎分为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和非病毒引起的非病毒性肝炎。两者有许多相似特点,但最大区别是后者肝炎病毒学指标阴性,无传染性。现将常见的非病毒性肝炎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脾肿大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其对疟疾、巨细胞病毒感染、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具有很大意义。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变等慢性肝病也可见有脾肿大。关于无症状的HBsAg 携带者的脾肿大尚未见有报告。本文作者采用超声断层法测量脾脏大小,结果发现 HBsAg 携带者较之 HBsAg 阴性者的脾脏显著增大。HBsAg 携带者是至少2次检查发现HBsAg 阳性而确定的,共314例,另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东省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的变化情况。方法按照2006年全国统一的流调方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广东省的6个点开展调查,其中广州市越秀区、汕尾市城区和云浮市城区作为城市调查点,韶关南雄市、肇庆四会市和梅州五华县作为农村调查点,调查对象为在当地居住满6个月的1—59岁人群。统一采用ELISA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并与广东省1992、2002年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06年广东省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11.10%(436/3927);1—2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随年龄迅速上升,从1.92%上升至24.73%,〉25岁组则逐渐降低,从24.73%下降至12.08%;城市人群的(8.24%)低于农村(13.80%)(P〈0.01),男性的(11.96%)与女性(10.3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92、2002和2006年广东省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逐渐降低,从1992年的16.67%(520/3103)下降到2002年的13.28%(513/3864)、2006年的11.10%(P〈0.01),其中1—4岁组下降最明显,从1992年的16.72%下降到2006年的1.92%;男性下降幅度比女性大,从1992年的18.82%下降2006年的11.96%(P〈0.01);女性从1992年的14.81%下降到2006年的10.33%(P〈0.01)。1992、2002和2006年广东省城市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变化不大,维持在7.74%-9.98%之间(P〉0.05),农村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逐渐降低,从1992年的21.10%下降到2006年的13.80%(P〈0.01)。结论广东省近10年来推行以新生儿、学龄前儿童为重点的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使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4.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我国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福建省是乙肝病毒(HBV)高感染地区,1992年福建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高达17.25%。2003年1月福建省正式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为了解和分析福建省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广东省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的变化情况.方法 按照2006年全国统一的流调方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广东省的6个点开展调查,其中广州市越秀区、汕尾市城区和云浮市城区作为城市调查点,韶关南雄市、肇庆四会市和梅州五华县作为农村调查点,调查对象为在当地居住满6个月的1~59岁人群.统一采用ELIS...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绝大多数为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然而,亦有少数为非肝炎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肝炎,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带状疱疹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出血热病毒及肠道融合病毒等,均可引起肝损害,出现肝炎症状和肝功能损害。如果不能加以鉴别,易被误诊。其中最为常见的为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出血热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仅就作为日本成人肝炎病因议论较多的疱疹病毒科的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作一介绍。一、巨细胞病毒巨细胞病毒(CMV)属疱疹病毒科,是DNA病毒。它由162个壳粒组成,形成正20面体壳体,颗粒直径为100nm,被外膜包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近20年周口市使用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为完善乙肝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1年,周口市适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5%以上;调查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2.30%,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0.98%;19岁以下人群乙肝报告发病率逐年显著下降。结论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成效显著。采取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以加速乙肝控制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不同阶段的表面抗原定量以及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观察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录的1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按照不同分期分为4组,免疫耐受期30例、免疫清除期36例、低复制期35例、再活动期39例,分别检测不同分期的表面抗原定量,探究其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的血清HBsAg水平分别为(4.5±0.3)、(4.0±0.4)、(2.9±0.7)、(3.3±0.5) lgIU/ml;病毒载量分别为(8.4±0.5)、(7.3±1.1)、(2.6±0.2)、(4.7±1.3)lg拷贝/ml; HBsAg/HBV-DNA值分别为0.52±0.03、0.53±0.07、1.11±0.27、0.67±0.26;4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血清HBsAg水平与HBV-DNA呈现正相关性(r=0.724,P<0.05);免疫清除期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与HBV-DNA呈现正相关性(r=0.745,P<0.05),而免疫耐受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均与HBV-DNA呈现正相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中慢性HBV感染患者不同阶段的血清HBsAg含量不同,临床中能够依据其不同的含量水平进行判断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病情程度,而HBsAg含量与病毒载量具有相关性,临床治疗中可将HBsAg含量与病毒载量作为治疗和监测疗效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作者于过去6年在226例肝活检中发现急性病毒性肝炎209例(甲型77例,乙型61例,非甲非乙型71例)以及非肝炎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肝炎17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14例,巨细胞病毒肝炎2例,单纯疱疹肝炎1例)。本文报道非肝炎病毒所致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经过及其特征。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者共14例,男女之比为8∶6,平均年龄28岁(17~9岁)。倦怠、发热、纳差、肝肿大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发现一些非抗病毒药物具有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经临床验证,疗效较好。现将这些药物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前列腺素E_1(PCE_1) 本品为生殖系统及泌乳功能药物,近年来发现它具有护肝、降黄、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肾微循环以及防治内毒素血症等作用,已成为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药物之一。临床对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在韶关市危害很大。近三年(1986~1988)来,我们对韶关市区及近郊农村健康人群感染甲、乙、丁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标志进行了观察研究。并结合乙型肝炎的防治实践,探讨了乙型肝炎的控制前景。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从市区及近郊农村选点抽样健康人群。城乡抽样均用“分散选点,整群抽样”原  相似文献   

