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治疗脾胃病浅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内经》提出“人以胃气为本”之说。脾胃的重要性在中医学治疗思想体系中已得以建立,经后世张仲景承气在胃,李东垣升阳在脾、甘寒益胃、甘温健脾、苦寒降逆在胃、诸虚皆由脾胃等诸说的进一步发展充实,使“脾为后天之本”的思想深入医者之心,调补后天安五脏法也为广大医者所青睐。医家普遍认为脾胃病多由脾虚所致。故多用健脾益气之法。但是不详查病机,妄用补腻药物造成气、痰、湿、食、瘀等病理因素滞留的情况在临床中也并不鲜见。明代医家吴昆提出:“脾胃宜利而恶滞。”笔者认为这句话是根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对脾胃病治法的高度概括。治疗脾胃病贵在求“通”,疏通气机,恢复脾胃正常升降功能为治疗脾胃病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医家普遍认为脾胃病多由脾虚所致,故多用健脾益气之法。然而明代医家吴昆却说:“脾胃宜利而恶滞”。笔者认为这句话是根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对脾胃病治法的高度概括。治疗脾胃病贵在求“通”,疏通气机,恢复脾胃正常升降功能为治疗脾胃病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胃石症属中医的“痞满症”、“胃脘痛”、“嗳气”等范畴。其病机特点为饮食不节、食滞胃脘等因素,导致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湿、食、痰、血,随之而停,日久损伤气血、阴阳而成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以调理顺达气机,恢复胃之通降大法。临症再分别施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消食导滞、豁痰祛湿等法,使气机通顺条达,脾胃升降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药伤脾胃的救治心得金良骥湖北省鄂州市中医医院436000药食入口,脾胃首当其冲,用药不当,脾胃易伤,深究其由,多因医误或自误所致。临床每以伤阴、损阳、碍运、壅(滞)气为常见。辨治得法,颇易收功,今集数则,以示一斑。1燥热伤阴宜清润胃有喜润恶燥之性,若...  相似文献   

5.
《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 肠-脑互动异常》中,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又被称之为肠-脑互动异常。针对现代FGIDs疾病谱的变化及FGIDs致病因素的多元化,在“现代”“三因”致病因素的反复作用下,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气机“凝滞”,产生了FGIDs胃肠道症状,同时,FGIDs患者常具有慢性头痛、呼吸困难、心慌、肌肉疼痛等胃肠道以外症状。FGIDs属于中医脾胃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与中医脾胃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脾胃虚滞”是FGIDs基本病机,临床可从“滞”论治FGIDs。FGIDs患者症状重叠现象极为常见,FGIDs临床常见八滞:虚滞、气滞、血滞、火滞、湿滞、痰滞、食滞、寒滞。FGIDs临床常用祛滞八法:健补脾胃祛滞法、疏肝理气祛滞法、活血化瘀祛滞法、泻肝行湿祛滞法、燥湿运脾祛滞法、理气化痰祛滞法、消食化痰祛滞法、温胃散寒祛滞法。进一步探析“脾胃虚滞”理论及从“滞”论治FGIDs理论,对现代FGIDs及脾胃相关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妊娠恶阻为常见病。本病病机,或为脾胃气虚、或为脾胃阴虚,以致胃失和降、冲脉之气上逆,而发为呕恶不止。其中,据临床观察,凡病程较长者,多属脾胃阴虚。关于恶阻一证与阴虚有关。《内经》早有“无阴则呕”之论。徐荣斋《妇科知要》说,恶阻之证较厉害者,多见“胃阴不足之人”。恶阻脾胃阴虚证型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饮食、劳倦、情志以及疾病影响等  相似文献   

7.
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多与过食肥甘 ,生冷杂物损伤脾胃 ,或病后中气未复 ,或素禀脾胃虚弱密切相关。其病在脾胃 ,病机不外虚、实两端 ,实者多为食滞胃肠及湿困中州 ,虚者包括脾胃气虚和胃阴不足。笔者根据小儿脏腑娇嫩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及脾阳常衰 ,胃阴易损等生理病理特点 ,结合临床分型治之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食滞胃肠治以消食化滞小儿脾胃薄弱 ,乳食不能自控 ,加之有些家长片面追求高营养食物 ,盲目投以甘肥厚味或滥服补品 ,超越了小儿脾胃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影响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受纳功能 ,致乳食停聚不消 ,…  相似文献   

