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MSCT对胆囊十二指肠内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胆囊十二指肠内瘘的资料,7例均行MSCT检查,使用ADW 4.5后处理工作站对图像行MPR,分析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7例MSCT直接征象:4例瘘口位于十二指肠球部,3例位于降部;瘘口内径3~19 mm,平均8 mm。间接征象:胆囊形态萎陷、壁增厚(胆囊壁厚5~10 mm,平均8 mm);胆囊十二指肠局部黏合,轮廓模糊;均有胆道系统积气;胆囊结石异位致机械性肠梗阻(5例梗阻位于十二指肠,2例梗阻位于空肠上段)。结论:MSCT不仅可清晰分辨胆囊与十二指肠间瘘口,还可观察胆囊形态、胆肠粘连、胆系积气、胆石性肠梗阻,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胆囊、十二指肠瘘的超声图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囊、十二指肠瘘超声图表现的病理基础。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胆囊、十二指肠瘘术前超声表现,并与手术所见对照。结果:7例胆囊、十二指肠瘘的超声检查表现:胆管和胆囊内积气;胆囊结构消失和原有胆囊内结石消失;小肠梗阻。结论:胆囊、十二指肠瘘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线及CT联合应用对胆石性肠梗的阻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X线及CT表现。结果:10例患者中2例胆结石位于十二指肠,4例胆结石位于空肠,3例胆结石位于回肠,1例胆结石位于横结肠,结石直径2.5~6.5cn2,平均3.5cm;4例出现胆囊一十二指肠瘘,1例出现胆囊一结肠瘘,1例出现胆囊一十二指肠一结肠复合瘘,瘘口平均直径约1.5cm,其影像学表现包括肠管扩张积气积液、梗阻段肠腔内环形高密度结石影、胆囊积气及消化道造影剂外漏。结论:X线及CT联合应用可明确诊断胆石性肠梗阻,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增强MSCT对胆囊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或穿刺确诊为胆囊穿孔患者的术前增强MSCT图像,总结其各种影像学表现。结果术前腹部增强MSCT横断位直接清晰显示胆囊壁局部薄弱、连续性中断11例(44%),2例经冠状位重建后清晰显示破裂口,另1例胆囊内及壁外多发气肿,2例胆囊内及壁外、膈下见气液平面,提示胆囊穿孔;2例胆囊壁不规则,局部模糊不清,肝周包裹性积液或腹腔大量积液,怀疑胆囊穿孔。胆囊体积增大13例,胆囊萎缩5例;合并有胆囊结石11例,无胆囊结石14例;弥漫性腹膜炎16例,胆囊窝积液18例,肝包膜下包裹性积液4例,肝实质受累7例,形成肝脓肿2例,胆囊十二指肠瘘3例,小肠梗阻4例。故术前增强MSCT明确诊断胆囊穿孔16例(64%),可疑诊断2例,未能在术前作出诊断7例。结论胆囊穿孔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增强MSCT可显示其各种直接及间接征象,对胆囊穿孔有明确诊断及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声对胆囊十二指肠瘘的诊断价值。方法5例经手术证实为胆囊十二指肠瘘患者均经腹部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了全部病例的超声表现。结果超声显示5例的胆囊壁结构模糊,体积缩小,胆总管与肝内胆管内有不稳定闪烁状强回声反射。超声显示胆囊结石大小为1.0~7.0cm,其中,3例胆囊区见弧形强回声反射后伴声影,另2例胆囊内小结石声像图不典型。上消化道梗阻及胃潴留见于4例。结论超声诊断胆囊十二指肠瘘安全,无创,且有高的敏感性,可用于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Lemmel's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例经影像及临床证实的Lemmel's综合征的MSCT平扫、增强及多种后处理重建成像表现。结果 35个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中,7个憩室囊腔内仅为气体,15个囊腔内为气液平,6个囊腔内为气液与食物混杂密度影,7个囊腔内仅为液体;15例患者行MSCT增强扫描憩室壁有不同程度强化;合并急性胆囊炎6例,胆囊及胆总管均有结石4例,单纯胆总管结石5例,单纯胆囊结石7例,胰腺炎13例;初诊有14例未能提出Lemmel's综合征的诊断;后处理重建成像对十二指肠憩室及周围病变显示更清晰。结论MSCT是观察Lemmel's综合征包括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系、胰腺等病变最为简便而有效的技术;提高警惕利用MSCT后处理重建成像仔细观察有无乳头旁憩室的存在,是诊断本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影像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或内镜证实的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包括立卧位腹部平片7例,消化道碘水造影1例,CT检查6例,MRI检查2例。结果7例患者皆有程度不等的肠梗阻表现。6例CT检查见肠腔内异位结石,7例腹部平片中2例显示肠腔内异位结石,MRI检查的2例均见肠腔内异位结石,1例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充盈缺损,误为肿瘤性病变。腹部平片2例见胆囊区积气,6例CT见胆囊积气、胆囊窝结构紊乱,其中2例胆囊与十二指肠内气体相通,1例MRI显示胆囊与十二指肠间有高信号液体相通。结论胆石性肠梗阻影像检查中腹部平片除明确肠梗阻外,仔细寻找肠内阳性结石会对诊断有帮助,CT与MRI均能明确诊断,价值相仿。