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文比较建昌帮阴附片、阳附片、淡附片3种附子炮制品在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从成分角度为炮制减毒增效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分别对3种附片的炮制过程进行过程性取样,得到生附片、阴附片清水漂制(阴漂制)、阴附片姜汁润(阴姜润)、阴附片蒸制(阴蒸制、阴附片)、阳附片清水漂制(阳漂制)、阳附片砂炒(阳砂炒、阳附片)、淡附片清水漂制(淡漂制)、淡附片米泔水漂制(淡米泔水漂)、淡附片烤制(淡烤制、淡附片)样品,经UPLC-MS/MS检测提取液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碱、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去甲猪毛菜碱、附子灵、去甲乌药碱的含量,再针对11组样品进行含量分析及聚类热图分析。3种饮片炮制过程中,漂制可大幅度降低附子中12种生物碱的含量;蒸制、炒制和烤制可显著降低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显著提高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胺醇型生物碱(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的含量。阴附片在炮制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持续降低,单酯型生物碱、胺醇型生物碱呈现先降低后上升;阴附片、阳附...  相似文献   

2.
HPLC法测定附子与其炮制品中双酯型生物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日然  李启艳  朱宗敏  黄超 《中成药》2011,33(8):1375-1378
目的 通过测定附子及熟附片(干片蒸制)、黑顺片、熟附片(鲜片蒸制)、盐附子、炮附片中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的量,揭示炮制减毒的科学内涵.方法 样品采用10%氨水浸润,乙醚超声提取的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柱(4.6 mm× 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冰醋酸(浓氨水调节pH为7.29)(28∶72);检测波长235 nm;结果与生附子相比,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在清水黑顺片、盐附子等炮制品中的量大大降低;结论本实验从化学的角度阐释了附子炮制减毒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变异系数法-层次分析法(AHP)复合加权联用TOPSIS优选白附片炮制工艺参数,为白附片规范化炮制提供参考。方法 以煮制时间、浸漂时间和蒸制时间为考察因素,以穷举寻根法开展试验设计,以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水分、灰分和胆巴残留量为评价指标,以变异系数法-AHP复合加权计算权重系数,通过TOPSIS模型优选白附片炮制工艺参数。结果 白附片最优炮制工艺参数为煮制20 min、浸漂48 h、蒸制3 h。结论 该工艺稳定、可行,可为白附片的规模化加工炮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附片乌头碱的快速限量检查法金虹,黄天俊(四川省绵阳市中医药研究所621000)聂盛贤(四川省绵阳市药品检验所621000)附片被国家列为28种毒剧中药之一,其加工炮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为此我们摸索出附片乌头碱的限量检查法,克服了药典方法取样量大和操作较繁琐,实际运用于药检工作中具有微量、快速和简便诸特点,尤其适合大批量附片的快速检查。1仪器试剂与材料XW-80型旋涡混合器。乌头碱标准品EMerck。甲基橙指示....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附子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江西建昌帮煨制法、樟树帮法与<中国药典>方法制备附子炮制品,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测定其中新乌头碱、乌头碱与次乌头碱含量.结果 不同的附子炮制品中新乌头碱、乌头碱与次乌头碱的平均质量分数(ωB)分别为:建昌帮煨制法:(2.11±0.28)μg·g-1,(6.70±0.19)μg·g-1,(11.24±0.93)μg·g-1;樟树帮法:(2.35±0.37)μg·g-1,(3.21±0.89) μg·g-1,(8.05±0.90)μg·g-1;中国药典法:(1.41±0.16)μg·g-1,0,(1.64±0.21)μg·g-1.结论 建昌帮煨制附子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总量高于其他两种方法,为研究建昌帮炮制技术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HPLC控制参附注射液及附子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参附注射液是古方参附汤经剂型改变而来,由人参、附子2味药组成,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的作用;主要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证(感染性、失血性、失液性休克等),也可用于阳虚(气虚)所致的惊悸、怔忡、喘咳、胃疼、泄泻、痹证等。虽然附子是由乌头加工炮制并经过了减毒处理,但是附子中仍含有双酯型剧毒生物碱,即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所以在参附注射液的生产过程中对其又进行了减毒处理,双酯型乌头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单酯型乌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测定不同切制方法炮制附子后乌头碱的含量差异,评价附子的炮制方法。方法:对附子采用传统炮制法和先切片后炮制,用HPLC测定乌头碱含量。结果:乌头碱在1.075~5.375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加样回收率RSD为3.75%(n=5)。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附子中乌头碱含量的测定。