8.
“不能饮食”见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及“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等篇,涉及原文十余条。张仲景根据“不能饮食”的具体情况,分析其性质和发病机理,明确指出了此症的鉴别、治疗和预后,认为其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湿、食引起,虚证则因脾胃阳虚。在处方用药上,以寒温并用、化积导滞、温中健脾、清热和胃、化痰去湿为原则,并在辨治和预防疾病的过程中始终重视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9.
脾胃气虚与升降失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亚琴 《河南中医》2004,24(9):75-76
脾胃禀承土性,但其职不同,胃主受纳且主降浊,脾主运化且主升清;其性也异,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二者纳化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主化育。由于二者位居中焦,能上引下联,斡旋其中,因而脾胃被称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此如《医圣心源》所言:“脾升则肝肾亦升,故乙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以中气之善运也。”正因于  相似文献   

10.
小儿属稚阳之体,脾胃薄弱。疳积多因乳食不节,或喂养不当,或病后调理不周,或感染寄生虫等,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而成积滞。日久致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成为营养不良,遂成疳积。此症往往虚实互见,错综复杂,因而亦视为“恶候”。几年来,我们应用挑积加内服消积汤治疗1013例,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一、治疗方法1.治则:本组病例以平肝和胃,消积导滞为主。  相似文献   

11.
梁宗翰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是后天之本,具有运化水谷、吸收精微、益气生血的功能,《灵枢·脉度篇》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说明脾气调和是知饥纳谷,食而知味的必要条件。一、师古法而创今论厌食是脾胃功能不健直接导致的病症。多由饮食不节,恣饮寒凉等使脾胃损伤,此为因食致虚;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吃下的饮食物不能及时有效的消化,反而停滞于中,此为因虚致实。病初食滞为先,滞久化热,热久伤津,  相似文献   

12.
小儿厌食证治疗七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乳食不节,痰湿、湿热滋生,情志所伤,感染诸虫或脾胃虚弱等,均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以致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临床宜分辨虚实,审证求因,按因论治。常用的有消食导滞、益气健胃、疏肝健脾等七法,现分述于下。1消食导滞法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若乳食不节,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功能减弱,则乳食停留中焦,郁结壅滞不化,产生压食腹胀诸症。如《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食滞》说:“小儿恣食肥甘生湿、不能运化、则肠胃积滞矣。其证头温腹热,大便酸臭、暖气恶食……。”临床除食欲不振或厌乳食外,还可见…  相似文献   

13.
脾胃受纳腐熟水谷,运化转输精微,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脾胃理论,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体系中的独特大法。兹就调理脾胃法临床治验举隅如次。1健脾导滞愈久泄“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脏喜燥而恶湿,湿邪最能引起泄泻。临床上泄泻日久,脾胃功能障碍,常可见腹胀而痛,食欲不振,形瘦乏力,大便稀塔或夹粘液,苔厚腻,脉儒软或缓滑等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单纯补脾止泻,难收其功,须补聘、化湿、导滞诸法并施。方选健脾丸(白术、木香、黄连、甘草、在等、人参、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植、山药、肉豆宏)易丸作汤,消补…  相似文献   

14.
陈祖皋治疗胃不和所致失眠经验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祖皋先生系绍兴当代名老中医 ,笔者有幸侍诊 4年 ,收益颇多。现就先生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所致失眠症经验作一介绍 ,以供参考。《素问·逆调论》谓 :“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评热病论》又说 :“不能正偃者 ,胃中不和也。”并有专方半夏秫米汤以和胃安神治疗。历来许多医家揣摩《内经》之条文 ,对“胃不和则卧不安”多理解为由于痰食互滞中焦 ,胃失和降以致心神不安而夜卧难眠。先生临床体会 ,不仅只有痰食中滞这一病机。脾胃相合 ,共为升降之枢 ,脾胃升降正常 ,有助于心肾水火相济 ,俾气和志达 ,阴阳相交而寝安寐香。胃腑以降为和…  相似文献   

