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20例心肌炎病人的病毒抗体心肌抗体及酶学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20例心肌炎病人血清中病毒抗体,心肌抗体及酶学改变进行了检测,其中CoxsackieB病毒抗体检出阳性率为33.33%,心肌抗体检出阳性率为33.33%,有酶学改变者占46.67%,三项指标中有两项以上阳性者30例,占25%。我们同时检测了100例正常对照(献血队员)血清,其假阳性分别为CoxsackieB病毒抗体2%,心肌抗体1%,有酶学改变者6%。心肌炎病人的三项检测指标明显等于正常对  相似文献   

2.
用微量中和试验法检测10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50例正常人和50例其他心脏病患者血清CoxsackieB病毒(CBV)中和抗体。CBV中和抗体阳性串分别为53%、24%和20%,前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后两组,P<0.01。后两组阳性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该组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的病因有半数以上与C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潜在克山病患者柯萨奇B组病毒(Coxsackie virus B,CVB)感染情况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陕西省黄陵县克山病病区潜在型克山病患者CVB1 ̄6IgM,CVB1 ̄61IgG以及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1)潜在型克山病组血清CVB1 ̄6IgM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病区健康对照组,但明显低于病毒性心肌炎组。(2)潜在型克山病组血清C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原位PCR诊断青年型急性心肌梗塞的柯萨奇B组病毒(coxsackie virus B,CVB)感染。方法:应用原位PCR法对具有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演变年轻患者的心肌活检组织进行CVB检测,以明确病因。结果:患者的心肌活检组织中CVB-RNA显示阳性。结论: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5.
CVB_3对成年大鼠培养心肌细胞Ca~(2+)内流的影响郭棋,顾全保,赵剑星,杨英珍,虞勇(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00032)关键词柯薩奇病毒;B组;大鼠;心肌细胞CoxsackieB组病毒(CVB)...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对5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了柯萨奇病毒B组(CoxB)抗体的检测。其中32例抗CoxBIgM阳性,阳性率为57.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采用ELISA法,对抗CoxBIgM阳性的32例心肌炎患儿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CoxB病毒感染的心肌炎患儿sIL-2R水平为679.00±355.07U/ml,健康同龄组为157.87±157.24U/ml,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01)。提示CoxB病毒心肌炎存在细胞免疫紊乱。  相似文献   

7.
从B组柯萨奇病毒(CoxB)性心肌炎小鼠之心肌组织中提取KCI盐水可溶性蛋白质抗原,用于测定鼠血清中相应抗体,探讨其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意义。发现该抗体在感染CoxB伴心肌炎组鼠的阳性率远高于有CoxB感染而不伴有心肌炎组,揭示该抗体测定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实验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作对5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了柯萨病毒B组(CoxB)抗体的检测。其中32例抗CoxBIgM阳性,阳性率为57.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采用ELISA法,对抗CoxBIgM阳性的32例心肌炎患儿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CoxB病毒感染的心肌炎患儿sIL-2R水平为679.00±355.07U/ml健康同龄组为157.87±1  相似文献   

9.