附子的改进炮制工艺中乌头碱含量低于传统炮制工艺。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乌头类药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方法,并测定不同产地和炮制方法的乌头类药材中生物碱的含量,评价17批乌头类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乌头类药材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3种单酯型生物碱和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色谱条件为Kromasil-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四氢呋喃(25∶15)](A)-0.1 mol/L醋酸铵(1 000 ml加冰醋酸0.5 ml)(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5 nm;并采用滴定法测定其总生物碱含量,考察乌头类药材不同产地及炮制品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结果乌头类药材中,6种生物碱的含量差距悬殊,考察样品中以四川和陕西的较好,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3种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均不低于0.701 3%、0.092 7%、0.394 1 mg/g;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均不高于0.309 7%、0.437 2%、0.057 4 mg/g。结论该方法合理、可行、准确,可用于测定不同产地和炮制方法的乌头类药材中生物碱的含量;不同产地和炮制方法的乌头类药材的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附子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目的:研究附子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其含量变化与煎煮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clipse XDB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0.1 mol.L-1醋酸铵溶液(每1 000 mL加0.5 mL冰醋酸)为A相,乙腈-四氢呋喃(25∶15)为B相,梯度洗脱,测定生附子和白附片不同时间水煎液中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结果:生附子中双酯型生物碱水煎极不稳定,仅在0.5 h检测出次乌头碱;而白附片水煎液在10 h内均能检出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其含量逐渐降低,在4 h内可检出乌头碱。生附子水煎液中3种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在8 h达到峰值;而白附片水煎液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先增后减,约在3~5 h达到峰值,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在10 h内逐渐增大至峰值。结论:生附子和白附片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同,总体趋势是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焦新乌头碱、焦乌头碱、焦次乌头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  相似文献   

10.
苦参碱影响豚鼠乳头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豚鼠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影响,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豚鼠分为对照组、苦参碱组(10,50,100μmol.L-1)、乌头碱组(1μmol.L-1)、乌头碱(1μmol.L-1)+苦参碱(50μmol.L-1)组,乌头碱(1μmol.L-1)+苦参碱(100μmol.L-1)组;采用标准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动作电位时程(APD)、动作电位0相幅值(APA)、动作电位50%复极化时程(APD50)和90%复极化时程(APD90)。结果:苦参碱浓度依赖性(10,50,100μmol.L-1)适度延长APD50和APD90,降低APA;乌头碱明显延长APD(和对照组比较P<0.05),APD50,APD90;苦参碱(100μmol.L-1)能纠正乌头碱对APD,APD50,APD90的过度延长作用(和乌头碱组比较P<0.05或P<0.01)。苦参碱(100μmol.L-1)能显著降低APA(和乌头碱组比较P<0.05)。结论:苦参碱能纠正乌头碱对APD,APD50,APD90的过度延长作用,能使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的APA降低,维持动作电位在正常范围可能是苦参碱抗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成药》2016,(12)
目的通过HPLC法测定准噶尔乌头Aconitum soongaricum Stapf.中4种生物碱的含有量,并研究其随炮制时间的变化。方法准噶尔乌头乙醚提取液的分析采用XBridge TM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水-氯仿-三乙胺(67∶33∶2∶0.1)为流动相,等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 L/min;检测波长235 nm;柱温40℃。加热水煮法炮制该药材,比较各生物碱含有量随炮制时间(0~255 min)的变化。结果准噶尔乌头碱、12-表-欧乌头碱、乌头碱、脱氧乌头碱平均含有量分别为1.111 3、1.980 2、6.562 6、0.270 9 mg/g。随着炮制时间增加,乌头碱相对峰高变化最显著,脱氧乌头碱逐渐消失,准噶尔乌头碱以和12-表-欧乌头碱较稳定。在18 min和25 min出现了新色谱峰,无明显变化规律。结论准噶尔乌头中上述4种生物碱经过加热水煮炮制后均发生了水解,可达到减毒效果。  相似文献   

12.