15.
从脾胃论治五更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香 《河南中医》1999,19(4):22-23
五更泄又称“肾泄”、“洞泄”。古代医家多责之于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所致。但详究其因并非一端,如脾虚、肝郁、食滞、酒积均可致晨泄。笔者临诊运用审因辨治的方法,以调理脾胃为主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不揣浅陋,介绍如下,望同道指正。1伤食致泄王某,男,42...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消食药 1、消食药适用于哪些证候?常与哪类药物配伍?为什么? 答:消食药的主要功效是增强消化功能,导行积滞,故适用于饮食不节,伤及脾胃,食滞不化停于胃脘所致之脘腹胀满,嗳腐食臭,嗳气吞酸,厌食呕恶,大便失常(大便或泄泻臭如败卵或便闭不通)等症。  相似文献   

17.
勃起功能障碍即阳痿,是男科常见疾病,其病因复杂、病机繁琐,治疗颇为棘手。六郁之说源自朱丹溪,笔者基于临床实践经验,结合阳痿病病理因素发现气、血、痰、热、湿、食之郁皆能致“痿”,导致勃起功能障碍。气郁为六郁之首,抑情志制气化而生滞,气滞血滞,血滞则临阵时无血充盈。气郁生滞水湿不行,湿为阴邪,阻滞不通复碍气机,则血液难充。日久水湿化热,炼液成痰阻碍气机,阻遏脾胃化生水谷弥散精微致食郁,阴茎不得气血充盈,又无精微滋养,痿软枯弱。热郁当分虚实两端,虚者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再有久食温燥以致真阴虚损,虚火内耗,阴液亏耗无以濡养宗筋。实者多为饮食肥甘厚味,脾胃耗损,湿热内生灼烤宗筋,气血受湿阻失养不充,阴茎受热而痿废驰长,故发阳痿病。治当气郁而痿,疏肝行气以解郁;血郁而痿,活血通脉以振阳;痰、湿、食郁而痿,补脾益胃以养筋;湿热而痿,清热利湿以振阳;虚热而痿,滋阴泻火以坚阴,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治疗贵在调脾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维明 《国医论坛》2002,17(3):50-50
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 ,属中医“消渴”病范畴 ,传统观点认为 ,其病变脏腑重在肺、脾 (胃 )、肾 ,而以肾为关键。如《石室秘录·消渴》篇云 :“消渴之证 ,虽分上、中、下 ,而肾虚以致渴 ,则无不同也 ,故治消之法 ,以治肾为主 ,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但笔者在临证中体会到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 ,本病治疗贵在调治脾胃。1 脾胃失调 ,本病病机关键脾主运化 ,输布精微 ,升清降浊 ,开窍于口 ,脾失健运 ,浊气久滞 ,郁而化热 ,则多食善饥。脾虚散精不及 ,上归于肺的精微物质减少 ,…  相似文献   

19.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虚弱,久则伤阳,阳虚则易外感邪气及产生瘀血、食滞、湿邪等病理产物,郁久化热,浊毒与热胶结,此时脾虚为本,邪热为标,若见实火以苦寒清热,或见阳虚以温脾壮阳,不仅疗效甚微反而会加重病情。姜树民教授在治疗此类病证时,标本兼治,祛邪清热而不忘顾护脾胃之本,疗效显著,举医案证之。  相似文献   

20.
理气通降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师临证 ,见尊师李树楷主任在治疗脾胃病时用“理气通降法”,每获良效。临证之余 ,得暇问及 ,师曰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同居中焦 ,为气之枢纽。胃为水谷之海 ,无物不受 ,以降为顺 ,脾主运化 ,主升清气 ,脾升胃降 ,升清降浊 ,出入有序 ,病无从生。胃喜疏通而恶壅滞 ,当人若因饮食、情志或六淫之邪所伤 ,致脾胃枢机不利 ,升降失常 ,郁滞于中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气滞、血淤、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相杂为患而出现胃痛 ,胃胀 ,胃痞 ,呃逆 ,呕恶 ,嗳气 ,泛酸 ,嘈杂等证。然郁滞为其共同病机。”经师启迪 ,恍然悟之 ,方知老师因对脾胃生理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