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胆管造影评估胆结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和评估磁共振胆管造影对胆结石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重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作磁共振胆管造影656例,发现胆结石115例,采集资源影像后作最大信号强度投影三维重建。结果 本组115例胆结石中,胆总管结石95例(48例伴胆囊或胆囊 肝内胆管结石),其中嵌顿性结石36例,非嵌顿性结石51例,复合性结石8例(Mirizzi综合征4例,伴十二指肠瘘及胆—肠吻合口结石各2例)。胆囊结石(不合并胆管结石)20例。结论 磁共振胆管造影能确定结石大小,数目和位置,诊断正确率高,为非侵袭性技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 MSCT 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或开腹胆囊切除术(OC)后发生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 CT 表现。结果:22例共29例次胆囊术后并发症,其中胆系并发症共18例:包括肝胆管损伤11例次,MSCT 主要表现为胆囊窝区渗出性改变及腹腔包裹性积液;胆-肠吻合口狭窄3例次,MSCT 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多平面重组(MPR)图上可见狭窄的吻合口;胆总管内残余结石3例次;残余胆囊管伴结石1例次。非胆系并发症11例次:包括血管损伤2例次,MSCT 门静脉成像示门静脉主干狭窄并广泛侧支循环形成;早期急性胰腺炎2例次;腹壁切口感染2例次;腹腔感染3例次,MSCT 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膜增厚并腹腔积液;腹壁切口疝2例次,MSCT 示大网膜及部分肠管自腹壁切口处疝出至腹壁下。临床诊断与 MSCT 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86.21%,其中胆系和非胆系并发症分别为83.33%和90.91%。术后7天内肝内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最高(11/18);1周~1个月内,早期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最高(2/5);1个月~1年,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最高(3/4);>1年,腹壁切口疝的发生率最高(2/2)。结论:MSCT 能对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进行较为全面、准确的影像学评价。了解胆囊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刘秀娟  孙娜  姜洪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0):1501-1503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胆囊-十二指肠内瘘伴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经手术证实为胆囊-十二指肠内瘘伴胆石性肠梗阻的螺旋CT表现及重建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2例胆石位于十二指肠降段;2例位于空肠;1例位于空回肠交界处;另外3例位于回肠内。胆石短径为(4.70±1.20)cm,长径为(6.09±1.90)cm。胆囊-十二指肠内瘘伴胆石性肠梗阻的CT直接征象主要有瘘口的显示以及胆石位于梗阻段肠腔内;间接征象主要有胆囊及胆道积气;胆囊塌陷及胆囊与十二指肠分界模糊、结构紊乱;肠梗阻。以上两种直接征象若同时存在即可作出诊断,如一种直接征象同时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间接征象亦可作出诊断。结论:胆囊-十二指肠内瘘伴胆石性肠梗阻具有典型的CT表现,螺旋CT能够对其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陈军法  袁建华  蔡学祥  宋琼  徐建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31-1134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DSA及临床随访证实的9例慢性胰腺炎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的CT资料,包括平扫、多期增强扫描横断面图像及后处理重组图像,重点分析假性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强化程度以及病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9例假性动脉瘤患者中,发生于脾动脉者4例,位于胰体尾部区域;肠系膜上动脉1例,位于肠系膜上动脉走行区;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胰十二指肠动脉各2例,位于胰头区域。瘤体直径3.0~6.5cm,平均4.5cm。平扫病灶多呈稍低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动脉期瘤体内强化区域略低于或接近同层面主动脉CT值;门脉期接近或高于同层面主动脉CT值,6例延迟期扫描的病灶均呈相对高密度;病灶周边存在无强化区域。9例中3例可显示破口(33%)。结论:MSCT多期增强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慢性胰腺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毛明香  朱希松   《放射学实践》2012,27(4):436-439
