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对MVIS-2030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的测定性能进行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用MVIS-2030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重复测定质控液及同一份血液在不同温度下的重复测定.结果:MVIS-2030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的批内精密度在高、中、低切变率时的CV值分别为1.7 %、4.4 %、4.6 %,重复性较好.全血10 ℃组与37 ℃组高切变率、中切变率、低切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5 ℃组与37 ℃组高、中、低切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10 ℃组与37 ℃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 ℃组与37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MVIS-2030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测血液流变的精密度较好,温度对测量结果有一定影响,过低时会导致测量值偏高.  相似文献   

2.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报道了用血液流变学方法(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沉)检测蚌埠地区153例健康人的正常值,并对479例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血液流变学测定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冠心病、心肌梗塞、原发性高血压、脑血栓和糖尿病的比值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5~0.005)。文章讨论了上述变化的机理及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上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MVIS-2035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的参数进行评价,探讨血液流变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用MVIS-2035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分别测定健康人(5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56例)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并用国家物质中心调配的标准液(高黏度油、中黏度油、低黏度油和血浆黏度油)测定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结果全血高、中、低黏度批内精密度变异系数(CV)在切变率200/s、30/s、3/s时均小于2%,批间全血低黏CV在切变率200/s、30/s、3/s时为2.59%、2.79%13.22%,其余CV均小于2%。血浆黏度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31%、2.49%。病人组与对照组比较,除血液屈服应力(f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ηb)、血浆黏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Arbe)、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电泳时间(EPT)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用MVIS-2035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测血液流变的精密度好,结果可靠,可用于临床诊断心脑血管疾病与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4.
102例正常人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相似文献   

5.
异常肝功能指标对血液流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功能指标异常时的血流变状况。方法 同时测定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381例体检人群血液中11项肝功能与11项血流变指标,以SSPS7.0统计学软件检验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ALT、TP、ALB、GLOB、LDH-1、A/G 6项肝功能指标与11项血流变参数间分别呈不同程度的直线相关,男女有别,男性为前4项,女性为前5项分别与除红细胞刚性指数(TK)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外的9项血流变参数呈政绩正相关,而女性,A/G与9项血流变参数;红细胞变形指数与ALT、TP、GLOB、LDH-L;GLOB与TK呈负相关。男女的共同点是:ALT、ALB、TP、GLOB与全血粘度和还原粘度、TP与血浆粘度、ALB与HCT均呈显著的直线正相关。结论 ALT、TP、ALB、GLOB、LDH-L、A/G等肝功能指标异常显著影响血流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VIS-2035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参考值范围。方法用MVIS-2035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测定485例健康体检者的全血高切(200/S)、中切(30/s)、低切(3/s)黏度值,血浆黏度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液屈服应力和红细胞电泳时间。结果485例健康人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呈正态分布。除血液屈服应力外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在不同性之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年龄组之间(〈20岁组分别与与20—39岁组、40~59岁组、/〉60岁组比较)比较:20~39岁组、40~59岁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血浆黏度值降低。而≥60岁组全血低切黏度值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血浆黏度值降低(P〈0.05),红细胞刚性指数增高(P〈0.05)。95%可信区间正常参考值:男、女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值分别是4.81—6.63mPa/s、4.52~6.17mPa/s,全血中切黏度值分别是6.70—8.88mPa/s、6.14~8.35mPafs,全血低切黏度值分别是9.72~12.94mPa/s、8.78~12.18mPa/s,血浆黏度值为1.40~1.72mPafs、1.37—1.84,红细胞聚集指数分别是5.68—8.57、5.19—7.85,红细胞刚性指数分别是0.81~1.11、0.75—1.08,血液屈服应力为0.86—1.35,红细胞电泳时间分别是16.00-21.27s、14.89—19.95s。结论血液流变学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在不同性别、年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值为临床诊断提供最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8.
本文观察了60例失代偿期肺原性心脏病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表明,失代偿期患者的血浆和全血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升高,红纽胞电泳时间延长,其程度随临床类型和病情价段不同而定,全血粘度与病情轻重程度有关。提示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作为反映病情演变的一种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10.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血液流变学的概念和涉及范围一个既研究物体的流动又研究其变形的科学称为流变学 (rheology) ,其中研究生命现象中的流变学部分称为生物流变学 (biorheology) ,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流动与变形规律的部分称为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目前血液流变学检验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特别是对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发病机制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血液病血流变学检测也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涉及内容主要包括宏观及微观血液流变学检验 ,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是宏…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了Ⅱ型糖尿病患者在急性运动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运动负荷后全血粘度有下降趋势、血浓粘度下降。提示中等强度运动不会通过血液流变学增加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可能有助于延缓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对33例慢性肺心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血液粘度明显增高,红细胞压积上升是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血液粘度上升可使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多脏器损害,使缺氧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临床意义,我们近4年来对116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随机检测102例长春地区正常人的一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实验结果采用性别和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男女二组间的各项指标均有非常显著差异。而两个年龄组间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本文选用国际通用血粘度单位厘泊(CP)表示七种切变率下的全血表现粘度。  相似文献   

16.
血液流变学是在宏观、微观、亚微观水平上研究血液的细胞成份和血浆的变形和流动特性,以及与血液直接接触的血有结构的流变特性.近十余年已将其应用于临床各科[1]。学者们经过广泛的研究,发现很多皮肤病均存在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本文拟对血液流变学与皮肤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血液的无空特性1.1血液粘度(n)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血液流动时的一种物理属性,粘度高,示血液流动时的内摩擦大,消耗的能量多;它是切变率的函数,切变率高,所测得的血粘度低。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有:①红细胞压积(HCT):它是影…  相似文献   

17.
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液所具有的流变性,即血液粘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小板寿命缩短、聚集性增强。国内自70年代末,许多学者逐渐将血液流变学检测运用于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方面的临床研究.但多数仅探讨气虚证或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所以本文系统地探讨了冠心病虚、实证各组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在冠心病中医证型中的病理变化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100例中老年心脑血管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临床血液流变学常用指标正常值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春晖  张丽辉 《甘肃医药》1991,10(6):370-37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流变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预防及治疗的意义。方法:收集健康体检者60例空腹静脉血5ml肝素钠抗凝,分别上机检测血浆粘度及全血高切、全血中切、全血低切,所测结果均由仪器自动换算得出。结果:30例>45岁年龄组的全血粘度、全血高切、全血中切、全血低切均值与45岁以下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流变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