牛磺酸对大鼠培养心肌细胞感染病毒后钙离子内流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观察牛磺酸对心肌细胞感染CoxsackieB3病毒后Ca^2+内流的影响。取新生SD大鼠心室肌制备培养搏动心肌细胞,18h后接种100TCID50的CVB3作为实验性病毒心肌炎模型,并采用放射性同位素^45Ca^2+示踪技术,观察了1-20mmol/L牛磺酸对正常及感染CVB3后心肌细胞Ca^2+内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检测44例原因不明室性早博患者血清CoxsackieB病毒中和抗体(CBVNT),同时对其中23例进行了心内膜心肌活检(EMB),并分析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Lown分级,24h室早总数,QRS波间期,QRS波振幅,结果显示:EMB心肌有病变与正常的室早QRS波间期,QRS波振幅有显著性差别(P〈0.05),但室早搏起源部位,Lown级别,24h室早总数无显著性差别(P〉0.05),CBVNT是否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柯萨奇B组病毒的IgM抗体(CBV-IgM)与核心素心肌显像的关系;了解CBV-IgM抗体与左室总体射血分数(EF)及高峰射血率(PER)、高峰充盈率(PFR)的关系;探讨心肌显像与心肌各节段EF值的关系.方法120例心肌炎患者用ELISA法测CBV-IgE抗体、99mTc-MIBI心肌显像(包括心肌断层、同心圆半定量分析);37例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测左室总EF值及节段EF值和PER、PFR值;正常对照40例.结果120例中CBV-IgM抗体阳性85例(70.83%),对照组2例(5%),P《0.01.120例99mTc-MIBI心肌显像,放射性分布异常不均者105例(87.5%),对照组1例(2.5%),P《0.05;105例99mTc-MIBI心肌显像阳性中CBV-IgM抗体阳性82例(78.95%);37例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示左室总射血分数降低14例(37.8%),节段性EF值降低33例(89.19%);左室舒张功能(PFR)降低20例(54.05%);心肌显像放射性分布不均部位与节段EF降低部位的符合率达89.10%.结论核素心肌显像与心室造影对心肌炎有重要的临床评价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岳春  任江华  曹茂银  杨占秋 《浙江医学》2007,29(11):1166-1168
目的寻找制备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的最适病毒浓度,为筛选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药物提供实验模型。方法采用柯萨奇病毒B(3CVB3)Nancy株,经腹腔注射,感染BALB/C小鼠。按注射病毒浓度的不同将75只小鼠分为4组:A组20只,注射高浓度CVB(3104TCID50);B组20只,注射中等浓度CVB(3102TCID50);C组20只,注射低浓度CVB(3100TCID50);D组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接种后第7d随机从各组取5只小鼠,眼眶取血后处死,称重,并留取心脏标本,将剩余小鼠喂养至第21d,然后将存活小鼠全部处死。观察4组小鼠的发病特征、死亡率、心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心脏重量/身体重量(HW/BW)比值以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A组小鼠症状明显较其他3组严重,死亡率达100.0%,高于其他3组,B组死亡率显著高于C组;第7d,A组HW/BW比值、心肌病理评分以及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B组HW/BW比值、心肌病理评分以及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结论小鼠的死亡率、心肌病理评分以及CK-Mb水平与接种病毒浓度密切相关,本实验制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最适病毒浓度为102TCID50。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心肌酶谱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时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 对70例确诊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清心肌酶水平。结果: 观察组心肌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率为38.57%,高于正常值(P<0.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5.71%高于正常值(P<0.005)。结论: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可引起心肌酶谱的变化,同时可引起轮状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的同时注意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4.
抗TNF-α单克隆抗体对VMC小鼠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发病中的作用及抗TNFα单克隆抗体对心肌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病毒感染组和病毒感染加抗体治疗组,测定感染后7d和14d心肌组织TNFα的表达、病理变化、超微结构改变和小鼠生存率。结果:①治疗组TNFα表达较感染组低(P<0.05);②治疗组心肌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改变减轻,生存率提高;③感染组TNFα表达与心肌病变积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TNFα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抗TNFα单克隆抗体对受损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121例病毒性心肌炎柯萨基B病毒中和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微量中和试验方法,测定了121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抗柯萨基B中和抗体水平,并与40名正常人及35名其它疾病患者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抗柯萨基B中和抗体滴度≤1:64时,三组间抗体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当中和抗体滴度为1:128时,病毒性心肌炎组抗体检出率为61.98%(75/121),其它疾病组与正常人群组分别为13.51%(5/35)和12.5%(5/40)(P<0.001);当中和抗体滴度为1:256,1:512和1:1024时,病毒性心肌炎组抗体检出率分别为33.07%(40/121)。