目的:探讨MSCT对结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结肠Crohn病患者的MSCT影像学表现。结果:39例中多节段病变30例(76.9%),单独大肠受累4例(10.3%)、大肠伴小肠受累35例(89.7%)。大肠病变累及盲肠31例(79.5%)、升结肠26例(66.7%)、横结肠17例(43.6%)、降结肠10例(25.6%)、乙状结肠16例(41.0%)、直肠6例(15.4%)。MSCT征象: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肠壁分层、肠腔狭窄、肠壁脓肿、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蜂窝织炎、腹腔脓肿和炎性肿块、肛周病变、瘘管/窦道、系膜淋巴结肿等。肠管增厚、肠壁分层、强化增加、肠壁内脓肿、病变肠管周围蜂窝织炎、"梳征"等可提示病变处在活动期。结论:结肠Crohn病易累及盲、升结肠,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在显示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以及判断病变是否在活动期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水造影成像在肠道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口服甘露醇混合液充盈小肠,低张灌水充盈结肠,16层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图像行回顾性重组,获得冠状面、矢状面或曲面重组图像,就肿瘤的部位、浸润范围、周围淋巴结及实质脏器侵犯等进行分析。结果:19例肠道淋巴瘤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mm),原发性16例,继发性3例;空肠1例,回肠9例,结肠9例;CT表现分为浸润增厚型(9例),息肉肿块型(6例),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型(3例),肠系膜型(1例)。CT表现为病变肠管壁黏膜下层的不规则性增厚,黏膜面多示连续,浆膜层边缘较光整,肠管保持一定的柔软度和扩张度,病灶轻中度强化为主。定位、定性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100%、84.2%。结论:肠道淋巴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低张肠道水造影成像能清楚显示肿瘤本身特征及周围组织关系,是肠道淋巴瘤术前诊断较理想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有CT扫描资料的结核性腹膜炎病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经腹腔穿刺和/(或)经临床综合指标及抗结核治疗随访显效而诊断者17例,重点观察结核性腹膜炎累及腹膜腔、腹膜下间隙及腹膜后间隙的CT表现特征。结果:结核性腹膜炎螺旋CT的主要表现有:①壁腹膜光滑、增厚19例(86.4%),其中均匀增厚17例,局部不规则增厚2例,12例增厚的腹膜有轻度强化;②大网膜增厚16例(72.7%),表现为污迹样增厚10例,结节样增厚4例,饼状增厚2例;③肠系膜受累15例(68.2%),其中10例合并小结节影;④淋巴结增大12例(54.5%),其中6例显示环状强化(27.2%);⑤腹腔积液20例(90.9%),其中11例为少量积液。结论: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优化CT扫描方案在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华丹  刘炜  金征宇  赵玉沛  廖泉  张太平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08-1111
目的:分析优化CT扫描方案对于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90名低血糖症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胰腺增强扫描,CT扫描后7天内81名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前随机选择45名患者接受常规组CT扫描方案检查,另45名患者接受改良组扫描方案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CT诊断结果包括影像学诊断为真阳性的肿瘤大小及肿瘤-胰腺CT值差进行组间比较,并评价两种不同扫描方案的定位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常规组(男/女为16/29,平均年龄40.2岁)中4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4例经病理诊断为胰岛素瘤。后者中共16例术前经CT增强检查准确定位。常规组图像的医师间一致性kappa值为0.57),肿瘤直径(18.6±6.5)mm,动脉期肿瘤/胰腺CT值差(52.5±26.2)HU。常规CT术前定位诊断胰岛素瘤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50%(20/40)、47.1%(16/34)、66.7%(4/6)、88.9%(16/18)、18.2%(4/22)。改良组(男/女为18/27,平均年龄47.3岁)中41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6例经病理诊断为胰岛素瘤。34例经术前CT增强检查正确诊断为胰岛素瘤。改良组图像的医师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77,肿瘤直径为(12.6±4.6)mm,两组间肿瘤大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动脉期肿瘤/胰腺实质CT值差异为(74.5±28.2)HU,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定位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5.1%(39/41)、94.4%(34/36)、100%(5/5)、100%(34/34)、71.4%(5/7)。