13.
自1963年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以来,曾在唾液,精液,乳汁,胆汁,肠腔积液,腹水,尿及粪内检出。从而使对乙型肝炎传播途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将我院近年来检出的2例腹水(HBsAg)阳性病人报告如下: 例1:男,39岁。住院号1090。患者于1970年患急性乙型肝炎,迁延不愈,症状逐年加重。1984年2月因病情加重,收住我院,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检查:呈肝病面容,巩膜黄染,肝掌,腹部膨隆,有移动性浊音,肝未扪及,脾肋下6厘米。肝功能异常,HBsAg阳性。腹水报告:淡黄,微混,比重1.012,利凡他阴性,白细胞60,HBsAg阳性。例2:男,18岁,住院号9758。患者1981年初患急性黄疸型肝炎,住某院,血清中检出HBsAg阳性,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肝炎与婚育张树林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全身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如乙型和内型肝炎)可经性接触传播,妊娠期肝炎病情相对较重,母婴传播为导致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可见病毒性肝炎与婚育关系密切。目前已知肝炎病毒至少有五种:甲、乙、丙、丁、戊,它...  相似文献   

15.
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超过正常范围(>1.5毫克/分升或>25.6微摩尔/升),致皮肤及眼巩膜黄染,临床上称为黄疸。形成黄疸的原因很复杂,包括病毒、感染、药物中毒、先天性、肝内外胆管梗阻、溶血、新生儿生理性等,其中以肝炎病毒引起的黄疸最为常见。病毒性肝炎所致之黄疸是由于肝细胞变性、坏死、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胆管内皮炎症、胆栓形成等病变,使胆红素由肝脏摄取、转运、结合、排泄等一系列正常代谢发生障碍,不能形成胆汁经胆管、胆囊排入十二指肠逆流入血而导致黄疸。一般而论,肝实质损害越重,黄疸越深。但在  相似文献   

16.
为了鉴别乙型肝炎病毒的初次感染与持续感染状态,作者对初次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42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与183例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采用单克隆抗-μ和抗-Υ方法,分别测定了其血清中的抗-HBcIgM和IgG。结果:42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HBc IgM显著地高于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乙肝患者胃黏膜病变与幽门螺旋杆菌和乙肝病毒的相关性,为乙肝患者胃黏膜病变的预防提供临床参考。方法以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8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乙肝35例、肝硬化33例,乙肝相关肝癌30例,并选取30例无肝病胃炎患者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用唾液板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抗原,用C14检测Hp的感染情况,对比各组的差异。结果乙肝病毒感染阳性情况对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影响评价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胃黏膜炎性病变以重度和中度为主,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均阳性患者则以重度为主,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抗原阳性患者的Hp感染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肝癌组的胃黏膜病变发生率分别为91.43%、93.93%、93.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与非肝病胃炎组相比,组间的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病毒影响乙肝患者的胃黏膜炎症病变的程度和黏膜病变发生率,但Hp对该类患者胃黏膜炎性病变发生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肝炎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1995年7月第1卷第1期101(4).一200、202 祖国医学自两千多年前就开始认识了黄疽病的传染性。1 937年,病毒性肝炎被称之为“卡他性黄疽”。1943年“传染性肝炎”和“血清型肝炎”两个名词被使用.197。年,平咐。明.发现。.ne顺位,即乙型肝炎病毒.1只77年,R住Z.tto发现了dclta病毒,即丁型肝炎病毒.1979年,Pr~t在细胞堵养中分离甲肝病毒成功.1983年,加盯a。分离戊型肝炎病每成功.1 989年,ChOO应用分子克隆技术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0891第八次国际肝炎及肝病讨论会介绍/张定风(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二刀中华内科杂…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目前流行广泛 ,危害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其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现已发现的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等类型。在各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中 ,均发现锌的含量低于健康人 ,而且铜锌比值升高。实验还表明 ,硒具有抗肝细胞坏死的作用。肝炎患者及肝炎病毒携带者硒的含量较低。在我国严重缺硒的地区 ,除了地方病高发外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亦较高。实践已经证明在人群中供给硒盐 ,可降低甲、乙型肝炎的发病率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