15.7%(19/121)和33.88%(41/121),而其它两组检出率皆为0。本文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抗柯萨练B中和抗体超过正常人群最高抗体水平者可以建立病原学诊断,其与心肌活检的病理变化相符,并与NK细胞活性的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大蒜多糖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大蒜多糖对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BALB C小鼠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蒜多糖组、黄芪组。注射病毒 1h后给药 ,连续 7d ,于第 8d处死存活鼠取材。观察小鼠存活率及心肌病理变化 ,测定血清心肌酶、丙二醛(MDA)、一氧化氮 (NO)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力、心肌组织中病毒滴度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 :大蒜多糖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存活率明显增高 ,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减轻 ,血清心肌酶、MDA、NO含量显著降低 ,GSH Px活力升高 ,心肌组织中病毒滴度及iNOS表达降低。结论 :大蒜多糖对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N端2-8氨基酸缺失的突变型MCP-1(mMCP-1)干预和抗-MCP-1抗体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发病的影响作用。方法:CVB3腹腔注射BALB/c小鼠,随机分组处理: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组、抗体干预组、羊IgG对照组、mMCP-1干预组和空质粒对照组,并设未感染生理盐水对照组。采用心肌注射的方式在心肌转移抗体或mMCP-1真核表达质粒pVMm。观察小鼠心脏重量和体重的比值(HW/BW)、血清CK-MB水平、心肌组织病理学积分(PS)、心肌组织病毒载量和心肌浸润的单个核细胞变化。结果:经20μg、40μg和60μg pVMm干预的小鼠,心肌组织病变和心肌损伤较模型组减轻;不同pVMm干预剂量对心肌组织浸润的单个核细胞数的影响作用不同,40μg或60μg pVMm干预的小鼠,心肌组织中浸润的单个核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组,20μg pVMm干预的小鼠,心肌组织中浸润的单个核细胞数与模型组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抗-MCP-1抗体干预和mMCP-1干预小鼠相比,HW/BW、血清CK-MB水平和PS未见明显差异。结论:mMCP-1和抗-MCP-1抗体均可缓解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组织病变和心肌损伤,mMCP-1可替代抗-MCP-1抗体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的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8.
88例SARS患者心肌酶谱改变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SARS患者病程严重程度与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IFCC推荐方法检测心肌酶。结果 :发病初期与正常组相比 ,各病情组SARS患者血清各心肌酶活力均显著增高 (P <0 .0 1) ;SARS死亡组患者血清各心肌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余病情组 (P <0 .0 1) ;93.1%的SARS死亡组患者发病初期血清心肌酶活力异常升高 ,而生存组这一比率 33%。发病中期 ,SARS患者血清心肌酶活力均有所降低 ,但死亡组和重症组患者血清HBDH活力未见下降。结论 :心肌是SARS病毒侵袭和损伤的重要组织之一 ,SARS患者心肌酶异常升高与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在不同肾小球疾病中的发生情况,初步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35例健康体检者和349例各种原发性、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的血清抗MPO抗体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隐匿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及终末肾脏病血透患者抗MPO抗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狼疮性肾炎和紫癜性肾炎抗MPO抗体浓度最高,与正常对照组和其余各肾脏病组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种肾小球疾病中抗MPO抗体阳性率0%~23.81%,正常对照组、乙肝相关性肾炎和隐匿性肾炎中均未见抗MPO抗体阳性病例.结论:抗MPO抗体在各种肾小球疾病中的发生率为5.73%,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狼疮性肾炎抗MPO抗体水平及阳性率最高,抗MPO抗体可用于狼疮性肾炎和紫癜性肾炎与乙肝相关性肾炎和隐匿性肾炎临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乙肝病毒核心抗体IgM(HBc-IgM)及其他血清病毒标志物(HBsAb、HBcAb、HBeAg、HBeAb)不同阳性结果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检测1056例HBsAg阳性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ALT,依据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情况的不同分为A、B、C、D共4组。计算各组ALT>40 U/L的例数及其百分率。结果:ALT异常增高的例数及其百分率分别为A组174例(76.7%),B组105例(55.3%),C组22例(21.4%),D组123例(23.2%),A、B组分别与C、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同时检测抗HBc-IgM及各项血清学病毒标志物对了解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和指导治疗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