结论:改良后的多层螺旋扫描方案可以帮助更准确及敏感的进行胰岛素瘤定位诊断,对于胰岛素瘤的手术治疗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SCT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合并肛瘘以及CD活动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D合并肛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均行全腹部MSCT,结合MSCT重建图像,分析病变肠壁的厚度、黏膜强化程度、肠系膜血管改变、肠系膜淋巴结、肠腔狭窄及肛瘘情况。结果:22例CD患者中1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肛瘘,其中复发7例,CT图像均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明显强化、肠系膜血管增多、肠系膜淋巴结增多、肠腔明显狭窄;未复发8例,CT表现为肠壁增厚8例、肠壁明显强化1例、肠系膜血管增多3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多3例、肠腔狭窄4例。22例CD患者,CT表现为肠壁增厚21例(95.5%),肠壁强化22例(100%),肠系膜血管增多17例(77.3%),肠系膜淋巴结增多17例(77.3%),肠腔狭窄16例(72.7%)。结论:肛瘘是否术后复发与肠道病变的MSCT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17.
The development of a cholecystoduodenal fistula may complicate 5% of all patients with cholelithiasis. It has been theorized that a cholecystoduodenal fistula may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gallbladder carcinoma because of the chronic reflux of duodenal contents.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patient with a cholecystoduodenal fistula and an early gallbladder cancer to support this theory. Once developed, gallbladder cancer has a very poor prognosis. Early detection with timely resection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in gallbladder carcinoma patien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癌的影像学诊断及其对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对49例胃癌患者行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后,用多平面重建(MPR)和CT仿真内镜(CTVE)等后处理技术对胃癌CT图像进行术前分期评价,并与术后病理分期对照,以术后病理分期为金标准。结果:MSCT T分期:T1期诊断准确率75.00%(6/8),T2、T3、T4期准确率分别为70.59%(12/17)、68.42%(13/19)、80.00%(4/5);N分期:N0期68.75%(11/16),N1期准确率为59.10%(13/22),N2期63.64%(7/11)。M分期中除1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未行该部位的CT扫描不计入统计之列外,其余48例M分期的准确率为M0为90.91%(40/44),M1为50.00%(2/4)。结论: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合多平面重建和CT仿真内镜等后处理技术对胃癌分期的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MSCT对肝门区胆管癌的诊断与可切除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SCT对肝门区胆管癌的诊断及手术可切除性的评估。方法:对MSCT连续性诊断为肝门区胆管癌的62例住院患者进行研究。62例患者分别依次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三维重组,所有图像均采用Bismuth-Corlette分型法判断病变类型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2002年TNM分期判断病变分期。62例均经手术病理(54例)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8例)证实。结果:62例全部为肝门胆管癌,6例MSCT术前评估不可切除与术中评估一致,56例术前MSCT评估手术可切除中有2例术中评估为不可切除,MSCT诊断可切除组与术中诊断可切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组较平扫、增强扫描更能提高早期诊断的符合率(P〈0.05)。结论:MSCT对肝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符合率高,对评价手术可切除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