邓江  龙丽娜  杜方麓 《中成药》2007,29(12):I0014-I0015
川乌、附子、草乌[3]等均为毒性较大的中药,其毒性主要由乌头碱类生物碱引起。人口服乌头碱0.2mg可引致中毒,乌头碱的致死量为3~4mg。故临床一般不提倡服用生品,一般服用炮制品,通过炮制可以使药材中乌头碱类生物碱含量会降低十倍,毒性也明显降低(苯甲酰乌头胺毒性即降低约仅为乌头碱的1/200,而乌头胺的毒性更小,仅为乌头碱的1/2000左右)。常见的炮制品种主要有制川乌、制草乌、制附子等等。如今,市面上存在的有关乌头类炮制品种繁多,各个品种的产地,炮制工艺,品次均有不同,我们对流通于长沙药材市场的各种乌头类炮制品种中的乌头总碱、酯型…  相似文献   

13.
中药制剂乌头碱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中药制剂乌头碱的含量。方法:以参附注射液为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乌头碱含量,确定样品溶液p H值等最佳提取时间。精确程度定量乌头碱对照品储备液,制备成1μg·L~(-1)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然后依次稀释,将乌头碱浓度分别稀释到100 ng·L~(-1)、10 ng·L~(-1)、2.5 ng·L~(-1)、1.0 ng·L~(-1)、0.25 ng·L~(-1)、0.1 ng·L~(-1)。按照设定色谱参数条件进行检测,记录峰值面积。结果:在0.1~100 ng·L~(-1)内,乌头碱线性回归方程为y=492.1x+122.3(r=0.999 2),线性关系良好;新乌头碱线性回归方程为y=117.1x+218.3(r=0.999 2),线性关系良好;次乌头碱线性回归方程为y=355.9x+98.34(r=0.999 6),线性关系良好。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3%、97.7%、97.4%,乌头碱峰面积RSD为1.6%,新乌头碱峰面积RSD为1.6%,次乌头碱峰面积RSD为2.9%。结论: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中药制剂乌头碱含量稳定性好,能够保证用药安全,为正确评价药学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附子生物碱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凯  李佳  张永清 《吉林中医药》2013,33(3):286-288
目的:探讨附子中生物碱的分布规律,为确定合理的加工炮制方法、有效控制附子饮片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将附子横向与纵向分割为不同部分,分别以HPLC法测定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等成分含量.结果:在横向上,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总生物碱均以韧皮部含量最高、表皮与皮层含量最低,而乌头碱却以髓部含量最高、韧皮部含量最低;在纵向上,各种生物碱含量变化的大体趋势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结论:附子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掌握此规律性,可为附子的加工炮制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干热高温对比湿热高压对附子中6种酯型生物碱含量影响。方法:控制时间与温度,使用湿热高压蒸制与干热高温烘制法炮制附子,使用HPLC检测炮制品内六种生物碱的含量状况。结果:炮制附子使六种生物碱含量产生明显改变,单脂生物碱含量明显升高,双脂生物碱含量消失或者明显下降;乌头碱、次乌头碱及新乌头碱进样量依次在(0.03~3.21,r=0.98)、(0.03~3.10,r=0.98)、(0.03~2.96,r=0.98)间,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进样量依次在(0.03~3.29,r=0.98)、(0.03~3.22,r=0.98)、(0.03~2.98,r=0.98)间,线性关系良好;乌头碱、次乌头碱及新乌头碱回收率RSD依次是0.89%、0.57%、0.98%,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回收率RSD依次是0.99%、1.36%、0.97%。结论:附子炮制采用湿热高压蒸制与干热高压烘制法其方法简便,准确可控,降低毒性同时减少有效成分流失,为炮制附子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索志荣  秦海燕  徐敏  侯大斌 《中草药》2011,42(10):1982-1984
