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瓣修复面部组织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6例面部病变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最小年龄44岁,最大78岁。病变部位:左面部2例,左腮腺区1例,右腮腺区1例,右面部2例。病变性质:皮样囊肿感染伴皮肤坏死1例,皮脂腺囊肿感染伴皮肤坏死1例,皮肤上皮瘤恶变1例,鳞状细胞癌3例。良性病变切除后,恶性病变扩大切除同期行颈淋巴清扫术后,面部缺损均以颏下岛状瓣即时修复。组织缺损范围最小4.0cm×3.0cm,最大6.0cm×6.0cm。组织瓣最小面积4.5cm×3.0cm,最大6.0cm×4.5cm。组织瓣以颏下动脉为蒂3例,颏下动脉联合面动脉为蒂3例。蒂的长度:6cm3例,9cm2例,11cm1例。结果6例组织瓣均存活良好,肤色与面部无明显差异;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供区伤口Ⅰ期愈合,平视位时,供区瘢痕不显露。结论颏下岛状瓣修复面部组织缺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瓣修复重建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经验。方法以颏下动静脉为血管蒂,形成颏下岛状瓣,带蒂移位,修复由于肿瘤切除或外伤所致的口腔颌面部缺损,观察近期的临床效果。结果12例颌面部缺损的患者,采用颏下岛状瓣最大面积为8.0cm×4.0cm,最小面积为4.0cm×2.5cm。随访3~12个月,皮瓣全部成活,供区瘢痕轻微,功能与外观满意。结论颏下岛状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具有操作方便,成活率高等特点,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一种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颏下岛状瓣修复重建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经验.方法 以颏下动静脉为血管蒂,形成颏下岛状瓣,带蒂移位,修复由于肿瘤切除或外伤所致的口腔颌面部缺损,观察近期的临床效果.结果 12例颌面部缺损的患者,采用颏下岛状瓣最大面积为8.0 cm×4.0 cm,最小面积为4.0 cm×2.5 cm.随访3~12个月,皮瓣全部成活,供区瘢痕轻微,功能与外观满意.结论 颏下岛状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具有操作方便,成活率高等特点,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一种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健侧颏下岛状瓣修复患侧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用健侧颏下岛状瓣修复12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患侧组织缺损,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8~78岁;舌鳞癌7例,口底鳞癌5例。结果:12例肌皮瓣全部存活,口腔颌面部功能恢复良好,供区瘢痕隐蔽。术后12个月随访,健侧及患侧颈部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结论:健侧颏下岛状瓣是修复患侧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5.
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修复示指掌侧皮肤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介绍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修复示指掌侧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 用第一掌背动脉逆行筋膜瓣移位及皮片移植修复示指掌侧皮肤缺损5例。皮肤缺损面积为1.5 cm×4.0 cm~3.0 cm×7.0 cm。结果 5例筋膜瓣加植皮均存活,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移位加皮片移植是一种治疗示指掌侧皮肤缺损简单而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颈部带蒂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介绍4种颈部带蒂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1982年1月~2003年12月,17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其中口腔黏膜鳞癌165例,唾液腺癌7例。I期21例,Ⅱ期116例,Ⅲ期35例。病变主要部位:舌59例、颊黏膜55例、下颌牙龈26例、口底25例、腮腺4例及口咽区3例。肿瘤切除术与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应用颈阔肌皮瓣修复45例,胸锁乳突肌皮瓣修复59例,舌骨下肌皮瓣修复60例,颏下岛状瓣修复8例;切取肌皮瓣皮岛范围2.5 cm×5.0 cm~5.0 cm×8.0 cm。结果术后153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舌骨下肌皮瓣55例,颈阔肌皮瓣40例,胸锁乳突肌皮瓣52例,颏下岛状瓣6例;完全坏死11例,部分(皮岛1/4~1/2)坏死8例。4种皮瓣成功率分别为91.67%、88.89%、88.14%和75%。101例获随访3~11年,平均5.7年,原位复发18例,颈部复发4例,远处转移2例;3年生存84例,占83.17%。