目的建立测定附桂骨痛胶囊中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HPLC-MS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LC-MS,色谱柱为Polaris C18-A柱(50 mm×2.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90∶10),体积流量0.2 mL/min,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方式检测。结果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分别在0.464~3.944μg/mL(r=0.999 6)、81.6~816 ng/mL(r=0.999 4)、0.482~6.748μg/mL(r=0.999 7)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RSD 3.1%)、98.1%(RSD 3.3%)、98.4%(RSD 3.3%)(n=6)。结论该方法是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可以为附桂骨痛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HPLC测定五味麝香丸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同步测定五味麝香丸中主要毒性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含量。方法:色谱柱:Thermo Hypersil GOLD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氯仿-三乙胺(100∶50∶3∶0.10);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35 nm;柱温:30℃。结果:乌头碱在3.28~82.0μg·mL-1(r=0.9998)、次乌头碱在3.2~80.0μg·mL-1(r=0.9998)和新乌头碱在3.2~80.0μg·mL-1(r=0.9998)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回收率分别为99.2%(RSD=0.58%)、101.1%(RSD=0.89%)和99.6%(RSD=0.35%)。结果本实验建立的方法简便可靠、专属灵敏,可用于五味麝香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江西建昌帮不同附子炮制品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建昌帮煨附子、淡附子、阴附子及阳附子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及新乌头碱、乌头碱与次乌头碱含量。结果不同附子炮制品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乌头碱与次乌头碱的平均质量分数(ωB)分别为:煨附子:(25.80±0.27)μg·g~(-1),(16.52±0.29)μg·g~(-1),(181.25±4.21)μg·g~(-1),(22.28±0.62)μg·g~(-1),(8.31±0.11)μg·g~(-1),(7.60±0.78)μg·g~(-1);淡附子:(13.23±1.00)μg·g~(-1),0,(41.32±2.17)μg·g~(-1),(1.47±0.25)μg·g~(-1),(6.26±0.64)μg·g~(-1),(31.21±1.59)μg·g~(-1);阴附子:(11.76±1.23)μg·g~(-1),(2.66±0.30)μg·g~(-1),(76.34±2.32)μg·g~(-1),(22.44±1.93)μg·g~(-1),0,(16.42±0.84)μg·g~(-1);阳附子:(152.76±1.23)μg·g~(-1),(13.39±0.91)μg·g~(-1),(162.03±3.90)μg·g~(-1),(14.85±0.49)μg·g~(-1),0,(97.60±2.45)μg·g~(-1)。结论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稳定;建昌帮不同附子炮制品中6生物碱含量不同,其中煨附子与阳附子中的总酯型生物碱含量高于其他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近红外光谱(NIR)测定桂附止痛凝胶膏(GZC)中单酯型乌头碱(AMA)的含量。方法:测定53批次桂附止痛凝胶膏的NIR图,运用TQ Analyst 8.0软件,运用原始光谱,在10 000~4 000 cm-1,选择1个主因子数,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桂附止痛凝胶膏中单酯型乌头碱含量NIR定量模型。结果:所建模型相关系数r=0.942 0;校正均方根偏差(RMSEC)0.013 5;交叉验证均方根偏差(RMSECV)0.014 4;验证集平均预测回收率为101.44%。结论:本试验所建立的模型性能较好,对桂附止痛凝胶膏中单酯型乌头碱含量的预测准确,可以应用于桂附止痛凝胶膏中单酯型乌头碱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951-1952
目的:建立测定草乌芽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INSTRU LLC Plus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0.3 mol/m L三乙胺(65:35)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 L·min-1;检测波长为235 nm;柱温为40℃。结果:新乌头碱在0.3515~2.1090μg(r=0.9998),乌头碱在0.1500~0.9000μg(r=0.9995),次乌头碱在0.0705~0.4230μg(r=0.9997)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80%,97.84%,99.63%,RSD为1.54%,1.15%,1.60%(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草乌芽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