结论颈部带蒂组织瓣适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中小型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面动脉黏膜肌皮瓣修复舌及口底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 月—2016年1 月,采用面动脉黏膜肌皮瓣修复肿瘤切除后引起舌及口底组织缺损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8~70岁,平均55岁。病程1周~6个月,平均4个月。缺损部位:口底4例,舌15例,口底舌腹5例。其中口底鳞癌2例,口底腺样囊性癌2例,舌鳞癌14例,舌腺样囊性癌1例,口底舌腹鳞癌5例。肿瘤切除后舌及口底缺损范围为4 cm×3 cm~8 cm×7 cm。切取面动脉黏膜肌皮瓣位于原发灶同侧3例,对侧21例(其中5例因缺损面积较大采用面动脉黏膜肌皮瓣及颏下肌岛状皮瓣共同修复)。面动脉黏膜肌皮瓣切取范围5 cm×4 cm~5 cm×5 cm,颏下肌岛状皮瓣切取范围4 cm×3 cm~5 cm×4 cm。结果术后所有皮瓣全部成活,无局部坏死发生。供区出现伤口裂开5例,经局部伤口清洗处理后愈合;余19例供受区创面Ⅰ期愈合。2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5年,平均2年4个月。术后面部无明显畸形,无口底漏。术后16例出现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临床表现,3个月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出现张口受限,1年后20例恢复正常,4例仍有张口2指受限。患者进食、吞咽、语言等功能均无影响。结论面动脉黏膜肌皮瓣手术简便、整复效果理想、皮瓣成活率较高、供区损伤少、术后护理简单、术后无需制动,适宜于舌及口底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较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时,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颞顶浅筋膜岛状瓣,沿同侧发际线切开,在耳后乳突区皮下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囊腔,将颞顶筋膜瓣转移至囊腔内,适当固定,于筋膜瓣下放置皮肤扩张器;扩张完毕后,取出扩张器,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耳后乳突区预制岛状筋膜皮瓣,用于面部皮肤缺损的修复。结果自1999年以来,临床应用9例,其中面部黑痣2例,面部血管瘤2例,面部瘢痕5例。颞顶筋膜岛状皮瓣蒂长5.5~7cm,平均6.2cm,筋膜瓣面积4cm×3cm~7cm×7cm,平均5.7cm×4.9cm,预制筋膜皮瓣面积为5cm×5cm~8.0cm×7.5cm,平均6.4cm×6.1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者5例,另行皮片移植修复者4例。结论颞顶筋膜皮瓣血管蒂长,转移方便,血运丰富,耳后乳突区皮肤在质地、色泽、厚度等方面均与面部皮肤最为接近,是一种良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2003年3月~2004年6月,应用颈阔肌肌皮瓣修复舌、口底、颊、咽侧壁及软腭缺损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41~77岁。颊癌11例,舌癌1例,口底癌2例,咽侧壁及软腭癌1例。均行病变及颈淋巴根治性切除,缺损范围3.0 cm×3.5 cm~7.0 cm×4.0 cm,应用颈阔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皮瓣范围7.0 cm×3.5 cm~12.0 cm×4.0 cm。结果术后15例皮瓣均成活,肌皮瓣色泽与皮肤相似,外形无异常,张口不受限。术后10~15 d出现颊部皮瘘8例,术后4周二期断蒂修补后完全愈合。随访6~12个月,无舌运动受限等并发症,肿瘤无复发,患者对术后形态及功能均较满意。结论颈阔肌肌皮瓣血运丰富,抗感染力较强,成活率高,是修复口腔组织缺损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术方法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皮瓣与钛板联合即刻修复口腔癌根治术后的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2001年11月~2003年2月,对32例口腔癌根治术后下颌骨缺损患者,其中11例下颌牙龈癌行龈颌颈联合根治术,13例舌癌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4例口底癌行口底颌颈联合根治术,4例颊粘膜癌行颊颌颈联合根治术。术后遗留下颌骨缺损长度4~12 cm,邻近软组织缺损范围5.5 cm×7.6 cm~8.2 cm×10.5 cm,采用大小为6 cm×7 cm~9 cm×10 cm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与钛板即刻修复。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修复效果。结果术后肌皮瓣29例全部成活,3例有小部分皮岛坏死。均获随访2~19个月,27例面部外形基本满意,5例呈轻度不对称畸形;余留的上下颌牙咬牙合关系、咀嚼功能恢复良好;张口度2.7~3.4 cm;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颞颌关节疾病。结论胸大肌肌皮瓣与钛板联合应用是修复口腔癌根治术后伴较多软组织缺损和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例口腔癌患者,其中舌癌5例,舌根癌1例,口咽癌1例,下颌牙龈癌1例,全部采用颏下岛状瓣修复根治术后缺损,皮瓣最小5.5cm×4cm,最大8cm×4cm。结果:8例患者中6例皮瓣成功,2例坏死。患者言语、吞咽功能均正常,颈部瘢痕隐蔽,活动正常,外形满意。结论:颏下岛状瓣制备简单,成活率高,适合同期修复舌癌口咽癌及舌根癌术后缺损。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The submental artery island flap is a recently described local flap that may be used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lower and middle thirds of the face and oral cavity. The reverse-flow manner of the flap has been used in limited cases because of possible drawbacks such as venous congestion. We present our experience with the use of reverse-flow submental artery flap and describe the surgical technique. METHODS: This versatile flap was successfully used for large periorbital soft-tissue defects and socket reconstruction in six patients in the past 2 years. The diagnosis of three patients was bas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eyelids, which required orbital exenteration, and the other patient had traumatic periorbital defects. The flap size varied from a minimum of 4 x 6 cm to a maximum of 6 x 8 cm. RESULTS: No major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 other than one case of temporary palsy of the marginal mandibular branch of the facial nerve and one other of venous congestion, which subsided spontaneously. In all patients, the 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 with acceptable cosmesis. CONCLUSIONS: The reverse-flow submental artery island flap is safe, rapid, and simple to raise and leaves a well-hidden scar. We believe that this flap surpasses the other flaps in reconstruction of large periorbital soft-tissue defects and socke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皮瓣一期修复下咽非环周缺损的可行性、手术操作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2002年8月应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下咽非环周缺损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41~78岁。病理诊断均为鳞状细胞癌,部位:梨状窝9例,咽后壁4例,环后区3例。U ICC(1997)临床分期:Ⅱ期2例,Ⅲ期11例,Ⅳ期3例。切取皮瓣8.0 cm×4.5 cm~5.0 cm×3.0 cm。结果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下咽非环周缺损16例皮瓣全部成活,创口Ⅰ期愈合。术后经3~7年随访,无咽瘘、感染等并发症,均恢复了良好的吞咽功能。术后3年时生存率为68.8%(11/16),5年生存率为62.5%(5/8)。结论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下咽非环周缺损方法简便,成功率高,提高了生存率,是一种较好的下咽非环周缺损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同指顺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指腹缺损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同指带指神经血管蒂顺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指腹缺损的手术效果。方法2003年11月~2005年2月,30例32指指腹缺损患者,男25例,女5例。年龄18~56岁。创面经彻底清创,应用抗生素治疗2~8d后行同指带指神经血管蒂顺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缺损范围为1.5cm×1.2cm~3.5cm×2.1cm。皮瓣设计在同指的尺背侧或桡背侧,皮瓣远端距甲根不<5mm,避免损伤甲基质,近端不超过中节指横纹,腹侧切口不超过手指中线,背侧切口不超过手指背中线。切取皮瓣范围为2.0cm×1.5cm~4.0cm×2.5cm。供区创面切取上臂内侧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植皮。结果术后30例32个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25例获随访2~8个月。皮瓣质地血运良好,外形满意,两点辨别觉7~10mm,手指伸展、屈曲活动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同指带指神经血管蒂顺行背侧方岛状皮瓣移位,手术方法简便、安全,效果满意,是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颏下蒂岛状皮瓣在口腔癌术后口内缺损一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科2010年9月~2014年6月应用颏下蒂岛状皮瓣修复24例口腔癌术后口内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皮瓣的存活情况及近、远期临床效果。结果:1例下牙龈癌患者术后皮瓣出现静脉危象坏死,予以清除,创面拉拢缝合。23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36个月,该组病例均未见肿瘤复发与转移。组织瓣血运丰富,皮瓣形态良好,无臃肿,外观和功能满意。结论:颏下岛状皮瓣具有血管蒂恒定、制备简单、可旋转幅度大,厚度适中、易于成活及供区隐蔽等优点,是口腔癌切除后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较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以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以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手术的应用。方法 采用以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臀部、窝及股内、外侧创面共 11例 12个创面 ,皮瓣最大面积 8 3cm× 16 6cm ,最小面积 4 0cm× 7 8cm。结果  11例 12个创面中 ,9个创面皮瓣完全成活 ,创面一期愈合 ,3个因静脉回流障碍 ,皮瓣远端出现皮肤坏死 ,但皮下成活 ,经皮片移植后创面愈合 ,随访 8~ 19个月不等 ,皮瓣质地、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 这一皮瓣的动脉血供可靠 ,不牺牲主干血管 ,解剖恒定 ,充分利用“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系统” ,皮瓣蒂部保留“彗星尾”状皮肤组织是转移后皮瓣成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中晚期舌癌术后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报道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中晚期舌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9例中晚期舌癌患者接受舌癌联合根治术同期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术后缺损.皮瓣切取面积最大10 cm×12 cm,最小7 cm×10 cm,修复舌及口底缺损.术后随访评价再造舌形态、活动度、吞咽功能及语音功能.结果 9例患者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供受区伤口一期愈合,股前外侧皮瓣成活.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肿瘤无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再造舌外形较丰满,有一定的活动度,吞咽、语音功能恢复良好,供区瘢痕隐蔽,临床疗效满意.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中晚期舌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岛状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腹股沟及会阴部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皮瓣修复会阴部及腹股沟创面的方法。方法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岛状股前外侧皮瓣,掀起皮瓣后经过皮下隧道将其转移至会阴部及腹股沟创面。结果临床治疗12例,皮瓣面积为8cm×11cm~18cm×20cm。除1例皮瓣靠近肛门处部分表皮坏死外,其余成活良好,外形恢复满意。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岛状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会阴部及腹股沟创面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特殊毁损性创面的修复与重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报道特殊毁损性创面的修复与重建.方法1993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147例患者的毁损性创面175处,其中电烧伤96例,热压伤18例,一氧化碳中毒昏迷、癫痫发作等原因烧伤18例,药物渗漏、创面感染致深部组织坏死6例,放射性烧伤3例,化学烧伤2例,爆炸伤2例,冻伤2例.175处毁损性创面应用局部皮瓣,前臂逆行岛状皮瓣,胸大肌皮瓣,胸三角皮瓣,背阔肌皮瓣,腓肠肌肌皮瓣,胫前、胫后动脉岛状皮瓣等修复.创面缺损范围1cm×1cm~20cm×28cm,皮瓣最大22cm×30cm,最小1.5cm×2.0cm,同时行去细胞异体肌腱移植,修复缺损肌腱7例.结果169个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6个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经切除坏死痂皮植皮愈合;7例去细胞异体肌腱移植全部成活.28例经4个月~8年随访,功能、外形均满意.结论根据毁损性创面部位、范围和程度,选择不同类型的皮瓣进行修复和去细胞异体肌腱移植,是恢复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